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篇长篇叙事诗,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叙事结构《长恨歌》的叙事结构采用回溯法,以唐玄宗登基为起点,以杨贵妃死亡为终点,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相识、相爱、相守、相离的整个过程。

整篇诗歌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唐玄宗的登基、国泰民安的局面,以及他和杨贵妃初次相遇的场景;第二部分则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相处的点滴,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种种表现;第三部分则是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以及唐玄宗废后、赐死杨贵妃的悲剧结局;最后一部分是唐玄宗感悟与悔恨的自白。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整篇叙事流畅自然,为读者展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全貌。

同时,白居易也运用了众多诗歌技巧,如夹叙互补、章回交替、比兴夸张等,使整篇叙事富有变化,情节推进和交错错综,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的内涵。

二、艺术特色1.真实情感的表达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感情历程。

他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唐玄宗的爱情之深、眷恋之切,也因此更能凸显杨贵妃对他的意义和特殊性。

诗中唐玄宗摸索着生活,尝试着表达出自己对杨贵妃的感情,在当时的宫廷中,这样的持久、旷达和畅快的情感是难以被人所理解的。

2.丰富的艺术形式《长恨歌》是一篇非常具有史诗性的诗歌作品,它兼具抒情和叙事两种功能,表现了一个雄伟的时代的生动画卷。

白居易在诗歌表现上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兴、夸张、意象等,在艺术形式上更富表现力和东方美学的内涵。

《长恨歌》的形式美感在不断地演绎和变形之中,达到了一种超越人生、超越时间的境界。

3.强烈的人性关怀《长恨歌》以深切、悠扬的情感引领着读者的情感,它并不是单纯的爱情记录,而是一种振聋发聩的人性关怀,从爱情与婚姻、权力与生命、漠然与自由等多个方面来展现了唐代宫廷的复杂和压抑。

白居易虚心地把自己的情感编织进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恋情之中,将自己的书生之气和艺术上的才情都融入到诗歌之中。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全篇共1200余字,描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典型的汉唐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探讨《长恨歌》的独特魅力。

一、叙事结构《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前半部分是描写杨贵妃被选入宫中,并与玄宗相识相恋的过程;中间部分是描写唐玄宗外出游猎时杨贵妃未能随行,因而被人陷害,最终被迫害致死的情节;后半部分是玄宗听闻杨贵妃死讯后,对其充满思念和悲痛的描写。

全文以杨贵妃的生死为主线,通过叙述情节,展现了唐朝的华丽气氛和充满诗意的爱情故事。

各个部分之间互相呼应、相互炫映,使全篇构成一整个完整的艺术形式。

二、艺术特色(一)浪漫主义色彩浓郁。

《长恨歌》借杨贵妃的悲情经历,表现出了古代的浓烈爱情和悲壮情感。

整篇诗歌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描述了杨贵妃和玄宗之间深厚的感情和真挚的爱情。

通过对唐代宫廷和爱情的描绘,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强烈的情感需求和渴求。

(二)寓意深刻。

诗中通过杨贵妃的事迹,揭示了宫廷斗争的残酷和人心难测的真相。

她的美貌引来了无数追求者,但也因此引起了无数妒忌者的嫉妒,最终遭到了嫉妒者的陷害,最终走上了悲剧的命运。

这其中也包含了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三)艺术手法高超。

《长恨歌》的唐代特色得以通过艺术手法得到体现。

白居易通过对杨贵妃的芳容、容姿、婉转的声音的生动描绘,以及对唐代宫廷奢华、华丽气氛的展现,使《长恨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佳作。

总体而言,《长恨歌》通过情节的变化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展现了唐代宫廷生活的奢侈、浪漫的爱情和悲壮的命运。

它不仅仅是一篇情感丰富,艺术精湛的诗歌作品,更具有深刻的社会寓意和人生哲理,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杰出之作。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长恨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长篇叙事诗作品,由白居易创作于唐代。

全诗以长篇叙事诗的形式展现了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描绘了一个宏大而悲壮的历史画卷。

在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方面,这部作品展现出了白居易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叙事技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来看一下《长恨歌》的叙事结构。

整个诗歌在叙事上分为三个部分:前后叙事部分以及抒情部分。

前叙事部分主要讲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相识相恋的过程,包括他们的第一次相遇、相知相恋的情景,以及唐玄宗为了杨贵妃所做出的一系列的宠爱之举。

而后叙事部分则主要聚焦于杨贵妃飞黄腾达后的荒淫腐化和唐玄宗的昏庸无能,描绘了他们相爱相杀的恩怨情仇。

最后的抒情部分则是以杨贵妃的口吻叙述了她的悲痛之情和对唐玄宗的留恋之情。

整个诗歌的叙事结构清晰明了,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自然流畅,使整个叙事架构紧凑有序,富有张力。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还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和细腻动人的诗歌语言,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特色。

他善于运用夸张、对比、排比等手法,使诗句更显华丽高远,同时又不失真实感和情感张力。

如“合昏尘、拆穿星”、“玉颜浮、白发露”等,不仅语言上古韵悠长,而且对比鲜明,富有戏剧性,能够深深打动读者的心灵。

白居易还在《长恨歌》中广泛运用了象征意义、双关语、暗示等修辞手法,使诗句寓意深刻,富有启迪和隐喻,给人以更加深刻的艺术享受。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运用得恰到好处,使整个作品显得生动而富有张力,引人入胜。

从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上来看,《长恨歌》展现出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情感深度,呈现出了白居易高超的叙事技巧和优美的诗歌语言,且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并没有过度的歌颂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而是借助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揭示了唐玄宗的昏庸和杨贵妃的荒淫,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长恨歌艺术解析1000字

长恨歌艺术解析1000字

长恨歌艺术解析1000字《长恨歌》是中唐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以其优美动人的语言描绘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展示了爱情的伟大与悲剧命运的无常,从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结构、叙事、人物形象和语言艺术等方面对《长恨歌》进行艺术解析,从而揭示这首诗歌的深远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长恨歌》的结构特色《长恨歌》采用了三段式的叙事结构,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分别描绘了他们的相遇、相爱和离别,以及随后的政治纷争和人物命运的转折。

这种结构既展示了爱情的浓烈与悲壮,也表现了社会政治的波澜起伏,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欣赏到诗歌的美妙语言,也能深切地体会到爱情与政治的相互交织和影响。

二、《长恨歌》的叙事艺术特色《长恨歌》在叙事方面采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比喻、对偶、夸张等,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为读者提供了极富情感冲击力的叙述。

三、《长恨歌》的人物形象分析《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唐明皇和杨贵妃这两个主要角色在诗歌中都展现了各自的鲜明性格和情感变化。

唐明皇的形象充满了浪漫与痴情,他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勇气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杨贵妃的形象则充满了悲情与无奈,她在政治漩涡中的挣扎与痛苦令人扼腕叹息。

这些形象的塑造,为整首诗歌增添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四、《长恨歌》的语言艺术分析《长恨歌》的语言优美动人,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充满了唐诗特有的韵味和诗意。

诗歌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夸张等,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同时,诗歌的语言也充满了感情色彩,表现了诗人对于爱情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思考。

综上所述,《长恨歌》以其优美动人的语言描绘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展示了爱情的伟大与悲剧命运的无常,从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结构、叙事、人物形象和语言艺术等方面,《长恨歌》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首抒发诗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部反映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文学巨著。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摘要】《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是一首叙事诗。

本文通过探讨其叙事结构,分析其艺术特色,解读主题和意义,探讨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比较其他叙事诗的异同等方面,揭示了《长恨歌》的独特魅力。

叙事结构严谨有序,艺术特色突出,借鉴了汉魏乐府风格,并融入了白诗派的清新风貌,展现出作者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观念。

《长恨歌》中所描绘的爱情悲剧,激发读者对美好的向往和对悲伤的感受,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展望研究前景的也强调了《长恨歌》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性,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和传承。

【关键词】《长恨歌》,叙事结构,艺术特色,主题和意义,后世影响,比较与其他叙事诗异同,研究前景,文学发展。

1. 引言1.1 介绍《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他在文学上开创了新风格,被誉为唐代"诗鬼"。

他在《长恨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抒情手法,展示了他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长恨歌》是一首抒发爱情悲剧的长诗,全文以乐府风格为主,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段爱情纠葛的悲剧,如诗般动人,给人以深刻的感慨。

白居易通过《长恨歌》展现了他对爱情的执着和对世事的感慨,同时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长恨歌》以其华丽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读者的赞扬和称赞,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在思想内涵上展现出白居易的深邃思想和文学才华。

这首诗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阐述本文的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分析,揭示这首叙事诗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通过对《长恨歌》的解读和探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脉络,同时也可以对现代文学创作产生启发和影响。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该诗表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通过叙述杨贵妃的生平和悲惨遭遇,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对权力的批判。

该诗的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叙事结构方面,《长恨歌》采用了线性叙事结构,通过叙述杨贵妃的成长经历、与唐玄宗的相遇和爱情、以及最终的悲剧结局,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全诗共分为七首,以时间顺序叙述了杨贵妃的一生,从她的出生和美貌、到她被唐玄宗看中、再到她受宠若惊、最后以死让位,表现了一个爱情悲剧的完整发展过程。

为了增加诗歌的艺术张力,白居易在叙事中插入了一些描写和抒情的内容,以丰富表现手法,突显情感。

整个诗篇的叙事结构严谨有序,铺陈中展开,情节推进自然,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画卷。

在艺术特色方面,首先是《长恨歌》的语言艺术。

白居易运用了许多技巧繁复、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这些手法在古文中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也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感情色彩、动人心弦。

诗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例如“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形容,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诗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长恨歌》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其对杨贵妃形象的刻画上。

在诗中,杨贵妃被描绘成一个美丽、富有智慧和才情的女子,她的形象真实而鲜活,让人们对她的遭遇产生共鸣和感悟。

通过对杨贵妃形象的刻画,使得整个作品在情感上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诗人通过描写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既表现了深情缱绻,又抨击了权力的腐蚀和摧残。

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社会现实的批判相结合,使得《长恨歌》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长恨歌的文学结构

长恨歌的文学结构
长恨歌的文学结构
《长恨歌》是一首叙事长诗,由白居易创作,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它 的文学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故事情节:《长恨歌》通过叙述具体的故事情节来展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从他们 初次相见、相知相爱,到后来的宠幸与忧愁,再到最终的分离与思念,整首诗以时间顺序进 行叙述,展现了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
2. 叙述手法:《长恨歌》采用了叙述的手法,通过描述和描绘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形象化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白:在《长恨歌》中,白居易运用了对话和独白的形式,使人物之间的交流更 加生动和具体。通过对话,读者可以了解到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思想、情感和冲突,进一 步深入理解他们的爱情故事。
4. 诗歌形式:《长恨歌》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每一句都有四个字,每一句之间通过平 仄、押韵等手法进行呼应和衔接。这种形式使诗歌更加韵律优美,更容易被人们吟诵和传颂 。
通过这些文学结构的运用,《长恨歌》成功地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展 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并通过诗歌的形式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验到其中的悲欢离合。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摘要】《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通过抒发作者对长恨别离之恋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本文从叙事结构、主题与情节的融合、人物形象描写、语言运用特色和意境营造等方面对《长恨歌》进行分析。

通过探讨叙事结构的布局和节奏,以及主题与情节的关联,揭示了作品的艺术内涵。

人物形象的生动描写和语言运用的精湛技法,深化了作品的情感表达。

通过对意境的营造,展现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结《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展望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长恨歌》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展现人性情感和生命感悟的艺术画卷,值得珍视和传承。

【关键词】《长恨歌》、叙事结构、艺术特色、背景、作者、重点、主题、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意境、总结、价值、意义。

1. 引言1.1 介绍《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全名为《长恨歌长恨歌》。

这首诗描写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唐朝末年社会动荡的局面。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作品涉及诗、文、赋等多个领域,被后人称为“诗圣”。

《长恨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水平。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同时也通过描写庙堂宫廷的情景,反映了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现实。

白居易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人物内心感情的透彻描写,将这段爱情故事置于历史背景之中,展现出了唐朝末年的苍凉和动荡。

通过分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白居易文学创作的风格和思想内涵,也能够更好地领略唐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本文将着重分析《长恨歌》中的叙事结构,主题与情节的融合,人物形象的描写,语言运用的特色以及意境的营造,从而全面解读这首千古传世之作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1.2 阐述本文分析的重点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这首诗歌作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作者:乔怡梦
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9年第01期
摘要:诗词《长恨歌》对于我们高中学生而言并不陌生,通过对《长恨歌》的深度剖析,其中的主题也在逐渐凸显出来。

其中一层不仅是对唐明时期皇帝荒淫无度生活的严肃批判,更是对二人忠贞炙热爱情的歌颂;第二层内容将杨贵妃视作红颜祸水,但是词句之中无一不流露出对杨贵妃的同情。

双重主题的出现直接反映出白居易矛盾复杂的思想状况,以此映射当时的朝堂政事。

本文从叙事结构与艺术特色两个角度入手对《长恨歌》进行分析,以此体会白居易当时的心境变化。

关键词:《长恨歌》; 白居易; 叙事结构;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1206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號:1006-3315(2019)01-012-001
白居易一生创作出无数的优秀作品,他的叙事诗主要分为乐府与歌行两大类,其中乐府诗主要以短小朴实为特色,由于其实证性较强,因此其中多以例证为核心。

而《长恨歌》作为歌行体叙事诗的主要代表,凸显了歌行体的成熟性,其不仅传承了先秦时期的叙事诗传统,同时吸纳了初唐时期七言歌行的优势,利用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将曲折离奇的情节完整再现。

人物形象形神兼备,诗词结构完整有序,为原本叙事的《长恨歌》增添了几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一、《长恨歌》的叙事结构
《长恨歌》作为一首历史悠久、传承古今的叙事长诗,其充分融合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描述方法,以客观的叙事为核心,将景物描写、情感抒发杂糅其中,在浪漫主义气息中完美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白居易在人物形象塑造、感情抒发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渗透了虚实相生的技法,将情节处理的十分到位。

从字里行间彰显出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思路,通过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基于主题角度而言,《长恨歌》凸显了白居易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

在传统观念中,《长恨歌》不仅用诗歌描述了故事发展,同时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试图用诗词挽救社会,但又掺杂了几分无奈。

白居易试图通过《长恨歌》的描写,批判统治时期由于皇帝淫乱、腐朽的统治,为朝堂引来混乱,用以作为历史的教训。

但是这二者之间具有极为明显的矛盾性,因此,使得诗歌主题走向了复杂化。

我认为,其实《长恨歌》的主体十分明确,赞颂了李杨二者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

基于诗题而言,以“长恨”二字作为名篇,其不止因为李杨之间生死离别的爱情,也同样源于皇帝朝
思暮想的不了情缘,在“此恨绵绵无绝期”中掺杂了“孤灯挑尽未成眠”的痛苦之情。

“长恨”的主人公是李隆基,不是作者,同样也不是后人。

这一主题贯穿了整篇诗词,且作者在尽力表现这一主旨的同时,也同样提及了“从此君王不早朝”,这就导致杨贵妃与其家人的决裂,最终影响了封建时期人们重男轻女思想的发展。

立足于叙事角度来看,《长恨歌》充分彰显了作者高超的叙事艺术。

作为叙事体的经典代表作品,《长恨歌》不仅能够做到前后完美衔接的事件情节叙述,作者更是注意到对诗词的巧妙剪裁,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将多条线索穿插其中,通过合理的运用倒叙、照应以及插叙等多种叙事手法,将长诗点缀得摇曳多姿,令人感受到其中的变化万千。

基于诗词剪裁的角度而言,尝试中对事件背景做了简单陈述,同时又将其中所描绘的爱情故事紧扣李杨之间的爱情故事发展,避免繁冗的叙述出现。

白居易努力让诗词中的线索安排做到简洁明了,让人表面看起来整首词“一气呵成”,但是在实际行文过程中,却埋下了诸多伏笔,便于前后内容的照应,以此更好的推动情节发展。

二、《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诗词特色之一,是对“恨”字的运用。

“恨”字,本身带有了“遗憾”之意,这就是白居易惜怜李杨之间的生死相隔的遗憾,身为天之骄子,却无法保护好自己的心爱之人,这无疑不是唐玄宗一生中的遗憾之事。

李隆基在杨贵妃死后日夜思念成疾,甚至派遣仙师去寻觅杨贵妃,种种迹象无一不展现了他的不舍与遗憾。

诗词中这种遗憾之情,我从白居易本身的爱情悲剧中也读到过。

白居易因为自身情感的挫折,所以看到李杨心生感慨。

我们或许能从白居易的表述中读到那种痛苦与压抑,这已经融入到《长恨歌》的灵魂之中,导致李艳二人形象的美化,忠贞爱情得以体现。

《长恨歌》作为一首叙述诗歌,白居易将浪漫抒情与历史史实相结合,在创作手法上,注重将叙事、抒情以及情境描写融为一体,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

与其他对李杨之间爱情故事的描绘方式不同,这种悲情的渲染成为了《长恨歌》与众不同的特色。

全唐盛世随着杨玉环的死亡走向灭亡,这也是白居易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白居易用细腻、生动的描绘手法,将悲剧氛围得以升华。

白居易充分发挥了行歌体的特征,字里行间营造出诗画般的优美意境。

这种描写,在杨玉环死后更为明显。

白居易用“夜雨闻铃断肠声”、“芙蓉如面柳如眉”的寥寥数字,寓情于景,将凄冷月色中的雨夜描写的淋漓尽致,夜里的孤独,与杨贵妃的美貌不断在李隆基脑海中再现,如此循环往复,令其思念不止。

这种睹物思人的描写,不仅为诗歌营造了悲伤的氛围,同时也为后面故事的叙述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在《长恨歌》中,白居易语言简单,通俗易懂。

即使从始至终故事情节发展都比较曲折离奇,但是作者却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曲折离奇的故事宣泄的淋漓尽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的分析与反复的诵读,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恨歌》这首长诗的优秀,从其叙事结构、情节安排以及艺术特色等多方面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尤其是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融合中,让我们感受到了长诗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谈胜轶.白居易《长恨歌》的文句之美[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8(09):24-27
[2]李美红.讽喻痴迷今人醉爱恨交织《长恨歌》——《长恨歌》主题探究[J]中学语文,2018(24):70-71
[3]王以兴.从爱情悲剧个案到人生普适哲理的归纳——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主题解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04):37-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