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子夜》结构评价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子夜》写于1931年至1932年间,是茅盾作品走向成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
它从正面展现了30年代中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全貌并揭示出各个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全书以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为主体,结构规模宏大,人物关系复杂,又始终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莆这一个点,以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又以人物带动情节发展,其艺术特征尤其值得我们探讨。
一、严谨宏大的结构:以人物为主,围绕中心轴茅盾《子夜》大规模、全景式地描写时代社会生活,真实反映和还原那个时代的人与事,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子夜》不仅是茅盾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整个时代长篇小说的成熟与成功。
《子夜》一开篇即以吴太爷的葬礼为基点,全方位的介绍了上海当时的风云人物,吴荪莆、赵伯韬、周仲伟、韩孟翔、杜竹斋等后来一系列影响巨大的人物。
一时间吴太爷的葬礼便变成风云际会的时代背景,他与他,他与她,她与她,谁又是谁故事中的主角。
《子夜》洋洋洒洒写了70多个人物,却始终围绕民族资本家代表吴荪莆为中心点,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莆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为主。
一个主线,一个人物,一个中心点,架起的便是整部《子夜》。
二、史与诗的结合,典型环境的塑造作者从吴太爷的视角出发,给我们塑造了夜上海的典型环境,灯红酒绿,奢靡泛滥,也为下面情节的铺陈做了伏笔。
除了夜上海这一典型环境的塑造,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也用了较多笔墨记录了当时的大事件。
茅盾的《子夜》其实被真实地镶嵌在1930年五月到七月这段历史中,小说中出现的一些情节的描写,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史实。
因此,茅盾的子夜不可不谓史与诗的结合三、勾画人物,注重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茅盾刻画一个人物的主要手段,《子夜》的成功除了规模宏大的艺术框架,茅盾对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心理描写。
《子夜》解读

《子夜》解读《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是“社会剖析小说”的典范之作。
所谓“社会剖析小说”,是指以理性分析的创作方法,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纬度,从典型环境中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一类小说。
茅盾无疑是此类小说的第一人和杰出代表。
他的《子夜》使左翼文学“左而不作”的批评不攻而破,极大地壮大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声势和威望。
他是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中外文坛公认的现实主义文学巨匠。
《子夜》全书共19章。
小说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斗争为主线,第17章为二人面对面斗争的高潮;第4、13、14、15、16章为工农斗争;其余各副线则以吴荪甫为中心展开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描写。
《子夜》试图在囊括城乡、工商、军政、劳资以及新青年儒林人物、家庭主仆关系等各个层面的社会生活图景的描绘中,对中国30年代的社会进行整体关照和全方位的揭示,表现了规模宏大的史诗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独特的品格。
《子夜》中的精彩章节很多,这里节选的是第一章。
作品描写了1930年春末夏初蒋冯阎军阀混战、帝国主义转移经济危机、工农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吴荪甫的地主老爹吴老太爷逃离乡下,避难到大都市上海,因禁不起灯红酒绿的强刺激而一命呜呼。
接着第二章由吴公馆隆重的葬礼而引出大上海的“群英会”,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大型的葬礼变成了“战云密布”的五花八门的交易会。
《子夜》描写的社会生活纷繁复杂;精心构制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起落分明、杂而不乱;几条故事线索交错发展、跌宕起伏、浑然一体。
小说的第一章就显示出茅盾精于驾驭繁复事件和众多人物的高超能力,以乡巴佬吴老太爷仓皇出逃、避难上海,巧妙地展现出与乡村截然不同的都市生活图景,进而开始讲述一个置身于中国土地革命背景下的民族资本家的故事。
吴老太爷进城和刘姥姥进大观园不同,刘姥姥是“欣然前往”,吴老太爷是“坚决的拒绝”,“他早就说过,与其目击儿子那样的‘离经叛道’的生活,倒不如死了好!”结果这个冥顽不化的老地主竟不幸言中:在目睹了上海这“魔窟”的种种光怪陆离的景象后气绝身亡。
子夜的艺术特色

.'.《子夜》的艺术特色第一,《子夜》在题材上主要表现为一种“史诗性”特色,这也是正代表着茅盾创作在题材上的特色即“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
作品的重心是描写“都市”,但它又不是单纯地写都市,而是通过农村与都市的对比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
在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全部复杂斗争,找到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倾向、各种代表人物的音容笑貌。
正是出于对社会面貌整体把握的需要,为此,还特意将作品的主人公吴荪甫设计成一个纺织业的民族资本家,一个生产原料来源于农村的“纱厂老板”,因为这一角色地位便于“联系农村与城市”。
《《子夜》在人物塑造方面中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人物的典型性格,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他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变化。
《子夜》以上海发生的事件为背景,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将吴荪甫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吴荪甫较弱的性格,在公债市场上,在与工农斗争的矛盾上,在家庭内部的关系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现。
《子夜》中人物语言有着极为鲜明的个性特点,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每个人物都用自己的讲话方式,反映出不同人特殊的地位、生活经历、教养和心态。
第二,在人物描写方面,作者还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手法。
作品中正面描写赵伯韬的情节较少,但从作家俭省的笔墨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他的凶狠、蛮横、荒淫、无耻。
《子夜》在心理描写上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尤其是对人物的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这种心理分析的艺术效果,并不仅仅驻足在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的应用上,而且明显的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或隐或现的从作品的开头贯穿到小说终结。
小说开头写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
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散在的象征性细节描写窥见这个封建僵尸的丰富内心世界。
第三,在进行大规模的全景式描写时,茅盾注意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上虚实结合、远近结合,从而显示出作品的色彩与波澜,符合生活实际。
从张恨水《啼笑因缘》、茅盾《子夜》、李劼人《死水微澜》谈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

从张恨水《啼笑因缘》、茅盾《子夜》、李劼人《死水微澜》
谈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
应当有分有合,分析三部小说不同的结构艺术,同时又找出他们探索小说现代化的共同问题与经验。
可以以几个共同性的问题来立论,比如对传统小说结构的突破与继承、对现代小说结构艺术的探求、对新文学长篇小说的贡献,等等。
将对三家小说的结构分析结合到上述问题中,也可以在分头评述中做比较,最好能照顾到现代长篇发展的脉络。
下面是对三家评说的要点:
一、张恨水《啼笑因缘》:报刊连载体的长篇章回通俗小说。
较多考虑可读性与娱乐性,结构上多暗示、巧合,言情与侠义两条线索的交织,以及传奇色彩。
保持了章回小说的某些特征,但又有较为开放的结局和较为严谨的前后照应等。
二、茅盾《子夜》:史诗性小说。
采用蛛网式结构,即以吴荪甫为中心贯穿众多线索与人物。
情节安排上有张有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三、李劼人《死水微澜》:“大河小说”,也就是长篇历史小说。
以平常人物展现历史风云,以川味风俗贯穿情节发展。
名著【子夜】详解

【内容简】作品以1930年5月到7月间发生的一些大事件作为时代背景,描写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振兴民族工业,力图构筑自己的“双桥王国”,迅速增加其企业的活动资金,就想利用南北大战来发一笔横财。
但是美帝国主义的掮客、金融资本家赵伯韬却对他百般加以阻挠。
最后,在军阀混战,农村破产的恶劣形势下,吴孙甫虽然竭力应会,加紧压迫和剥削工人,大搞公债投机,但在赵伯韬强大的经济牵制下,他最终一败涂地,彻底破产。
【书名诠释】“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 时至凌晨1 时。
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
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 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故事梗概】《子夜》是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写于1932 年12 月。
故事从1930 年5 月的一个傍晚开始,三辆雪铁笼汽车闪电似地驶过外白渡桥,戛然停止在内河小火轮的汇集处——戴生昌轮船局大门口。
工商界巨头吴荪甫和他的二姐夫,金融界大亨杜竹斋夫妇,来此迎候从老家双桥镇前来避乱的吴老太爷。
吴老太爷的守旧思想,与新式企业家的儿子吴荪甫格格不入。
一到上海,他就受到强烈的刺激。
机械的噪音,耀眼的霓虹,薰人的香气,时髦的男女,都令他神经发疼。
一进吴府大门,他就因脑溢血而断了气。
第二天,吴府大办丧事。
纷至沓来的客人中,既有企业老板、金融巨头,也有官场政客,寄生文入。
他们名为吊丧,实则各怀鬼胎,或寻欢作乐,或暗作交易。
这时,吴荪甫的思想也不在丧事上。
家乡农民暴动与丝厂工人罢工,他得布置对策。
杜竹斋拉他和金融魔王赵伯韬合伙做公债多头,他忙着筹划谈判。
双桥镇农民暴动的成功,打破了吴荪甫建设“双桥王国”的幻想。
但这时,他与杜竹斋等人正在筹建“益中信托公司”,妄图一举吞并一系列中小企业。
他决定将双桥镇劫后的余产折合现金,投放益中信托公司,干一番大事业。
他起用丝厂职员屠维岳,蒙骗分裂工人,平息了里的工潮。
这时,杜竹斋驱车前来,报告了公债投机得手的喜讯。
《子夜》赏析

《子夜》赏析资料整理:江苏省姜堰中学许如斌茅盾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地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
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
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到了“史无前例” 的岁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
我们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
这部写于70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它的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
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
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
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
浅析矛盾《子夜》的结构艺术

浅析《子夜》的结构艺术【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子夜»结构上的艺术成就。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茅盾对小说结构形式的大致追求,从开始的“三部曲”结构形式到《子夜》的宏伟布局、缜密营造的结构,到而后的开放性结构。
还简介了《子夜》的主旨,表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军阀的三大压迫下导致最后破产的必然命运。
然后,细致分析了«子夜»的结构艺术即:(1)宏伟严谨的鸟瞰式结构艺术;(2)纷繁复杂的蛛网式的结构艺术;(3)虚实结合的叙事式结构艺术。
最后,扼要地指出«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茅盾«子夜» 结构艺术一、引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自觉的小说艺术大师,茅盾对小说的结构极为注意。
其第一部小说《蚀》采用“三部曲”结构形式:三部分别以单线、双线并行、三线平行的发展线索;以后的《虹》以时空的转移为发展线索,然而这些结构形式都比较简单。
在创作《子夜》时,作者开始追求小说结构的宏伟布局和缜密营造,而《子夜》的成就正标志着作家艺术实践趋向成熟。
在《子夜》之后,作家对结构艺术的创作始终保持着热情,部分短篇小说就采用了一种开放性结构,即作者并不交代出事件的最后结果,留下更多的空白让读者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子夜》出版于1933年,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①,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优秀作品。
主要描写了都市生活,表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在封建主义压迫下及在国民党新军阀内战的破坏下,奋斗、挣扎直至最终破产的必然命运。
《子夜》的成就不仅反映了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典型人物的塑造,还在于结构艺术上的独创新颖和别具一格。
二、宏伟严谨的鸟瞰式结构艺术《子夜》结构宏大,线索繁多;既有惊涛骇浪,又有涟漪微波;既见园林整肃,又见亭台参差;疏能扬鞭跃马,密难见缝插针;节奏有张有驰,有动有静,有扬有抑。
浅析子夜艺术手法

浅析《子夜》的艺术特色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越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子夜》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瞿秋白语)。
《子夜》作为三十年代左翼文学的辉煌杰作,以其高超的文学史价值和社会学史价值,成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代表作。
小说以现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为中心,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生动地表现出来,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广阔面貌。
一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国。
那时一方面正是国民党军阀之间开始混战,另一方面,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特别是十里洋场——上海。
于是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受到沉重的打击,一大批工厂相继倒闭,与之相应的是农村经济的破产。
民族资本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转嫁危机,拼命压榨工人,打算从压榨中找到出路。
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也更加深刻化。
中国处在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局面,工人、农民在这样的社会黑暗统治下,被迫进行各种反抗斗争,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很快便会到来。
①面对现实,茅盾萌生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的企图”。
而当时中国的思想战线上又正围绕着“中国社会性质”,开展了一场热烈论战。
当时参加论战者,大致提出了这样三种观点:一、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打倒国民党法西斯政权,是当前革命的任务;工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共产党手中。
这是革命派。
二、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
这是托派。
三、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
这是当时一些自称为进步的资产阶级学者的论点。
茅盾认为第一种观点是对的,后两种观点是错的。
他对于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和了解,他自己亲自参加过革命的实际斗争,很熟悉上海工商业的情况,经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之后,将亲自看到的社会现象同当时一些理论对照,开始了长篇小说《子夜》的创作,决定以吴荪甫这样的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买办化,来回答托派:“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化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夜》显示了一种开朗视野,宏大严谨的结构,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各种矛盾,始终围绕一个交点,一条主线,一个中心人物,以吴逊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
,《骆驼祥子》1.结构严整,主线分明,情节的开展前呼后应。
2.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手法,细腻地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
语言朴实自然,生动明快,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生活气息。
关于《子夜》的评析摘要: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小说家,是左翼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子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成功的革命性现实主义小说,它的发表不仅标志着茅盾小说创作的成熟,还标志着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熟。
该小说独特的艺术结构也是前古人的,对后来小说创作结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子夜》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茅盾的理性创作风格也随着形成,与独特的立体式网络结构相结合,开辟了用理性分析来扩展形象思维深广度的创作道路,形成了典型的“社会剖析派”小说。
关键词:《子夜》艺术结构网络性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小说家,是左翼文学的奠基人。
他于1930年创作的《子夜》是中国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中产生的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巨作,也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的重大收获,是茅盾的代表作。
它的诞生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
《子夜》把个人、群体和民族的危难联系在一起,把艺术审美和历史理性的思索并置一处,通过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形成网络式的结构艺术,从而奠定了中国社会分析型小说的基础,被瞿秋白称赞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新文学的长篇小说成就,主要体现于茅盾这一最重要的代表作——《子夜》。
《子夜》是以1930年春夏之交为时代背景的。
在当时的现实社会中,国民党内部争权的斗争,爆发为规模巨大、非常激烈的内战。
殃及百姓,也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内忧兼有外患,欧洲出现的经济恐慌,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便转嫁其经济危机,这对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对某些行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普遍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引起了工人的猛烈的罢工浪潮,此时在共产党领导下,全国的武装起义渐入高潮。
[注1]而《子夜》正是在以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其网络性的艺术结构表现出这中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
在其结构的支撑下,彻底深刻的分析出中国社会的内在性的本质矛盾,让其复杂的矛盾有条理清晰的展现出来,实现作者的创作目的,表现出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开创理性主义色彩的先河。
所以《子夜》的结构艺术对于整篇小说的成功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也可以说它的结构艺术是整部小说成功之一的表现。
《子夜》的艺术结构是宏伟而谨严的。
全书共十九章,一、二两章交待人物,揭示线索;此后十七章,一环扣紧一环,头绪繁多而又有条不紊,各有描写重点而又共同服从于全书的中心。
第四章写双桥镇农民起义,虽然这条线索没有得到继续发展,对全书说来使人略有游离的感觉,但它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面貌,显示了吴荪甫与农村封建经济的密切关系和他对农民起义的势不两立的态度,仍然是全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贯串全书的主线是吴荪甫和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但与此同时,又或实写,或虚写,处处显示革命力量的蓬勃发展。
最后结尾处侧面带出工农红军的日益壮大,以此来对照吴荪甫失败的命运,指出了中国的真正出路所在。
《子夜》在结构技巧上,竭力避免平淡,形成起独特的网络状结构:围绕吴荪甫这个焦点,由三大矛盾(即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民主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三大主要活动场所(欲华丝厂、吴公馆、交易所)形成了一个立体网状的结构,主次线索、明暗线索交互展开,又互相叫交织,条理清晰,连锁发展,螺旋式把小说发展推向顶峰。
隐藏在《子夜》结构艺术技巧中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她把众多的人物,复杂的矛盾,纷繁的线索,瞬息万变的斗争,广阔的生活场面,集中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加以表现,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显示出高超的结构艺术才能,从一个侧面显示出茅盾“写大时代”、写“全般社会”的艺术追求。
网络性的突出。
首先,它以波澜壮阔的总体结构展现了三十年代初中国的都市生活。
在这部书中,作者共写了九十多个人物,涉及到思想、政治、经济等许多领域。
它通过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联系和矛盾,构成了一系列的情节、一系列的具体事件,前后勾联,结构缜密,波澜迭起而不迷乱,主次穿插而浑为一体。
小说以上海这个典型的大都市作为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以吴荪甫为中心安排了“吴公馆”、“交易所”、“裕华丝厂”三个主要活动场所,这样就便于各种错综矛盾冲突的展开。
吴公馆是各种人物活动的舞台,差不多所有的矛盾冲突都牵动着吴公馆的兴衰史;交易所瞬息万变,更有利于展开各种矛盾冲突,不论是民族工业资本家与买办金融资本家的矛盾斗争,或者是军阀混战和投机市场的微妙关系,或者是农村阶级斗争和金融市场的曲折关系等,都得到集中的表现;裕华丝厂主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斗争的主要场所,而且也可以把都市和农村的矛盾联系起来。
这种典型环境的安排,使各种矛盾冲突可以在不同的场所得到最集中的表现,显得结构紧凑,宏大缜密。
这种“大关节”与“小关节”互相配合,紧密衔接,协调一致的艺术效果,正是茅盾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卓越的艺术才能的体现。
其次,纷繁复杂、纵横交错的故事线索,主次分明、交错推进,有条不紊地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小说的开端提出了三条线索,但又以一条枢纽性的主线贯穿始终,这就是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的矛盾和斗争,以吴荪甫发展“事业”的活动为轴心发展,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
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
以同他发生直接矛盾的几个方面为描写重点,形成了主线发展和几条支线起伏的网状整体结构。
几条支线则是以工人罢工,农民革命为主,配合主线合理发展,展现其各种矛盾所在。
吴荪甫的活动,关联着交易所公债买卖的狂潮起落,上海丝织业盛衰,裕华丝厂的工人罢工,双桥镇的农民革命。
他的家庭和他的社交活动又涉及到形形色色的人物。
因此,小说相应地形成了上述几条贯穿全篇始终的线索。
而在每一条主要线索之中,又穿插一些小线索。
譬如,写裕华丝厂的工人罢工斗争,作者不仅写了工人群众的悲惨生活,也写了资本家的反动面目,资本家走狗的虚伪阴险,黄色工会内部的互相倾轧,以及地下党领导人物的路线分歧等等。
由于作者事先在构思上“用过一番心”(“并非凭一时的冲动写的”),对每个人物的性格发展以及连带关系都作过周密的通盘的考虑,因此,这部长篇巨著尽管情节复杂,事件浩繁,但线索明晰,蘩而不乱;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显示出作者驾驭与组织材料的非凡能力和很强的理性色彩。
在主次线索的网状交织发展的支配下,矛盾的这一成功的结构艺术创作还体现在小说的另外两条线索,即该小说的明线与暗线。
小说的明线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和悲剧的结局,以统领整部小说的发展,高低起伏,波澜壮阔;小说的暗线则是当时社会下的三大矛盾,暗地里隐藏的是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斗争,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还有,没落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斗争,三种矛盾引发的三种斗争相互交织又有主次。
在明、暗线的交织发展中,使小说的内在主题得到升华,而小说的历史价值也体现其中。
因为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由于帝国主义的争夺中国,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混战之后,接着说:“伴随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军阀混战而来的,是赋税的加重,这样就会促令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
伴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矛盾而来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的事实,这就发展了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资本家从拚命压榨工人找出路,中国工人则给以抵抗。
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中国商业资本的剥蚀,和政府的赋税加重等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更加重了,农民则更加仇恨地主。
因为外货的压迫,广大工农群众购买力的枯竭和政府赋税的加重,使得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日益走上破产的道路[注2]。
各种矛盾正是在这种结构下才体现出相互依赖的联连性,而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这也符合了矛盾创作的理性风格。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环境描写同样也体现了茅盾作品“史诗”般宏伟构思的特点。
作者以“鸟瞰+局部”的方式,在三十年代初中国大都市上海这样的广阔社会背景上,去剖析生活的横断面,在生活的横断面里对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进行真实的刻画。
譬如,吴荪甫刚出场时,作者描写了他到戴生昌轮船码头是颐指气使的情景,活脱脱地烘托了吴荪甫的处处受人尊敬。
到了后半部,处境危难的吴荪甫回到家中,作者特地描写了吴家此时“公馆不象个公馆”的环境,很好地表现了吴荪甫此时的精神状态。
这些构思特点也是在网络性结构中展现的,也在一定的条件下反映其网络性艺术结构的高超之处。
《子夜》的网络性艺术结构对整部小说的艺术表现是直接相关联的,它对于小说最有成就的理性色彩的显现是至关重要的。
茅盾在小说中的理性分析在于那三个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而这些矛盾和人物命运的发展又是粘和一起的,是无法分开的,只有通过这网络式的艺术结构才能充分展现出来,而至于造成孤立,而不真实性;在主次线索,明暗线索的交织发展下,才不失其理性面,让小说情节更波澜起伏。
小说反映的社会矛盾在其支配下,也有主有次,相互联系,这是很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的。
可见网络性是《子夜》成功不可忽视的艺术特色之一。
在五四新文学革命之前,中国的古典小说是没出现过此类错综复杂的网络性艺术结构的小说,中国经历的是2000多年单一的封建社会体制,社会矛盾也只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斗争,在小说结构方面往往比较单一,即使有复杂的结构也不过是简单的交织罢了,没有如此宏大的复杂而又清晰的结构艺术出现过,而到了五四文化运动的开始时期,各作家虽在小说现代化发展突破上有很大进步,但在结构上仍然比较简单化,反映的也只是某一方面的矛盾,如20年代刚刚兴起的“为人生”的问题小说[注3]。
《子夜》的艺术结构却在中国古典小说方面有很大的突破,开辟了宏大的网络性艺术结构,把当时的中国现实状况在此结构中反映得淋漓尽致。
宏大的网络性艺术结构,也叫全景式的结构。
就要求作品全方位地反映社会生活,要最大程度地覆盖历史的每个角落。
比如,要从农村,到城市,从商界到学界等,等等。
要把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纳入到作品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