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茅盾《子夜》的语言特色

合集下载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子夜》写于1931年至1932年间,是茅盾作品走向成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

它从正面展现了30年代中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全貌并揭示出各个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全书以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为主体,结构规模宏大,人物关系复杂,又始终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莆这一个点,以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又以人物带动情节发展,其艺术特征尤其值得我们探讨。

一、严谨宏大的结构:以人物为主,围绕中心轴茅盾《子夜》大规模、全景式地描写时代社会生活,真实反映和还原那个时代的人与事,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子夜》不仅是茅盾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整个时代长篇小说的成熟与成功。

《子夜》一开篇即以吴太爷的葬礼为基点,全方位的介绍了上海当时的风云人物,吴荪莆、赵伯韬、周仲伟、韩孟翔、杜竹斋等后来一系列影响巨大的人物。

一时间吴太爷的葬礼便变成风云际会的时代背景,他与他,他与她,她与她,谁又是谁故事中的主角。

《子夜》洋洋洒洒写了70多个人物,却始终围绕民族资本家代表吴荪莆为中心点,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莆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为主。

一个主线,一个人物,一个中心点,架起的便是整部《子夜》。

二、史与诗的结合,典型环境的塑造作者从吴太爷的视角出发,给我们塑造了夜上海的典型环境,灯红酒绿,奢靡泛滥,也为下面情节的铺陈做了伏笔。

除了夜上海这一典型环境的塑造,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也用了较多笔墨记录了当时的大事件。

茅盾的《子夜》其实被真实地镶嵌在1930年五月到七月这段历史中,小说中出现的一些情节的描写,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史实。

因此,茅盾的子夜不可不谓史与诗的结合三、勾画人物,注重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茅盾刻画一个人物的主要手段,《子夜》的成功除了规模宏大的艺术框架,茅盾对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心理描写。

茅盾的语言风格

茅盾的语言风格

茅盾的语言风格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闻名。

茅盾的语言风格细腻、深入、真实,能够真实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受。

茅盾的语言细腻入微,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人物的情感和细节。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起伏和思想的变化。

例如在《子夜》这篇小说中,他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的内心斗争和挣扎,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他的痛苦和无奈。

茅盾的细腻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茅盾的语言深入剖析问题,他善于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思考,揭示问题的本质。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他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入思考。

例如在《腐蚀》这篇小说中,他通过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揭示,深入剖析了农村的现实困境和人们的心理变化,引起了读者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思考。

茅盾的语言真实质朴,他善于用朴实的语言描绘真实的人物和故事。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真实性和故事的真实性。

他通过真实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人物的遭遇和选择。

例如在《春蚕》这篇小说中,他用真实的语言描写了农村妇女的生活和奋斗,让读者感受到她们的坚韧和勇敢。

茅盾的语言风格独特而深入人心。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入的剖析和真实的表达,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

他的语言风格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充满感染力,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茅盾的作品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他的语言风格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

《子夜》点评

《子夜》点评

《子夜》点评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
部重要作品。

它以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30年代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首先,《子夜》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形象塑造,深刻揭示了
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命运。

吴荪甫具有坚强的性格和远大的眼光,他试图通过发展民族工业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然而,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下,他的企业最终走向了破产。

这一形象不仅展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困境和挣扎,也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矛盾。

其次,《子夜》在人物塑造上非常成功。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栩栩如生,各具特色。

无论是吴荪甫、赵伯韬等资本家,还是屠维岳、莫干丞等工人,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心世界。

这些形象不仅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面貌,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此外,《子夜》在情节设置上也极具戏剧性。

作品中的情节
跌宕起伏,高潮迭起。

从吴荪甫的企业危机到工人罢工,再到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情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这种情节设置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观赏性,也使其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子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紧张的情节设置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性的复杂矛盾,也展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这部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里程碑。

《子夜》赏析

《子夜》赏析

《子夜》赏析资料整理:江苏省姜堰中学许如斌茅盾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地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

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

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到了“史无前例” 的岁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

我们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

这部写于70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它的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

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

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

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

浅析子夜艺术手法

浅析子夜艺术手法

浅析《子夜》的艺术特色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越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子夜》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瞿秋白语)。

《子夜》作为三十年代左翼文学的辉煌杰作,以其高超的文学史价值和社会学史价值,成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代表作。

小说以现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为中心,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生动地表现出来,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广阔面貌。

一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国。

那时一方面正是国民党军阀之间开始混战,另一方面,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特别是十里洋场——上海。

于是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受到沉重的打击,一大批工厂相继倒闭,与之相应的是农村经济的破产。

民族资本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转嫁危机,拼命压榨工人,打算从压榨中找到出路。

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也更加深刻化。

中国处在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局面,工人、农民在这样的社会黑暗统治下,被迫进行各种反抗斗争,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很快便会到来。

①面对现实,茅盾萌生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的企图”。

而当时中国的思想战线上又正围绕着“中国社会性质”,开展了一场热烈论战。

当时参加论战者,大致提出了这样三种观点:一、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打倒国民党法西斯政权,是当前革命的任务;工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共产党手中。

这是革命派。

二、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

这是托派。

三、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

这是当时一些自称为进步的资产阶级学者的论点。

茅盾认为第一种观点是对的,后两种观点是错的。

他对于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和了解,他自己亲自参加过革命的实际斗争,很熟悉上海工商业的情况,经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之后,将亲自看到的社会现象同当时一些理论对照,开始了长篇小说《子夜》的创作,决定以吴荪甫这样的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买办化,来回答托派:“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化了。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

《子夜》写于1931年至1932年间,是茅盾作品走向成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

它从正面展现了30年代中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全貌并揭示出各个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全书以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为主体,结构规模宏大,人物关系复杂,又始终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莆这一个点,以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又以人物带动情节发展,其艺术特征尤其值得我们探讨。

一、严谨宏大的结构:以人物为主,围绕中心轴茅盾《子夜》大规模、全景式地描写时代社会生活,真实反映和还原那个时代的人与事,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子夜》不仅是茅盾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整个时代长篇小说的成熟与成功。

《子夜》一开篇即以吴太爷的葬礼为基点,全方位的介绍了上海当时的风云人物,吴荪莆、赵伯韬、周仲伟、韩孟翔、杜竹斋等后来一系列影响巨大的人物。

一时间吴太爷的葬礼便变成风云际会的时代背景,他与他,他与她,她与她,谁又是谁故事中的主角。

《子夜》洋洋洒洒写了70多个人物,却始终围绕民族资本家代表吴荪莆为中心点,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莆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为主。

一个主线,一个人物,一个中心点,架起的便是整部《子夜》。

二、史与诗的结合,典型环境的塑造作者从吴太爷的视角出发,给我们塑造了夜上海的典型环境,灯红酒绿,奢靡泛滥,也为下面情节的铺陈做了伏笔。

除了夜上海这一典型环境的塑造,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也用了较多笔墨记录了当时的大事件。

茅盾的《子夜》其实被真实地镶嵌在1930年五月到七月这段历史中,小说中出现的一些情节的描写,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史实。

因此,茅盾的子夜不可不谓史与诗的结合三、勾画人物,注重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茅盾刻画一个人物的主要手段,《子夜》的成功除了规模宏大的艺术框架,茅盾对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心理描写。

而《子夜》对吴荪甫的心理描写更是极其成功,如吴荪甫在办益中公司时的踌躇满志,在镇压工人晕倒时的焦躁不安,在公债战场上的举棋不定,失败后心灰意冷等等,无不刻画得淋漓尽致。

《子夜》的艺术特色

《子夜》的艺术特色

《子夜》的艺术特色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丰富了中国现代作品文库,促进了中国小说创作的成熟。

在他大量的作品中,长篇小说《子夜》最具代表性,以此来观照茅盾的写作特点有:①全景观、多层次地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

茅盾是一位具有社会科学家气质的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所具有的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不断创作时代典型的努力,都建筑在他的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之上的,对“全般”社会做“缩影式”的描绘,《子夜》是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作。

②宏大严谨的结构特征。

纷繁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进程的展示以及日常生活的描写,形成了《子夜》内容的诸多头绪,而各条线索合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艺术构架便成为作品首要的艺术构架。

同时作者又善于根据矛盾冲突的各种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运用借题牵线,烘托对比,虚实处理,前后照应等艺术手法,来巧妙地安排故事情节,做到引人入胜而又不落俗套。

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

从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成功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在《子夜》中占了很大比重,尤其是对人物的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

这种心理分析的艺术效果并不仅仅驻足在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的应用上,而是明显地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这种象征主义的手法或隐或现地从作品的开头贯穿至小说终结。

小说第一章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散在的象征性细节描写窥见这个封建僵尸的内心世界,如作为象征道具有黄缓套子的《太上感应篇》就发挥了奇妙的作用;又如吴老太爷对快速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都强烈地表现出人物此时此刻的巨大心理发差。

④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本书主人公吴荪甫,是一个十分饱满和富有性格特征的典型形象。

试论茅盾《子夜》的语言特色分析课件

试论茅盾《子夜》的语言特色分析课件
主题深度
《子夜》对当时社会的剖析更为深入,对人性的探讨也更为深刻,使得作品具有 较高的文学价值。相比之下,其他作品的主题相对较为表面化。
与不同文学流派的比较
文学形式
《子夜》采用了现实主义文学形式, 注重对当时社会的真实描写和反映, 与其他文学流派如浪漫主义、象征主 义等有所不同。
价值取向
《子夜》强调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 呼吁人们认识到社会问题并寻求改变 ,与其他文学流派的价值取向存在差 异。
03
《子夜》的语言特色分 析
语言风格特色
简洁明快
茅盾在《子夜》中运用简练的文 字,快速地推进情节,使得整部
作品节奏紧凑,引人入胜。
朴素自然
作者在描述人物和场景时,语言质 朴自然,贴近生活,使得读者能够 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 息。
生动形象
茅盾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 法,使得作品中的描写更加生动形 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深入探讨《子夜》的语言特色, 理解茅盾如何通过语言来刻画人 物形象、描绘社会背景和表达主 题思想。
研究意义
有助于深化对茅盾文学创作的研 究,理解其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同时为后来 的文学创作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试论茅盾《子夜》的语言特色分析 课件
目录
• 导言 • 《子夜》简介 • 《子夜》的语言特色分析 • 《子夜》与其他作品的比较研究 • 结论
01
导言
作品背景介绍
茅盾创作《子夜》的背景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矛盾激化,民族危机严重,茅盾希望通过创作《子夜 》来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傍晚时分上海外滩一带的景物描写,我们从四 个方面来分析它的语言特点: (1)多用形容词性修饰成分,几乎对所提到的每一事物 都进行了细致地描绘,如:软风、浊水、暮霭、薄雾、 高耸的钢架、碧绿的火花、怪兽、异常庞大的霓虹灯 电管广告、赤光、绿焰。 (2)多用叠音词,加强了语言的描绘性,且增添了作品 的音乐美感。如:刚刚、一阵一阵、痒痒、轻轻、悄悄、 高高、时时。
(二)兼收并蓄,融合生辉
《子夜》是现代白话文的典范,作者除 采用大量口语外,还巧用文言词句和吸收 外语成分,使小说融合生辉。
1.语言口语化,地域色彩浓
(1)口语
‚也许不要紧,可是,可是,风色不对。我们还没有布告减工 钱,可是,工人们已经知道了。她们,她们,今天从早上起,就 有点——有点怠工的样子,我特来请示——怎么办。‛ ‚又,又,又出事了!‛
第一句是账房先生莫干丞向吴荪甫汇报请示。作者 刻意捕捉‚也许‛‚可是‛‚还‛‚已经‛‚有点‛等 口语词加强申辩、婉转的意思,仔细描摹了惶急、讨好 的重复和停顿,把奴才向主子报警时的窘态展露无遗。 第二句是莫干丞向屠维岳报告工人罢工之了他的胆小怕 事。
(2)惯用语
‚你不要慌!我同女人是规规矩矩的,不楷油,不吃豆腐!‛
(2)《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枯萎的白玫瑰(书中三次 提到) 第一次:‚这是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这 书揭开的页面是一朵枯姜的白玫瑰!‛(象征的是‚幻 灭的爱情‛)
第二次:‚两件东西从她身旁滚落到沙发前的地毯上: 一本破烂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 花。‛(象征的是‚为情爱所困扰的人‛) 第三次:‚她那膝头的书就掉在地上,书中间又飞出 一朵干枯了的白玫瑰。‛(象征的是‚一个人的理想 迟早总要失败!‛)
在中文里适当穿插一些洋文,既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 半殖民地化的时代特征,又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还 使行文活泼有趣,缓解读者的视觉疲劳。
(2)借用欧化语法
‚他用了又快又清晰各个字像铁块似的声调说道‛(定语扩展) ‚但是吴荪甫眼睛里的火——那是乐观的火,要和老赵积极奋 斗的火,已经引燃到孙吉人的眼睛。‛(注释性成分) “云飞轮船快到了么?‛紫酱脸的人傲然问,声音宏亮而清晰。 (说话人的动作和所说的话顺序颠倒,表强调)
这几个用文言写就的公文无不反映了语言的时代风 格,也足以体现作者运用语言得心应手、周详到位的 能力。
3.妙融外语,活泼幽默
(1)直书外语或音译
‚站在吴老太爷面前的穿苹果绿色GraFton一轻缩的女郎兀 自笑嘻嘻地说。‛(一种名贵的外国纱)
‚……霓虹电管广告,射出大一样的赤光和青麟似得绿焰: Light,Heat,Power!‛(英语:光,热,力) ‚不要紧,明天再去一次Beaut Parlour……‛(英语:美容馆) ‚口果我赢了呢?我可不愿意Kiss一你那样的鬼脸!‛(英语:亲 吻)
‚冲厂!冲厂呀!先冲‘新厂’呀!‛ ‚总罢工呀!我们要自己的工会呀!‛ 女工们像雷似的,像狂风似的,扫过了马路,直冲到吴荪甫 的‚新厂‛……全闸北形势紧张,马路旁加了双岗!(例1) ……无数女工拥上前来,挡住了去路。……把厂门前的马路 挤断了交通,把吴荪甫连那汽车包围得一动也不能动。车里的吴 荪甫卜卜地心跳。( 例2 )
他的老眼闪闪的放光,额角上的淡红色转为深朱,虽然他的嘴 唇簌簌的抖着。(复句中的正句和偏句倒置,突出正句内容)
欧化语法可以制造一些异国气氛,可以帮助刻画 人物的性格和心态,还可以使语言结构紧凑严密、内 容突出达意。从一定意义上讲,欧化白话文改造了汉 语,促使汉语精细化、明确化,扩大了汉语的表现力。
(三)叙述细腻,逼真传神
(2)出现文言公文
作品中仅有的几个公文,均用文言写成。例如:
这是一个电报,很简单的几个字:‚四乡农民不稳,镇上兵 力单薄,危在旦夕,如多应急之处,乞速电复。费巧。‛( 例1)
他抓起笔来,再写一个字条: 本厂此次减薪,.事在必行;一侯丝价稍有起色,自当仍照原 定工薪发付,望全体人即日安心上工,切勿误听奸言,自干未 便。须知本厂长对于工会中派别纠纷,容忍已久,若再倾扎不 已,助长工潮,本厂长惟有取断然措置! 此布( 例2)
作者带着满腔热情通过对几个‚冲厂‛生动 场面的细致描写,显示了工人群众在罢工斗争中 的强势:‚冲厂!冲厂呀!先冲‘新厂’呀!‛,还 显示了工人们冲厂的巨大威力:‚像潮水一般 涌‛‚像雷似的,像狂风似的,扫过路‛‚拥上 前来‛‚挡住去路‛‚挤断了交通‛‚包围‛。 这些都大长了工人阶级的志气,大灭了资本家吴 荪甫的威风‚卜卜的心跳‛,也写出了工贼、走 狗们的丑恶嘴脸。
(3)注重动词的锤炼,使寻常词语艺术化。如:第三 句中的‚幻‛字就用得十分准确而且传神。苏州河 的水是污浊的,但在傍晚太阳余辉的映照下便感觉 变成了金绿色,但这只是人的幻觉而己。再如第六 句中的‚挟‛字把暮霭薄雾浑然一体的状态写活了, 给人一种漂浮缭绕的立体动态感。还有‚蹲‛‚射‛ 也用得很生动。 (4)运用比喻、比拟等富有形象性的修辞格。 如:‚炒豆似的铜鼓声‛、‚暮霭挟着薄雾‛、‚浦 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螟色中,闪着千百只 小眼睛似的灯火‛、‚火一样的赤光和青嶙似的绿 焰‛。上述四个方面使整段文字细腻而绚烂多姿。
‚他像一只正待攫噬的猛兽似的坐在写字桌前的轮椅里,眼光霍霍地四 射。‛
‚ 在社会上,在家庭中,他必须就是一个威严神圣的化身!‛
可以看出作品对吴荪甫的刻画主要是 从吴荪甫的脸色、脸上的疤、眼光、神态 等的变化来描写的。例如:‚像发疯的老 虎‛、‚像一只正要攫食的狮子‛、‚像 一个大将军‛、‚像一只正待攫噬的猛 兽‛、‚一个威严神圣的化身‛等这一系 列的比喻,把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的吴 荪甫描写得淋漓尽致。
‚并不是我们拆三先生的烂污,实在是钱葆生他们假公济私。‛
“拆烂污”,吴方言惯用语,比喻做事马虎,不负 责任,造成差错或事故;也指做有损于人的事。
这些口语、惯用语通俗简洁,表达准确, 而且体现了鲜明的上海地域风俗色彩。
2. 巧用古语,讽刺性强
(1)出现文言词句
‚他的非正式的小老婆和他的儿媳中间的纠纷,他却永远不 能解决,并且只能付之不闻不问。‛
5.人物勾画
‚ 酱紫色的一张方脸,浓眉毛,圆眼睛,脸上有许多小疱。‛
‚他脸上的紫庖,一个一个都冒出热气来。这一阵过后,他猛的跳起来, 像发疯的老虎似的咆哮着……‛
‚吴荪甫早已跳起来,像一只正要攫食的狮子似的踱了几步‛ ‚他的尖利的眼光霍霍四射,在少奶奶的脸上来回了好几次:是可怖的撕 碎了人心似的眼光。‛ ‚像一个大将军讲述出生入死的主力战的经历似的,他兴奋到几乎滴下眼 泪。‛ ‚他的脸色忽然完全灰白,他的眼光就像会吃人似的。‛
(四)蕴藉隽永,启人深思
作者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和手法表现作品的 写作意图和社会意义,使我们对三十年代中国社会 的真实面貌和本质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地认识。
1.象征
(1)标题《子夜》 子夜:即半夜子时(深夜11时—1时),此时正是黎明前 最黑暗的时候,正如屠维岳所说的‚天亮之前有一个 时候是非常暗的,星也没有,月亮也没有‛。 一是《子夜》通过吴荪甫一伙冒险失败而最终买 办化的过程,象征地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 侵略下的悲剧命运:‚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 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 二是从时间上看,‚子夜‛象征了中国民族工业 的命运,也暗示着黑暗过去会有光明。
‚揩油‛,占便宜的意思。‚吃豆腐‛,喻指戏 谑、调情、寻开心,一般指男性调戏女性。这句话 活现了屠维岳机警干练又阴险卑劣的伪善的走狗嘴 脸。
我们好姐妹墙的根基,这里喻指施行破 坏手段,使事情不能顺利进展。该词形象地揭露出 资产阶级走狗内部的激烈矛盾。‚拆……壁脚‛是 惯用语的变格形式,展现了刘玉英的善于应付和有 心计。
3.情节叙述
“吴荪甫闷闷地松一口气,就吩咐侍者拿白兰地,发狠似的 接连呷了几口。他夹在三条火线中,这是事实;而他既已纹尽心 力去对付,也是事实;在胜负未决定的时候去悬想胜后如何进攻 罢,那就不免太玄空,去筹划败后如何退守,或准备反攻罢, 他目前的,二倩又不许,况且还没知道究竟败到如何程度,则 将来的计画也觉无从下手;因此他现在只能姑且喝几口酒。他的 心情有些像待决的囚犯了。”
2.心理刻画
例如林佩瑶:
“珊?珊能够代替我么?——不能么?她心里有什么人罢?唆,我 的痴心!——听说陇海线上炮火厉害,打死了也就完了!完了!—— 可是,可是,他不说就要回上海么?呵!我怕见他!呵,呵,饶怒了 我罢,放开我罢!让我躲到什么地方去罢!”
103个字,5个疑问句,7个感叹句,3个破折号,构 成了林佩瑶的这段自言自语。这是其双重性精神生活最 精彩的描写,作者层层剥皮似的揭到她矛盾内心的最深 处。疑问感叹的语气和紧凑有力的短句体现了人物思绪 的瞬息万变:因爱恋并情痴于雷参谋,想以妹妹做替身, 可又疑云愁结,后来又生绝情之念,这种内心的极端痛 苦实在难以排解,谁人能知?

(一)对话工妙,个性鲜明
《子夜》描写的人物达七十人之多,但各 不相同,人物语言个性化是《子夜》最突出的 语言特点。主要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对话表现 出来的,如吴荪甫语多专横尖刻强硬;屠维岳 谈吐舒缓自如,话中带刺;曾沧海色厉内茬, 费小胡子圆滑世故;范博文出语多半消极颓唐; 刘玉英风骚狡猾…
以下几段对话是吴荪甫三番两次地规劝杜竹斋与之合伙投 资公债市场。
作者在小说创作中追求细腻,善用繁笔。 《子夜》描写环境、刻画心理、叙述情节、 描述场面和勾画人物等叙述语言是精细传神 的。
1.环境描写
‚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 怪痒痒的。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 悄地,向西流去。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 现在沿这苏州河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 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 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兴奋。暮 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 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 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 的怪兽,蹲在唤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 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 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 青嶙似的绿焰:Light, Heat, Power!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