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下的愤怒青年(原创)

合集下载

愤怒为题的作文开头结尾

愤怒为题的作文开头结尾

愤怒为题的作文开头结尾
开头段落。

愤怒这玩意儿,就像夏天里的一阵狂风,说来就来,让人措手
不及。

有时候,我就像是被这股风卷起的树叶,身不由己地在空中
翻飞。

愤怒的感觉,就像是被点燃的鞭炮,砰地一声,炸得我心神
俱裂。

中间段落1。

你知道吗?有时候愤怒就像那滚烫的辣椒水,一不小心就溅到
眼睛里,疼得你直流泪。

但就算这样,你也得硬撑着,因为那股劲
儿一旦上来,就停不下来。

中间段落2。

有时候我会想,愤怒是不是也是一种力量?它像那狂野的洪水,虽然能冲毁一切,但也能带走那些积压在心里的垃圾。

只不过,这
力量太猛烈,用得不好,就会伤到自己。

中间段落3。

你知道吗,愤怒的时候,我简直就像个刺猬,浑身都是刺,谁靠近我就扎谁。

但其实,我只是在保护自己,不想让别人看到我内心的脆弱。

结尾段落。

愤怒这东西,就像一场短暂的暴风雨。

来得快去得也快,但留下的痕迹却难以磨灭。

每次愤怒过后,我都会告诉自己,要学会控制,不要让这股力量毁了自己。

因为生活嘛,总得有点波澜,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去面对和化解这些波澜。

《光荣的愤怒》:现实主义的荒诞式表达

《光荣的愤怒》:现实主义的荒诞式表达

97《光荣的愤怒》:现实主义的荒诞式表达张 煜(山西大学 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摘 要:从编剧到导演,曹保平导演的作品既不追求特立独行,也与当下极尽酷炫、场面宏观的大片保持一定的距离,执导的影片从《光荣的愤怒》《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到《追凶者也》都彰显出其对中国当下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追求,同时通过对黑色、荒诞感、类型的交叉等风格的把握,将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人性的复杂呈现饱满,也让他的影片有了更强的在地性。

曹保平作为学院派的导演,没有“独立”“艺术”光环加身,拍摄的题材似乎总是稀松平常的小人物故事——略带戏谑的乡土黑帮、寻找男友的执着女人、青春期的忙音插曲等。

本文将从他的第一部影片《光荣的愤怒》着手,揭示导演是如何通过黑色幽默的方式给人们讲述一个表面看似荒诞的故事实则透析社会,以探求曹保平导演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非现实表达手法。

关键词:《光荣的愤怒》;现实主义;黑色幽默;荒诞表达中图分类号:G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2-0097-02收稿日期:2017-12-25作者简介:张煜,女,山西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戏剧与影视研究。

《光荣的愤怒》是曹保平导演的处女作,是一部被通俗的黑色幽默包裹带着凉意的现实拷问的作品。

曹保平的电影追求的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精彩故事,对比好莱坞或者其他导演的故事,他的电影总是能引起观众的回味和反思。

这部低成本小制作的反映农村恶势力的影片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和思考却不小。

影片通过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真实的表现了在强权、黑暗笼罩下的偏僻土壤中,人物的渺小和反抗的无力,乃至最终轮回式的结局更是营造出一种非现实主义色彩的幽默和宿命的荒诞感,为观众展示出了“一种渺小的个体在强势压迫下挣扎时,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狡黯、犹疑、张皇、乃至悲壮的状态。

”[1]凸显了脱离时代语境下的农村的种种矛盾,从而带给观众影片以外的更多思考。

冲动,愤怒的作文开头和结尾

冲动,愤怒的作文开头和结尾

冲动,愤怒的作文开头和结尾
开头一:
愤怒啊,真的就像那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一下子就把我的理智
给淹没了。

那感觉,就像被一团大火包围,理智的防线瞬间就被烧
得渣都不剩。

每当冲动来敲门,我就感觉自己像是迷失在了一片大
雾里,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开头二:
冲动这玩意儿,真就像一把藏在心里的双刃剑。

有时候它让你
变得超级有干劲,有时候又让你像个失控的疯子。

愤怒就更别提了,像夜里突然刮起的狂风,悄咪咪地就把你的心给搅得一团糟,让你
根本停不下来。

开头三:
怒火一上来,感觉整个身体都要爆炸了。

就像被点了火的野草,火势一下子就蔓延到了全身。

那一刻,我能听到自己心跳得像打鼓
一样,血液在血管里跑得飞快。

冲动和愤怒混在一起,真的让我感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但也有点害怕。

结尾一:
不过话说回来,冲动和愤怒这些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

等它们走了,理智就会回来。

回头想想,那些愤怒和冲动,其实也就是人生里的一些小插曲。

解析《愤怒的回顾》中的吉米的多重身份

解析《愤怒的回顾》中的吉米的多重身份

解析《愤怒的回顾》中的吉米的多重身份作者:关羽含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1期摘要:英国著名现实主义剧作家约翰·奥斯本因其剧本《愤怒的回顾》而闻名于世,开创了二战后英国戏剧创作的新领域。

剧中的中心人物吉米·波特是个具有多重身份的小人物,在婚姻中,他是地位较低的下层人;在生活中,他是苦苦挣扎的小人物;在现实中,他更是“愤怒的青年”的代表。

吉米的多重身份使得此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关键词:《愤怒的回顾》愤怒上层社会中图分类号:I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1-0093-01英国剧作家约翰·奥斯本的戏剧《愤怒的回顾》于1956年上演,掀起了英国戏剧史上的“第一次浪潮”。

该剧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揭露了英国中下层青年的真实生活状态,反映出人们愤怒绝望的情绪。

剧中的主人公吉米出身于工人家庭,身份卑微,却接受过大学教育,一心想要进入上流社会,却从未成功,因此,他满腹牢骚,对生活中的一切充满愤怒。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角度解析此剧中吉米的人物形象。

一、婚姻中的下层人吉米出身于工人阶级,靠开一家糖果店来维持生计,可是他的妻子艾莉森却是中产阶级,在这段高攀婚姻中,不是以往常见的下层女子为脱离贫困而嫁给上层社会中的男子,而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吉米娶了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艾莉森。

在英国,工人阶级和中上层阶级的矛盾和冲突已经持续了几百年,而吉米正是这样的工人阶级的一个代表,想要借助婚姻进入上流社会,但是,他却感觉到了横在自己和妻子之间的阶级鸿沟,艾莉森的家人和朋友都瞧不起身份卑微的吉米,让吉米觉得这个鸿沟是难以逾越的。

这些鲜明的等级差异存在于这段婚姻的方方面面,致使他们的夫妻关系变得十分紧张,最终粉碎了吉米的梦想。

对吉米来说,艾莉森既是他对抗上流社会的人质,又是他谋取成功的工具。

他向往上层社会又因为自己进不去上层社会而嫉妒那些上层人,他将这种矛盾的情感发泄在艾莉森的身上,他讨厌并折磨艾莉森但却没有离不开她,所以他总是以一幅趾高气昂的气势对待艾莉森,以发泄阶级差异的愤怒。

表达愤怒的现代诗歌

表达愤怒的现代诗歌

表达愤怒的现代诗歌没有什么,
比愤怒更直面地鸣不平。

没有什么,
比愤怒更勇敢地去抗争。

愤怒如一道闪电,
伴随着雷声的轰鸣,
没有人会认为,
愤怒不是发自內心的。

没有人会怀疑,
愤怒不是真诚的。

愤怒是一匹奔腾的烈马,
在发出嘶鸣般的吼声。

没有愤怒的生活,
是一种悲哀,
没有愤怒的呐喊,
不会有高尚的意境。

愤怒是向着一切不公在宣战,
愤怒是一缕闪亮的光明,
愤怒出诗人,出统帅,
愤怒出大师,出英雄,
愤怒只要不丧失理智,
就可以唤醒民众,
愤怒会使热血沸腾,
可让我们永远保持年轻。

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背景⏹两次世界大战是英国的实力大为削弱,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也随之丧失。

这时期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呈现出衰落迹象。

⏹20世纪的英国小说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高尔斯华绥(1867-1933)⏹193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家、戏剧家,重要作品是:两组长篇三部曲:《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有产业的人》、《骑虎》和《出租》;《现代喜剧》三部曲:《白猿》、《银匙》和《天鹅之歌》。

这6部长篇小说以一个家族的历史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资产阶级的生活史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功地塑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揭示了他们丑恶的灵魂。

代表作《福尔赛世家》,是一部“长河小说”。

[419页,索米斯和芙蕾父女二人:自私、冷酷、任性而又颓唐、绝望的性格,被称为“福赛特性格”。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自认为是个“较好的二流作家”,但却是二十世纪英国小说界为数极少的雅俗共赏的作家之一。

对人性有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比较接近法国的自然主义文学传统。

张爱玲心仪的作家于1965年病逝,终年95岁。

作品有戏剧、小说。

小说比较有影响的有《刀锋》《人性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

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1919)以法国印象派大师级画家高更为原型。

斯特里克兰德,原是一个伦敦的平庸的证券经纪人,后到巴黎从事绘画艺术,仍然碌碌无为,最后来到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与当地的土著生活在一起,获得了丰富的艺术灵感,揭露了西方现代文明扼杀艺术天才与创作个性,并对自然、淳朴的生存环境寄予了浪漫主义的幻想。

高更为了从事绘画,放弃了大有发展的银行事业,并且与家庭决裂。

他厌恶文明社会,包括传统的艺术趣味。

他称自己是"幼稚而粗鲁的野蛮人"。

法国诗人马拉美说他是"原始人的最高典型"。

保持愤怒,冲出牢笼的作文

保持愤怒,冲出牢笼的作文
夜幕低垂,这城市的灯火看得我都快瞎了,就像没睡醒的眼睛,苍白无力。

我坐在破公寓里,心里的火简直能烤红薯了,这愤怒啊,让我坐都坐不住。

雨滴啪啪地打在窗户上,好像在跟我说,“嘿,你小子,还在
这儿磨蹭啥呢?”我可不是软柿子,愤怒就是我的超能力,我要用
它来砸开这束缚我的笼子。

我冲出公寓,一头扎进雨里,雨水把我淋了个透心凉,但愤怒
让我热血沸腾,就像喝了十瓶红牛一样。

我奔跑在街头,谁也管不
着我,我就是自己的主宰。

来到公园的一个角落,我停下脚步,看着那无边的天空,心里
那股火啊,烧得更旺了。

我看到了那些被忽视的不公,那些被压迫
的人们,我心里就跟被针扎了一样。

我深吸一口气,好像要把所有
的愤怒都吸进肺里,然后再把它吐出来,变成行动!
我找了些志同道合的哥们儿,大家一起行动起来。

我们不再沉默,我们要让全世界都听到我们的声音,我们要追求正义和自由!
我们的愤怒就像一团火,照亮了前方的路,带领我们走向胜利。

抗争的路上,我们遇到了不少麻烦,但愤怒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定和勇敢。

我们一路过关斩将,绝不放弃。

最后,我们真的赢了!我们冲破了那个束缚我们的牢笼,获得了真正的自由!那感觉,爽翻了!。

愤怒现代诗歌

愤怒现代诗歌
我看不见唯美的风景
我听不见肺腑的声音
我只有委屈嗖嗖地呼吸
我只有不尽人意的挣扎
……
我无法触碰我的姑娘
我仿佛乞讨者地乞讨
我仿佛空中摇曳的叶
我该拥有自由的岁月
……
发泄,所有我所有的不安
我不要她永远地沉淀停留
在我的世界里永恒的居住
这里,我已经沉默的太久
……
我不要冲动的欢娱
我不愿冲动的欢娱
我不会恳求我原谅世界
我这样恳求我原谅灵魂
……
尘封,在晨风里尘封
任过去随时光消去吧
我们都得无声息地活
从今往后我会是我吧
……
点亮,在黑夜里点亮自我的图标
我需要照亮自己,不一样的男人
我需要照亮一个世界,收取诚信
来领取你,领取你们唯美的世界……。

那一刻我真愤怒了 为标题做一篇作文

那一刻我真愤怒了为标题做一篇作文范文1 那一次,我真愤怒我一直认为自己的性格十分温和,至少不会轻易被激怒,更不会怒气冲天地对待他人。

但是六年级暑假的那一次,我是真的愤怒了,那浑身的血液像沸腾着的开水,带着一股不能忍受的怒气,一直流到手指尖。

暑假里,我参加了领导力训练营,并在活动中担任组长。

那天晚上,我们接到了小组竞赛非常关键的任务,要团队合作进行讨论、做调查,并将资料和数据汇总分析,用PPT形成呈现报告。

因为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真是时间短、任务重,每个人和每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我并没有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分配组员们的任务而是将工作内容提纲列出来,让组员们认领自己最擅长的部分。

大家都很高兴的认领了各自负责的任务。

为了让大家能够高效合作完成任务,我将组员们召集到电脑前,仔细地将主要工作内容、要领和方法讲述了两遍,以确保能够让每一位组员都清晰自己要做的事情,争取在要求时间内汇总所有资料,做好内容丰富而又精美简洁的PPT。

当我和大家讲完各自任务半个多小时后,在准备检查大家的进度时,我们组内的一位年龄比我小一些的组员——他总是捧着自己的平板,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一有时间就拿起平板打游戏。

在其他人的提醒下才急急忙忙地向我跑来,扯了扯我的衣袖,问了一句:“我要写哪里啊?”看着他嬉皮笑脸、漫不经心的的样子,一股无名火冲向我的脑袋,胸腔里充满了怒气,像一个引线就要炸响的地雷。

从座位上猛的站了起来,像老鹰一样恶狠狠的看着他,大声质问道:“什么,你还不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什么?”“是啊!你快告诉我!”看到他那一副无所谓的眼神,我“砰”的一声将电脑合上了。

当时,外面正下着大雨,昏黄的光照在路上,还在不停地打雷。

那滚滚的雷声仿佛我的努力席卷而来。

我有结巴了:“你,你,你别写了!出去吧!”只见他的眼泪已经在眼眶中打转,我也气得像斗牛场上的公牛一样,喘着粗气。

心想:“为什么我讲的那么清晰他也没弄明白?难道是我的任务分配出了什么问题吗?”于是,我使劲儿沉住气,将电脑打开,让他过来再次为他仔细的讲解了每一个点。

心理现实主义 现代诗歌

心理现实主义现代诗歌我穿梭在城市的街巷,像一只迷茫的鼠,高楼是巨大的墓碑,阴影将我紧紧裹住。

人们的脸是冷漠的面具,笑容是僵硬的符号,我在人群中呼喊,声音却被喧嚣吞掉。

我的心是一座孤岛,四周是茫茫的烦恼,那闪烁的霓虹灯下,藏着无数失落的魂灵。

一、从意象看心理。

1. “像一只迷茫的鼠”- 这个意象特别有趣又很深刻。

把自己比作一只鼠,首先鼠在我们的印象里是渺小的、偷偷摸摸的,而且总是处于一种惊恐和不安的状态。

在城市里,诗人感觉自己就像这样一只鼠,说明他在这个城市里没有归属感,觉得自己很弱小,可能随时会被城市的庞大和复杂所吞噬。

就像我们有时候去一个超级大的商场或者一个陌生的繁华都市中心,那种自己特别渺小,不知道往哪儿走的感觉,诗人把这种感觉放大并且形象化了。

2. “高楼是巨大的墓碑”- 这可真是个超酷又有点吓人的比喻啊。

高楼本应该是城市繁荣的象征,但是诗人却看成墓碑。

这反映出他内心对城市的一种恐惧和压抑的情绪。

也许在他眼里,城市的高楼虽然壮观,但是却冰冷无情,就像墓碑一样,给人一种死亡、压抑的感觉。

就好比我们在一些大城市里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有时候会觉得很压抑,像被困在一个混凝土的森林里,诗人把这种感觉通过这个意象表达得很绝。

3. “人们的脸是冷漠的面具,笑容是僵硬的符号”- 这个描写特别真实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疏离感。

我们经常会在城市里遇到很多人,表面上大家都在笑,但是那种笑好像不是发自内心的。

诗人把人的脸比作冷漠的面具,笑容比作僵硬的符号,就像在说大家都在伪装自己,没有人真正地去关心别人。

这就像我们在地铁上看到周围的人,虽然都挨得很近,但是感觉彼此之间隔了一层厚厚的玻璃墙,谁也进不了谁的世界。

二、从整体氛围看心理状态。

整首诗的氛围是非常压抑和孤独的。

从“我在人群中呼喊,声音却被喧嚣吞掉”可以看出,诗人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里是被忽视的,他试图去表达自己,去和外界交流,但是城市的喧嚣就像一个巨大的怪兽,把他的声音都给淹没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实主义下的愤怒青年摘要:约翰·奥斯本(JohnOsborne)创作的戏剧《愤怒的回顾》(LookBackinAnger)于1956年在伦敦首次上演。首演后,这部剧立刻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映和评论界的强烈反响。时至今日,诸多评论家依然对该剧津津乐道,充分肯定其价值,并把之誉为20世纪英国戏剧发展的一块里程碑。奥斯本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吉米(Jimmy)这一反英雄人物,愤怒的青年人物形象。愤怒的青年文学创作是对19世纪英国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是来自英国社会底层的人们对其生存意义的严肃思考,是对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种种尖锐矛盾的揭露。关键词:愤怒的回顾;约翰·奥斯本;愤怒的青年;现实主义

引言小说家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Burgess)在《英国文学》一书中这样评价道:“英国戏剧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历了一次显赫的复兴。约翰·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点燃了它新生命的光耀;《愤怒的回顾》尽管编剧手法非常传统,但它以强劲的原始之力表达了英国一部分人的不满情绪,这些人从前根本没有自己的声音--外省的‘愤怒青年’。《愤怒的回顾》通过塑造“吉米”这个典型的愤怒青年的形象,生动而形象的表达出二战后英国的社会现实矛盾。该剧通过如作者一样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深刻的折射出约翰奥斯本的内心活动,折射出他对英国社会的无比愤怒。一.愤怒青年约翰·奥斯本(1929-1994),由其剧本《愤怒的回顾》(1956)而闻名,被称为第一个愤怒的年轻人,奥斯本也因此成为50年代英国文学的一个新流派“愤怒的青年”的代表。奥斯本喜剧的一贯主题是“揭露和批判社会对人的不公,与人的隔离和对个性的禁锢以及社会给予的毁灭性打击”,喜剧的基调就是“愤怒”,对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不平等,充满了愤怒。他1929年12月12日出生于伦敦郊区富勒姆。父亲是商品图案设计美术家,母亲是酒吧女招待。奥斯本的童年是在贫穷和疾病的痛苦中度过的。1941年,父亲病逝,奥斯本和寡居的母亲相依为命,在战争的岁月中挣扎。由于贫穷,他没有接受完整的中学教育,后来也一直靠自学读完大学学业。他先后在商业杂志谋事,又担任过小演员的教师;1948年转而演戏,也担任导演,在英国各地上演一些定期论演剧目,还是以演员兼演出人的身份举办戏剧节的演出活动。他在戏剧团时,即开始与人合写剧本,早期剧作中的人物大都是演员,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定期轮演剧目演员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所能有的体验。这些早期剧作曾在小城镇演出,未受到重视。直到1956年,《愤怒的回顾》在伦敦皇家剧院首次公演,奥斯本才一夜之间成为伦敦剧界红得发紫的人物。《愤怒的回顾》很快从伦敦搬向欧洲主要城市以及大洋彼岸的纽约、莫斯科。奥斯本才因此被看作五十年代英国文学新流派“愤怒青年”的领袖。二、人物分析

(一)吉米所处的社会背景1956的英国,正处于战后的休整期,虽然取得了二战的胜利,但英国饱受了战争的创伤:伦敦历经数次的空袭,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殖民地的纷纷独立更将英国带入了极大的危机中。而后工党的“福利国家”政策虽然保证了国民的基本生活和教育治疗,却是治标不治本。在“富裕”国家的外表下,英国隐含着众多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吉米就是这个富裕而又充满危机的国家中的一个小人物。他出身于下层社会,但同时受惠于国家的福利政策,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成为了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但当他不能改变现实生活进入上层社会时,他便觉得被欺骗了。因此也就有了后来愤怒的吉米。(二)吉米的愤怒该剧共分三幕,每一幕的时间都限定在英国星期天的傍晚。首先究其时间而言,星期天的傍晚本该就是闲暇慵懒的时间,主人公吉米在轻松的阅读着周末的报纸,只是他又开始不停地抱怨社会,嘲笑他的妻子艾莉森(Alison)以及她的家人。其次,究其本质而言,星期天的傍晚于无形之中透露出了一股懒惰的气息。这正是那个没有信仰的社会的真实写照。这个时代,“没人思考,没人关心,没有信仰,没有教条,也没有热情。只不过又是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吉米岁出身于下层社会,但却受过高等教育,可面对现实却是居住在简陋、破旧、堆满杂物的小阁楼。这一切无不与他知识分子的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在他心中,他本以为,凭借自己的才能足可以改变现实,改变他出身下层社会的现实。但事实却是,他由之自己的懒惰心理,未曾改变过自己实际的生活状况。面对这样的生活,他心中充满愤恨,只得寄情于抱怨社会的不公,终日嘲笑出身上层社会的妻子及其家人,来发泄他的不满,同时又遮掩他心中对上层社会生活的渴望。他本人在精神上是迷茫的。就像海伦娜(Helena)所说,“他(吉米)不知道自己在哪儿,也不知道该去往何处。他永远都无所事事,永远也成不了材。”剧中吉米的愤怒,是对现实生活的愤怒,也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愤怒。而这种愤怒的表现就来自于作者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三、现实主义文学

()(一)现实主义简介现实主义文学(realism)是从文艺复兴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欧洲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确立政治统治时期的一种文学现象。现实主义文学强调要客观、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它提倡要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来精确细腻的创作,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几个主要国家最后战胜封建主义的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端日益暴露和激化。此外,在19世纪的欧洲,自然科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唯物主义在反对宗教和唯心主义斗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同时,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也促使人们要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转而用客观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在这样的历史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作家来时不满于浪漫主义文学沉溺于主观幻想和个人叛逆精神而忽视客观社会现实的主观主义创作方法。他们主张要冷静地观察和评价资产阶级统治带来的种种弊端和矛盾,要如实的描写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日常生活。(二)《愤怒的回顾》中对吉米的现实主义描写本剧中吉米与艾莉森的高攀婚姻可谓是本剧的焦点所在,同时也是本剧的矛盾之所在。吉米虽出身于下层社会,但却受过高等教育,是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但同样也与出身于上层社会的军官家庭的妻子艾莉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他们的结合同样有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在吉米的内心,他是愤怒的青年,他痛恨社会的不公和政府的伪善以及对上层社会的嘲笑与厌恶,但他同时又与出身上层社会的艾莉森结合,又表明他离不开上层社会,并在内心也十分渴望上层社会的生活。就其本身,他就是个实实在在的矛盾综合体。在妻子艾莉森离开后,他又与妻子的女友海伦娜同居。海伦娜虽是演员,但也可谓是出身于上层社会的人物,这又同样表面了吉米的内心活动。吉米对她并无多少爱意,和她在一起,依旧是一副颐指气使的派头,以泄阶级差异之愤。他同时又对海论娜暗示:“如果你帮我,我就关掉那该死的糖果店,我们一切从头开始。”像曾经利用他和艾莉森的婚姻一般,他也在利用海伦娜的爱情,希望能堂堂正正地进入中产阶级的舞会,不再穿着油渍斑斑的牛仔裤,骑着自行车去硬闯富人家的派对。他仍然在厌恶与讨厌之中借机不断向上层社会攀爬。、四、对比美国“垮掉的一代”无独有偶,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有这样一批青年,他们被叫做TheBeat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美国“垮掉的一代”也发轫于上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末,就国际社会背景而言,该派同“愤怒的青年”一样都处于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众所周知,垮掉派的作家们摒弃世俗观念,嘲笑政治权威,在生活上放荡不羁。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他们的吸毒、盗窃、性解放和同性恋行为,颇有微词,斥之为孵化、堕落、淫乱。然而,无论是“垮掉的一代”作家,还是其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反传统价值观、反现行体制的局外人,就此而言,“垮掉的一代”同“愤怒的青年”不无相似之处。但是,“愤怒的青年”热衷成为体面的人。他们属于社会转型期的失魂落魄者,他们一定会急于与社会步调一致,以便从中获取某种利益。他们的反主流、反现行体制的立场远没有“垮掉的一代”作家那样彻底。所以说,以约翰·奥斯本为代表的作家,基于社会转型的原因,他们是现实的;而他们往往对现实又充满着抱怨,因而他们又是愤怒的。因此可以说他们就是现实主义下的愤怒青年。结论

“愤怒的青年”通过采用传统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在剧本中揭露了中下层贫苦人民的命运,对社会现状进行无情的讽刺和批评。他们多半受过良好的教育却来自社会下层,自始至终处于痛苦与背叛之中,并通过自己的作品揭露和抨击黑暗的现实。与此同时,《愤怒的回顾》中所折射出来的文学创作背景,就是“愤怒的青年”现实主义写作的背景,所谓的现实主义也同样得到了升华,是带有新意的现实主义。也就是说,作家作品中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更多的是他们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揭露以及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愤怒。所以说是带有新意的现实主义。约翰.奥斯本自己就是《愤怒的回顾》中吉米的现实原型。就像吉米一样,作者出身于下层社会,却受惠于国家的“福利政策”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其想改变命运的想法并没有实现。作者通过自己的笔触抨击了黑暗的现实,因而是对英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但同时在《愤怒的回顾》中也体现出作者摆脱不了对上层社会的渴望与追求,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只得寄情于抱怨,因而作者也就成为了现实主义下愤怒青年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1]胡家峦.英国名诗译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3(1).[2]裔萼.康定斯基论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1)[3]Osborne.J.LookBackinAnger.London:FaberandFaber,1957,Pp:33,3,50,45[4]孟妍.论《愤怒的回顾》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文史哲学研究,2009(1):78-79.

[5]汤红.愤怒面具下——浅析《愤怒的回顾》中的吉米形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4):20-24.[6]高照成,冯海燕.“愤怒的青年”与“垮掉的一代”之比较研究[A].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65-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