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子夜》鉴赏

《子夜》鉴赏

综合评价《子夜》是茅盾先生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全貌的力作,也奠定了茅盾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瞿秋白评价《子夜》:“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其艺术特点如下:1.宏大严谨的结构。

《子夜》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对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作全方位描写的文学作品。

它描写了工厂生活和工人运动,描写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奋斗,买办资产阶级的活动,金融、公债市场的风波以及都市各阶层人物的面貌。

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

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经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

2.心理描写大为突出,且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子夜》对人物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

3.语言具有简洁、细腻、生动的特点。

它没有过度欧化的语言,偶尔运用古代成语也是恰到好处,妙趣横生。

人物的语言和叙述者的语言都能够随着故事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而具有不同的特色,使读者能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人物形象吴荪甫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

他是上海滩上的工业巨头,财力雄厚,开办有近万人的裕华丝厂。

他的主要性格及特征是精明能干,有雄心有魄力,富有冒险精神,是一个铁腕人物。

在他和其他民族资本家的关系中,表现出他的心狠手辣的性格特点。

但吴荪甫也有软弱空虚的另一面性格。

他的这一形象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等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

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悲剧的命运。

赵伯韬赵伯韬是买办资本家形象。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子夜》写于1931年至1932年间,是茅盾作品走向成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

它从正面展现了30年代中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全貌并揭示出各个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全书以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为主体,结构规模宏大,人物关系复杂,又始终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莆这一个点,以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又以人物带动情节发展,其艺术特征尤其值得我们探讨。

一、严谨宏大的结构:以人物为主,围绕中心轴茅盾《子夜》大规模、全景式地描写时代社会生活,真实反映和还原那个时代的人与事,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子夜》不仅是茅盾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整个时代长篇小说的成熟与成功。

《子夜》一开篇即以吴太爷的葬礼为基点,全方位的介绍了上海当时的风云人物,吴荪莆、赵伯韬、周仲伟、韩孟翔、杜竹斋等后来一系列影响巨大的人物。

一时间吴太爷的葬礼便变成风云际会的时代背景,他与他,他与她,她与她,谁又是谁故事中的主角。

《子夜》洋洋洒洒写了70多个人物,却始终围绕民族资本家代表吴荪莆为中心点,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莆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为主。

一个主线,一个人物,一个中心点,架起的便是整部《子夜》。

二、史与诗的结合,典型环境的塑造作者从吴太爷的视角出发,给我们塑造了夜上海的典型环境,灯红酒绿,奢靡泛滥,也为下面情节的铺陈做了伏笔。

除了夜上海这一典型环境的塑造,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也用了较多笔墨记录了当时的大事件。

茅盾的《子夜》其实被真实地镶嵌在1930年五月到七月这段历史中,小说中出现的一些情节的描写,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史实。

因此,茅盾的子夜不可不谓史与诗的结合三、勾画人物,注重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茅盾刻画一个人物的主要手段,《子夜》的成功除了规模宏大的艺术框架,茅盾对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心理描写。

请您谈谈对《子夜》的理解

请您谈谈对《子夜》的理解

请您谈谈对《子夜》的理解
《子夜》是一首描写深夜时刻的诗歌,它引发了人们对黑暗、寂静与孤独的思考。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内心情感的探索和思索,作者通过独特的描写方式传达了他对夜晚的感悟。

首先,诗歌的标题与内容相符。

在诗歌《子夜》中,作者专注于描绘夜晚的氛围和情感,没有偏离这一主题。

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目的。

其次,在文章内容中没有插入任何形式的广告信息,以确保阅读体验的纯净性。

作者注重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没有干扰读者的注意力,使得读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的阅读和体验中。

第三,文章内容没有涉及版权等侵权争议。

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悟来创作诗歌,没有抄袭或使用他人的作品。

这不仅遵守了版权法律规定,也展示了作者的独立思考和创作能力。

第四,文章标题、简介和正文中没有包含任何不适宜展示的敏感词或其他不良信息。

作者以克制和尊重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没有使用任何引起争议或攻击性的词语。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令人舒适,也能保持文章的积极性和健康性。

最后,文章正文没有出现缺失语句、丢失序号或段落不完整等情况。

作者通过合理的组织和结构,使得诗歌的表达流畅而连贯。

每个段落都有明确的主题和逻辑顺序,读者可以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

综上所述,本文对《子夜》的理解符合文章要求。

它具有清晰的思路,表达流畅,没有包含任何对阅读体验产生负面影响的元素。

文章的标题与内容相符,没有加入广告信息,没有涉及侵权争议,没有使用不适宜展示的敏感词,正文没有出现缺失语句或段落不完整的情况。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子夜》并享受阅读的乐趣。

子夜

子夜

《子夜》的艺术特色《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它标志着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已进入成熟的阶段。

在作品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倾心演奏了“一部白色的都市和赤色的农村交响曲”。

从中大规模的深入与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很形象的回答了当时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即三十年代的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榨下,殖民程度日益加深,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整个国际国内环境使中国难以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可以说《子夜》不仅是中国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更是“我国无产阶级运动中出现的第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

”瞿秋白说过:“《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

”《子夜》这一部小说不管是在深度的拓展、广度的延伸方面,还是在宏大的框架安排、人物的复杂心理的表现方面,都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术水品以及对人物的驾驭能力。

《子夜》是中国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茅盾《子夜》的主要思想成就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写。

作品中描写的吴荪甫是上海工业界的巨头,他开办了规模很大的丝厂。

作品还写出一些中小工业资本家,但他们的公司、工厂最后都以经济破产结局。

破产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家、国民党政权的压迫。

各种压迫使得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再加上军阀大战,农村经济破产,更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吴荪甫等的失败结局,说明了实业救国道路是不行的,表现了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命运。

2、表现了30年代的时代特征。

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等的压迫下为求出路,而加剧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起而反抗的时代特征。

吴荪甫等使用各种手段压迫工人,使得无法生活,只得被迫罢工3、对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深刻揭示。

小说中矛盾的焦点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

资本主义列强的在中国大肆倾销剩余产品危及民族工业,而国民党政府也以苛捐杂税来排挤民族工业,买办资本家操纵中国的金融、公债市场破坏民族工业,以吴荪甫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在这重重压迫下一步步走向破产结局。

茅盾小说《子夜》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茅盾小说《子夜》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茅盾小说《子夜》中的象征主义手法作者:于果来源:《读与写·教师版》2018年第12期摘要:本文论文考察了《子夜》中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等因素,发现《子夜》不仅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典型,而且小说中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也是其一大不可忽视的特色。

茅盾是有意识的走出一条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融合的道路,从而丰富了现实主义的理论和创作。

关键词:茅盾;现代文学;《子夜》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2-0290-01茅盾代表作《子夜》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是以写实的艺术范式,情真意切地再现现实生活,又实中透虚,更具有间接性的张力,以某一事物引发另外的事物,造成活脱、宽广的联想,暗示更为广泛的普遍的意义。

作家从艺术情境角度将象征归结为主题性象征,情节性象征和细节性象征三个方面。

1.主题性象征主题性象征是指被象征物所蕴藏的内在的思想内容,代表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或主题思想的某一侧面,并通过象征物的“指向性”作用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

主题性象征是对文章思想广阔性的艺术“定格”,也是对文章思想的一种艺术“速写”,达到“名如其人”的艺术效果,通过“寥寥数字”便将文章的神韵、作家的思想感情体现出来。

主题性象征通常以文题作为象征物,从而达到统领全篇的目的,茅盾在《子夜》这篇巨著文题的确立上,就是以象征的手法构成主题性象征。

赋文题以特殊的含义。

2.情节性象征情节性象征是指象征物在情境的更迭中不断出现,贯穿在情节的更移中,形成重叠反复的印痕,从而达到深化思想,渲染形象的旨意,同时,通过象征物地位,思想等多方面的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

对文章情节的贯穿发展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一个传统封建思想浓厚的封建地主逝去了,但传统的封建思想并没有逝去。

《太上感应篇》着实地被人们所忘却了一段时间,然而封建思想的余根并未枯死,都市的生活没有能够使四小姐惠芳忘记过去的一切,而是在新生活的冲击中,又重新捧起了《太上感应篇》,并且有了自己新的体验。

《子夜》点评

《子夜》点评

《子夜》点评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
部重要作品。

它以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30年代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首先,《子夜》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形象塑造,深刻揭示了
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命运。

吴荪甫具有坚强的性格和远大的眼光,他试图通过发展民族工业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然而,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下,他的企业最终走向了破产。

这一形象不仅展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困境和挣扎,也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矛盾。

其次,《子夜》在人物塑造上非常成功。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栩栩如生,各具特色。

无论是吴荪甫、赵伯韬等资本家,还是屠维岳、莫干丞等工人,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心世界。

这些形象不仅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面貌,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此外,《子夜》在情节设置上也极具戏剧性。

作品中的情节
跌宕起伏,高潮迭起。

从吴荪甫的企业危机到工人罢工,再到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情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这种情节设置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观赏性,也使其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子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紧张的情节设置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性的复杂矛盾,也展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这部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里程碑。

浅析子夜艺术手法

浅析子夜艺术手法

浅析《子夜》的艺术特色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越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子夜》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瞿秋白语)。

《子夜》作为三十年代左翼文学的辉煌杰作,以其高超的文学史价值和社会学史价值,成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代表作。

小说以现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为中心,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生动地表现出来,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广阔面貌。

一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国。

那时一方面正是国民党军阀之间开始混战,另一方面,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特别是十里洋场——上海。

于是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受到沉重的打击,一大批工厂相继倒闭,与之相应的是农村经济的破产。

民族资本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转嫁危机,拼命压榨工人,打算从压榨中找到出路。

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也更加深刻化。

中国处在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局面,工人、农民在这样的社会黑暗统治下,被迫进行各种反抗斗争,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很快便会到来。

①面对现实,茅盾萌生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的企图”。

而当时中国的思想战线上又正围绕着“中国社会性质”,开展了一场热烈论战。

当时参加论战者,大致提出了这样三种观点:一、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打倒国民党法西斯政权,是当前革命的任务;工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共产党手中。

这是革命派。

二、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

这是托派。

三、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

这是当时一些自称为进步的资产阶级学者的论点。

茅盾认为第一种观点是对的,后两种观点是错的。

他对于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和了解,他自己亲自参加过革命的实际斗争,很熟悉上海工商业的情况,经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之后,将亲自看到的社会现象同当时一些理论对照,开始了长篇小说《子夜》的创作,决定以吴荪甫这样的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买办化,来回答托派:“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化了。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

《子夜》写于1931年至1932年间,是茅盾作品走向成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

它从正面展现了30年代中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全貌并揭示出各个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全书以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为主体,结构规模宏大,人物关系复杂,又始终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莆这一个点,以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又以人物带动情节发展,其艺术特征尤其值得我们探讨。

一、严谨宏大的结构:以人物为主,围绕中心轴茅盾《子夜》大规模、全景式地描写时代社会生活,真实反映和还原那个时代的人与事,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子夜》不仅是茅盾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整个时代长篇小说的成熟与成功。

《子夜》一开篇即以吴太爷的葬礼为基点,全方位的介绍了上海当时的风云人物,吴荪莆、赵伯韬、周仲伟、韩孟翔、杜竹斋等后来一系列影响巨大的人物。

一时间吴太爷的葬礼便变成风云际会的时代背景,他与他,他与她,她与她,谁又是谁故事中的主角。

《子夜》洋洋洒洒写了70多个人物,却始终围绕民族资本家代表吴荪莆为中心点,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莆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为主。

一个主线,一个人物,一个中心点,架起的便是整部《子夜》。

二、史与诗的结合,典型环境的塑造作者从吴太爷的视角出发,给我们塑造了夜上海的典型环境,灯红酒绿,奢靡泛滥,也为下面情节的铺陈做了伏笔。

除了夜上海这一典型环境的塑造,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也用了较多笔墨记录了当时的大事件。

茅盾的《子夜》其实被真实地镶嵌在1930年五月到七月这段历史中,小说中出现的一些情节的描写,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史实。

因此,茅盾的子夜不可不谓史与诗的结合三、勾画人物,注重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茅盾刻画一个人物的主要手段,《子夜》的成功除了规模宏大的艺术框架,茅盾对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心理描写。

而《子夜》对吴荪甫的心理描写更是极其成功,如吴荪甫在办益中公司时的踌躇满志,在镇压工人晕倒时的焦躁不安,在公债战场上的举棋不定,失败后心灰意冷等等,无不刻画得淋漓尽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子夜》的艺术特色论《子夜》的艺术特色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小说的代表作。

也是“五四”以来革命现实主义的力作。

无论在茅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还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子夜》始作于1931年10月,完成于1932年12月,原名为《夕阳》,1933年1月正式出版时改为《子夜》。

作者说:“《子夜》即半夜,即已半夜,快天亮了。

”这是从当时革命发展的形式而言的。

茅盾创作《子夜》在于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反映中国社会现实,驳斥当时对社会发展局势的种种错误认识。

《子夜》的发表在当时影响力很大。

就小说显示的社会概括的广度和深度、艺术结构的宏大与繁复、人物创造的多姿与传神、文学语言的华赡、劲健和爽利而言,它都足以使茅盾和一般的作家拉开一大段距离。

茅盾所具有的经营较大规模作品的才情、功力和耐性,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少人比肩的。

一直以来,许多评论家对《子夜》的评价毁誉纷呈,但这恰恰证明这部作品内涵丰富复杂,不是一次性探索就可穷其奥秘的。

《子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下面只从取材方面、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语言等几个主要方面来谈一谈《子夜》的艺术特色。

一《子夜》在题材选择上的特色主要体现为一种“史诗性”特色,这也是正代表着茅盾创作在题材上的特色即“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

题材上非常广泛,具有完整概括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宏伟构思。

茅盾是写历史画卷的大手笔,概括历史完整画卷的巨匠。

他的创作是艺术化的历史,历史化的艺术。

他总是明确地、自觉地写历史,完整地描摹社会生活全景图,这就使他的艺术创作表现出构思宏大,具有深重历史感的鲜明特征。

作品的重心是描写“都市”,但它又不是单纯地写都市,要以农村与都市的对比,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

在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全部复杂斗争,找到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倾向、各种代表人物的音容笑貌。

正是出于对社会面貌整体把握的需要,为此,还特意将作品的主人公吴荪甫设计成一个纺织业的民族资本家,一个生产原料来源于农村的“纱厂老板”,因为这一角色地位便于“联系农村与城市”。

虽然《子夜》完稿时最终偏重于都市描写,并明显使人感到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第四章游离于主要情节,但作者却始终不愿割舍,这就是出于再现社会“整个面貌”的总体来考虑的。

茅盾创作《子夜》时,为了取材的真实,在构思和素材搜集过程中,他几乎每天都在“东奔西走”。

他除了亲访现代都市各种身份的人物(企业家、商人、公务员、经纪人)外,并且实地考察了现代工业如丝厂和火柴厂,还亲自考察了现代交易市场如工伤证券交易所;甚至连吴荪甫坐什么样的牌号的汽车这种小细节也反复地调查研究过:原先想让吴荪甫坐福特牌小汽车,因为当时上海“流行福特”,后来经研究又改坐了雪铁龙,因为“像吴荪甫那样的大资本家,应该坐更高级的轿车。

”通过实地调查,茅盾对产业界、金融界的情况了然于胸,这使他能于无形中消解自己的政治意识和理论思维,因此,《子夜》能以生动的形象真实、细致地再现生活,在同类作品中得以独领风骚。

二靡气息而充满了生命活力。

魄力与学识、铁腕与野性集于一身的吴荪甫,被茅盾称之为“二十世纪机械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

总的说来,似强实弱、外强中干是吴荪甫的基本性格特征,他的所有行为,所有动机,都是从他所处的历史潮流而来的,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出色地实践了一个现代民族资本家的历史使命,也充分展示了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企业家的巨大能量和惊人的才干,他的悲剧是中国现代企业家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剧,甚至是带有某些悲壮的意味。

在人物描写方面,作者还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手法。

作品中正面描写赵伯韬的情节较少,但从作家俭省的笔墨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他的凶狠、蛮横、荒淫、无耻。

他靠外国资本家的撑腰操纵了公债市场,凶狠而蛮横。

在生活上荒淫无耻,他对李玉亭说:“你不知道我不大爱过门的女人……她(刘玉英)不是人,她是会迷人的妖精。

”这个人物灵魂是卑污的,他从里到外都使人产生极强的厌恶与憎恨之感。

而主人公吴荪甫却与他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吴荪甫虽然仇视工农革命斗争,有凶狠的一面,但他毕竟是为了发展民族工业,有自己的理想,并且为了这个理想不断的奋斗,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除了吴荪甫、赵伯韬,小说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就是屠维岳,他倔强坚定、办事有利、阴险、狠毒、虚伪,当他受到吴荪甫的重用后,作者把他设置在工人运动的高潮中,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表现他阴险、狠毒的性格,这一性格是对吴荪甫性格的一种补充,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吴荪甫形象的塑造,起着很好的烘托作用。

《子夜》中塑造人物用了较多的心理描写,使作者笔下的人物有鲜明的个性。

在这方面如吴荪甫、赵伯韬等主要人物的描写耐人寻味外,对冯云卿等人的描写也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没落地主冯云卿在公债市场上跌了一跤,为了翻本他竟然想到用女儿的肉体去套取公债情报。

作者写到冯云卿“脑子里滚来滚去只有三个东西:女儿漂亮、金钱可爱、老赵容易上钩”;“……但忽然他的心理又浮起了几乎不能自信的矛盾:一方面是惟恐女儿摇头,一方面却又怕看见女儿点头答应。

”用了非常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逃亡地主的丑恶嘴脸。

从而使这一人物形象在这一特定环境下典型化。

《子夜》在心理描写上占有很大的比重。

尤其是对人物的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这种心理分析的艺术效果,并不仅仅驻足在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的应用上,而且明显的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或隐或现的从作品的开头贯穿到小说终结。

小说开头写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

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散在的象征性细节描写窥见这个封建僵尸的丰富内心世界。

如作为象征道具的黄绫套子的《太上感应篇》就发挥了奇妙的作用;又如美老太爷对快建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丰满的乳房,赤裸裸的白腿,刺激老太爷的神经时的恐惧描写……都强烈地表现出人物此时此刻的巨大心理反差。

这一切作者并没有用旁白的手法来叙述,而是通过张素素、李玉亭、范博文等人的言行去“点化”出这具“古老社会的僵尸”的象征内涵和特殊的心理特征。

此类的带有象征主义色彩的心理描写在《子夜》中屡屡出现,他无疑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在一部作品中,结构是很重要的,是表现作品主题,反映时代,刻画人物性格重要的艺术手段。

《子夜》的结构安排是相当成功的。

它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时间短(两个月),而容量大(反映上海三十年代社会的现实)。

这就为作者在结构安排上提供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在短时间内准确真实地反映大的社会现实,《子夜》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在进行大规模的全景式描写时,茅盾注意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上虚实结合、远近结合,从而显示出作品的色彩与波澜,符合生活实际。

他采用以城市为近景,以农村为远景的布局,以光怪陆离的城市为主要生活舞台,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谈论或政治形式的变化,起伏不断地引出农村这一条线索。

这种手法笔墨经济的反映了极大的生活面,在兼顾广度的同时,又聚集于深度的挖掘。

作品在围绕吴荪甫这个中心人物引出各种经济斗争和阶级斗争(即表现吴荪甫的“三大火线”)时,茅盾采用不同的方法安排各情节线索,形成虚实结合,疏密相间的布局。

如果吴荪甫与赵伯韬斗法的这一线索是先虚后实,与工人斗争的一条线是一实到底,与农民矛盾斗争一条线则以虚为主。

三条线索浓浓相间地起伏前进,又互相照应和互相补充。

《子夜》中写了九十多个人物,情节线索错综复杂,矛盾冲突尖锐复杂,但作者处理得脉络分明,有条不紊,所有的矛盾斗争都围绕着吴荪甫为发展民族工业所进行的斗争、挣扎及到最后彻底失败这条中心线索而展开的,作品以吴荪甫同其他资本家、工农、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为副线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一个宏大、复杂而严谨的艺术结构。

小说开头以吴老太爷的死揭开了全书的序幕,然后在吴老太爷的吊丧仪式上把几乎全部人物都搬到了舞台上,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为以后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作者说过:“第二章是热闹场面,借了吴老太爷的丧事,把《子夜》里面的重要人物都露面了,这时,把好几个线索的头同时提了出来……结构技巧上竭力避免平淡……”作者在吴府灵堂周围集中描写了一群来自军、政、工、商及文化等界的吊客,吴府内的各色人物也有一定的描写。

通过这些人物言谈、举止,读者都可以了解到来自各方面的消息,看到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及种种矛盾。

通过人物的活动把全书三条主要线索都提了出来。

通过赵伯韬、尚仲礼与杜竹斋在吴府假山上密谈做公债多头,提出了民族资产阶级与金融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这个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通过莫干丞报告裕华丝厂女工怠工情况,提出了资本家与工人资产阶级矛盾斗争这条线;通过费小胡子给吴荪甫的电报,又提出了另一条线索——资本家与农民的矛盾斗争,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此外,把一些次要线索也提了出来,比如,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吴府家庭内部复杂的关系等。

这么多复杂、纷繁的线索都是以主人公吴荪甫为中心串联起来的,显示了小说结构的严谨、宏大。

以吴老太爷的死为开头除了把主要线索提出外,还有一个特别的用意就是借灵堂这个场合的悲凉气氛来烘托民族工业前景黯淡,小说的这种开头方式极富独到性,充分显示了作品结构的宏大、严谨。

以后各章中各线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有的章节独立发展一条线索,有的章节交叉发展多条线索。

比如,第八章就单独写了冯云卿这个没落地位在公债市场中挣扎,而在第七章中多条线索都有了发展,费小胡子报告吴荪甫在双桥镇的损失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吴荪甫与杜竹斋的两次谈话推进了公债市场上的斗争,吴荪甫到厂子里的一系列活动,又推动了他与工人的矛盾;对吴荪甫到银行工会吃饭的描写,侧面描写了赵伯韬的行动,也是主线有了发展。

无论是单独发展一条线索,还是交叉发展多条线索,都使整部作品的结构更加严谨,因为它始终是围绕作品的主线来写的。

作品的结尾部分叙述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吴荪甫振兴民族工业的雄心壮志在挣扎、拼搏中化为泡影,彻底失败了,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结构上结尾部分能照应开头;如小说开头写吴老爷、少奶奶、姑奶奶等全部出动,去码头迎接从双桥镇到上海来避难的吴老太爷,结尾则写吴荪甫在事业上失败,狼狈离开上海;开头写弹子房中“死的跳舞”,结尾则有吴荪甫等人在黄浦江夜游与之相呼应;如果开头把吴老太爷的死看成“五千年老僵尸的旧中国也已经在新时代的暴风雨中很快的在哪里风化了!”那么结尾处吴荪甫的出走正说明在中国发展民族工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多么巧妙的相互照应!这种艺术格局的形成,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整、严谨。

四语言对于一部作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作品与读者的中介,读者喜欢评价一部作品离不开这一中介,从而完成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

茅盾在这方面做得很有特色,显示了他在语言方面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子夜》的人物描写和叙述语言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