中医理论知识方剂集锦:黄土汤医案

合集下载

伤寒学堂——黄土汤

伤寒学堂——黄土汤

伤寒学堂——黄土汤作者:李超《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上七昧,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神农本草经》药解:甘草:味甘平。

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

干地黄:味甘寒。

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白术:味苦温。

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

附子: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痿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

阿胶:味甘平。

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

黄芩:味苦平。

主诸热黄疽,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

灶中黄土:味辛,微温。

主治妇人崩中,吐下血,止咳逆,止血,消痈肿毒瓦斯。

(摘自《名医别录》,瓦斯究竟为何意,待考证。

)见贤思齐,前贤注释:黄元御:下血,先便而后血者,此远血,在大便之上者也。

便血之证,总缘土湿木遏,风动而疏泄也。

其木气沉陷而风泄于魄门,则便近血,其水气郁冲而风泄于肠胃,则便远血。

黄土汤,黄土、术、甘,补中燥湿而止血,胶、地、黄芩,滋木清风而泻热,附子暖水土以荣肝木也。

下血之家,风木郁遏,未尝不生燥热,仲景所以用胶、地、黄芩。

而风木郁遏,而生燥热,全由水土之湿寒,仲景所以用术、甘、附子。

盖水土温暖,乙木荣畅,万无风动血亡之理。

风淫不作,何至以和煦之气,改而为燥热哉!燥热者,水寒土湿,生气不遂,乙木郁怒而风动也。

尤在泾:下血先便后血者,由脾虚气寒,失其统御之权,而血为之不守也,脾去肛门远,故曰远血。

黄土温燥入脾,合白术、附子以复健行之气,阿胶、生地黄、甘草以益脱竭之血,而又虑辛温之品转为血病之厉,故又以黄芩之苦寒防其太过,所谓有制之师也。

《医宗金鉴》:先便后血,此远血也,谓血在胃也,即古之所谓结阴,今之所谓便血也。

黄土汤---温脾摄血

黄土汤---温脾摄血

黄土汤---温脾摄血甘草9克干地黄9克白术9克炮附子9克阿胶9克黄芩9克灶中黄土100~200克(包)用1.若胃纳差,阿胶可改为阿胶珠,以减其滋腻之性。

2.气虚甚者,可加人参以益气摄血。

3.出血较多者,亦可酌加三七、白及等止血之品。

4.便溏者,黄芩(炒炭),减其苦寒之性。

(原文] 下血,先便後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15)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乾地黄白术附子(炮) 阿胶黄芩各三两竈中黄土半斤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虚寒性便血的证治。

血从下窍而出,谓之下血。

《素问.阴阳别论》称之为“结阴”,后世称之为便血。

大便在先,出血在后,因其血多来自直肠以上,离肛门较远,故称为远血。

至于远血的形成,如唐容川云:“系中宫不守.血无所摄而下也”。

乃多因中气虚寒,脾失统御之权,则血渗于下,从大便而出。

证见便血,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

治以黄土汤温脾摄血。

(方药评析) 黄土汤方中灶中黄土又名伏龙肝,既能温中,又可涩肠止血,为主药;脾气虚寒之失血,虚寒为本,失血为标,若单纯从标,徒恃止血之品,很难奏效,唯有“标本兼顾”,温中健脾与止血同用,收效始捷,故用白术、附子温阳健脾,以复统血摄血之权;然辛温燥热之术、附,易耗血动血,且出血过多,阴血必耗,故以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阴血亏耗,易生内热,黄芩苦寒以清内热,且能制约术、附温燥动血之弊;甘草和中缓急。

诸药合用,刚柔相济,温阳止血而不伤阴,滋阴养血而不碍脾,共奏温中健脾,养血止血之功。

灶中黄土是烧杂草或木柴的灶中土块经火久烧而成的焦黄土,以釜脐下外赤中黄者为佳,其性味辛微温,入脾胃、肝经。

有温中降逆、止呕止血之效,为镇吐、止血与妇科要药。

历代本草书对此药多有记载,如《别录》日:“主妇人崩中吐血、止咳逆血”;《大明本草》曰:“止鼻红、肠风、带下、尿血、泄精”;《本草备要》曰:“主咳逆反胃、吐衄……”。

经方:黄土汤(肠胃下血)

经方:黄土汤(肠胃下血)

经⽅:黄⼟汤(肠胃下⾎)黄⼟汤【原⽂】⽢草⼲地黄⽩术附⼦(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半⽄右七味,以⽔⼋升,煮取三升,分温⼆服。

灶中黄⼟可以⽤⾚⽯脂来代替。

【作者】张仲景【出⾃】《⾦匮》【⾦匮】1、下⾎,先便后⾎,此远⾎也,黄⼟汤主之。

【组成】⽢草地黄⽩术阿胶黄芩附⼦灶⼼⼟【时机】1、肠胃出⾎的时候,⼤便带⾎,⿊⾊的⾎。

如果擦的时候有⾎⽽且颜⾊是新鲜的,就是痔疮。

【⽅解】1、⼲地黄补⾎,因为有下⾎的⼈⼀定兼有⾎虚;2、⽢草、⽩术健脾整胃的,增加脾的蠕动,让肠胃消化的很好能够⽣新⾎;3、附⼦除寒,因为失⾎的病⼈除了⾎虚之外,⼀定也有⾥寒;4、阿胶⽌⾎;5、黄芩消炎,因为肠胃有破⼝,不管是在⼗⼆指肠的位置或在⼩肠中,本⾝就⼀定会发炎,肠胃发炎就靠黄芩,黄芩能消炎;6、灶中黄⼟来补破裂的伤⼝。

临床上如果没有,可以⽤⾚⽯脂来代替,⾚⽯脂是温剂。

【应⽤集锦】1、胃出⾎,胃下垂,胃溃疡,胃癌,统统可以使⽤它;2、(彭⼦益)黄⼟汤治便⾎,⽤附⼦黄芩灶⼼⼟⽩术炙草阿胶地黄。

既⽤附⼦之热性,⼜有黄芩之寒性。

既⽤灶⼼⼟⽩术之燥性,⼜⽤阿胶地黄之润性。

⽤附⼦、因肾⽔寒不能养肝⽊也。

⽤⽩术灶⼼⼟,因⽔寒⽊郁,⼟⽓必湿。

⼟湿则⽊⽓愈郁,愈妄肆疏泄也。

⽤阿胶地黄,因⽊郁疏泄,必⽣风燥、既⽣风燥,必更疏泄也。

各有认定,各有着落。

亦⾮寒热燥润并⽤,彼此牵制也。

有⼈嗜酒,遂病便⾎。

六年⽆虚⽇,服黄⼟汤病反加。

其病⾯黄,左腿⾜热,左⼿⼼热,左乳部微胀,⼤腹满胀,⼩腹硬胀,均时胀时消。

⾏动则咳。

脉⼩⽽短。

为处⼀⽅,麦冬⽩芍法半夏各三钱,川芎⼀钱,⽩术茯苓苡仁各三钱⽽愈。

此病⾯黄,⼟湿也。

左⼿⾜热,⾎去⽊枯,⼜阻于湿,⽊⽓不能左升,则左⾜热。

⽊⽓不能右降,则左⼿热。

⽊枯⽓滞,升降不和,则胸腹胀也。

⽅以术苓苡仁,除湿建⼟。

麦冬半夏⽩芍,由右以润降肺胆胃三经。

轻⽤川芎,由左以温升肝经。

肝胆⼆经升降调和。

风⽊之⽓得润,中⼟之⽓运化,故诸病皆愈。

第146篇黄土汤

第146篇黄土汤

第146篇黄土汤人体消化道出血是在临床病例中较常见的病症。

血液是人体的生命之河,起着滋养人体和进行物质代谢的重要作用,出血以及血液流失等疾病会造成人体生命机能下降,严重影响生命健康。

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和代谢与人体的温度密切相关。

人体的温度必须保持在合适的温度,过热或者过冷均可能导致出血症的发生。

从人体的血脉运行图上可以看到,人体靠心脏压缩形成正压,正压泵出的血液通过动脉被输送到全身的组织和器官。

肺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呼吸给心脏提供“加压”的作用。

心脏通过扩张形成负压,通过静脉将血液吸收回流到心脏。

从图上可以看到,血液在通过静脉血管回流的时候大部分静脉血先回流到肝脏(脾、胃、小肠、大肠的静脉血都先回流到肝脏),最后才回流进入心脏。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曾多次提到,肝脏如同身体中的血液湖泊,和生态系统中湖泊的功能非常相像。

肝脏贮存血液的功能如同自然界的湖泊,良好的湖泊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弹性”调节能力,在自然界涝灾时可以吸收多余的水分,在自然界旱灾时可以“释放”水分;湖泊还可以让区域的生态环境变得柔和起来,抑制过冷和过热的极端天气,还可以抑制强烈的空气对流造成的“风”,减轻蒸发。

相似的道理,人体中肝脏贮存的血液量越大、越丰富,则人体的弹性调节越强,身体对冷热的调节能力也较强,身体也能相对较容易的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较少遭遇疾病。

人体的温度必须保持在合理的幅度范围内,偏离正常水平过高和过低都会引发疾病。

身体内温度过高,分子运动会过于亢奋,血液会过热,导致血液偏离正常的经脉运行轨道而出现出血症状;如果身体内的温度过低,分子运动会过于懒惰,寒冷会导致人体血脉收缩,令血液无法正常流通而导致出血症状。

脾胃在五行中属“土”,可以将人体的肠胃和自然界的土地做一个类比。

自然界肥沃的土地一般都含有丰富的植物根系。

丰富的植物根系一方面可以保持泥土松软而有营养;另一方面可以营造很好的生态体系,植物的根系既可以把深地层的水分“汲取”上来湿润土地,又可以在雨水过多的时候,通过根系把水引导贮存在较深的地下层。

中医医案——溃疡病合并出血

中医医案——溃疡病合并出血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黄土汤加味治愈吐血便血病案:王某,男,19岁。

主诉及病史:因反酸,胃痛6年,头昏、乏力,黑便4天,于1959年11月24日收住院。

入院后诊为“溃疡病合并出血”,经多次输血和止血针药等治疗,病情反而逐渐加重。

特邀米老诊治。

诊查:症见精神委靡,面色苍白,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口臭,腹痛腹胀,恶心欲呕。

昨日吐血200ml,大便色黑呈柏油样。

舌质淡,苔黄腻,脉细弱数。

血压100/60~20mmHg。

红细胞256万/mm3。

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辨证:证属脾虚湿盛,胃络损伤。

治法:宜健脾化湿,凉血止血。

以黄土汤加减。

处方:灶心土24g 白术9g 炒黄芩9g 生地24g 杭芍12g 丹皮12g 阿胶9g(烊化兑入)炙甘草9g 地榆炭9g服药2剂后,症状好转,无吐血便血,大便稀色黄,无恶心呕吐、头晕、腹痛,有饥饿感,舌淡、苔白腻略黄,脉细弱。

血压100/76mmHg。

继服上方药5剂。

药后精神明显好转,多食后腹部不适,大便日1~2次,呈1棕色,苔白腻,脉沉细。

继用上方加血余炭12g、附子3g。

服上方药3剂后,大便成形,日1次,色黄。

舌脉如前。

继用上方药2剂,以巩固疗效。

药后大便正常,昨日食后腹胀,腹部隐隐作痛,咽干,苔白,脉细。

血压正常。

红细胞380万/mm3。

大便隐血试验阴性。

证为脾胃虚弱,气津不足。

以六君子汤加味。

处方:党参9g 白术9g 姜半夏9g 茯苓9g 陈皮9g 炙甘草9g 麦冬9g 五味子4.5g服上方药6剂后,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按语便血有远血、近血之分。

本例远血,始用黄土汤去附子,加丹皮、杭芍、地榆炭以凉血止血。

待三诊时上方加用附子、血余炭以温摄止血。

妙在附子用量仅为3g,若过量大热则失其温摄,反而致使出血。

五诊时出血已痊愈,改用六君子汤加味,以健脾养胃,补益气血。

符合陈修园所说“血之道,化中焦”之血液生成机理。

两付中药治疗便血——黄土汤验案一则

两付中药治疗便血——黄土汤验案一则

两付中药治疗便血——黄土汤验案一则平安甘草中医两付中药治疗便血——黄土汤验案一则2月11日,朋友微信联系,其父亲近两天反复便血,希望能中医诊治一下。

58岁男性,近两天便血3次,颜色鲜红,否认痔疮病史,于中医友好医院诊查后,给予奥美拉唑、整肠生等药物治疗,并建议行胃肠镜检查,让患者及家属考虑一下。

朋友考虑再三,决定服用中药治疗。

进一步询问病情,便血色鲜红,先排便后便血,没有肛周疼痛,除便血外,尚有反酸,嗳气,腹胀,胸闷,大便不成形,饮食喜热,舌胖大齿痕,苔白略厚。

按照“先便后血,此远血也”的辨证法则来看,患者应是胃肠消化道出血;但从临床来看,胃肠消化道出血引起的便血多是黑色柏油样便,鲜红色便血则多见于痔疮、结肠息肉等疾病。

患者既往无痔疮病史,本次发病无肛周疼痛,西医检查暂时未见异常,痔疮可能性较小。

按照患者的伴随症状来看,“腹胀”、“便溏”、“饮食喜热”等都是比较典型的脾胃虚寒的表现,而治疗便血的黄土汤则是温阳健脾,养血止血的名方,遂处方如下:开方时,因“鲜红色血便”反复思考,最终决定在黄土汤基础上加用侧柏炭。

之所以加侧柏炭,还是考虑有局部热伤血络的问题。

前几日朋友微信告知,老爷子服药2付后便血便消失了,服药期间上火的症状比较明显,遂停药。

便血虽然停止了,但还是建议朋友西医该做的检查一一完善。

黄土汤中为何用黄芩,历代医家对此见解不一,有人说是“清肝止血”,有人说是“佐制热药”。

后学愚钝,窃以为脾胃虚寒是整体表现,需要温阳健脾,而出血则是局部表现,瘀滞化热,则需清热治疗。

这点跟肿瘤或结节有些类似,肿瘤与结节从中医考虑有阳气不能运化的问题,但局部化热也很明显,治疗时也需要标本兼顾。

黄土汤治胃糜烂案例

黄土汤治胃糜烂案例

黄土汤治胃糜烂案例中医认为,胃糜烂是指胃黏膜受到某种不良因素的刺激,从而导致炎症性病变,以致无法正常进行消化吸收的消化系统疾病。

虽然胃糜烂的病因综合复杂,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胃肠道营养不良、过度暴饮烈酒、精神及情绪过度激动及传染病的感染等。

山东省泰安市在2007年发生的一例胃糜烂病例,患者男性,70岁,非常敏感,体内抵抗力很差。

患者发病前长期抽烟酗酒,并且饮食失调、久坐不动,营养不良,并因心理原因而出现精神抑郁,出现腹痛和恶心情况。

当患者就诊时,其病情被医生诊断为胃糜烂,这是本病形式最严重的情况。

为了治疗胃糜烂,医生给予了相关药物疗法、胃部冲洗疗法,但患者的病情无法好转,多次的治疗都无法改善病情,疼痛和恶心仍然困扰着病人。

认为无法仅靠西药,医生考虑给患者进行中药治疗,于是医生提出使用黄土汤治疗胃糜烂的方法。

黄土汤是一种消化性中药,可以有效治疗胃溃疡和糜烂。

它可以消除胃黏膜腔内炎症活动,有效抑制血栓形成,预防胃病变和严重的血管病变。

此外,黄土汤可以抑制胃液分泌,防止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从而减轻病人的疼痛。

按照中医治疗原则,医生在给患者煎药时,还会给患者加入其他中药配方,帮助调节肠道蠕动,增强体质抵抗力,消除热毒瘀垢,并服用抗生素以抑制感染。

在患者每日服用黄土汤近一周后,它病情有了显著改善。

疼痛明显减轻,精神也有所改善,最终患者痊愈归家。

由此可见,使用黄土汤治疗胃糜烂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一般的治疗期间大约在7天左右,口服黄土汤在每日服用过程中,可结合调理胃肠蠕动的中药配比,达到痊愈效果。

此外,为了提高治疗效果,还应保证患者服药前后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减少不良因素的暴露。

同时,还应该加强营养支持,平衡患者饮食,增强体质抵抗力,从而有效预防胃糜烂发作。

总之,胃糜烂是一种常见的消化性疾病,发生率正在不断增加。

大多数时候,中医治疗能够起到显著效果。

其中,黄土汤作为消化性中药,可有效治疗各种胃糜烂,帮助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其安全性和耐受性极高,是一种推荐使用的治疗药物。

实用方剂学----黄土汤

实用方剂学----黄土汤

实用方剂学----黄土汤黄土汤(温脾摄血法)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主治】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方论选萃】明赵以德:治远血者,黄土汤主之。

然则血聚于胃者,何也盖血从中焦所化,上行于荣,以配于卫,荣卫之流连变化,实胃土所资也。

胃与脾为表里,胃虚不能行气于三阳,脾虚不能行津于三阴,气日以衰,脉道不利,或痹而不通于血中,积随其逆而出,或呕或吐,或衄或泄也。

若欲崇土以求类,莫如黄土。

黄者,土之正色,更以火烧之,火乃土之母,其得母燥而不湿,血就温化,则所积者消,所溢者止。

阿胶益血,以牛是土畜,亦是取物类。

地黄补血,取其象类。

甘草、白术养血补胃和平,取其味类。

甘草缓附子之热,使不僭上。

是方之药,不惟治远血而已,亦可治久吐血、胃虚脉迟细者,增减用之。

盖胃之阳不化者,非附子之善走,不能通诸经脉散血积也;脾之阴不理者,非黄芩之苦,不能坚其阴,以固其血之走也。

黄芩又制黄土、附子之热,不令其过,故以二药为使(《金匮玉函经二注》)。

明徐彬:下血较吐血势顺而不逆,此病不在气也,当从腹中求责。

故以先便后血,知未便时血分不动,直至便后努责,然后下血。

是内寒不能温脾,脾元不足,不能统血。

脾居中土,自下焦而言之,则为远矣。

故以附子温肾之阳,又恐过燥,阿胶、地黄壮阴为佐;白术健脾之气,脾又喜凉,故以黄芩、甘草清热;而以经火之黄土与脾为类者,引之入脾,使暖气于脾中,加冬时地中之阳气而为发生之本,真神方也。

脾肾为先、后天之本,调则荣卫相得,血无妄出,故又主吐、衄。

愚谓吐血自利者,尤宜之(《金匮要略论注》)。

清程云来:先便后血,以当便之时,血亦随便而下行。

《内经》曰: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以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上经》曰: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

夫肠有夹层,其中脂膜联络,当其和平则行气血,及其节养失宜,则血从夹层渗入肠中,非从肠外而渗入肠中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