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百亩庭中半是苔全诗解读

百亩庭中半是苔全诗解读
哎呀呀,咱今天就来好好聊聊“百亩庭中半是苔”这首诗。你们知道吗,
这诗可有意思啦!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
来。”这短短几句,可蕴含着深深的意味呢!比如说,“百亩庭中半是苔”,
这就好像你走进一个大大的院子,结果发现一半的地方都长满了青苔,是不
是感觉有点荒凉又有点神秘呀!咱可以想象一下,那场景,啧啧。
再看“桃花净尽菜花开”,这就好比人生的起起落落呀!前一刻还是桃
花烂漫,下一刻就换成了油菜花盛开。就像你努力了很久的一件事,突然有
了新的变化,哎呀,这感觉是不是很奇妙!
“种桃道士归何处”,这就像是在问,当初那个引领着一切的人去哪儿
了呢?是不是就像生活中那些曾经对你很重要,后来却消失不见的人呀!然
后“前度刘郎今又来”,哇哦,这不就是那种兜兜转转又回来的感觉嘛!就
像你离开了一个地方很久很久,结果有一天又回到了那里,是不是超有感触!
你们想想,生活不就是这样嘛!有时候会有荒芜的时刻,有时候又会有
新的景象出现。我们也总会遇见不同的人,有的人走了,有的人又回来了。
这诗简直就是把生活的这些种种都给描绘出来了呀!我觉得这首诗特别能让
人产生共鸣,让人在品味它的时候,也在回味自己的人生。就是这么厉害!
这么独特!你们难道不这么觉得吗?
刘郎指代桃花的诗歌

刘郎指代桃花的诗歌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玄都观桃花》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宋祁《鹧鸪天·画毂雕鞍狭路逢》尽是刘郎去后栽。
——苏轼《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
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晁补之《忆少年·别历下》
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张炎《南浦·春水》
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
——韩元吉《六州歌头·东风著意》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春风怨兔葵。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二十五》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刘辰翁《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
刘郎去也,武陵溪上,仙子淡妆梳。
——周文质《小桃红·咏桃》
兔葵燕麦,问刘郎、几度沾衣?——辛弃疾《新荷叶·和赵德庄韵》
任菜花葵麦,刘郎去后,桃开处、春多少。
——刘过《水龙吟·寄陆放翁》前度刘郎今重到,问玄都、千树花存否。
——辛弃疾《贺新郎·柳暗清波路》
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青历历。
——皇甫松《天仙子·踯躅花开红照水》
老了刘郎,天远玉箫伴。
——李彭老《祝英台近·杏花初》
寂寞刘郎,自修花谱。
——姜夔《侧犯·咏芍药》。
《再游玄都观》赏读

《再游玄都观》赏读作者:李颜垒来源:《作文·初中版》2015年第08期再游玄都观刘禹锡①百亩庭中半是苔②,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③?前度刘郎今又来。
注释①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
②百亩:表示面积大,并非实指。
③种桃道士:暗指当初打击王叔文、贬斥刘禹锡的权贵们。
简析这首诗作于大和二年(公元828年),是《玄都观桃花》的续篇,应该合起来赏读。
上一首写道:“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至湖南朗州。
10年后,被召回京都长安。
10年被贬,10年弃置,并没有贬损刘禹锡的诗才,一回来还是写诗,写盛开的桃树,都是“我”去后新植的。
他并没有指名道姓骂哪个,但他有足够的才华,让人读了诗就能想见他的动作表情——当时的他在粉墙上,写下最后一撇,肯定把笔一抛,眉毛一挑,斜了眼睛瞥了旁边仆从一眼,仆从就附和点头,他却拊掌大笑:满朝新贵尽是攀龙附凤之辈,都是我走后才来的小辈。
惊得观内的道士也出来争看他的新诗。
刘禹锡骂了桃树,骂了看桃人,也骂了栽桃人。
他的第二次被贬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这一次被贬,贬得更远,岭南不毛之地;贬得更久,一去就是14年。
14年后再回长安,刘禹锡还要去玄都观,尽管那里没有了桃花,还要写诗——就是这首《再游玄都观》。
14年的时间,他应当老了许多,头发白了一些,皱纹也多了一些。
但读他的诗,想见他在粉墙上写下最后一捺,表情还是当年那样,不过是更加轻蔑且添了一股豪气,老仆这次估计没有附和点头。
不过我们的老刘郎,依然把笔一抛,大笑不止。
道士又拥过来,指点着这新诗,有几个老道士当然还记得他:14年前,也是这个人吧?他还如此豪情?从表面上看,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
满观桃花变成不足以供观赏的菜花。
与《玄都观桃花》之“玄都观里桃千树”形成强烈的对照,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了玄都观的盛衰变化;而更深层的是人之对比,当时打击革新运动的当权派,经过20多年,死的死了,失势的失势了,而“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又回来了啊!“我”依然斗志昂扬!在外流放期间,“我”还写了千古流传的《陋室铭》!刘禹锡玄都观两诗,都是用比拟的方法,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讽寓,除了寄托的寓意外,仍有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象。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意思

迁谪文学历经千年之后,到刘禹锡手里,有了较大的突破,他不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时间,刷新了中国文人遭贬期限的最高记录,而且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迁谪诗歌豪壮劲健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迁谪文学沉湎于幽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迁谪诗歌写作的新路径。永贞遭贬对于刘禹锡的打击可谓是致命的,他有一百条理由怨恨、沉沦或遁世。因为他从小在皎然灵澈等名诗人“孺子可教”的赞扬声中长大。早年又科场得意,却遭到谪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刘禹锡内心的伤痛是如何的刻骨铭心,自然可以想见。但是诗人没有被击倒。他没有以泪洗面,灰心丧志,也没有隐逸江湖,傲啸林泉,更没有留连诗酒,嘲风弄月,甚至也没有停留于呼冤叫屈,倾泄激愤,而是以豪迈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在贬谪的诗文里,他寄情的山水是明丽清新的。他纵目洞庭,看到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湖光月色,一派明净,绿水青山,相映成趣。这与张说贬在岳州时“日见孤峰水上游”(《送梁六自洞庭山》)的一片愁人秋色有着显然的不同。
他心中的前途是光明可期的。在迁谪远州的漫长的二十三年里,他虽然也难免有过感伤和悒郁,但往往能在思索中积极振起,始终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满希望与信心。他赞美经过砥砺,重为利刃的佩刀,“故志复还,宝心再起,既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瞪视。”(《砥石赋》)借此表达他百折不挠的劲节与待时而起的雄心。谪居朗州五年后,他曾收到元稹赠送的一根壁州竹鞭,便写诗酬赠说:“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借咏赞竹鞭,表达自己坚贞、正直的耿介个性,寄托重返长安的迫切愿望。直至晚年,诗人依旧保持着积极进取的锐气和坚贞不渝的志节:“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罢郡归洛阳闲居》)、“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赠乐天》)的自强不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的通脱识度;“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始闻秋风》)的豪迈壮烈,无不表现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唐】刘禹锡

赏析:
▪ 前两句:仍用比体。从表面上看, 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 道观中非常宽阔的广场已经一半长 满了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 了。“如红霞”的满观桃花,“荡 然无复一树”,而代替了它的,乃 是不足以供观览的菜花。
再游玄都观
(唐)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译文:
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 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 存,只有菜花在开放。
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那 里去了呢?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 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 啊!
写作背景:
▪ 刘禹锡几度贬官,看到满朝新贵仅是攀龙附 凤之辈,心中愤愤不平,于是写了前一首诗, 借桃花矛以嘲讽:“你们这些都是什么东西, 都是我走后才来的小辈——“尽是刘郎去后 栽!”为此刘再度被贬。
主旨:
▪ 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 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 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 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
艺术手法:
▪ 比拟: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讽 刺,除了寄托的意思之外,仍然体 现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象。
▪ 以桃花比新贵 ▪ 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
当权者
▪ 这两句写出一片荒凉的景色,并且 是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
赏析:
▪ 后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自己 之升进退,因此连着想到:不仅桃花 无存,游人绝迹,就是那一位辛勤种 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可是,上次看 花题诗,因而被贬的刘禹锡现在倒又 回到长安,并且重游旧地了。这一切, 是不能预料的。言下有无穷的感慨。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玄都观桃花》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玄都观桃花》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译文】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
【出典】刘禹锡《玄都观桃花》注:1、《玄都观桃花》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2、注释:此诗又名《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指京城长安的道路。
陌:本是田间小路,这里借用为道路之意。
红尘:尘埃,人马往来扬起的尘土。
拂面:迎面、扑面。
玄都观:道教庙宇名,在长安城南崇业坊(今西安市南门外)。
桃千树:极言桃树之多。
刘郎:作者自指。
去:一作“别”。
3、译文1: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会来。
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
译文2:繁华道路上,尘土扑面飞来,人们都说是刚刚看花而回。
玄都观里的千树桃花,全是我离开京城后栽培起来。
译文3:一路上草木葱茏尘土飞扬,看花回来的人都齐声赞扬。
这玄都观中千万株桃树,都是我走后栽种成长。
4、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
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彭城(江苏徐州)或河南洛阳(有待考证),洛阳(今属河南)人。
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
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
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
名句很多,广为传诵。
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玄都观里桃千树,前度刘郎今又来:读刘禹锡诗《赠看花诸君子》

玄都观里桃千树,前度刘郎今又来:读刘禹锡诗《赠看花诸君子》文人嘴欠,吃尽苦头,刘禹锡就是一个典型,因为写诗得罪权贵,被一再发配流放,放逐地越来越偏僻,但他终是不改初心,一生颠沛流离,晚年才回到长安,后到洛阳,终其一生,留下美谈。
这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就是那首惹祸上身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到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里用“桃千树”映射他不满的朝臣,当然没有他的好果子吃,据《旧唐书》记载,由于此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刘禹锡从朗州回来,又被贬到更远的连州。
刘禹锡画像这首诗本来写京城看花,刘禹锡犯了文人的老毛病,写诗连讽刺带挖苦,还借物映射,犯了大忌,终被贬逐。
诗句不难懂,这里不赘言。
却说这位老兄,过了14年再回京城,仍然不改初衷,接续前事,再写下“不放弃不抛弃”的诗一首:“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就有点儿“犯二”了,不想前篇惹祸遭贬,还这么“毫不妥协”,留给后世的倒是“赞”声一片,但在当时可就不又要因言获罪?刘禹锡诗在历史上确有不少像刘禹锡这样的骨气文人,但并非所有人都像刘禹锡还有一个不错的晚年,或许更多的人很是落魄甚至不知所终,只是不见史书记载罢了。
写到这里还是要回到开头,原本是不想选刘禹锡这两首诗发议论,但又想亦可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说写诗未必都是挑刺儿不摘花,也不必一概而论文人都是刺头儿,应该做的是有一说一,实事求是,现在的民主社会言语自由多了,只是需要格外珍惜这话语权才是。
说到写自媒体,大多数人还是奔着收益去的,犯规者也是缘于急功近利,加之平台有对发言领域做限定,相信大家都会自知自重,珍惜应该并值得珍惜的平台发言权。
诗意再回到这两首诗,笔者倒是很欣赏刘禹锡的幽默感,这是很难得的。
从两首诗的诗句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豁达和开朗,尤其是在经历了那么多坎坷挫折之后,依然保持自我并看淡世故,永葆纯真,这是最令我景仰的,也促我反省和自信:古人能做到的,今人只能望而兴叹么?不应该啊!是吧?【唐代-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唐代:刘禹锡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译文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
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那里去了呢?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啊!注释公元815年(元和十年)玄都观赏花诗写后,刘禹锡又被贬出京,十四年后重被召回,写下此篇。
百亩庭中:指玄都观百亩大的观园。
苔:青苔。
净尽:净,空无所有。
尽:完。
种桃道士:暗指当初打击王叔文、贬斥刘禹锡的权贵们。
鉴赏该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
诗前有作者一篇小序。
其文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
是岁出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
居十年,召至京师。
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旋又出牧。
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时大和二年三月。
”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
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
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和《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样,此诗仍用比体。
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
道观中非常宽阔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
经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
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
“如红霞”的满观桃花,“荡然无复一树”,而代替了它的,乃是不足以供观览的菜花。
这两句写出一片荒凉的景色,并且是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
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之“玄都观里桃千树”,“无人不道看花回”,形成强烈的对照。
下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自己之升进退,因此连着想到:不仅桃花无存,游人绝迹,就是那一位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可是,上次看花题诗,因而被贬的刘禹锡现在倒又回到长安,并且重游旧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
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那里去了呢?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啊!
注释
公元815年(元和十年)玄都观赏花诗写后,刘禹锡又被贬出京,十四年后重被召回,写下此篇。
百亩庭中:指玄都观百亩大的观园。
苔:青苔。
净尽:净,空无所有。
尽:完。
种桃道士:暗指当初打击王叔文、贬斥刘禹锡的权贵们。
鉴赏
该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
诗前有作者一篇小序。
其文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
是岁出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
居十年,召至京师。
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旋又出牧。
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时大和二年三月。
”
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
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
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
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和《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样,此诗仍用比体。
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
道观中非常宽阔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
经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
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
“如红霞”的满观桃花,“荡然无复一树”,而代替了它的,乃是不足以供观览的菜花。
这两句写出一片荒凉的景色,并且是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
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之“玄都观里桃千树”,“无人不道看花回”,形成强烈的对照。
下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自己之升进退,因此连着想到:不仅桃花无存,游人绝迹,就是那一位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可是,上次看花题诗,因而被贬的刘禹锡现在倒又回到长安,并且重游旧地了。
这一切,是不能预料的。
言下有无穷的感慨。
再就其所寄托的意思看,则以桃花比新贵,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相同。
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
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而让位于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
而桃花之所以净尽,则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
诗人想的是: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树倒猢狲散”。
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难道是那些人所能预料到的吗?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
刘禹锡玄都观两诗,都是以比拟的方法,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讽刺,除了寄托的意思之外,仍然体现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象。
这种艺术手法是高妙的。
创作背景
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此诗可以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
十四年前,刘禹锡因赋玄都观诗开罪于权相武元衡,被远窜
岭南。
十四年后,当他再次回到了长安。
这时,武元衡已死了十四年了。
刘禹锡重提旧事,对武元衡等显然是一种嘲笑和鞭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