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困惑与乡村悲情_张鸣教授_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_读后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出路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出路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王鲁湘:千百年来农民和土地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名词,当我们把实现小康的希望放在城市化的道路上时,一个新的社会群体随之扩大,那就是失地农民。
他们在城市的边缘徘徊,生存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从产权到医疗,从教育到身份,都没有完善的社会制度去解决。
他们处于弱势的存在,激起我们的深思,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更是全体社会的责任。
那么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鸣先生来给我们解答这一问题。
出生于1957年的张鸣,成长在北大荒。
1977,1978年他连续参加了两届的高考,最终从一名乡村兽医变成了大学生。
步入大学,张鸣学的是农业机械,后来转向历史,这也是他真正喜欢的研究领域,其著作有《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历史的坏脾气》等等,主要涉及中国制度,农村政治与文化问题。
张教授从一名兽医变成一个农业机械师,再变成一个历史学家,这一生中间这个三转,转得有点厉害点。
张鸣:我是很无奈。
我其实一点都不想转,因为考文科政审不合格嘛,我就,正好我当兽医,就报了兽医,结果兽医它又不招,就把我塞农机去,农机我不喜欢,我就无奈之下转成历史了。
王鲁湘:那么张鸣教授由于他最近的表现又得了一个字,叫做不平则鸣,字不平。
那么张鸣教授的博客的点击率是非常高的,我也看到他有600多篇博客的文章涉及到方方面面,这其中有一些文章是在一些公开的刊物上头发表过的,但是据说有一些也是约的稿,但却最后还是没有发表,因为什么原因?张鸣:可能我太火爆了。
王鲁湘:那么中国的农村政治和文化是张鸣教授一直研究的一个主攻方向,我们也知道张鸣教授在中国东北的农村生活过很多年。
那么中国南方的农村,你去过吗?张鸣:南方农村,我老家就是浙江的,我也在那儿住过。
王鲁湘:那么中国的农村问题有普遍性的问题,有区域性的问题,那么您认为中国农村的普遍性的问题是什么?张鸣:在中国而言,农村是一个获取资源的一个地方,无论是前阶段的工业化,还是现在的现代化,基本农村都是一个,都是要被正在开发的资源。
《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读书分享

《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读书分享本书是由我国知名学者王铭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东南沿海的闽台文化区域三个村落进行长时间田野考察后的研究成果,全书共收录了作者五篇学术论文,分别探讨了民族-国家与传统家庭社会之间关系、现代化过程中民间传统的地位,现代福利制度下的民间互助模式,传统生活观念和幸福观,现代制度下宗教与民间权威的延续等问题。
全书共有五篇。
第一篇中作者主要考察了三种体系:一是考察当地社区的地方性制度体系,包括亲属制度、仪式制度、经济制度、区域性通婚与象征制度等,二是考察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史的体系及其对该社区地方性制度的影响,三是考察地方性观念认同的体系及其变异。
作者发现,在20世纪以前,家族(宗族)的存在是受到统治者接受乃至鼓励。
1911年以后,家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国家政权抛弃了鼓励村落社会自治的政策,转而积极推行政府权力。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家族(宗族)被列为与封建国家及其神权等同的旧社会遗存而被加以“革命”,出现了宗族与国家权力对立的观念。
改革开放后,社会治理回归理性,家族社会和文化又在不同地区呈现复兴的势头。
第二篇中作者主要探讨了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提出将民间传统看成是基于“小农经济”形成的并以之为主要特征的封闭式文化,且将它与现代市民文化相对立,是缺乏历史逻辑的。
第三篇主要考察了民间福利模式,作者认为,民间观念上。
个人应对群体利益作出回馈,群体利益应体现个人利益和认同,并且两种利益的实现均是以小社群为主体,而现代化的福利制度毫不例外的与国家、市场、社会联系起来。
第四篇探讨了幸福观,书中写到农村传统中对幸福的定义往往直接与财富、儿子、寿命相联系,这中间有较为明确的量化标准。
第五篇主要说的是现代制度下宗教与民间权威。
作者认为民间权威的形成既是个人创造历史的过程,也是群体动力推动的过程,在政治现代化不发达的地区,民间权威能扮演主要作用,而在政治现代化较为发达的地区,民间权威则要让渡与现代法治管理,但是不管是民间权威还是宗教权威,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它的位置。
《乡土中国》第6课时:“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

第6课时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乡土中国》第十、十一章阅读教学目标1.理解“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等关键概念的内涵。
2.对中国社会“无为而治”“长老统治”的特点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整体要求读进去(读懂):①梳理各章内容(主旨、层意、概念)①理清各章关联读出来(审视):不同观点,对话碰撞,形成独立判断一快速通读文章,梳理各章内容要点第十篇《无为政治》,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第十一篇《长老统治》,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于是作者使用了“长老统治”一词。
2.填出导图中的空缺部分第10章答案①冲突②合作③横暴④同意第11章答案①学习文化②长幼尊卑3.两篇文章内容归纳二理解概念1.横暴权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权力是维持这种主从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具有压迫性质。
2.同意权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社会分工的结果使得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其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权利与义务要相称。
3.教化权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中,同爸爸式的权力(或称长老权力),是为了被教化者,而不是为了统治关系。
4.长老统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有一种教化权力(长老权力)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它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难以用民主或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这种统治叫“长老统治”。
《乡土中国》课件14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思考与探讨 1.根据原文,乡村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们之 间具有怎样的关联?你认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与人 之间的关联依然如此吗?为什么?
2.中国人的诚信与西方人的诚信的区别是什么?
3.思考乡土社会“生于斯、长于斯”安土重迁的特 色及其深远影响。
必修上 第五单元
《乡土中国》
整本书阅读
活动指导: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 与现代的交织和转换,乡村与城市的碰撞与融合, 使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乡土中国》中关于乡 土社会的论述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名著评价
《乡土中国》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 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代表作,为了解中国社 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 为什么婆媳矛盾在中国那么突出? • 自私、冷漠,这些国民劣根性真得只是道德的缺失吗? • 为什么“清官难断家务事”? • 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听话驯顺的孩子? • 为什么传统中国重农轻商、现代中国却相反? • ……
应该读到何种程度?
• 经典就是那些你经常听别人说“我正在重读……” 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解读教材
• 《乡土中国》 • 这是一本什么书? •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 应该读到何种程度? •
这是一本什么书?
理清14篇文章 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 中国人为什么追求落叶归根? • 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 • 为什么儒家崇尚修身克己为本? • 为什么旧中国的家庭里父权至上?
寻 根 • 为什么旧式婚姻追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并不追求爱情?
——陈雨露
阅读目标
学术价值
阅读方法:
整本书“五步阅读法” 第一,浏览目录,大致了解书的结构。 第二,粗读,粗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第三,细读,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钻研,借助批注的方式记 录自己的心得体悟。
2024年上海市各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汇编:现代文一(16区全)学生版

2024高三一模现代文一汇编【24一模徐汇区】(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第3—7题。
(16分)甲文: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余英时①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
作者用各种不同的象征告诉我们这两个世界的分别何在。
譬如说,“清”与“浊”,“情”与“淫”,“假”与“真”以及风月宝鉴的反面与正面。
可以说,这两个世界是贯穿全书的一条最重要的线索。
②如果说大观园是曹雪芹虚构的一个理想世界,会引发读者一个重要疑问 ?其实,“太虚幻境”可以说是梦幻之境,大观园是太虚幻境的人间投影,这两个世界是叠合的。
且看第五回:宝玉随秦可卿“至一所在。
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
这个所在其实就是后来的大观园。
怎样证明呢?就风景而言,宝玉随贾政入大观园,行至沁芳亭一带所见之景就是“朱栏白石,绿树清溪”这八个字的放大;就心情而言,小说后续交待:“且说宝玉自进园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
”作者再三点醒我们大观园不是现实,而是理想,更准确地说,大观园就是太虚幻境。
③曹雪芹虽然创造了大观园这片理想中的净土,但他深刻地意识到这片净土与现实世界是密切地纠缠在一起的。
作者清楚地叙述了大观园的建造:园子的基址是“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花园起,转至北边”。
再看报道:“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墙垣楼阁,直接入荣府东大院中。
”大观园的基址主要是由两处旧园合成的宁府的会芳园和贾赦住的荣府旧园。
作者细说大观园的来历是要特别提醒我们,这两所旧园子里面是藏着重要消息的。
什么消息呢?作者在第四十六回专章声讨荣府主人贾赦,详写他要强纳鸳鸯为妾的丑事;再看会芳园,这个舞台发生过多件秽事,其中就有贾瑞贪恋凤姐、殒命相思局的秽事。
④《红楼梦》的理想世界是建筑在肮脏的现实世界基础之上,两个世界形成强烈对比。
大观园里的人物对两个世界的态度能否证实我的观察呢?第二十三回那个落红成阵的春日,黛玉对宝玉说:“撂在水里不好。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读后感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读后感》最近啊,我读了一本超级厉害的书,叫《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
哎呀,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开始,我还不太懂什么是“三农问题”,心里还嘀咕着:这能有多重要?可当我翻开书,仔细读起来,才发现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书里讲了好多农村的事儿,就好像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长长的画卷。
我看到了农民伯伯们辛苦种地的样子,他们弯着腰,汗水一滴一滴地落在土地上,那场面让人心疼。
我不禁想到,我们每天吃的香喷喷的米饭、新鲜的蔬菜,不都是他们这样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吗?还有农村的发展,这可比我想象的复杂多啦!就像盖房子,不是随便堆几块砖头就行,得有规划,有方法。
农村的发展也是这样,要考虑好多好多的因素。
说到制度变迁,这就像是给农村换一件新衣服。
以前的衣服可能旧了、破了,不适合了,就得换一件新的,让农村能更好地发展。
我记得书里有个例子,就好像我们跑步比赛。
有些农村一开始跑在前面,可因为制度不合适,慢慢就落后了;而有些农村呢,找到了合适的制度,就像穿上了一双超级棒的跑鞋,跑得越来越快。
这难道不神奇吗?我还把书里的内容讲给了爸爸妈妈听。
我问他们:“你们说,农村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呢?”爸爸摸着我的头说:“农村的未来会越来越好,就像你们小孩子会越长越高一样。
”妈妈也笑着说:“只要制度合理,大家一起努力,农村会成为让人羡慕的好地方。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有好多好多的想法。
我在想,我们能为农村做些什么呢?难道只是在书本里了解一下吗?不,我觉得我们可以做更多!比如说,珍惜粮食,不浪费一粒米,这也是对农民伯伯劳动的尊重呀!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农村不是遥远的地方,三农问题也不是和我们没关系的事儿。
它就像我们生活的根基,影响着我们的每一天。
我们可不能忽视它,得关心它,让农村变得更加美丽、富饶!总之,《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这本书真的太棒啦!它让我这个小学生都对农村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人类学读书笔记:告别祖荫—读《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

人类学读书笔记:告别祖荫—读《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一、印象当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第一眼看到《私人生活的变革》时,我就觉得特别的亲切,于是我把它放进了我的读书计划,带进了我的生活。
或许是因为自己也从那片田野走来,读罢掩卷之时,这种亲切感已更浓烈,即使这田野一个远居关外,一个静伫江南,空间的距离并没有阻隔情感的共鸣,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
尽管作者一再强调自己并非要将这个村子作为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来研究,但作者通过对一个地方的特殊情况以及特殊历史背景的描述分析,使人们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变化总趋势以及人类道德情感体验的理解。
就此而论,其揭示的含义已远远超过了下岬一村。
该书以“冲决网罗,告别祖荫”为魂,以阎教授自己曾经生活7年,而后又苦心经营十余年的田野里的村民们五十年内心情感与道德体验的变化为躯,以其系统的人类学理论分析为血脉,从村民们的感情层面将一个丰满的当代中国村庄呈现在世人面前。
正如列文森图书奖的颁奖辞中提到的:作为一部杰出的乡村民族志,该书探究了一个以前从未被其他学者研究过的课题——中国农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人与情感问题。
阎教授曾在上个世纪70年代在中国东北的某个地方当了7年的农民,并在1989年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再次来到了那里做了十多年的田野调查,因此,它能以知情人的视角,展示出一幅以个人经历及普通村民精神世界的充满微妙变化的图景。
他的研究范围很广,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和赡养老人等比较公共的话题,到像风流韵事、两性关系、节育到性动力等私密的话题。
该文研究深入彻底,分析说理发人深省,文风直白敏感而动人。
二、框架与内容那么,究竟什么是告别祖荫?为什么要告别祖荫?告别祖荫之中或者之后的中国社会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呢?这些都是作者所想告诉世人的,不仅如此,作者还在最后一章给出了自己的理论分析,让我们对现象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说到祖荫一词,就不得不提到1948年美国人类学家许烺光先生发表的名作《祖荫之下:中国的亲属关系、文化人格和社会流动》,他认为中国的文化人格受五种因素影响而形成:1,家庭生活中以父子关系为轴心; 2,因强调男女有别而形成的两性之间的紧张;3,将儿童作为成人来培养的育儿方式; 4,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理想; 5,父母的绝对权威和权力。
江西省赣州市章源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A.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不再是古代单向度的怀乡。
B.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土叙事”中,看不到浓郁的或深重的怀乡病。
C.当代“乡土叙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已经被现代性占据,载不动一点“乡愁”。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梯子的嘎吱响声。接着,一根火柴划亮了,他点燃了一只蜡烛,矿道变得明亮起来。
“我真傻,”我说,“我忘了把拐杖带下来了。”
他若有所思地看看我,很快换了一种决断的表情。他弯下身来,把我背上。他走的时候腰弯得很低。来到坑头,他把我轻轻地放下来,把蜡烛拿到很靠近自己脸的地方,笑容满面地用食指点给我看嵌在石子表面的金屑。
C.“我”和乔伊一起去淘金,两人对金钱有相同的认识,认为世界上一半动乱都是聚敛金子引起的。
D.本文开头通过小铺子老板的评价对乔伊进行侧面描写,后文则主要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正面刻画乔伊的形象。
E.这篇小说热情讴歌了像乔伊这样的劳动者,赞美他们纯洁的心灵和高尚的品质,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更为开朗、健谈。
(4)(8分)示例一:主人公是乔伊。①文中写“我”是为了引出乔伊,并借助“我”的视角来展示乔伊的性格特点;②小说的题目为“能言树”,而与其照应的人物就是乔伊;③小说通过塑造乔伊这一人物形象,赞扬平凡淳朴的人性之美。
示例二:主人公是“我”。①小说的主要笔墨是在写“我”,写“我”的发现之旅;②写乔伊是为了写“我”发现与感悟的巨大意义,深化小说的主旨;③通过“我”这一形象的塑造,揭示小说的主旨:主动走进别人的内心,用真诚友善去感染人,才能真正了解人。
我非常激动,我们果真找到了金子。我向他提出许多问题。他不是雄辩地点点头,便是摇摇头,他就这样回答着我的问题我说道。他站起身,把我背到竖井的底部。这一回,我用绳子把双膝捆在一起,把两腿塞进了铁桶。我坐在桶边,攥紧井绳,等待着。蜡烛闪了几下之后,熄灭了。我听到那架受到重压的梯子所发出的吱嘎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长期的军阀混战导致了中央政府权力的式 手段地加以开采, 直到乡村的最后一滴财源被榨
微, 国家政权实际上完全控制在军人手中。那些 光 为 止 。 晚 清 政 府 、北 洋 政 府 、南 京 政 府 、汪 伪 政
军人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 对乡村采取 权、山西的阎锡山、广西的李宗仁莫不如此。我们
教、公益、自卫以及娱乐的功能大面积萎缩。”至 验来看, 国家权力的扩张与渗透是一把双刃剑, 如
此, “种社会资源, 促
去的地方, 脱离了原来的现代化目的, 走到了其反 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 如果运用得不好, 它可能
面 ”。
导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专制, 破坏社会经济
和, 从而极大地损害了农村原有文化氛围, 使乡 内南北两地的社会经济形成巨大反差。民进党正
村权力从文化性质转向武化。不仅摧毁了原有的 是利用了南部农民对国民党的反感, 使南部地区
道德氛围, 而且损害了乡村的文化网络。在这个 成为了自己的票仓, 最终迫使国民党继丢掉大陆
打着现代化招牌的军事化进程中, 原有的民间社 之后, 又丢掉了台湾〔1〕。
政成本的增加最终又被政府以各种方式转嫁到本 程被一部分人或者某些类群所操控, 所产生的利
已凋敝不堪的乡村头上。于是两个十分严重的消 益被一部分人或者某些类群所独占, 其失败的结
极后果不期而至: 第一是乡村精英阶层的劣绅化, 局将不言自明。
第二是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破产。
历史的事实正是如此。张鸣先生在书中告诉
韩信具有大智慧, 且身当乱世, 却一直未能自
己脱颖而出, 常怨别人不识己, 其最擅长的策略是 逃避— ——跑。在项羽手下, 官居郎中, 虽心中不服, 但终不能毛遂自荐, 最后只能走背楚奔汉这条路。 至汉后, 又畏缩不前, 不敢像陈平那样面谏刘邦, 虽得腾公、萧何推荐, 仍不敢出头, 又是一跑了之。 倘若此次萧何不追, 韩信的盖世才华是否得到用 武之地, 实不敢断言。韩信后来终于得到刘邦的重 用, 但韩信的性格中的这种缺陷, 使他有一种与生 俱来的不自信, 办事患得患失, 以致举措失当。当 其踞齐、赵之地, 拥百万之师, 若依蒯通所言, 立而 为王, 与项、刘三分鼎立, 天下又将如何? 刘邦又能 奈其何? 他自己也有这个想法, 但他不敢做, 就派 一个使者去试探刘邦, 要求封个假王。后来与陈豨 相约反汉, 本是信誓旦旦, 但等到陈豨起兵了, 他 却又按兵不动, 坐视陈豨失败, 使其身遭杀戮。项 羽失败后, 其手下大将钟离昧因是韩信早年的好 友而投奔他。韩信本可拒绝, 却收留了他, 既然如 此, 就应该有所担当, 但又担心刘邦的猜忌而杀掉 钟离昧。可以说, 韩信的这种性格弱点被刘邦看得 一清二楚, 刘邦在张良的暗示下封韩信为齐王后, 不久, 就直入其军营, 夺其帅印, 向其施威, 韩信果 然就“懔懔然”, 不敢有所异动。汉建立后, 刘邦最 不放心又最怕的异姓王就是这个将兵多多益善、 善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韩信, 但刘邦 处理他比处理其他异姓王容易得多, 不费一兵一 枪, 根据他的个性弱点, 用陈平的计谋抓住他, 削
文化道德认同和人际关系和谐为纽带的传统政治 代化。第二, 中国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强化国
基础不复存在, 同时造成乡村内部政治关系的严 家权力, 而在于如何防止国家权力的异化。这两个
重失衡; 另一方面大量半官方化自治机构的存在, 方面归结到一起, 就是如何解决国家权力扩张和
导致全社会行政管理成本的急剧增加, 而这种行 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共享问题。如果这个过
会空间受到了国家政权的全力挤压和侵蚀, 通过
邹 谠 先 生 发 明 了 “全 能 主 义 政 治 ”这 一 理 论 概
这种挤压和侵蚀, 实现国家政权的扩张, 最大限 念, 同时他对这种政治观念的局限性有着十分清
度地将农村的资源集中到国家政权手中, 以实现 醒的认识, 所以他在论著中一再强调: “全能主义
“袴 下 之 辱 ”典 出 《史 记·淮 阴 侯 列 传 》, 原 文 为: “淮中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曰: ‘若虽长大, 好带 刀剑, 中情怯耳。’众辱之曰: ‘信能死, 刺我; 不能 死, 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 俛出袴下, 蒲伏。一 市人皆笑信, 以为怯。”
作为一代名将的韩信, 早年是一个衣食不能 自给的无能之辈, “贫无行, 不得推择为吏, 又不能 治生商贾, 常从人寄食饮, 人多厌之者”。传记中写 了他仰食于人的两件困窘之事: 一是寄食于南昌 亭长家中, 而终被亭长之妻挤兑出门; 一是乞食于 漂母, 而受漂母怒斥: “大丈夫不能自食, 吾哀王孙 而进食, 岂望报乎! ”这样一个衣食无着的人, 却长 得身材高大, 仪表堂堂, 还喜欢腰悬佩剑悠来晃 去, 难怪乎会惹得屠中少年戏弄于他。有道是: “士 可杀, 不可辱。”若为堂堂大丈夫, 韩信完全可以嗤 之以鼻, 或晓以颜色。但是, 请看韩信的表现: 盯着 那恶少年好长时间, 乖乖地俯身从袴下钻过, 最后 还趴在地上不敢动弹, 一副典型的懦夫姿态, 难怪 屠 中 少 年 对 他 的 评 价 是 “中 情 怯 耳 ”, 本 质 上 是 个 懦弱的人。韩信“中情怯”的性格特征, 在他后来的 人生历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1903—1953),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袴下之辱”何以成为大丈夫行为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
⊙ 雷建军
韩 信 甘 受 “袴 下 之 辱 ”是 人 们 津 津 乐 道 的 一 个 历史典故, 它往往被宣染成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 大丈夫行为。今又细读《史记》, 对韩信的“袴下之 辱 ”却 有 了 另 一 番 解 读 。
所谓的 ‘富国强兵’的目标。这种趋势虽然没有 政治”作为一种应付危机的权宜之计, 未尝不是一
将民间组织完全驱逐出局, 但毕竟将农村的自组 个合理的选择, 但是一旦危机解除, 就应该立刻放
织 系 统 摧 残 得 七 零 八 落 , 农 村 原 有 的 互 助 、 宗 弃“全能主义政治”。从那些后发国家的现代化经
此后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党政府, 都无 我们, 在近代中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角逐的各派势
一例外地延续了清末新政开启的国家政权下移之 力, 为了自身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都将手伸向了乡
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在国家权力向乡村不断 村, 通过从乡村掠夺的资源, 来维持和扩大自己的
渗 透 的 同 时 , 国 家 权 力 本 身 也 处 于 不 断 异 化 之 势力范围。他们都把乡村当成了自己的金矿, 不择
对于这个历史现象的成因及其合理性, 邹谠 先生在 《中国革命再阐释》一书中给出过一种理 论解释, 他认为近代以来所面临的内忧外患, 使 中国处于一种全面的危机之中: 旧的制度已被打 碎, 新的体制尚待建立, 整个国家处于一种分崩 离析、支离破碎的状态, 因而不得不任人宰割。 中国人由此意识到, 要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 就 必须强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 以国家权力整合全 社会的力量, 达成富国强兵的目的。邹谠先生将 这 样 一 种 政 治 观 念 定 义 为 “全 能 主 义 政 治 ”。 而 国 家 权 力 向 乡 村 的 渗 透 , 自 然 是 “全 能 主 义 政 治 ” 的 应 有 之 义 。 此 外 温 铁 军 先 生 在 《解 构 现 代 化 》 一书中, 通过另一种途径阐释了大致相同的命 题。他认为作为一个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 业基础非常薄弱的国家, 尤其是在全球范围的殖 民主义经济体系业已建立之后, 中国要完成现代 化所必需的原始积累, 似乎只能把手伸向乡村和 农民。
然对这些人有仰视之感, 而上头的政权在处理所 有涉及乡村的政务时, 也首先要顾及他们的意 思 ”。这 并 不 意 味 着 国 家 政 权 对 乡 村 政 治 完 全 不 发 生 影 响 作 用 , 不 过 “乡 绅 与 国 家 政 权 之 间 的 关 系 , 在一般情况下基本上能达到某种平衡, 国家默许 乡绅对乡村某种形式上的实际控制, 而乡绅也尽 可能地维护国家的权威, 保障国家权力的行使”。 他还进而指出: “传统乡绅在乡村的作用, 一般是 通过软性和间接的渠道实现的, 他们的权力属于 文化权威, 来源于农村共同认可的文化氛围和资 源, 他们既不是村民的代理人, 更不是经纪, 甚至 不 能 说 是 村 民 的 管 理 者 。拥 有 正 统 的 、道 德 性 的 文 化知识, 和保持一定的道德权威, 无疑是他们实现 对 乡 村 权 力 控 制 的 必 要 前 提 。”既 然 传 统 乡 村 社 会 主要是靠着乡绅阶层的文化权威和人格感召维系 的, 而且一般农民也对这种政治基础表示认同, 因 而乡村社会通常呈现出一派田园牧歌般的安详与 宁静, 犹如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一切都是温情脉脉 的, 没有残酷的阶级对立, 也没有你死我活的斗 争。
68
绅或者说村社精英的权力第一次不仅被公开化而 描述显然存在着过分理想化的倾向。他从批判现
且 制 度 化 , 而 且 是 被 朝 廷 以 法 典 的 形 式 制 度 化 实的初衷出发, 难免对“前现代文明”持有一种“同
书
了 ”。
情之理解”, 所以很自然地吟唱出一曲传统乡村的
屋
品
张鸣先生认为, 这种国家主导下的地方自治 末世挽歌。然而张鸣先生对近代以来国家政权向
了更加赤裸裸的、竭泽而渔式的掠夺, 彻底撕掉 不能说他们的政策完全没有积极的诉求和积极的
了原来蒙在乡村政治身上的那层道德面纱。张鸣 影响, 但是从晚清至民国,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始终
先 生 将 这 种 嬗 变 形 象 地 称 作 “军 刀 下 的 政 权 下 举步维艰则是不争的事实。
移 ”。这 种 权 力 下 移 进 一 步 加 速 了 农 民 的 贫 困 和 农
应该指出, 张鸣先生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 发展的自然生态, 扼杀社会自身的发展活力。这个
69
书
看 法 值 得 那 些 热 衷 宣 扬 “国 家 主 义 ”和 “新 专 制 主
屋
义 ”的 人 三 思 。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