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博客文章

合集下载

张鸣成长不由“起跑线”决定

张鸣成长不由“起跑线”决定
责任编辑 董颖
4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其实,中小学的教育,只要能给孩子们一个基本的 尺 度的 教育就可以了,天才根 本 不是学校 里能 教出来 的。至于幼儿园,就是该以玩为主,把本该小学学的东西 挪到幼儿园,根本就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事。做老师的,最 要紧的本事,就是有爱心,有包容心,有责任心。只需有 了这三个条件,相信大多数孩子,都会有一个健康成长 的环境,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希望自 己的孩子受到特别的照顾,接受特别的教育,而学校也有 意营造这样的气氛,结果是,不仅孩子本该接受的正常 教育没有了,人们所期待的特别,也不过是一厢情愿,更 多的成为教师接受贿赂(实际上是保护费)的借口。
一见 OPINION
成长不由“起跑线”决定
文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说,眼下是是浮躁的时代,浮躁的标志之一,就 是人人焦虑。买股票担心被套住,买房子担心降价,买东 西吃担心食品安全,看病的话,焦虑最重,开始是担心挂 不上号,然后就担心医生乱开药,动手术的话,不给红包 不放心,给了红包也不放心,因为不知道给的是不是足够 的多。另一个最大的焦虑,是入学。只要有孩子,从幼儿园 入托就开始焦心。开始是发愁入不了好的园,入了之后, 开始发愁怎么给老师送礼。这样的忧虑一直延续到孩子 进了大学,选择出国受教育则已,如果不出国,忧虑则仍在 继续。
自打中国有了新式的教育,谁曾见过家长和孩子为了 受教育遭过这样的磨难吗?没有过。民国时,只要家里有 钱,孩子能考上,上学就是。没钱的孩子,可以上师范。新 中国的教育,学了苏联,但好像也没听说过择校这回事。 唯一的遗憾是出身不好的家庭,孩子上大学有点麻烦。眼 下,虽说教育的投入还不够充足,但教育资源已经今非昔 比,至少在城里,从幼儿园到大学,不是资源不足,反倒 是有些过剩。但是,家长们的奔走竞争,却愈演愈烈,好 似没头苍蝇,东撞来西撞去,神经高度紧张。

读书笔记心得:读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读书笔记心得:读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读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

如果不想让自己处于失忆的状态,重读历史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张鸣教授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就很难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难安放好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

”在张鸣教授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颠覆,它与我们以往学过的记忆里的印象迥然不同。

“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就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

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大家就感觉到了两个字:愤怒。

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迫使中国政府答应他们种种无理的要求,外国人怎么能如此不要脸呢?还有人出于一种“爱国主义”,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总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凡事以哭闹为主,都是人家欺负我们,我的伤都是当初你弄的)、泼妇心态(凡事讲打,打不过我挠,还挠不到人家脸上)和情妇心态(崇洋媚外的变态心理,认为被殖民是好事,而且还甘愿被殖民)。

尽管这让我们很难受,可是发现作者说的不无道理。

作者不少地方非常客观分析,没有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也能让我们变得清醒些。

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重说中国近代史》迷人之处正如书封面所说“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与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历史教育观点非常不同,甚至出现相悖之处。

本书特点:本书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几乎不掺杂作者个人任何政治立场、情绪,完全是中立的。

这显得非常难能可贵。

鲜明的政治倾向不可能写出信史。

如果说张教授有什么立场的话,他完全是站在一个历史研究者的立场客观公证地分析历史事实的。

张鸣说历史:重说中国国民性读后感1500字

张鸣说历史:重说中国国民性读后感1500字

张鸣说历史:重说中国国民性读后感1500字本书是作者最新的历史观察与时评文章集,张鸣写史,总能把历史堆里那些已经被遗忘的事件诙谐地表达出来,原滋原味的端到读者桌上。

本书通过不同主题,以讲故事为主,文字浅如白话,幽默有趣,符合大众的阅读口味,值得出版。

张鸣说历史:重说中国国民性读后感这本书的特点是风趣幽默,作者将那些琐碎的、晦涩的历史讲出了有趣的、能读得下去的味道,但正因为如此,读来反而有种很不真实的感觉,好像是在听作者扯淡。

比如作者讲到“文字狱”,说不光清朝有,明朝也有。

当时的皇帝朱元璋,因为识字无多,所以闹的不厉害,到后来,随着皇帝文化水平的提高,文字狱的水准也水涨船高,像点样了。

朱元璋有这么LOW吗?作者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对待历史想必是很严谨的,但这种讲故事的风格,很容易让那些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比如我,贴错了标签。

可能你只是开个玩笑说朱元璋文化水平低,但我却当了真。

关于这一点,我想把这本书跟之前读过的《战天京》做个比较,《战天京》的作者是谭伯牛,讲的是清末太平天国的故事,那本书写的有理有据,作者讲的也像模像样,他在讲故事的同时会拿出很多书信、奏折作为证据,而本书呢,到处是诸如“狗肉将军张宗昌”、“老太婆西太后”、“乡下佬张勋”、“公子哥端方”等,几乎每个人都被贴了标签。

还有,本书充斥着大量的诛心之论,作者也不想拿出什么证据来,可能他觉得没有必要吧。

比如作者讲到帝王的禅让,他认为禅让的本质就像天上掉馅饼,是不可能有的事。

尧舜那种事不能信,或者他们只是小部落的首领,当首领实惠不足,操劳有余,所以他们才愿意禅让。

真正的禅让,不过是抢劫罢了,抢了之后,还要让人家说是自己乐意给的。

再一个,本书对儒者也是批判有余啊,作者认为儒家本来就是个幌子,那些当官的人不过是披着儒家外衣的法家而已,一旦有了权力,立马成了酷吏。

儒家的人为了想当官,弄了个举孝廉的名头,这是因为有些人天资愚钝,学习不好,只能从道德方面找了,儒家的人在这本书里成了为名利矫饰自己的一帮人。

励志达人张鸣_

励志达人张鸣_

励志达人张鸣29岁的张鸣,是网友口中的“癌症爸爸”。

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病痛折磨下,坚持写下了数十万字的博文,为的就是让女儿长大后看到父亲的坚强,感受到永不消失的父爱。

张鸣是湖北武汉人,2005年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来到广州一家IT企业工作,工作期间还考上了湖北大学的在职硕士。

得知病情时,他的女儿已在妈妈肚子里。

2008年10月,张鸣接受了第一次骨髓移植。

手术是成功的,张鸣重新“活”了过来,并在武汉找到新工作。

在新的环境中,他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过上了正常而平静的生活。

“生病之后,我的舞台变得特别小,只有一张病床、一台电脑。

”但是,正是通过一台电脑,张鸣结识了无数关心他、鼓励他的网友。

张鸣的日志,不是没有苦涩,但更多的是一次次战胜死神的坚强,对女儿、对家人的热爱,对或熟悉或素未谋面的朋友们的感恩,还有对生命、对幸福的领悟。

“幸福的意义简单而复杂,豪宅名车是,一羹一汤馒头面包也是。

”“生病之前,一直都想追求快乐与安逸,总是想直接得到它们,最后却发现人生最具有意义的快乐和安宁,还是一种战胜痛苦的快乐和一种喧嚣之后的宁静……”这样的张鸣,被网友称为“励志达人”,每天都有网友在他的博客留言,留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加油”。

截至2月底,张鸣的博客里已有2000多条这样的网友留言。

“朋友们的关怀,在我而言,是一种大爱,他们给了我巨大的鼓励,让我能挺过一次次痛苦的治疗,没有轻言放弃”,张鸣感恩地说。

张鸣的父母将坚强的“基因”遗传给了张鸣,而张鸣则想把这份坚强、这份舐犊之情传递给自己的女儿依依。

对于女儿,他总是感到抱歉。

张鸣说:“我希望依依能够健康成长,希望她长大后能够通过我的博客理解她这段特殊的童年,不论我在,还是不在。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读后感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读后感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读后感读完张鸣写的关于晚清民国的那些事儿,就像是跟着一个特会讲故事的老大哥在历史的胡同里溜达了一圈,那叫一个过瘾。

先说说晚清吧。

以前觉得晚清就是个到处挨打的倒霉蛋,但是张鸣这么一写,感觉晚清就像个病入膏肓却还在那瞎折腾的老顽固。

那些个官员啊,有的是真糊涂,有的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就守着那点老祖宗的规矩,眼看着世界都变天了,还不愿意动一动。

像洋务运动,本想着是给这个老态龙钟的晚清打一针强心剂,可背后各种势力拉扯,就像几头牛在拽着一辆破车往不同方向走,能跑起来才怪呢。

而且啊,晚清的那些个皇室贵族,感觉就像住在金笼子里的鸟,对外界的变化两眼一抹黑,还天天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

再说到民国,那可真是个大杂烩的时代。

就像一个刚从旧房子里被赶出来的大家庭,每个人都想当家作主,可又没个统一的规矩。

各路军阀就像一群争地盘的野孩子,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他,老百姓就夹在中间受苦。

不过呢,这个时代也有它的新鲜劲儿。

各种新思想就像刚打开笼子的小鸟,到处乱飞乱撞。

有想搞民主共和的,有想搞社会主义的,大家都在找一条能让中国变好的路。

但是乱哄哄的,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找到方向。

张鸣写的这些故事,让我觉得历史就不是书上那干巴巴的几句话。

他把那些人物都写活了,比如说袁世凯。

以前就知道他是个想当皇帝的大坏蛋,可张鸣这么一写,感觉他也是个被时代裹挟着走的人。

他有他的野心,可也有他的无奈。

在那个混乱的局面下,他想抓住点什么来证明自己,结果就走上了那条歪路。

还有那些文人,在民国的时候可真是大放异彩。

他们在报纸上、杂志上各种发声,就像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虽然意见不一定都对,但那种想要改变社会的热情是真的。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真的很复杂。

不是简单的谁好谁坏,每个事件、每个人物都像是被无数根线牵着的木偶,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和势力在推动。

就像我们现在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一样,看历史也得深入到那个时代的背景里去。

这就好比我们不能站在现代的马路上去指责古人为什么不坐汽车,得明白他们当时只有马车这个选项。

文本资料

文本资料

辛亥:摇晃的中国作者:张鸣著出版时间:2011-01-01编辑推荐1、一盘很大的棋!2011年,辛亥百年冲击波,海峡两岸盛典迎接,要下一盘很大的棋。

新年1月开始,超千万人气教授张鸣首发力作《辛亥:摇晃的中国》,聚焦大清王朝最后岁月、民国肇造第一篇章,领衔角色有袁世凯、冯国璋、黎元洪、张宗昌、谭延闿、汪精卫、张彪、吴禄贞、荫昌、瑞澂、良弼、载穆、端方,等等,好似一部从晚清到民国的百年动作大片。

研究这一类历史人物,本书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认为,制造过量的英雄,结局是没有英雄。

2、一部揭开百年真相的国史读本!正如今天维基解密和阿桑奇的背后故事,真相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

《辛亥:摇晃的中国》潜心研读原始资料和真实案例,开门见山解析武昌起义真相,为什么能成功于一次偶然的事件,当初这个看似必败的起义局面,何以居然使得中华帝制大停摆?追寻历史的真相,永远是这么重要。

人说右派文笔喜欢说真话,说经过思考的真话。

细看辛亥革命全景图,晚清民国大变局,历史成败关键也许只有1%,今天读懂辛亥你会明白100%。

3、一段精彩不输三国的历史!百年中国,回望辛亥——农民:不许革命;学生:学堂不能碰;女人:战争不让女性走开;帮会:赶个革命的热闹;陕西:一省六都督的故事;山东:艺人活演“打登州”;浙江:咱们商人有力量;江西:假印章、破机枪和大都督;湖南:白条儿封官记……去脸谱化的历史,检讨国民复杂人性;讲细节性的故事,重寻百年变局源头。

革命者、立宪派、保皇党、投机客,虚虚实实,停停涨涨,教科书上呆板的人被这些琐碎撑起来,就有血有肉,活了。

4、一本书读懂尚武中国!清末时髦之一,就是提倡尚武精神,号召士人弃文从武。

人们到了日本,寻找日本强大的原因,说是西方乃至日本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有这尚武精神。

《辛亥:摇晃的中国》独家奉献1911年日本绘制的武昌起义地图,特别附录理解晚清民国的二十个关键词,首义、情势、会党、尚武、军国、留日、八旗、殉节、商团、学堂、辫子、旗帜、暗杀、炸弹、报禁、新军、国会、选举、军费、税金,读懂这些微博摘录,要比说一句万恶的旧社会管用得多。

张鸣说历史读后感

张鸣说历史读后感

张鸣说历史读后感读张鸣老师说历史,就像是在听一位见多识广又特别有趣的老邻居,搬着小板凳坐在你面前,唠着那些过去的事儿。

张鸣老师讲历史,那是把历史从神坛上拉了下来,没有那些干巴巴的大道理,也没有把历史人物都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完人或者纯粹的坏蛋。

就拿古代的一些官员来说吧,以前在课本里,感觉他们就是一个个标签,忠臣或者奸臣。

可在张鸣的讲述里,他们变得鲜活起来了。

那些官员在官场里的小心思,他们的无奈和算计,都被一一展现。

比如说一个小官想往上爬,他得怎么巴结上司,又得怎么在同僚之间周旋,这其中的弯弯绕绕可太有意思了,感觉就像看到了一场古代版的职场剧。

而且张鸣老师的书里,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也特别接地气。

像讲农民起义,以前就只知道是被压迫得受不了了就揭竿而起。

但他会从农民当时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等方面详细分析,起义也不是那么简单就一呼百应的事儿。

可能是今天收成不好,隔壁村的人想抢咱村的粮食,那不行,咱们得团结起来反抗,这种看似很朴素的想法,却是很多起义的导火索。

这让我意识到历史其实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看似偶然,实则有必然联系的小事组成的。

他写历史还特别幽默。

我读的时候经常忍不住笑出声来。

有一些历史人物的小癖好或者是一些官方文书写得特别滑稽的地方,他都能敏锐地捕捉到。

就好比一个皇帝可能特别喜欢养蛐蛐,大臣们一边觉得这事儿荒唐,一边还得小心翼翼地顺着皇帝的心意。

在张鸣的笔下,这些画面就像漫画一样生动,让人印象深刻。

不过呢,读他的书也会让我有点小感慨。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我们现在觉得新鲜的一些事儿,其实在历史上早就有过类似的情况了。

比如说官场里的一些腐败现象,历史上有,现在也有,虽然形式可能不同了,但本质都是权力没有被好好约束。

这就像是一个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别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太多次。

读张鸣说历史,就像是一场轻松又有趣的穿越之旅,让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过去与现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读后感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读后感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读后感读完张鸣写的关于晚清民国的那些事儿,就像是跟着一个特会讲故事的老大哥在历史的胡同里溜达了一圈,那感觉,真挺奇妙的。

首先得说,以前我对晚清民国的印象就像一团乱麻,什么鸦片战争啦、戊戌变法啦、军阀混战啦,这些事儿都知道个大概,但就像一堆拼图碎片,在脑子里七零八落的。

张鸣这书呢,就像个巧手的工匠,把那些碎片一块一块地给拼好了。

他讲晚清的时候,就好像把我带到了那个摇摇欲坠的大清朝廷。

那些个官员,有的迂腐得可笑,还死守着老一套的规矩,可又有些开明的人想搞点变革,却被各种势力扯后腿。

就拿洋务运动来说吧,本想着师夷长技以制夷,可在那复杂的官场和守旧势力的夹击下,搞起来是困难重重。

这让我感觉,那时候的大清朝就像一辆破车,想修修不好,想扔又舍不得。

到了民国就更热闹了,简直是个大舞台,什么角色都有。

军阀们一个个跟唱戏似的,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他。

张鸣写这些军阀,可不是干巴巴地说谁和谁打仗了,而是把这些军阀的性格、他们背后的势力,还有那些有趣的轶事都给抖落出来。

比如说有的军阀大字不识几个,却非要装文化人,结果出尽洋相。

这就好像是在历史的严肃脸上,突然画了个滑稽的小丑妆,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更深刻地记住了那段混乱的岁月。

书里还讲了很多那个时代的小人物呢。

以前看历史,总是关注那些大人物,什么皇帝啊、总统啊,可在张鸣的笔下,那些小人物才是历史的底色。

普通老百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就像风中的小草,被各种大事儿折腾得够呛。

但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智慧和坚韧,有的为了生活想尽办法,有的在民族大义面前也能挺起胸膛。

这让我觉得,历史不仅仅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的游戏,每一个普通的灵魂都在其中留下了痕迹。

而且啊,张鸣写历史的方式特别直白,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

他不会用那些高深莫测的学术语言把你绕晕,而是用特别通俗的话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

有时候我看着看着就忍不住笑出声来,有时候又会为那些受苦的人感到难过。

这种感觉就像是我亲身经历了晚清民国的起起伏伏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帝的老师不好当
张鸣
在清史界,有个说法,说是清朝的皇帝,没有昏君,个个都很勤政。

其实,在我看来,这话不大准确。

至少,同治皇帝载淳,似乎就大有问题。

此公庙号穆宗,虽说谥法上“穆”字并不坏,所谓“布德执义曰穆,圣敬有仪曰穆,中情见倪曰穆,德容静深曰穆”。

但历史上被称为“穆”的帝王,都不怎么样。

头一个周穆王,就喜欢四处漫游,有几匹出了名的好马,一个好车夫,据说,还去见了西王母,有四处偷情的嫌疑。

这个清穆宗,也是如此,他的暴病,坊间传说,就是因为外出游冶,染了梅毒。

如果同治的病,是正史上讲的天花,那时国门已开,西方种痘之术早已传入中国,此时的皇帝,还死在这个病上,有点不可思议。

况且,同治喜欢出宫微行,是尽人皆知的事,一个不满20岁的年轻人,微行,不可能那么老实,只听戏吃酒。

同治不到20岁就翘了辫子,一生的事业,什么都提不起来。

6岁做皇帝,亲政之前,是太后做主,亲政之后,似乎也是太后做主。

自己当家的事不多,但重修圆明园一项,就是出于他的坚持。

以当时那样的国力,修这样大的一个园子,本身就够荒唐的了,还声色俱厉地批驳臣子的谏议,连位高权重,还是亲叔叔的恭亲王都挨了骂。

一不高兴,就把十个最重要的大臣一股脑全部免掉,包括他的老师。

这样的荒唐事,活活堪比明武宗。

同治的荒唐,跟他所受的教育不善,有莫大的关系。

清朝对于皇子的教育,一向比较重视,满语和骑射,本是自家的传统。

但入关之后,汉人的文化却逐渐成了主流。

满语师傅,成了摆设。

不过,皇子读书,成群结队,学好学坏,有个比头。

虽说是皇子,但毕竟不是皇帝,偷懒耍滑,老师还可以责罚,在上书房几
年学下来,再笨的皇子,也粗通文墨,会读几句诗书,于古文,也能看得懂了。

但是,到了咸丰这辈上,跟国运一样,皇帝生育能力也出了问题,总共只有载淳一个儿子。

老子撒手归西又偏早,六岁的儿子,刚刚找了开蒙老师,就成了皇帝了。

中国的皇帝,是天,或者说,是跟天并列的东西,至尊,至大,至上。

如果小皇帝孺子可教,也许老师还能当,如果天性顽劣,天底下,能把皇帝教好的老师,几乎不存在。

老师地位再高,也高不过皇帝,皇帝虽为学生,但却不能责罚,连骂都不行。

恰好,小皇帝载淳,是一个生性顽劣的家伙,读书一点悟性也无。

这样不开窍的孩子,如果能够正常教导,无论新法还是旧招儿,大概都会管点用。

但是,皇帝就是皇帝,不是一般人。

身为学生的皇帝,不拜老师,反而老师得拜他。

皇帝没有同学,只有伴读,如果皇帝调皮贪玩的话,老师连句硬话都不能说,只能责罚伴读,以求杀鸡儆猴。

可是,贪玩是儿童的天性,即使身为皇帝,也是如此。

开始的时候,调皮捣蛋,伴读挨骂,也许还能有所收敛,时间一长,小皇帝发现无论怎么折腾,都没有人敢动他,挨骂,也有人做替身的时候,就无论如何都管不住了。

再加上,当时给同治皇帝找的老师,也不大会教。

几位大师傅,都是位高权重相国级的重臣,什么祁寯藻、翁心存、倭仁,年纪老迈,精力不济,又都是理学家,这样满嘴道学的老头子,平常人都烦,何况小皇帝?年轻一点的,李鸿藻和翁同龢稍好点,但又都不乐意干,先后因为老子娘死了,回家守制。

一个徐桐,倒是乐意做帝王师,但也同样满嘴的仁义道德,张嘴就让人腻歪。

那个时代的老师,从三家村学究到帝王师,没有什么人懂儿童心理的。

教书,就是让人背书,背不下来,就戒尺伺候,碰到皇帝,戒尺不能用了,也就没辙了。

几位皇帝的老师,都是翰林出身,科门高第,会读书,更会考试,但说到教书,
却都只有当年开蒙老师那三板斧。

偏偏皇帝的亲娘,那个要强的西太后,却又对自己唯一的儿子期待很高,见儿子始终没有长进,急得要命。

要命也没办法,只能督促老师加油。

但是,太后自己也不以身作则,带头读书,天天宣民间的戏班子进宫演戏,花样翻新,这边锣鼓一响,那边的皇帝,屁股就怎么都坐不住了。

结果,直到皇帝16岁亲政,10年下来,功课也是一塌糊涂,连四书中的大学都背不下来,至于诗经,则一首能背下来的都没有。

好在,同治皇帝载淳,有个特别能干的亲娘,对政务有着类似爱情的执着,强悍得有如奥特曼。

任何人,有了这样女强人做娘,基本上就别想有什么作为了,即便是皇帝,也没辙。

所以,尽管同治不肖,朝政却该怎样,还怎样,对大局影响不大。

水大漫不过船,儿大扭不过娘。

即使同治昏,只要他的娘不昏,天下就乱不了。

反过来,如果做娘的昏了,儿子不昏也没用。

但不管怎么说,清朝历史上唯一的一个不肖的皇帝,就因为这个,没有留下恶名,被人骂成昏君。

打破官本位走出中世纪
张鸣
广东中山市,发布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拟逐步取消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

这本是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项目之一,中山大概是想先走一步。

无论先走还是后走,这一步,其实都不好迈。

曾几何时,中国的顶尖大学,为了挣一个副部级待遇,都打破了头,使得中国的副部级大学名单,几度扩编。

有多少名教授,为了挣一个副处级的行政位置,同样打破头。

不仅如此,所谓副部级大学的学官们,还经常为副部级大学只有校长书记是副部级,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高升一步感到愤愤不平。

估计,医院什么的,里面的人也同样会为行政级别争个不休。

古代的中国,是个官僚帝国,官本位根深蒂固。

马科斯·韦伯说过,做官是中国最稳定,收入最丰,也最有荣耀感的职业。

当官岂止是职业?简直就是摇钱树,金字招牌,不仅可以富贵荣华,还可以耀祖光宗。

读书人一生一世的追求,就是金榜题名,为官为宦。

做了官,就有一切,不做官,就没有一切。

古代中国,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官本位不仅作为价值观,而且化为具体的制度,存留了下来。

不仅官场行政级别森严,让多少英雄,为之折腰。

而且说起来不是官场的所在,学校医院,乃至公有制企业,都套用行政级别。

行政体系的官
员,可以跟这些单位的“官”互换。

任何一个行政部门的官员,只要级别够,就可以到大学里去做校长。

显然,在改革号角已经吹响的当下,企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是个非做不可的事情。

学校要用教育专家来办学,不能用官僚办学,医院也是如此,不懂行的官僚,管理医院,会把医院也办成了衙门。

同理,企业要企业家来管,不是官僚管,非用官僚不可,也得把他们变成企业家。

现代化的要求之一,就是专业化。

连专业化都做不到,现代化就别搞了。

当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学校和医院,要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允许私人投资兴办,社会投资公办学校和医院,彻底摆脱行政化的魔影。

改革,每一步都很难,去行政化,首先要去的是人们心目中的官本位的价值观。

不管多难,都得往前走,否则,中国人就永远走不出自己的中世纪。

不能一点不正经
张鸣
有人说,现在是一个解构的时代,也是一个娱乐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过去正经严肃的东西,难免会遭遇玩笑式的解构,或者以解构的名义,玩笑化了。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孔夫子说,诗言志,歌咏言。

诗歌,从来都是载道性的文化要素。

但是,在当今这个解构的时代,也难免遭遇玩笑,戏谑性的解构。

在电视综艺节目中,从主持人和嘉宾口中,脱口而出的古典诗词,每每是游戏化的,有点像相声里的歪批三国,借谐音,同音字,胡乱堆砌,胡乱引申,以博得大家一笑。

有个卫视的一档知识类竞赛节目《中华好诗词》,几乎颠覆了这类节目起码的知识正确性,在说到《孔雀东南飞》时,提出诗歌主人公刘兰芝到底是几岁出嫁这样无聊的问题不说,正确答案更离谱,说17岁正确,居然是因为这首诗1700多年前问世的,里面有个17。

另一道题,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人谁的作品多?说白居易作品多,居然是因为他的名字是三个字,字数就多。

这样的大赛,搞笑的确是搞笑。

但把古典诗词的知识,也给搞笑掉了。

我们承认,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古典文学教育,本身有问题,过于枯燥,过于追求标准答案,并把教学模式化,因而失掉了诗歌诗词本身的美感。

这样的教学,是现在年轻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热衷解构,尤其是解构古典诗歌诗词的巨大动力。


是,我们的媒体,一味迎合这样的倾向,将过去美好,精致的传统,文化要素,都这样随意恶搞。

对我们的后代,会造成什么影响?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一提到“闻君能有几多愁,”后面就接上“恰似一群太监上青楼”。

那么美丽凄婉的李煜词,会变成什么?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解构时代,都有自己的嬉皮士,自己的愤怒青年。

但这样的解构,这样的玩笑,仅仅是年轻人的一种反抗。

反抗过了,该怎样生活,还是会怎样生活。

一个民族文化的古典,还是古典,遗产还是遗产,不能连正经媒体,也跟着一起起哄,以收视率为目的,胡乱恶搞。

忘了媒体还有社会责任,还有教育民族的职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