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船秋思电子教案
双调夜行船秋思ppt课件

双调·夜行船 秋思 马致远
1
一、解题 (套曲)
2
二、马致远
3
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却不得 志;晚年隐居田园,诗酒林下。本 曲是作者一篇成功地抒情作品。它 有感而发,不平而鸣,因此感情充 沛,如水下闸。
4
听诵读
5
文章内容
【夜行船】人生如梦,时光易逝,应及时行乐。 【乔木査】帝王事业的无凭。 【庆宣和】英雄功业的无奈。 【落梅风】富贵的虚幻。 【风入松】时光匆匆,人生无常。 【拨不断】生活的闲适。 【离亭宴煞】对比中表现超然绝世的生活态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貌似超然绝世的生活态度,其 实是在宣泄内心的愤郁情绪。这一套曲在表面上表现出的消极 避世的情绪,迎合了许多历尽坎坷的士大夫的情趣;同时,该 曲蕴含的愤世嫉俗的激情,也足以引起封建文人的共鸣。
7
• [乔木查]
想秦宫汉
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
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
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13
• [离亭宴煞] 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
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 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 社。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 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人问我 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14
•
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自己和争名
意在借古讽今,借秦汉王朝 的变革,说明古来盛衰的无常。
一片原野上,既有连天衰草,也有 点点牛羊,还有荒坟、断碑,碑上还有 模模糊糊的文字,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一 幅荒凉的图画,创造了无限荒凉的气氛, 充分表现了怀古伤今的情绪。
8
双调·夜行船 秋思
• [夜行船]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 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夜行船秋思教案

夜行船秋思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夜行船秋思》的意境和情感,掌握曲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曲中表达的人生思考和感慨。
难点:理解曲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学习一首很有意思的曲子,叫《夜行船秋思》。
大家先自己读一读,感受一下。
(学生自主阅读)
师:读完了吧,谁来说说初步的感受呀?
生:感觉有点悲伤。
师:嗯,挺不错的感觉。
那大家知道这首曲主要讲了什么吗?
生:好像是在说人生啥的。
师:对啦,这首曲就是在表达作者对人生的一些思考和感慨。
那咱们具体来分析分析。
这里面有很多意象,大家说说都有哪些呀?
生:有枯藤、老树、昏鸦。
师:对,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呢?
生:感觉很凄凉。
师:没错,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一种氛围。
那再往后看,还有什么?
生:小桥流水人家。
师:这个和前面的感觉不太一样了吧?
生:嗯,感觉很温馨。
师:对呀,这就是对比。
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大家想想。
(学生思考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是不是为了突出后面的悲伤呀?
师:非常棒!就是这样。
那咱们再来看看其他的句子,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对于曲的理解也比较到位。
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意象的象征意义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以后要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和启发。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课件(9页)

重点词语解析
“夜行船”指夜晚航行的船只,这里 比喻人生旅途中的漂泊不定;“秋思 ”则指秋天引发的深沉思考,代表对 人生、社会的感慨。
整体赏析
主题思想
此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社 会冷暖的感慨,以及对理想与现
实矛盾的无奈。
艺术特色
马致远在此词中展现了高超的艺术 技巧,如语言简练、意象深远、情 感真挚,使得此词成为元曲中的经 典之作。
通过“百岁光阴如梦蝶”等句,表达了人生短暂、世事 无常的感慨
“利名竭,是非绝”等句,反映了作者对世俗名利的淡 泊和对纷扰世事的厌倦
主题意义
01
反映了元代文人普遍的苦闷 和无奈,揭示了社会动荡对
个体命运的影响
02
通过感叹人生苦短和世事无 常,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
义和价值
03
曲中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3
《双调·夜行船·秋思》艺 术特色
语言特色
01
语言质朴自然
02
表达方式独特
马致远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不事雕琢,用词简练,不追求华丽辞藻 。
马致远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时,常常采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如比喻 、拟人、夸张等,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
马致远在《双调·夜行船·秋思》中 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如生与 死、悲与欢等,通过对比来突出 主题,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方面的深深感慨和思考。
03
幽默诙谐
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中也不乏幽 默诙谐的元素,常常以幽默诙 谐的语言表达对世态人情的讽
刺和批评。
02
《双调·夜行船·秋思》主 题思想
主题概述
感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
02
背景
夜行船秋思电子教案

夜行船·秋思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行船·秋思》。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马致远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2)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
(3)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马致远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2. 诗歌原文解析:(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解读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 相关知识:介绍与《夜行船·秋思》相关的诗词、文学典故和历史背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诗人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案例分析法:以《夜行船·秋思》为例,分析诗歌的特点和技巧。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播放《夜行船·秋思》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感。
(2)简要介绍诗人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2. 诗歌解析:(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解读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3. 知识拓展:(1)介绍与《夜行船·秋思》相关的诗词、文学典故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双调·夜行船·秋思(完整定)ppt课件

7
艺术特点
这是一首获得“万中无一” 评价的曲中佳作,具有极高的 艺术成就:
一、形象鲜明,深理道理
这套散曲中,作者通过许多具 体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丰富的社 会阅历和深切的人生体验,不 作抽象的议论,将想说的道理、 要发的感慨,全寄寓于形象之 中。
.
8
艺术特点
如第一支曲以“昨日春来,今朝花谢” 极言光阴易逝:第二支曲以“秦宫汉阙, 都做了衰草牛羊野”洞见盛衰无常。第 三支曲以“投至狐踪与兔穴”述古来 “豪杰”的功随身朽。第四支曲以“心 似铁”的比喻,讽刺“看钱奴”不懂得 品味生活。
.
12
艺术特点
对句的运用,不仅产生句式整饬的美感,
而且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如“蛩吟—
— 无休歇”对偶句道出了对名利场上奔
波不息者的鄙视,“人生—— 登高节”
对偶句表达了对有限光阴的极度珍
惜.“密匝匝—— 蝇争血”鼎足对活画
出追名逐利者的丑态,“和露—— 烧红
叶”鼎足对写足了深秋的景色和隐逸者
的安乐自在。
景物鲜明可视可感。 如:红、 绿、 青、 黄 、 紫 、 白等色采 词,既写出了秋色的 特点,又写出了特定 的生活情境,给生活 着色中,也饱蘸着情 感的色彩。
.
16
思考题
1 这组套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 态度,今天有无借鉴意义?
2 赏析这组套曲的语言美。
正是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
界”(《元曲鉴赏辞典》)。
.
10
艺术特点
第七支曲子以“蚁排兵”、 “蜂酿蜜”、“蝇争血”喻名利 场的肮脏和名利徒的可鄙;以笑 傲山林的情趣表现出超拔的品格: 本曲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反映了深 刻的主题。
.
11
双调夜行船秋思PPT学习教案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 ,上床与鞋履相别。休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以上三支曲子已将功名富贵都参破,第五、六两支曲子便转而陈述自己 的人生哲学。“眼前红日又西斜”写一日之内光阴的流逝,遥承“百岁 光阴”而来,“疾似下坡车”的比喻从羲和驾日车的常用典故脱出,化 雅为俗,生动有趣。“晓来清镜添白雪”反用李白“君不见高堂明镜悲 白发,朝成青丝暮成雪”的意思,引出“上床与鞋履相别”这句玩笑, 好象把俗话说的“今晚脱下鞋和袜,不知明天穿不穿”稍加提炼发挥, 便成了至理名言。不过这句貌似参透生死的俏皮话里隐藏着愤世疾俗的 深意,所以紧接着劝人莫笑自己像不会筑巢的斑鸠那样拙笨,这不过是 糊里糊涂地装傻而已。自称不善营生之计,其实倒是离绝名利是非的上 计,明说一向装呆,又点出浑浑噩噩混世的不得已。
,有辑本《 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数二十三套。
第1页/共16页
创作背景:
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可说是文人咏怀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先 秦到两宋,凡是进步的文人,即使处在最黑暗的时代和最坎坷的 境遇中,无论怎样昏酣遗世,在内心深处总还多少保留着一点立 功立德的理想。但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曾像元代这样善恶颠倒 、是非不分;这样把文人打入社会的最底层。因而元代文人对现 实大多是彻底绝望的:“青史内不标名”、“把功名富贵都参破 ”( 张养浩《辞官》),“无是无非快活煞”( 孛罗御史《辞官 》),仕途顺利的文人尚且作如是之想,压在社会下层的文人也 就可想而知了。马致远的《夜行船·秋思》正是将这种看穿一切 的普遍情绪提到历史的高度来认识,更集中更凝炼地反映了元代 愤世嫉俗者的共同心理状态。
的思考:主张及时行乐、淡泊名利。 (二)第二至四支曲子分别描写了帝王、豪杰、富人的富贵无常。
夜行船秋思电子教案

夜行船·秋思电子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秋天的美景。
2.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内容:1. 展示秋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秋天的特点。
2. 分享李白的《夜行船·秋思》诗歌,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活动:1. 展示秋天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 朗读李白的《夜行船·秋思》,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2. 探讨诗人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如诗句的排列和韵律。
2. 让学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如“夜行船”和“秋思”。
3. 探讨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离愁别绪的表达。
第三章:创作背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对诗歌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诗人李白的生活背景。
2. 探讨诗歌创作的背景对诗歌情感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展示李白的生活背景图片或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
2.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创作的背景对诗歌情感的影响。
第四章:诗歌默写与背诵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让学生默写和背诵诗歌。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默写诗歌,检查学生的记忆能力。
2. 引导学生背诵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五章:延伸活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思考。
教学内容:1. 让学生创作自己的秋思诗歌。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生活的启示。
教学活动: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一首秋思诗歌。
2. 引导学生分享并讨论自己的诗歌,思考诗歌对生活的启示。
第六章:比较与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不同诗歌风格的认识。
2.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秋思》公开课教案和相关知识

《秋思》公开课教案和相关知识第一章:教案概述1.1 课程背景《秋思》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歌,通过诗人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本章将介绍如何使用《秋思》这首诗歌进行公开课的教学。
1.2 教学目标理解并背诵《秋思》这首诗歌。
分析并欣赏秋天景色描绘的艺术手法。
探讨诗人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教学内容诗歌阅读与解析。
诗歌背诵与默写。
艺术手法分析。
情感表达与讨论。
第二章:诗歌阅读与解析2.1 诗歌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秋思》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诗歌中的重音和停顿。
2.2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秋”、“思”、“故乡”等。
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形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
2.3 思考与讨论学生思考并回答: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词语和意象来描绘秋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背诵与默写3.1 诗歌背诵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背诵《秋思》诗歌,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自主练习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2 诗歌默写教师给出《秋思》的几个关键句子,学生进行默写练习。
学生自主默写,教师批改并进行反馈。
第四章:艺术手法分析4.1 描绘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描绘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学生举例并解释诗歌中的描绘手法。
4.2 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学生举例并解释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第五章:情感表达与讨论5.1 情感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思念、忧愁等。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5.2 情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与诗歌中的情感进行对比。
第六章:诗人背景与创作背景6.1 诗人介绍教师介绍《秋思》诗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对诗歌的创作背景有更深入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序号授课
班级
初教
1101、英
师1102
授课
课时
2
授课
形式
新授
授课章节
名称
夜行船秋思背景分析
教学资源
准备
PPT课件
学习目标设定知识与技能
目标
1.了解元散曲的相关知识。
2.掌握本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
目标
1.掌握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2.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赏析本散曲反映的不同人生态度
学习任务
描述
掌握本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赏析本散曲反映的不同人生态度教学难点
掌握本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1、作品描写了哪两种相反的人生态度?
2、对当代职校学生有何启迪?
课外作业举例分析这首套曲的语言特色。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引子,由秋来花谢想到人生的短暂虚幻,从而引发出下面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及对痴迷者的批判。
第二层,(【乔木查】【庆宣和】【落梅风】)分别描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地主富户的富贵无常。
第三层,(【风入松】【拨不断】)写自己看破红尘、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
第四层,最后一曲。
总括上文,再次把名利之徒与山林高士的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不为物役、自适其乐的心志。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杂剧、散曲作家。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
马致远著有杂剧15种,以《汉宫秋》最为著名。
他在散曲创作上成就很高,有“曲状元”的称号。
作品内容主要有三类;叹世讽世,描画景色,歌咏恋情。
他融诗词意境入散曲,清雅而不失真率。
现存散曲120余首,今人辑为《东篱乐府》。
二、写作背景
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了汉族的朝代,那么元代社会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个特点,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王朝,国力最强盛的王朝之一。
第二个特点,元朝是相对历史上各封建王朝来说专制统治比较那么严密,文化政策特别宽松,很少文字狱的王朝。
第三个特点,元朝在蒙古族的民俗习惯影响下,形成一种浓郁的社会性的艺术氛围,玩乐风气。
第四个特点,阶级矛盾,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
除此之外元朝还有更敏感和更尖锐的民族矛盾。
另外就是统治阶层文化水平低,素质低,统治水平低造成统治机制松懈因而政府官吏贪腐社会流氓横行,社会问题就越积累越多越严重。
元朝把人分为四等,当然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色目人主要是指西北各族,各种西域的商人,汉人指长江以北原来处于金国统治下的汉人和女真人、西夏人等,南人是蒙元最后征服的南宋的汉人。
三、课文讲解
1、朗读本文
见课件。
2、分析散曲的发展
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
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
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
(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这一条是重点)
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中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诗体,两宋时得到很高的发展,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趋衰落。
而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
(2)外乐番曲的传入。
(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
金、元时期,战乱频仍,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入。
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以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
散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才应运而生。
(3)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散曲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演出的勾栏瓦肆,娱乐场所日益兴旺,使唱曲演戏的歌伎、艺人,得以赖表演技艺为生,于是散曲得以大盛。
(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元人南下以后,对“四书五经”不重视,对文人不重视,而那些优伶歌伎,歌舞戏曲,是为他们所欢迎的,并且加以提倡和鼓励,作为王侯贵族的御用品了。
这些地方,也给予散曲发展以一定的影响。
(5)外族统治,汉人受尽压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愤。
宋代先遭辽、金异族侵凌,后则南宋亡于蒙古,文人百姓忽然要接受异族之统治,加以民不聊生,社会秩序异常紊乱,面对这么痛苦、不公的时代,文人自然要借某种文学形式来宣泄怨悱无奈。
元曲便是当时最适宜的文学形式。
教师提示:要抓住文学发展的内因,即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3、课文分析
悲秋,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名篇甚多。
而马致远的两首同题作品——《双调夜行船·秋思》与《越调天净沙·秋思》,尤为人称道。
前者有“万中无一”的评价,后者则有“秋思之祖”的美誉。
这首散套由七支曲子组成,就思想内容而言,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曲是引子,由秋来花谢想到人生的短暂虚幻,从而引发出下面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及对痴迷者的批判。
第二层,(【乔木查】【庆宣和】【落梅风】)分别描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地主富户的富贵无常。
第三层,(【风入松】【拨不断】)写自己看破红尘、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人生
态度。
第四层,最后一曲。
总括上文,再次把名利之徒与山林高士的生活进行对比,
表达了不为物役、自适其乐的心志。
在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不愿同流合污,往往只能
追求超尘出世、笑傲林泉的生活,不免流于消极颓放,但其重人格、讲操守的
人生态度,还是很难得的。
元曲中能把隐逸情调提升到哲理层次的是马致远的
《双调·夜行船·秋思》。
否定功名富贵,赞美自由和艺术化生活,肯定审美
化的独立人格,获得一种精神家园的寄托。
觉悟了生命的有限性,冷淡了世俗
的争竞抢夺,却不想建构一个宗教的祭坛——曲里的宗教其实还是审美符号,
只钟情于大自然审美的此在。
采来沾着露水的黄花,捉来带霜痕的紫蟹,再拢
来些红叶点着火烧蟹煮酒吃。
煮酒论英雄不是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而是
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宇宙的宏观——现实的异化——人生的审
美,这就是马致远的诗化哲学三部曲。
这首套曲的艺术魅力突出表现在语言、形象与情趣三个方面。
语言俗中透
雅,既明快率直,又优美富于韵味。
别致的设色字,精巧的鼎足对,都见出作
者驾御语言的功力。
曲中意象准确鲜明而有代表性,如以“衰草牛羊野”、“荒
坟横断碑”表现帝业成空,以“蚁排兵”、“蝇争血”比喻名利场等,都给人
留下深刻印象。
在自我写照时,字里行间情趣盎然.如“青山正补墙头缺”的
调侃意味,“道东篱醉了也”的潇洒任性,皆可令读者会心一笑。
纵观全篇,
指点今古,俯察人生,笔墨挥洒飘逸,有如天马驰骋,是豪放派曲作中的佳制。
四、思考与实践
1、作品描写了哪两种相反的人生态度?对当代职校学生有何启迪?
2、试析本曲的艺术成就。
(见练习册P48)
(1)语言:俚俗明快、句式节奏自由、对仗形式丰富
(2)意象:准确生动、深喻道理
(3)情趣:潇洒任性,调侃味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