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有桃(原文·译文·解读)

合集下载

《九日闲居》诗词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九日闲居》诗词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九日闲居》诗词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九日闲居》是由陶渊明所创作的,此诗结语的含蓄,似有不尽之意在于言外,因而历来解此诗者就以为陶渊明在此中暗寓了他对晋宋易代的悲愤,借此表示了对前朝的留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日闲居》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九日闲居》晋朝:陶渊明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壘,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九日闲居》古诗简介《九日闲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所作的一首五言诗。

此诗描写了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赏菊无酒的境况,抒发了诗人惆怅感伤之情。

开头写出了自然给人间带来的温馨,接着写了重阳节的美好气候和物候;下面点出酒与菊,有菊而无酒,依然是以诗赋深情。

全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语言遒劲新巧,词简意丰,体现了陶诗自然流走的特点。

《九日闲居》翻译/译文我闲居无事,颇喜“重九”这个节名。

秋菊满园,想喝酒但没有酒可喝,独自空对着秋菊丛,因写下此诗以寄托怀抱。

人生短促,忧思往往很多,可人们还是盼望成为寿星。

日月依着季节来到,民间都喜欢重阳这好听的节名。

露水出现了,暖风已经停息。

空气澄澈,日月星辰分外光明。

飞去的燕子已不见踪影,飞来的大雁萦绕着余音。

只有酒能驱除种种忧虑,只有菊才懂得益寿延龄。

茅草屋里的清贫士,徒然看着时运的变更。

酒杯积灰,酒樽也感到羞耻;寒菊空自开放,也让人难以为情。

整整衣襟,独自个悠然歌咏,深思遐想勾起了一片深情。

盘桓休憩本有很多欢乐,隐居乡里难道就无一事成!《九日闲居》注释⑴爱重九之名:农历九月九日为重九;古人认为九属阳之数,故重九又称重阳。

“九”和“久”谐音,有活得长久之意,所以说“爱重九之名。

”⑵醪(láo):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今称甜酒或醪糟。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三)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复指宾语, 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成语中有所留存。
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 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
其中“惟/唯”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 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构成“唯……之……”或“唯……是……”的格式。
①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庄子·达生》) ②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③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语法 规则。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不是什 么“倒装”。
因此必须把“前置”和“倒装”两种不 同性质的语言现象区分开来。
3.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特定的语法条件 3.1 动词宾语前置
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四)特殊情况:“相”、“自”、“见”,分别译为 “我,你、他(她)”、“自己”、“我”时,三字用在 动词谓语之前。
1、“相”字译为“我、你、他(她)”时,用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① 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② 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蔽:概括
③ 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庄子·至乐》) 继:继续
④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矣!(《孟子·梁惠 王》)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
3.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特定的语法条件 3.2 介词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伦积贮疏》)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则未之闻也。”(《论 语·卫灵公》)

国学宝典诗经:《国风·魏风·园有桃》

国学宝典诗经:《国风·魏风·园有桃》

国学宝典诗经:《国风·魏风·园有桃》《国风·魏风·园有桃》原文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我知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国风·魏风·园有桃》拼音yuányǒutáo,qíshízhīyáo.园有桃,其实之肴.xīnzhīyōuyǐ,wǒɡēqiěyáo.心之忧矣,我歌且谣.bùwǒzhīzhě,wèiwǒshìyějiāo.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bǐrénshìzāi?zǐyuēhéqí?彼人是哉?子曰何其?xīnzhīyōuyǐ,qíshuízhīzhī!心之忧矣,其谁知之!qíshuízhīzhī!ɡàiyìwùsī!其谁知之!盖亦勿思!yuányǒují,qíshízhīshí.园有棘,其实之食.xīnzhīyōuyǐ,liáoyǐxínɡɡuó.心之忧矣,聊以行国.bùwǒzhīzhě,wèiwǒshìyěwǎnɡjí.不我知者,谓我士也罔极.bǐrénshìzāi?zǐyuēhéqí?彼人是哉?子曰何其?xīnzhīyōuyǐ,qíshuízhīzhī!心之忧矣,其谁知之!qíshuízhīzhī!ɡàiyìwùsī!其谁知之!盖亦勿思!【题解】这是忧时的诗,和《王风·黍离》相类。

8.水对人的重要作用

8.水对人的重要作用

8.水对人的重要作用8.水对人的重要作用【原文】是故具者何也?水是也。

万物莫不以生,唯知其托者能为之正。

具者,水是也。

故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何以知其然也?夫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

楚之水淖1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2。

越之水浊重而洎3,故其民愚疾4而垢5。

秦之水泔6冣7而稽8,淤9滞而杂,故其民贪戾10罔11而好事齐12。

晋之水枯13旱14而运15,淤滞而杂,故其民谄16谀17葆18诈,巧佞19而好利。

燕之水萃20下而弱,沈滞而杂,故其民愚戆21而好贞22,轻疾23而易死。

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间24易25而好正。

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

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

一则欲不污,民心易则行无邪。

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26在水。

【译文】因此有才能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水。

万物没有一个不是依靠水而生存的,只要知道万物依托水的都能为此作证。

所谓的有才能,就是水。

所以说:水是什么呢?是万物的本源,是各种生命的庇护所,是产生美与恶、贤良与不肖、愚蠢与俊杰的基础。

怎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齐国的水湍急而躁而又回旋,所以齐国的百姓就贪婪粗暴而好勇。

楚国的水柔和轻软而清澈,所以楚国的百姓就轻快果断而善于坑害。

越国的水混浊而善浸润,所以越国的百姓愚笨善嫉招耻辱。

秦国的水象淘米水一样浓厚而流缓,淤泥沉滞而混杂,所以秦国的百姓贪婪暴戾迷惘而喜好敏捷。

晋国的水憔悴迅猛而善迁徙,淤泥沉滞而混杂,所以晋国的百姓巴结奉承珍视欺诈,巧言令色而贪利。

燕国的水汇聚而下而柔弱,沉滞而混杂,所以燕国的百姓愚笨固执而喜好忠贞,轻视伤残而不怕死。

宋国的水轻快有力而清澈,所以宋国的百姓善挑剔轻视万物而喜好公正。

因此圣人之教化世俗,其解决的办法就在于水。

所以水纯洁那么人心就端正,水清澈那么民心就平易。

人心端正那么欲望就不会污染,民心平易那么行为就不会邪恶。

因此圣人之治理世事,不逐个告诫人,不逐户劝说,其关键在于水。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原文、赏析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原文、赏析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

出自先秦的《园有桃》
原文
园有桃,其实之肴。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园有棘,其实之食。

心之忧矣,聊以行国。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创作背景:这是一位贤士忧时伤世的诗。

《毛诗序》云:“《园有桃》,刺时也。

大夫忧其君国小而迫,而俭以啬,不能用其民,而无德教,日以侵削,故作是诗也。

”诗人对现实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但不被人理解,因而心情郁闷忧伤。

于是长歌当哭,以此诗表达深深的哀婉伤痛之情。

译文
园子里的树上结满了鲜桃,那些甜美的果实可吃个饱。

但我内心里充满忧伤情怀,低唱着伤心曲浅呤着歌谣。

那些不理解我痛苦的人啊,肯定说我书呆子清高孤傲。

这些通达之人说的很对啊,但请你告诉我怎么办为好?我内心里无尽的忧伤情怀,普天下之人你们谁能知道!你们谁能真正理解我心啊,我还是不要空自伤怀的好!
园子里的小枣树枝繁叶茂,那些鲜美的果实可吃个饱。

但我内心里充满忧伤情怀,姑且到广袤田里转悠一遭。

那些不理解我痛苦的人啊,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诗经-风-国风·魏风7篇(原文译文)

诗经-风-国风·魏风7篇(原文译文)

诗经-风-国风·魏风7篇(原文译文)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注释】纠纠:纠缠交错貌。

葛屦〔jù〕:用葛藤编成的鞋。

掺掺〔xiān xiān〕:形容女子的手纤细柔美。

掺,通“纤”。

要〔yāo〕:衣服的腰身,此指缝好衣服腰身。

要,同“腰”。

襋〔jí〕:衣领,此指缝衣领。

好人:美人。

提提〔shí shí〕:安舒貌。

宛然:委曲顺从貌。

左辟〔bì〕:避让于道左,以示谦让。

辟,通“避”。

象揥〔dì〕:古时以象牙做的发饰,亦可掻头。

维:因为。

褊〔biǎn〕心:心胸狭窄。

刺:讽刺。

【翻译】交错的葛藤编成的草鞋,可以走在结霜的地上吗?女子纤细柔美的手,可以缝制衣裳吗?缝好衣服的腰身和领子,秀美的人穿上了这衣裳。

秀美之人体态安舒,顺从礼仪避让道左,头上佩戴象牙发簪。

因为其人心胸狭窄,因此作诗加以讽刺。

【解读】《葛屦》这首诗的主题,古今学者的解读不尽相同。

古说多从《毛诗序》,认为本诗以端庄女子却要操劳制衣,讽刺魏国君王“俭啬褊急,无德以将之”,而使“其民机巧趋利”。

近现代学者则认为通过贫寒女子制衣和富贵女子穿衣的对比,揭示了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现实。

本诗有两章,第一章六句,第二章五句。

首章两个反问句已经饱含悲怨和不满,和诗末“褊心”的讽刺恰好形成呼应之势。

中间写缝制的衣服是“好人”所穿,又描写了她佩戴“象揥”的妆扮和“宛然”回避的举止,似乎是一种雍容温淑的气质,却恰与前面的“葛屦履霜”与“女手缝裳”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全诗的讽刺力度。

汾沮洳所属分类:国风·魏风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彼其之子,美无度。

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彼其之子,美如英。

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

彼其之子,美如玉。

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注释】汾〔fén〕:魏国水名,在今山西中部。

4一6年级古诗文桃的诗

4一6年级古诗文桃的诗

4一6年级古诗文桃的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4一6班级古诗文桃的诗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4一6班级古诗文桃的诗《桃花庵歌》弘治乙丑三月桃花庵仆人唐寅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个平地一个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唐·李白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

众女妒蛾眉,双花竞春芳。

魏姝信郑袖,掩袂对怀王。

一惑巧言子,朱颜成死伤。

行将泣团扇,戚戚愁人肠。

唐·李白西王母桃种我家,三千阳春始一花。

牢固苦迟为人笑,攀折唧唧长咨嗟。

唐·杜甫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

河阳县里虽很多,濯锦江边未满园。

唐·杜甫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杜甫肠断春江欲终点,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唐·白居易华阳观里仙桃发,把酒看花心自知。

争忍开时不同醉,明朝后日即空枝。

唐·白居易村南无限桃花发,唯我多情独自来。

日暮风吹红满地,无人解惜为谁开。

唐·白居易存亡感月一潸然,月色今宵似往年。

何处曾经同望月,樱桃树下后堂前。

唐·白居易前日归时花正红,今夜宿时枝半空。

坐惜残芳君不见,风吹狼藉月明中。

唐·李商隐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唐·李商隐竟日小桃园,休寒亦未暄。

坐莺当酒重,送客出墙繁。

啼久艳粉薄,舞多香雪翻。

犹怜未圆月,先出照黄昏。

唐·李商隐无赖夭桃面,平常露井东。

园有桃魏风国风诗经注释译文赏析

园有桃魏风国风诗经注释译文赏析
国学典藏
1
2

• 题解:士人处于困境,叹息知己难得。
【原文】
园有桃,其实之肴。① 心之忧矣,② 我歌且谣。③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④ 子曰何其?⑤ 心之忧矣,有谁知之!有谁知之!盖亦勿思!⑥
园有棘,⑦ 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⑧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⑨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有谁知之!有谁知之!盖亦勿思!
赏析
• 本诗两章复沓,前半六句只有八个字不同;后半六句则完全重复。两章首二句以所见园 中桃树、枣树起兴,诗人有感于它们所结的果实尚可供人食用,味美又可饱腹,而自己 却无所可用,不能把自己的“才”贡献出来,做一个有用之人。因而引起了诗人心中的 郁愤不平,所以三、四句接着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他无法解脱心中忧闷,只得 放声高歌,聊以自慰。《毛诗序》说:“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位正是因为歌之不足以泻忧,决定“聊以行国”,离开他生活的这个城市,到别处走 一走,看一看。这只是为了排忧,还是想另谋出路,我们无法测知。但从诗的五六句看, 他“行国”是要换一换目前这个不愉快的生活环境,则是可以肯定的。诗云:“不我知 者,谓我士也骄(罔极)。”诗人的心态似乎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因为他的思想,他 的忧虑,特别是他的行为,国人无法理解,因此不免误解,把他有时高歌,有时行游的 放浪行动,视为“骄”,视为“罔极”,即反常。诗人感到非常委屈,他为无法表白自 己的心迹而无可奈何,所以七、八两句问道:“彼人是哉?子曰何其?”意思是:他们 说得对吗?你说我该怎么办呢?这两句实际是自问自答,展现了他的内心无人理解的痛 苦和矛盾。最后四句:“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诗人本以有识 之士自居,自信所思虑与所作为是正确的,因而悲伤的只是世无知己而已,故一再申说 “其谁知之”,表现了他深深的孤独感。他的期望值并不高,只是要求时人“理解”罢 了,然而这一丁点的希望,在当时来说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只得以不去想来自慰自解。 全诗给人以“欲说还休”的感觉,风格沉郁顿挫。陈继揆《诗经臆补》认为:“是篇一 气六折。自己心事,全在一‘忧’字。唤醒群迷,全在一‘思’字。至其所忧之事,所 思之故,则俱在笔墨之外,托兴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有桃(原文·译文·解读)园有桃____寻求理解何其难
【原文】
园有桃,
其实之殽①。

心之忧矣,
我歌且谣②。

不知我者,
谓我士也骄。

彼人是哉,
子曰何其③。

心之忧矣,
其谁知之。

其谁知之,
盖亦勿思④。

园有棘⑤,
其实之食。

心之忧矣,
聊以行国(6)。

不知我者,
谓我士也罔极(7)。

彼人是哉,
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
其谁知之。

其谁知之,
盖亦勿思。

【注释】
①殽(yao):吃。

②歌:众人同唱的曲子。

谣:一人独唱的曲子。

③其: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④盖:何不,为什么不。

⑤棘:酸栆树。

(6)行国:在国内周游。

(7)罔极:意思是心中没有知足的时候。

【译文】
果园里面长着桃,
果实可以作佳肴。

我的心中多忧伤,
又唱歌来又诵谣。

不理解我心的人,
说我书生太狂傲。

莫非他们说得对,
你该说些什么好?
我的心中多忧伤,
我的忧伤谁知道。

我的忧伤谁知道,
何不丢开不去想。

果园里面有酸枣,
果实可以作吃食。

我的心中多忧伤,
国中周游且消愁。

不理解我心的人,
说我书生不知足。

莫非他们说得对,
你该说些什么好?
我的心中多忧伤,
我的忧伤谁知道。

我的忧伤谁知道,
何不丢开莫烦恼。

【读解】
因不被理解而生感慨,由感慨而作歌诗,此表白自己的清正高洁,抒发不平和郁闷,这是书生们常有的心态和做法。

这种心态和做法容易理解。

不容易理解的是,世间何以难于寻求到理解?人们有时看重的仅仅就是理解,为什么就寻觅不到?
其实,理解难觅也很容易埋解。

人们各自从各自的立场去看问题,各自关注各自的利益,难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更不用说为他人排忧消愁。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这话道出了世间人人各自为阵、各自设防的心态。

我们很难说这种心态是好是坏。

说它好吧,它却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冷淡,使人与人如同陌生的异乡人,没有温情和人情味,更没有同情和理解。

说它不好吧,它又可以避免人言可畏的麻烦和流言蜚语的软刀子,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不落入他人的陷井。

真正困难的是,既想得到同情和理解,又想避免他人的陷害和非难。

这种两全其美的境界很难达到。

在一个人人为自己忙碌奔波的陌生的世界上,企图寻求别人的理解,完全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读书人知书识礼,比一般人懂得更多,如果连这点道理都悟不透,也该算作一个不大不小的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