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蚀》与《子夜》

合集下载

名著导读《子夜》

名著导读《子夜》
• 主题宏大,结构宏伟严谨:力图反映整个社会生 活画面,揭示各阶级阶层的主要矛盾冲突,并回 答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强调史诗性。在艺 术表现上,小说主线和若干支线交叉发展,既紧 锣密鼓,又摇曳多姿,情节曲折、节奏紧凑,心 理分析细腻,人物形象逼真。
矛盾冲突
• 《子夜》的矛盾主要写了三个方面: • 一、是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操纵下的买
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运用象征手法
反映出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黎明前最黑暗
的旧中国社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
国人民即将冲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坚决信
心,“子夜”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时代背
景和思想内容。
小说结构
• 《子夜》的结构,以吴荪甫与赵伯韬斗争为主线,以 吴荪甫为中心展开了广阔社会生活的描绘。 全书共19章 (一)从小说的主线来看

多头、空头,其实看小说中所写,可知
其意义。简言之,吸进公债者谓之多头,卖
出者(其实大多数做公债交易的人,手头并
没有债券)谓之空头,因其手头并无债券而
卖出,故谓之“卖空”。月底结帐时,他可
补进以抵卖出之数。他的盈亏,那时就见分
晓。
空头和多头

多头是指投资者对股市看好,预计股价将会看涨,
于是趁低价时买进股票,待股票上涨至某一价位时再卖
幻想。但这时,他与杜竹斋等人正在筹建“益中信托公司”,妄
图一举吞并一系列中小企业。他决定将双桥镇劫后的余产折合现
金,投放益中信托公司,干一番大事业。他起用丝厂职员屠维岳,
蒙骗分裂工人,平息了里的工潮。这时,杜竹斋驱车前来,报告 了公债投机得手的喜讯。吴荪甫一一突破了重围,志得意满,感
故事梗概
• 然而好景不长。端午节后,传来了省政府的命令;为支撑 双桥镇市面,吴府在那里经营的工厂、商店不得关闭。抽回资 金的计划落空了,吴荪甫勃然大怒。但一想到“益中”即将吞 进七、八个小厂,又不由回嗔作喜,爽快地表示顺从省政府的 命令。可是,新的矛盾又使他陷入窘境:要扩充、整顿那些亏 本的小厂,要资金;要搞公债投机,牟取暴利、也要资金。吴 荪甫日益感到资金兜转不灵。在这种关键时刻,赵伯韬又堵住 了吴荪甫的去路。慑于赵伯韬的压力,杜竹斋退出了“益中”。 吴荪甫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

超星之第6章茅盾.

超星之第6章茅盾.

第6章茅盾的《蚀》与《子夜》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出生于浙江桐乡乌镇。

“茅盾”是他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后来成为他最主要的笔名。

茅盾是现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也是极具典范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学组织、文学批评与创作。

当然,最具标志性的成就,是他的《子夜》等系列长篇小说,以及对“社会剖析小说”的范型创造。

茅盾和五四一代小说家很不一样,一是理性,总是依靠社会科学理论包括阶级分析方法,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擅于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

这种小说方法成为30年代之后左翼文学创作的主流,甚至依照影响到当代。

二是大气魄,多写重大题材,追求史诗效果,小说具有编年史特点,容纳历史性的巨大内容,结构宏伟、笔法写实,细腻的心理分析,注重创造时代特色的人物,概括复杂的社会现象,揭示各种社会矛盾的联系,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所以有人称之为“社会科学家型小说家”。

这种创作特征形成跟茅盾的经历有关。

在1927年开始小说创作之前,他在理论、生活、文学修养上都已经有充分的准备。

他“出道”很早,“五四”时期是文学研究会重要成员,参与改革老牌的“鸳鸯蝴蝶派”刊物《小说月报》,使其转化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

他积极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与理论、思潮,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和自然主义(写实主义)创作方法,采纳法国泰纳关于文学的时代、环境、种族三成因的学说。

他最佩服的作家是大仲马和托尔斯泰,都是擅于写长篇表现广阔社会图景的高手。

这些理论与创作的准备,显然都有助于他后来创作上形成现实主义。

还有很重要一点,茅盾很早就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曾参加中共建党活动,是最早一批党员(大革命后脱党)。

深厚的社会科学理论修养,开阔的思想、生活、艺术视野,对他开创“社会剖析小说”起了很的作用。

茅盾的小说从《蚀》三部曲到《子夜》,标志着现代中国长篇艺术所达到的高峰。

五四时期小说成就不高,只有鲁迅取得突出成就,主要是短篇,表现生活的容量还是有限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矛盾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矛盾

第二节 《子夜》
《子夜》原名为《夕阳》,正式出版时,才更名 为《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 实主义的长篇,1933年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初版本
40年代版本
吴天的戏剧剧本
子夜
蓝棣之说:“《子夜》读起来就像是一部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因
而是一次不足为训的文学尝试。” ——《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

司马长风说:“它是最早的一部有规模的长篇巨著。”——《中国新
文学史》
一、故 事 情 节:
二、人物形象分析
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 象:自私、贪婪、专断与残酷。茅盾称他为“二十世纪机械工 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 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 与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但他生不逢时。吴荪 甫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
3.“农村三部曲”:
包括3个连续性的短篇《春蚕》、《秋收》、《残 冬》,反映了农村破产、凋敝和“丰收成灾”的严 重社会现象。《残冬》中重点写的是老通宝的儿子 多多头,他早知道父辈们想靠苦干来改善处境只不 过是幻想,在那个社会里"规规矩矩做人就活不了命 ",在《秋收》中,他组织和率领饥饿的村民们到镇 上抢米囤,吃大户;在《残冬》中,他和六宝的哥哥 陆福庆等人,在一个风雪弥漫的夜晚,摸进反动武 装保卫团"三甲联合队"的驻地,缴了他们的枪,勇 敢地走上了武装革命斗争的道路。
矛盾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30、40年代在时代的感 召下积极投身革命文艺 运动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9年参加第一次文代 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副 主席和文协主席。
建国后,曾任新中 国第一任文化部长, 主编《人民文学》 杂志。此外,还曾 担任过全国政协副 主席等职。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八章 茅盾代表的社会剖析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八章 茅盾代表的社会剖析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八章茅盾代表的社会剖析派第八章茅盾代表的社会剖析派第一节写实风格的最初烙印茅盾的文学理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主张,受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影响,提倡写实主义。

茅盾作为文学批评家出身,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苦闷彷徨的茅盾开始专注于文学创作。

1927-28,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即《幻灭》《动摇》《追求》,再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洪流中的矛盾与彷徨,展示他们面对社会变革的兴奋以及革命理想破灭后的动摇与追求。

《幻灭》:革命前夕的上海革命中的武汉章静,感情脆弱,天真而富于幻想。

爱上了抱素,却是玩弄女性的军阀暗探爱上了连长强猛,却不得不分别。

《动摇》1927春夏之交,武汉小县城县党部部长方罗兰投机革命的劣绅胡国光,方罗兰的情人孙舞阳《追求》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理想破灭后漫无目的的探寻与追求。

章秋柳、张曼青、王仲昭《蚀》的成就:茅盾早期反映大革命的重要小说,人物刻画生动形象,个性鲜明,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章静、孙舞阳、章秋柳。

不足之处:1. 作者对主题的过度强化,故事情节的发展略显生硬;2. 碍于作者自身的政治取向,小说对社会、历史变革的记述流于片面3. 小说中人物心理的刻画常浮于表面,没得到深入。

《蚀》之后,茅盾进一步实践现实主义文艺理论。

写《读<倪焕之>》,明确提出现实主义的要义在于表现“时代性”。

在此指导下,写出长篇小说《虹》。

梅行素、包办婚姻柳遇春、昔日爱人韦玉,革命者梁刚夫第二节《子夜》:都市文学的“扛鼎之作”1932年12月问世。

奠定了茅盾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也是现代中国小说发展历程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背景: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无产阶级理论家:中国双半社会,阶级革命史首要任务;托派:中国已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进一步的革命和改革由资产阶级来领导;资产阶级学者则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担当反帝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历史重任,进而建立欧美式的民主制度。

茅盾与《子夜》

茅盾与《子夜》

文学活动与创作时期
• 1、五四时期(1916—1927):是一个年 轻的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和理论家。 2、大革命时期( 1927-1929):“矛盾” 的茅盾。(《蚀》三部曲) 3 、日本时期( 1929——1930 ) : 创作成熟 期。(《虹》)
4、左联时期(1930—1937):创作辉 煌期(《子夜》、《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
赵伯韬
农民 群体 工人群体 屠维岳
周仲伟
“蛛网式” 结构——
一树千枝, 四面开花。
朱吟秋
《子夜》的人物形象塑造
资本家群体:吴孙甫,赵伯韬,杜竹斋,
周仲伟等。
封建遗老群体:吴老太爷、冯云卿、曾沧海等。 形象众 多,个 性鲜明 走狗群体:屠维岳、贵长林,李麻子等。 女性形象:林佩瑶姐妹,张素素,刘
玉英、徐曼丽、冯眉卿等。
《子夜》揭示了无产阶级 的 革命性 ,民族资产的 两面性 , 买办资产阶级的 反动性 ,小资产阶 级的 软弱性 ,封建阶级的 腐朽性 , 茅盾用阶级分析得观点分析了30年 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以及他们的 本的公 债投机活动
在帝国主义及军阀混战下民族工业的兴 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
• 首先,在题材开掘上,《子夜》是我国第一部描写 民族资产阶级和交易生活的作品。
• 其次,在审美视角上,《子夜》作为我国第一部以 科学世界观来揭示中国社会矛盾、显示30年代中 国社会必然趋势的作品,也是我国新文学时期第一 部明确指出了中国革命根本道路的长篇小说。
• 再次,从创作方法上,同中国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 相比,《子夜》作为第一部成熟的现实主义长篇巨 著,它是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有宏大规模和复杂 结构的现代长篇小说。
早期小说人物分析
冲动年青的革 命者

茅盾、蚀、子夜

茅盾、蚀、子夜

《子夜》 子夜》
二,《子夜》的宏大叙事:史诗式的叙 ,《子夜》的宏大叙事: 子夜 述方式 《子夜》集中地显示了茅盾长篇小说 艺术个性,即宏大叙事,也就是史诗式 的叙述方式.在现代文学史上,这种史 诗叙述被看作是由茅盾开创的文学传统. 有人叫茅盾传统.
"史诗"就是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的 完美结合."史诗",就是历史和诗 的融合,"历史"并不一定就是过去 也可以指现实,凡指对社会状态的再 现."诗"也并不是诗歌,而是凡指 文学,或者文学性.那么,所谓史诗 性作品,就是那种即反映了社会本质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的作品.也可以 理解为用文学书写历史.
二,《动摇》 动摇》 写的是革命斗争剧烈时期的动摇 1, 思想内容 以一个小小县城的政治风云变幻, 暗示了整个北伐革命运动主体所 潜在的内在危机.
二,《动摇》 动摇》 写的是革命斗争剧烈时期的动摇 2, 人物形象分析 ① 方罗兰 方罗兰的动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政治上和婚姻上.
二,《动摇》 动摇》 ②胡国光 这个反面人物的形象深化了作品 的主题和背景,把一个危机四伏, 犬牙交错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内在 较量的复杂斗争局面描绘得很真 实,但是对这个人物的刻划从总 体来看不如对方罗兰刻划得深刻.
《子夜》 子夜》 一,创作的历史背景 2,毛泽东对当时社会历史的分析
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 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 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 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 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 来."(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 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 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 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 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 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 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 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 的情节里.

《子夜》赏析

《子夜》赏析

《子夜》赏析《子夜》是现代著名小说家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

文学研究会重要成员,著名的作家和理论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子夜》、《腐蚀》和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此外还有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茅盾的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深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理论的影响,他的小说用社会分析的方法来透视中国社会各阶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作品全面反映了中国三十年代社会的广阔面貌,反映了社会主要的三个阶层的生活及挣扎和衰落的过程。

小说的理性很强,因此被称为社会分析小说。

《子夜》发表于1933年,原名《夕阳》,原署名“逃墨馆主”。

《子夜》所写人物众多,可以说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有资产阶级,有工人阶级,有地主,有知识分子,有军人和家庭主妇,甚至街头的地痞流氓。

而主要的人物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

吴荪甫是1920—3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

他具有民族企业家的头脑和雄才大略;具有铁的手腕和硬干的胆量。

他兼并朱吟秋的工厂不择手段,镇压工人冷酷无情。

吴荪甫受到过典型的欧洲资本主义教育,精通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他做事果断;具有振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雄心。

他卖掉家乡的土地,投资办厂,希望中国人生产的商品占领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他敢于冒险,敢于在中国资本主义不景气的情况下,卖地办厂,冒险与赵伯韬合作,甚至为了与赵决一雌雄,抵押工厂。

是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铁碗人物。

但他们的性格又充满了矛盾性与复杂性。

从个体性格来说,他刚强、果断,但一旦遇到挫折就显示出脆弱、沮丧的另外一面。

他平素生活态度矜持、严谨,但一旦失败就流露出平庸腐朽的一面。

从社会性格来说,更是呈现出两面性,发展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和民族主义的豪情,和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某种程度的妥协与依赖;果敢与专断的个性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的软弱性;“实业救国”的理想与压榨工人。

《天窗》《蚀》和《子夜》赏析

《天窗》《蚀》和《子夜》赏析

《天窗》《蚀》和《子夜》赏析茅盾(1896~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

他亲自参加过大革命的斗争实践,同时又从事外国文学的译介和文学理论研究与批评。

这些使他足以具备开创新的小说创作模式,成为“社会剖析小说。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其创作实践的成果,以《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子夜》最具有代表性。

《蚀》三部曲由三个有内在联系的中篇小说组成,是茅盾的处女作。

它主要写现代青年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茅盾:《从枯岭到东京》,《茅盾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30页。

)《幻灭》主要描写章静女士在革命与爱情之间不断地追求,又不断地幻灭的心路历程。

小说反映了追求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革命的认识过于理想化,缺乏艰苦斗争的思想准备。

如鲁迅所言:“对于革命抱着浪漫谛克的幻想的人,一和革命接近,一到革命进行,便容易失望。

”(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4页。

)《动摇》的主人公叫方罗兰,其特点是“无往而不动摇”。

他身为县党部委员和商民部部长,却缺乏革命的坚定性,让善于伪装的土豪劣绅胡国光把持了县党部大权,导致革命失败;爱情上也心存异念,禁不住浪漫女性的诱惑。

作者既写出了大革命失败的真实原因,也说明在尖锐复杂的社会斗争中小资产阶级革命者思想性格某些本质特征。

《追求》则描写大革命失败后,张曼青、王仲昭、史循、章秋柳四种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悲剧。

他们的追求国脱离时代和人民大众,没有正确的奋斗目标,结果都归于失败,或绝望消沉,或自甘堕落。

小说浓厚的悲观色彩,实际上是作者主观情感的对象化显现。

《蚀》开始表现出茅盾善于大规模反映时代生活和历史风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