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赏析
子夜十三章赏析

子夜十三章赏析《子夜》小说的高潮发生在两次工潮中。
第十三章写工人运动,吴荪甫腹背受敌,陷入困境中,小说情节趋于紧张并逐渐推向高潮。
双桥镇农民暴动的成功,打破了吴荪甫建设“双桥王国”的幻想。
第一次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屠维岳。
他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当姚金凤的走狗身份被识破之后,他使吴假令开除姚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薛宝珠。
这样一来,以反间计迷惑分裂工人群众,结果薛被认为是真正走狗,姚的威信恢复,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姚金凤的处置。
接着作为让步,吴收回成命,不开除姚,并安抚女工给予放假一天。
吴荪甫依计而行,果然平息了罢工。
第二次工潮中,屠维岳软硬兼施,一面派流氓李麻子率人武力镇压罢工集合,逮捕工人代表和共产党;一面对工人花言巧语,收买人心,又诱骗被捕的何秀妹招出地下党名单。
企图未遂时,他又坚决镇压。
屠维岳是小说中别具特色的人物。
他富于戏剧性的出场,就已显示出善于揣摸主子心理的特点。
吴荪甫对屠维岳从斥退忽而又起用和提升并予以重用,既显示了吴荪甫的善于用人,也表现出屠维岳的机灵和城府。
手握权柄之后,他对工人软硬结合,欺骗分化,为吴荪甫竭尽忠诚。
他还利用黄色工会的派别纷争,借刀杀人,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在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人物”,极力突出当时的尖锐矛盾与种种利益纠纷,详实的情节描写无不时刻调动着读者的心绪,这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社科认识,只有对社会有所观察的人才能真正知道大众的疾苦。
在这一情节过程中,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给人以强烈真实的画面感,各种矛盾几乎破纸而出,足见作者描写手法的功底。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注释1.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2.万户:千家万户。
3.捣衣:把衣料放到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到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4.吹不尽:吹不散。
5.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6.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7.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8.罢:结束。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因此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古诗子夜四时歌冬歌翻译赏析

古诗子夜四时歌冬歌翻译赏析《子夜四时歌冬歌》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前言】《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第一首写春景,是说汉乐府中的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是说春秋越国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是说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是说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
作品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体严谨。
【注释】驿使:古时官府传送书信和物件的使者。
驿:驿馆。
絮:在衣服里铺棉花。
征袍:战士的衣裳。
“素手”二句:指冬夜寒冷,将征夫妻子的手都冻僵了,连针剪都拿不住。
素手,白净的手,形容女子的皮肤白皙。
裁缝:指裁缝好的征衣。
临洮:在今甘肃省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翻译】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
【赏析】第四首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
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
“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
因此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
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
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
《子夜秋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子夜秋歌》原文及翻译赏析《子夜秋歌》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怎么也吹不尽,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平定敌人(胡人),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注释1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2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3万户:千家万户。
4吹不尽:吹不散。
5玉关:玉门关。
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6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7良人:指驻守边地的老剖。
罢:结束。
8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茅盾小说《子夜》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茅盾小说《子夜》中的象征主义手法作者:于果来源:《读与写·教师版》2018年第12期摘要:本文论文考察了《子夜》中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等因素,发现《子夜》不仅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典型,而且小说中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也是其一大不可忽视的特色。
茅盾是有意识的走出一条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融合的道路,从而丰富了现实主义的理论和创作。
关键词:茅盾;现代文学;《子夜》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2-0290-01茅盾代表作《子夜》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是以写实的艺术范式,情真意切地再现现实生活,又实中透虚,更具有间接性的张力,以某一事物引发另外的事物,造成活脱、宽广的联想,暗示更为广泛的普遍的意义。
作家从艺术情境角度将象征归结为主题性象征,情节性象征和细节性象征三个方面。
1.主题性象征主题性象征是指被象征物所蕴藏的内在的思想内容,代表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或主题思想的某一侧面,并通过象征物的“指向性”作用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
主题性象征是对文章思想广阔性的艺术“定格”,也是对文章思想的一种艺术“速写”,达到“名如其人”的艺术效果,通过“寥寥数字”便将文章的神韵、作家的思想感情体现出来。
主题性象征通常以文题作为象征物,从而达到统领全篇的目的,茅盾在《子夜》这篇巨著文题的确立上,就是以象征的手法构成主题性象征。
赋文题以特殊的含义。
2.情节性象征情节性象征是指象征物在情境的更迭中不断出现,贯穿在情节的更移中,形成重叠反复的印痕,从而达到深化思想,渲染形象的旨意,同时,通过象征物地位,思想等多方面的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
对文章情节的贯穿发展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一个传统封建思想浓厚的封建地主逝去了,但传统的封建思想并没有逝去。
《太上感应篇》着实地被人们所忘却了一段时间,然而封建思想的余根并未枯死,都市的生活没有能够使四小姐惠芳忘记过去的一切,而是在新生活的冲击中,又重新捧起了《太上感应篇》,并且有了自己新的体验。
《子夜吴歌秋歌》的原文及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的原文及赏析《子夜吴歌秋歌》的原文及赏析【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出处】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译注1】捣衣:古人在缝衣之前,把衣料捶平。
句意:长安城的月夜,只听见千家万户的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的,是那捣衣女子们怀念远戍玉门关丈夫的情思。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谴责清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棲忆远之情。
” 又《唐诗评选》:“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 清田同之《西圃诗说》:“李太白《子夜吴歌》,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译注2】长安夜空,秋月高悬,千家万户的捣衣声此起彼伏,这是思妇为远征的丈夫赶制冬衣的情景。
习习秋风,吹不尽征妇对玉门关外征戍人的之情。
“总是”二字更为深沉,凝炼地道破了征妇绵绵无尽的离愁,“一片月”象征出思妇切盼团聚的心情。
【全诗】子夜吴歌·秋歌[唐] 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集评】清·王夫之:“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清·沈德潜:“诗贵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
李太白《子夜吴歌》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经下邳圮桥》本怀子房,而意在自寓;《远别离》本咏英皇,而借以咎肃宗之不振、李辅国之擅权。
”(《说诗晬语》卷下)又:“不言朝家之黩武,而言胡虏之未平,立言温厚。
”(《唐诗别裁集》卷二)【总案】《子夜吴歌》是一首表现男女情的'乐府民歌,属《吴声歌曲》,相传为晋朝名叫子夜的女子所创作。
六朝乐府旧题为五言四句,李白增为六句。
原诗共四首,分写春、夏、秋、冬四时,本篇为秋歌,是其中第三首。
诗借月夜秋风中的“捣衣声”传达出闺中少妇对远戍征人的无比思念之情和要求结束,以便与亲人团聚、恢复和平的愿望。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希望早日停战,丈夫归来,这是上文的自然引伸,也是对内容主题的深化,于此可见诗人独创的匠心。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译文注释及鉴赏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译文注释及鉴赏《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是由李煜所创作的,全词八句,句句如白话入诗,以歌代哭,不事雕琢,用情挚切。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五代:李煜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古诗简介《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是五代南唐词人李煜写的一首词。
这首词作于李煜国亡家破,身为囚虏之后。
词的上片,写对故国难回的伤心,下片,写对往事成空的哀叹,表达了词人对故国、往事的无限思怀,对囚居生活的极端哀怨,词意凄惋,字里行间,充满着无限的愁恨。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翻译/译文人生的愁恨怎能免得了?只有我伤心不已悲情无限!我梦见自己重回故国,一觉醒来双泪垂落。
有谁与我同登高楼?我永远记得一个晴朗的秋天,在高楼眺望。
往事已经成空,就仿佛在梦中一般。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注释子夜歌:此词调又名《菩萨蛮》、《花问意》、《梅花句》、《晚云烘日》等。
此词于《尊前集》、《词综》等本中均作《子夜》,无“歌”字。
何能:怎能。
何:什么时候。
免:免去,免除,消除。
销魂:同“消魂”,谓灵魂离开肉体,这里用来形容哀愁到极点,好像魂魄离开了形体。
独我:只有我。
何限:即无限。
重归:《南唐书·后主书》注中作“初归”。
全句意思是说,梦中又回到了故国。
觉来:醒来。
觉:睡醒。
垂:流而不落之态。
谁与:同谁。
长记:永远牢记。
秋晴:晴朗的秋天。
这里指过去秋游欢l青的景象。
望:远望,眺望。
还如:仍然好像。
还:仍然。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赏析/鉴赏这首词的上片写作者感怀亡国的愁恨和梦回故国的痛苦。
起首二句由悲叹、感慨而入,用直白的方式抒发胸中的无限愁恨。
《子夜吴歌》唐诗鉴赏

《子夜吴歌》唐诗鉴赏
《子夜吴歌》唐诗鉴赏
《子夜吴歌》本诗描写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先景语后情语,情景始终交融。
前四句里,秋月、秋声、秋风织成浑然而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子夜吴歌》唐诗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文解释】
长安城一片月色,千家万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秋风吹不尽的,总是思念玉门关的情思。
什么时候才能扫平胡虏,亲人可以停止远征。
【词语解释】
长安:今陕西西安市。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敲打。
玉门关:指对玉门关征人的.思念之情。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塞的敌人。
良人:指丈夫。
罢:结束。
【诗文赏析】
本诗描写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先景语后情语,情景始终交融。
前四句里,秋月、秋声、秋风织成浑然而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
后两句直表思妇心声,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加具有社会意义,表达了当时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全诗自然清新,意味深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特色
• 2、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 既善于以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心 理状态,又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同 时还善于用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例如 当吴荪甫听说公债投机失败后与老妈子苟 且的场面的叙述,典型反衬出一贯谨严的 强人吴荪甫的颓唐的心理和脆弱的性格。
艺术特色
• 3、个性化的语言 不仅人物语言个性化,而且作品的叙述语言也 体现出人物的个性气质。人物语言是对白口语化, 不过由于某些人物身份的关系,在—定的场合也使 用文言及半白半欧化语言,二是人物对话大多有个 性特征;吴荪甫语多专横尖刻;赵伯韬则老辣机诈; 屠维岳则舒缓自如,语中有刺;范博文则消极颓废。 叙述语言,雄健而又精细,以第一章中吴老太爷进 入大上海最为典型。
总体 成功
受“理念先行”的束缚,也有芜杂游 离、结构失衡的笔墨,比如对农民暴动和 工人运动的情形有过于简单化的倾向。
对《子夜》主题的多样理解
1、作家的本意——形象地回答当时中国社会的本质, 民族资本家必然失败的悲剧。 2、封建文化在现代都市文化冲击之下走向崩溃和解体。
3、都市文化中逐利主义对人性的异化。
人物形象
• 其他人物 • 工人领袖张阿新,性格可爱但缺乏斗争 经验的;资产阶级理论家知识分子范博文, 想调停老赵和老吴之间的矛盾,但又显得 十分的可笑。此外,还刻画其他的人物诸 如工人、农民、尤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等各类人物。
艺术特色
• 1、塑造人物的典型化和类型化手法 • 作品将人物分为若干类型,资本家,知识分子,农民 等。而在资本家中又分为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和小资 本家等。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性格。广阔的社 会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 格,如吴荪甫就是通过他在政治斗争、经济活动以及家庭 生活各个方面的纠葛,或以简洁有力的叙述,或以音容笑 貌,或借助于一连串的故事,或利用环境的变幻,细致地 表现了他的名种不同的心理活动,突出他的色厉内荏的性 格。
子 夜
茅 盾
茅盾及其《子夜》
(1896—1981)
沈德鸿,字雁冰,浙 江桐乡县乌镇人。
文学评论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
《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 《子夜》初版封面
城市小市民的命运
• 《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从居 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 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 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 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 情节里。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 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 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 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一全面的表现。”
艺术特色
• 5、强烈的理性色彩 从写作过程到作品的架构等体现了理 性控制的成分。作品中对赵伯韬的丑化和 对吴荪甫社会性格两面性的刻画都体现了 很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观念。更不要说,给 吴荪甫所设计的失败的结局就是为了参与 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争了。
《子夜》结构的得与失
结构 恢宏 严谨
大开大合,呼应自然——恢宏而不失法度。 曲折迂回,匀称统一——在变化中求统一。
人物形象
• 赵伯韬 • 赵伯韬是1920—30年代中国买办资本家的典型。在小 说中是作为吴荪甫的对立形象出现的,这是美国帝国主义 豢养而为其服务的掮客。作者着重刻划了他在投资市场的 活动。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诡诈,他设置圈套勾引吴荪 甫加入“多头”的秘密组织,合伙经营公债投机生意,然 而又勾结国民党政府、军阀操纵股市,使吴血本无归。在 私生活方面更加荒淫无耻。他自己恬不知耻地说:会“扒 进各样的女人”。这家伙玩弄女人包括:聪明、无知年仅 17岁的冯媚卿,稳健、有谋略的年轻寡妇刘玉英,轻佻放 荡又有姿色的交际花徐曼丽。总之,这是—个坏得连自己 都没有感觉的买办资本家。来自《子夜》的结构 林佩瑶
李玉亭 张素素 徐曼丽 雷参谋 吴老 太爷 吴荪甫 杜竹斋
赵伯韬
农民 群体 工人群体 屠维岳
周仲伟
“蛛网式” 结构——
一树千枝, 四面开花。
朱吟秋
多条战线同时作战的吴荪甫
军阀混战 局势动荡 买办资本家 (赵伯韬)
家庭纠纷
吴荪甫
与实业资本家 的竞争
农民暴动
工人罢工
《子夜》的人物形象塑造
资本家群体:吴(孙吉人、王和甫),赵,杜
竹斋,周仲伟等。
封建遗老群体:吴老太爷、冯云卿、曾沧海等。
形象众 多,个 性鲜明
走狗群体:屠维岳、贵长林,李麻子等。 女性形象:林佩瑶姐妹,张素素,刘玉英、徐曼丽、
冯眉卿等。
帮闲群体:李玉亭、雷参谋、范博文等。
地下党群体:玛金等。
工农群体:朱桂英等。
人物形象
艺术特色
• 4、宏大严谨的结构 • 场面宏大,头绪繁多。作品既写了乡村,写了 乡村混乱的农民暴动;又写了城市,写了城市中 资产阶级的阿谀我诈,写了城市中工人的罢工, 写了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的纸醉金迷。作品虽然线 索众多,但主次分明。在城市和乡村这两大线索 中,以城市为主;在城市的众多线索之中,又以 资本家之间的争斗为主。而且作品前后呼应,回 旋开合,运用自如。
4、生不逢时的失意英雄的悲歌。
茅盾小说在现当代文学史的意义
1、注重创作题材和主题的的宏大性,在中国现 当代文学史上开创了史诗性传统。 2、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 塑造了时代新女性系列形象和资本家系列形象。 3、以开放的现代意识和都市感觉建立了较为 完整的现代都市文学。 4、对现代长篇小说的体式、结构等方面的 艺术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