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1小说知识介绍与整体阅读示范课件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一小说阅读11.1课件

(8)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
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格 2】之后我们又
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
争。
(9)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 快地跟人说话了。”【我 2】
(10)“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 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11)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
(提示:本处分析有助于后面“尝试 解题”第 1 题 A 项的判定。)
①处动作描写,巧妙地引出下面“我”与
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 女主人公交往的故事。
文诺 8829 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
②处语言描写,交代了故事结局。
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
第三步:综合分析,总结归纳,把握主题
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意图
(18)“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
小说通过接线员的一次失误,引出“我”
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 与女主人公的相识、亲近、相恋,以及因轰炸
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②
而造成的两人永诀的爱情故事,刻画了女主人
(19)“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 公热情大方、机智幽默、乐观向上、热爱生活、
说了。”【我 5】
善良真诚、理性克制、关心母亲、真诚待人等
解题”第 1 题 B 项的判定。)
时,格罗斯文诺 8829 老在我脑海里闪现。
【我 3】处心理描写,突出“我” 对格罗斯文诺的喜爱和两人爱情的美
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 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好,与下文两人的永别形成对比,为下 文写难以言说的悲伤做了铺垫。
(12)“哈罗?” (13)“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 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 课件(共57张ppt).ppt

契诃夫
①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②常常以 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凭借巧妙的艺术手法对生活和人物的心理进 行真实而又细致的描绘和概括,从中展示出重要的社会内容。
欧·亨利 ①写作的题材和对象固定化。②篇幅短小,构思巧妙,引人入胜。③幽 默诙谐。④结局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
人物 ①导引人物出场。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揭示人物心 境。
情节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主题 ①揭示社会的本质。②揭示文章的主题。
关键技法 两步解答分析环境描写作用题
第一步,找句子,析特点。找到文中有关环境描写的 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 环境的作用是相对应的。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 思维角度并作对应分析。
分步解题 第一步,找句子,析特点。第二自然段中的
环境描写主要是自然环境描写,描写了房子、树 和风等,点明了环境的恶劣。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角度
分析
“房子又矮又小”说明居住环境差。“风大。树像绿狮子……发出 环境 猛兽似的嗥叫”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这里“风大”
的特点。通过描写长不高的树和风大,体现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突 出了守在这里的人们的艰难。
情节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舒缓节奏,调整读者的心情。
主题 ①深化主题。②揭示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角度
作用
环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如《孔乙己》开头一段描写了鲁镇 酒店的格局,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等。②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 关系,渲染特定氛围。
老婆婆曾生过一个孩子,那孩子夭折了。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生过孩子。 那时,他们年轻力壮,老头自己动手做了几只木碗,换了一口大锅,好像他们要生一大群孩子。 她说:“拿什么养活他们呀?”丈夫自豪得不得了: “咱们这里,想要多少娃娃就有多少娃娃。”丈夫大手一指,外边是辽阔的原野。 旷野无边无际,伸向远方。好多年以后,从大城市来的洋学生把这辽阔的土地叫太平洋。 老头不知道什么太平洋,老头只知道他要养许多娃娃,老头就从太平洋开始的地方垦荒。老头端 着簸箕【注】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属。老头 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投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刷刷 声。麦种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升起来。 老头端着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 那年,他去团部接受重要任务。他已经30岁,他在农场最偏远的地方开荒种地,领导想起了他的 婚姻问题。传他去团部的重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他骑马跑了三天三夜,赶到团部。他喊报告进 去的时候,政委正给一个青年女子谈话,政委的脸色不太好看。那女子却眉是眉眼是眼,长得很好看。 他都看呆了。女子不看他,他看人家。政委说:“怪我无能,没把工作做通。”漂亮女子转身走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整体阅读 PPT课件 图文

(5)从文中重要语句挖掘主题 小说主题虽然不能像散文那样靠议论、抒情句直接表现 出来,但借助文中重要语句还是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 如一些感情强烈的句子、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等。
三、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训练 (一)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也叫小小说、超短篇小说。它篇幅短小,情节 单一,人物仅三两个,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形象地表现一个简单的主题。其特点有: (1)篇幅短小,(2)立意奇特,(3)选材小中见大,(4)情节 完整,(5)结局出人意料。 千字左右的微型小说是高考常考的体裁之一,阅读时除 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外,还要重点品读小说的结尾,它 往往是小说情节的匠心之处、主题的集中表达之处。
(选自《短小说》)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1.请梳理、概括小说的情节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1)奶奶上山挖野菜摔残了腿,(2)要吃玉米饽 饽,(3)把玉米饽饽藏在梨花箱子里,(4)饿死家中。(事 情发展脉络) 示例二:(1)奶奶想挖点野菜吃,(2)摔伤后怕给家人添麻 烦,(3)想把玉米饽饽留给家人吃,(4)没有遗憾地死去。 (感情发展脉络)
转眼,几天过去。父亲发现了新问题,回来对母亲说: “咱娘一顿两个玉米饽饽,一天吃两顿,咋越吃越没精神头 了?”
母亲说:“你快去请金先生来,可别憋出别的病来。” 金先生来了,进去得快,出来得也快。金先生看看父亲, 又看看母亲,眼神怪怪的。金先生说:“老人是不能干活了, 可不能亏了老人的肚子啊。”
父亲一把掀开锅盖,锅里是照见人影的玉米稀饭。父 亲涨红了脸说:“我娘不喝稀的,吃稠的,我们匀出玉米 面给她做饽饽,一天两顿饭,一顿两个饽饽,够壮劳力的 伙食了,咋就பைடு நூலகம்了肚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阅读课件PPT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2 0 2 0 届高三 语文一 轮复习 之小说 阅读课 件(共5 9张PPT )
1.把握故事情节
常见题型:
(1)概括类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真题文本•认知]
2 0 2 0 届高三 语文一 轮复习 之小说 阅读课 件(共5 9张PPT )
[知能储备•夯基]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2 0 2 0 届高三 语文一 轮复习 之小说 阅读课 件(共5 9张PPT )
[知能储备•夯基]
总结知识 夯实基础
二、考点分布
高考对小说的考查重点在情节结构、人物形象、
[真题文本•认知]
2 0 2 0 届高三 语文一 轮复习 之小说 阅读课 件(共5 9张PPT )
[知能储备•夯基]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命题指向: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阅读课件(共59张PPT)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 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真题文本•认知]
2 0 2 0 届高三 语文一 轮复习 之小说 阅读课 件(共5 9张PPT )
[知能储备•夯基]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2 0 2 0 届高三 语文一 轮复习 之小说 阅读课 件(共5 9张PPT )
[真题文本•认知]
2 0 2 0 届高三 语文一 轮复习 之小说 阅读课 件(共5 9张PPT )
[知能储备•夯基]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2 0 2 0 届高三 语文一 轮复习 之小说 阅读课 件(共5 9张PPT )
《语文高考一轮复习:高考小说阅读》课件(75张PPT)

《 语 文 高 考 一轮复 习:高 考小说 阅读》 课件( 75张PP T)
《 语 文 高 考 一轮复 习:高 考小说 阅读》 课件( 75张PP T)
▪ 自然环境作用: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营造……氛围,渲 染……气氛) 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 ③人物(烘托心情,暗示人物命运) 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⑤社会环境(象征、暗示)
②使情节发展符合情理——正因为天气严寒仓库职工才会 私用火炉和电暖气,才有失火救火等情节。
③烘托人物形象——天气的严寒暗示了文中我内心因为见 多了病人不交医药费的现象而产生的冷漠。也写出了高大
壮一家人无钱看病的悲凉,另外风猛火大有力地烘托了高
大壮的英勇无畏知恩图报形象。
④揭示文章主旨——自然环境再恶劣,只要人心是暖的, 精神就能得到抚慰,这样的描写能有力凸显文章主旨。
②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事件? 3、对情节的合理性的探究。
Company Logo
2、情节作用时一般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1)首先是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 ①为下文作铺垫,照应前文情节,或者承上启下的过渡。 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使结构紧密、完整的作用; ④线索作用。 (2)其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发展(丰富)了人 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3)再次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 深化主。 (4)还要注意是否呼应标题,吸引读者。 (5)还要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开头结尾的独特魅力。
《枪》第(2)题: 为什么作者写司机是“不还好意”和“狠毒”地看 “我”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解释词句——司机并没有“不怀好意”和“狠毒” 地看“我”,“我”先入为主地认为司机是坏人,从 而对司机的行为产生了错误的推想。 ②情节结构——小说开头部分写我对司机有误会而且 误会逐步加深,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揭示小说主题——我误会司机,司机同样误会我, 二人之间彼此猜忌,互不信任,有利于揭示文章主题。 ④人物性格及其它——这样的描写表现了我的恐惧和 多疑,能营造惊恐的气氛,增加悬疑,吸引读者。
《 语 文 高 考 一轮复 习:高 考小说 阅读》 课件( 75张PP T)
▪ 自然环境作用: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营造……氛围,渲 染……气氛) 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 ③人物(烘托心情,暗示人物命运) 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⑤社会环境(象征、暗示)
②使情节发展符合情理——正因为天气严寒仓库职工才会 私用火炉和电暖气,才有失火救火等情节。
③烘托人物形象——天气的严寒暗示了文中我内心因为见 多了病人不交医药费的现象而产生的冷漠。也写出了高大
壮一家人无钱看病的悲凉,另外风猛火大有力地烘托了高
大壮的英勇无畏知恩图报形象。
④揭示文章主旨——自然环境再恶劣,只要人心是暖的, 精神就能得到抚慰,这样的描写能有力凸显文章主旨。
②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事件? 3、对情节的合理性的探究。
Company Logo
2、情节作用时一般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1)首先是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 ①为下文作铺垫,照应前文情节,或者承上启下的过渡。 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使结构紧密、完整的作用; ④线索作用。 (2)其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发展(丰富)了人 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3)再次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 深化主。 (4)还要注意是否呼应标题,吸引读者。 (5)还要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开头结尾的独特魅力。
《枪》第(2)题: 为什么作者写司机是“不还好意”和“狠毒”地看 “我”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解释词句——司机并没有“不怀好意”和“狠毒” 地看“我”,“我”先入为主地认为司机是坏人,从 而对司机的行为产生了错误的推想。 ②情节结构——小说开头部分写我对司机有误会而且 误会逐步加深,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揭示小说主题——我误会司机,司机同样误会我, 二人之间彼此猜忌,互不信任,有利于揭示文章主题。 ④人物性格及其它——这样的描写表现了我的恐惧和 多疑,能营造惊恐的气氛,增加悬疑,吸引读者。
2020年高考小说复习之小说的阅读 (共60张PPT)

三、小说常中间段的作用
思考角度
知识点
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
与相关情 节
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 结构紧凑。伏笔指文学作品中,在前面为后
面情节发展所做的提示或暗示。小说中使用
的关系 伏笔,能使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显示出构
一、高考试题常见提问方式: 1、(一句话、简明的语句分点)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4、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 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5、简要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考查概括小说局 部情节的能力)
[知能 构建] 一、小说线索的类型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 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 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阅读小说时,抓住线索是把握 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小说中的线索往往是小说标题、小说中 的关键词(体现“人物出场、时空变化、事件演变”的词语等)。
小说《项链》中的线索就是项链,
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
(1)事物线索 链→还债→发现项链是赝品”,都
与此有关;《面包》中的“面包”
也是线索。
(2)对比冲突线 索
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与鲁四 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 主要线索。
(3)人物心理、 情感变化线索 等
一篇成功的小说,有时是几个线索 的交融。
如何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按照情节的基 本结构来梳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
按照小说线索来梳理
线索——串联故事情 节的东西
例如:《项链》
抓住场面来梳理 场面——人物活动的场所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 ppt课件(全国)(44张)

题型一 情节构思的探究 小说中,情节设置都是为更好地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的。 它的安排是否合理, 直接影响到一篇小说能否很好地表现主题, 体现其社会价值。探究小说情节的合理性,探究情节结构技巧,尤 其是探究结尾安排的合理性,是小说阅读中情节类探究题中常见的 题型。
◎三年考向研究
考题示例 (2014· 湖北高考)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 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3· 全国新课标卷 I)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 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2· 江苏高考)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 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探究情节构思型”主要还有以下考查形式: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 理由。 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 的理由。 小说的结尾(或其他部分)写了×××,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 后半部分侧重写××。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题型判读 (1)题干中一 般有“写 法”“手 法”“形 式”等字 样; (2)题干中一 般还有“探 究”“探 讨”“你的 看法”“你 的认识”等 字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答题技巧学习 情节构思探究“4 角度” 角度一 思考情节在艺术结构上的作用。 思考情节安排是否符合 角度二 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轨迹。 角度三 思考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 角度四 思考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三章 小说阅读 1 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

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
整体阅读的要求在于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快速阅读的目的在于整体把握。所谓整体把握, 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 1.初步把握小说情节
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记叙文,可以按照记叙
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
程;也可以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 ——开端、 2.初步认识人物形象
进而能揭示主题。如《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
②抓背景介绍。小说中故事的发生离不开 关注文章后的注释和写作时间等。
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 (5)从文中重要语句挖掘主题
二、整体阅读示例
示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掌 眼
刘志学
①好字画的陈四仙,是骑河镇上唯一的看
药、买字画一类的事儿,常到七十里外、黄河对
③好茶好酒为伴儿,与金辨芝神聊了几日
那幅《古道青藤图》:“辨芝兄,您给搭个眼儿。
④金辨芝端着自己那个大水烟袋,咕噜咕 再看…… 起来。
在那幅画前踱来踱去,眯着眼睛,看款识,看笔
⑤陈四仙屏着气,看金辨芝走来走去,只
⑦“ 二 …… 二百块现洋! ” 陈四仙伸出俩
另一只手抚着胸口,嗓子里嘶嘶地开始发喘。
握。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必须划分层次,概括
3.初步概括小说主题
小说好读不好懂,这“不好懂”主要体现
且不说小说主题本身就具有多义性、复杂性、模
表现,它不像散文主题,作者可以在文中以直接
出来。在小说中,作者不能直接告诉读者写作意 说,概括小说主题的具体方法有:
诉,其主题只能靠读者自己借助情节、人物等感 (1)从题材内容看主题
第三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嚣
中国当代
√
布局谋篇
环境描写 语言艺术 叙述方式
的好处 语言幽默 艺术效果
审美探究
科幻小说 特征探究 结尾的艺
术效果
2016·全国
锄
中国当代
√
卷Ⅰ
句段作用
句子意蕴
2016·全国 卷Ⅱ
战争
外国
√
性格特征 情节作用 客观题 标题效果
性格特点
2016·全国 玻璃 中国当代
√
“我”的
卷Ⅲ
作用
评价人物 态度
小说的主题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
第四步:多 方联系,获
取主旨
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 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描写中。所以考生 在阅读小说,思考其主旨时要联系情节,联系人物形 象,联系环境,还要格外注意标题和主旨的关系。综
合考虑后,主旨弄明白了,小说也就读懂了。
(有删改)
读文示范 [考场阅读步骤] 第一步 迅速浏览全文,把握小说基本信息 (1)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人?
答案:王有福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答案:当下社会转型时期的德巴街。
(3)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基本情节是:……………………………………
答案:①~③段,写“我”与王有福在德比街见面,但他不敢 从德巴街走回家。④⑤段,写“我”见到布告,心想可以帮被玻璃 墙撞伤的王有福索赔。⑥~ ○ 33 段,“我”提议上法院去告,但王有 福害怕被骗而作罢。 ○ 34 ~ ○ 35 段,“我”揭下那张布告后,又遇上类 似的事件。
[尝试解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 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做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 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 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 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 “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 29 老头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 伯,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你能答应 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吗?”
○ 30“答应。” ○ 31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 32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 33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 璃,走了出去。 ○ 34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 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 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 35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小说主要是围绕“我”与主要人物王有福的矛盾冲突展开情节 的。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我”也习染了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 比如打官司趁机敲诈一笔等,可王有福却不这么想。他先是担心赔 不起玻璃,后又害怕被骗而不敢向法院起诉肇事方。也就是说,是 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产生了分歧。这就要深入地探究他们 的不同“态度”,解答第(3)小题。“我”与王有福的不同态度,实 际上是两人在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 困惑与冲突的反映。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准确把握小说的主旨和作 者的写作目的。
清情节
理清小说情节主要途径:概括每一自然段段意,把意 思相同或相近的合并为一个层次,然后切分全文层
次,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梳理,进而理清 小说的情节。
第二步:关 注描写,认
识人物
对人物形象的欣赏除通过在情节中把握外,还要注重 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如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 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能揭示人 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认识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 个性,还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 气质等因素去考虑人物特点,所以在阅读时也需要关
二、掌握小说的阅读方法
小说阅读“4步法”
小说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
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
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认知理
解能力在高考中的直接体现就是快速读懂小说,如何快速读懂小说
呢?需要下面“4步法”:
第一步:切 分层次,理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 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一、近三年小说考向研究
《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的文体要求虽然圈定了小说、散 文、诗歌、戏剧四种文体,但考虑到命题实际,文学类文本的选文 将会侧重在小说、散文这两类文体,考生复习时对这两大文体均不 可偏废。
近三年全国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命题概览:
题目信息
考点考向
年份/卷别 选文
类别
思想内容 鉴赏形象 分析情节 艺术特色
2018·全国 赵一曼女 中国当代
卷Ⅰ
士
人物气质 特征分析
2018·全国 有声电影 中国现代 卷Ⅱ
人物心态 分析
2018·全国 微纪元 中国当代 卷Ⅲ
心理变化 过程分析
2017·全国 卷Ⅰ
注作品中的这些语句。
第三步:分 析环境,思 考作用(意义)
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 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鉴赏小说的环境描
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要努力发掘它深 刻的思想意义。
社会环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 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 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采取不同的 态度。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是在“祝福” 那种环境气氛中显现出来的,其中无不包含着作者对主人 公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以唤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将人的特殊境遇、独特经历细细写来, 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使读者关心小说 中人物的命运,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陶醉于小说情 景中而不自知。当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要依据情节发展 的需要,能够真实详尽地、与人物心情相符地逐一展现。
答案:①D ②F ③A ④E ⑤B ⑥G ⑦H ⑧C
课堂专题细解
熟悉文本特征 掌握阅读技巧
语文考读要求: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
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
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
答案:D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作 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分 清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我”是次要人物;其次要明确 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 发展,更好地叙述故事;最后要联系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我” 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C.“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说明 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D.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 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体会重要 语句的丰富含意”“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A.根据文意, “我”约王有福在电线杆下会面,是因为“我”不认识王有福,不 是选项所说的模仿。B.“也有打官司的经验”于文无据。C.尽管 “此地纠纷不少”,也不能说明“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 是经常发生的”,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⑤我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 个念头: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第二天便给王 有福打电话,约他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⑥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 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 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⑦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⑧“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⑨“那酒店怎么啦?” ⑩“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11“这……” ○ 12 老头似乎要抵赖,脸色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 的。” ○ 13“这就好。”
从命题形式看,全国卷2017年试卷结构和考查要求改革后,文 学类文本阅读降为14分,设1道选择题(四选一,选误),2道简答 题,试题难度有所降低。2017年只有全国卷Ⅰ考查了小说。而2018 年的小说考查全面恢复,全国卷3套试卷考查的都是小说。分值恢 复到了15分。题目设置仍是1道选择题(四选一,选误),2道简答 题。
(4)故事的结尾是怎样的?
答案:小说以“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一句戛然而止,耐人 寻味。
第二步、三步 结合考题,分析小说的主旨和写作目的 主要是针对第(1)小题设题(见文本后紧接的“尝试解题”),选 项里包含的信息很多。而第(3)小题也不可忽视。
第四步 认真研读题干,逐词逐句分解研读,结合文本、前两 步的结论以及其他相关知识,问什么,答什么,整理出答案
核心素养 天天向上
诗花相配喻人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用 古诗与花相配,说说它们各比喻哪个女人:①黛玉;②宝钗;③探 春;④李纨;⑤湘云;⑥袭人;⑦麝月;⑧香菱。
A.杏花——日边红杏倚云栽 B.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 C.并蒂花——连理枝头花正开 D.芙蓉——莫怨东风当自嗟 E.老梅——竹篱茅舍自甘心 F.牡丹——任是无情也动人 G.桃花——桃红又是一年春 H.荼蘼花——开到荼蘼花事 了
以上方法是阅读小说文本时的一般方法,运用方法应该灵活,
具体文本具体分析,在阅读小说文本时,我们还可以参考下面的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