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青少年亚文化
90后亚文化生态图

90后亚文化生态图宅男与腐女,韩粉与日饭,主机党与PC党,“索狗”和“任豚”……熟悉这些亚文化的90后可能只看到名字,就会在脑内掀起一股“腥风血雨”……受排挤度★★★★长期发展★★★★群体信条:我不富有,但在网络世界里有我温馨的家。
“宅魂”“二次元”……无不昭示着宅文化对青少年影响之深远。
从狭义上看,宅文化指喜爱日本动漫文化的一类群体;从广义上看,宅文化则代表了一种具有避世倾向的生活方式。
宅文化极单纯,核心无非有两点:对单纯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这两点在现实社会中难以获得,在电影、小说等艺术作品中也难以获得,因此故事简单而美好的动漫作品就成了宅文化的栖息地。
评述:宅文化对真善美的追求符合人类的主流价值观,且动漫产业目前已非常成熟,因此它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来发展壮大。
受排挤度★★★长期发展★★★群体信条:世间的高富帅都一样,屌丝则各有各的屌样。
屌丝文化源于百度贴吧“李毅吧”。
“李毅吧”由一群对中国足球心怀不满的人所创立,是一个以反语和讽刺等方法抒发自己情绪的网络论坛。
后来,屌丝文化的核心渐渐演变成了自嘲。
当然,他们没有在自嘲中麻木,当有社会事件发生时,最有正义感、声音也最大的群体,永远是屌丝们。
评述:有了如此大的群众基础作为支撑,尽管名字并不好听,屌丝文化还是逐渐得到了主流文化的接受。
受排斥度★★★★长期发展★★★★★群体信条:NO GAME NO LIFE.外国游戏文化已成为主流,我们的游戏还只能在亚文化的圈子里挣扎。
其根本原因有:首先,过大的升学压力让作为娱乐手段的游戏长期被妖魔化,大量潜在的青少年玩家无法接触游戏;其次,国家对游戏审查制度过于残缺,大量优秀的作品无法进入中国,玩家只能求助于盗版,版权意识无法建立,游戏厂商发展中国市场的信心不断下降,造成恶性循环。
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国内核心玩家的群体数量少之又少,而后者正是建立游戏文化的中坚力量。
评述:游戏文化发展阻力主要来自国家政策。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 90后“丧文化”研究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90后“丧文化”研究【摘要】90后青年群体中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丧文化”的亚文化现象,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
本文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出发,对90后“丧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解析了“丧文化”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90后青年的亚文化特点。
接着探究了“丧文化”在90后青年中流行的原因,并对其对青年群体及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最后对90后青年“丧文化”的走向及未来展望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丧文化”现象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青年群体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态度,为青年群体的成长和社会发展提供启示。
展望未来,还可以深入探讨“丧文化”的演变和影响,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90后,丧文化,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概念解析,特点分析,流行原因,影响,走向,展望,研究总结,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青年群体的沟通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90后青年作为数字原生代,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化和自我表达,更愿意通过网络表达情感和态度,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青年亚文化。
通过研究“丧文化”现象,可以更深入地挖掘青年群体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帮助社会更好地理解和关爱青年一代,促进青年身心健康发展,推动社会文化持续进步。
1.2 研究意义青年亚文化是当今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其中“丧文化”作为其中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备受关注。
对于90后青年来说,“丧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热门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探究90后青年“丧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90后青年“丧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青年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青年群体的特点也在不断变化,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价值观的认同都有着独特的表现。
通过研究“丧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90后青年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状态。
研究“丧文化”对于探讨青年群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亚文化”视野中的青少年流行时尚文化

“亚文化”视野中的青少年流行时尚文化在青少年这一特殊的文化群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亚文化。
青少年流行时尚文化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青少年道德发展状况日益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今天,研究这一文化并将其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就显得格外迫切。
青少年流行时尚文化应放在“亚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审视,进而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青少年流行时尚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建构新时期道德教育的有效模式。
标签:青少年;亚文化;流行时尚文化;学校德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日趋娱乐化的大众文化的不断渗透以及信息化浪潮的席卷,流行时尚文化越来越为青少年所欣赏。
对流行时尚的追逐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显示青春和人格的重要特征,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当下的流行时尚,诸如文身、染发、排行榜、时尚手机、音乐茶座、时装表演……都是当代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时尚内容。
从亚文化的视角审视和研究青少年流行时尚文化,正视青少年的时尚潮流,进而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促进青少年流行时尚文化的健康发展,建构新时期道德教育的有效模式,是学校德育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和领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对青少年亚文化和流行时尚文化内涵的认识青少年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是指在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与成人文化有一定差距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它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反叛色彩,适应青少年的需要,是青少年生活观念和行为的统一体,显示了青少年文化偏离、排斥“成人文化”或“主流文化”的总体态势。
往往表现为服饰、发式上的标新立异,语言、行为、心理上的逆反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抗,以及对某些传统规范的反判,反映了青少年对环境朦胧的冲动和对自身价值的强调。
在这种亚文化中不乏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成分。
青少年流行时尚文化是青少年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社会青少年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体现。
一般来讲,受青少年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其主要功能是娱乐。
“90后”亚文化解读

重庆
401 0 7 5)
文章 编 号 :6 2 7 9 2 0 0 — 3 一 1 1 7 — 8 4( 0 9) 4 2 2 O
摘 要 如今 ,“ 脑残的一代”、 非主流”成为 了9 “ O后青少年 的代 名词 , 火星文”成 为他们 的标 志, “ 他们 被贴 上 “自我 ”、“ 叛 逆”、“ 另类”的标 签。然而 , 任何新兴事物 的出现必然伴随着积极 与消 极两个 方面 的影响 , 因此, 全面 地认识 “O后” 客观地 对待 9 、 “ O后”的行为 、 9 深刻地 了解 “ 0后”亚文化 , 9 对于 “ O后”青少年 9 的成长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关 键词 “0后 ” “ 主 ”亚文 化 的 建 议 9
31欣 赏 “ 0后”。 . 9 引导 “ 0后” 9 北京大学 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 曾说过 : 每一代人 ,都为他 “ 的上一代人所不满 , 最后还是接 了上代人 的班 , 完成了历史赋予他 们的使命 , 然后又有资格来批评下一代人1 2 ] 。” 在这样 的一个循 环中 , 社会 上的每一个人 每一代 人都是 参与 者。每个时代 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共 同的特质 , 但每个 人又都是不 样的 , 因此时代的背景只能作为评定他们 的参考 , 而不应成为唯 标准 。而且 , 这些共 同特质 的好与坏 , 也应放 置在整个时代 的背 景中来进行评价。也就是说 , 当今社会 中, 们应该 宽容的对待 在 我 “O后 ”, 9 同时, 9 “ 0后”也应该 正确 的认识 自己。 就发展 而言 , 9 “ O后”青少年应该学 会欣赏父辈和 “ 0后”前 8 辈的优点 , 充分利用 自己的优点 , 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 ; 使 对于家 庭来说 , 父母 应该善 于发现孩 子的闪光点 , 在支持孩 子张扬个性 , 追求独立 的同时 , 给予 他们方 向性 的指导 : 肯定他们 的积 极方面 , 帮助他们认识不合时宜的方面 ; 对学校而言 , 教师们应尊重学生的 非主流选择 , 理解并 了解他们 的非主流文化 , 给予一定主流意识 并 形态 的引导 : 张扬个性是年轻人 的天性 , 学校不应对他们 的个性装 扮过于拘泥 , 教师不应对他们 的个性 言语过 于干涉 , 但教师应该让 他们 了解 自由的适度性 , 从而使他 们更好 的完善性 、 备才能 ; 完 对 整个社会来讲 , 给予 “O ” 常发展 的空 间, 应 9后 正 既不应过 分关注 , 过多的进行评 头品足 , 也不应置之不理 , 放任 自流。 32 了解 亚 文 化 , 解亚 文化 . 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 , 的变革产生 了, 新 年轻一代不再可能只从 书 本上接受社会化的知识 ,老一辈 的经验也已无法满足他们应付未 来所展示的不确定性 的需要 , 因而亚文化出现了。亚文化的出现打 破 了个人被动 的文化接受状 态 ,他们有 自己的音乐语 言 、交 往方 式、 价值观念。目 于长辈们来说 , 对 一部分人无法理解这些看似全新 的东西 , 还有部分人也 只是消极 的接 受 , 但是一个人 的一生会 经历 多种亚文化 , 每个人都会 是亚文化的缔造者。再者 , 亚文化 的出现 充斥着 当代青 年们对 老的社会文化的不满 , 它必定有它 的独特 性 、 进 步性 , 因此 , 辈们首先 应该反思 自己所创造 的文化 , 长 然后 跟新 兴 的亚 文化对 比、 比, 类 了解各 自的优 缺点 , 到二者共存 的平衡 找 点, 这样才能真正的有利于青少 年的发展 , 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 文化是没有城堡的围墙 。它们没有 固定的边界, 没有 固定 的据 点, 随着 时间的推移 , 它们或者连成一片 , 或者交错 并存 。同样 , 亚 文化也 是主流文化 的一个 蔓枝 , 一个补 充 , 而且 随着时间 的流逝 , 亚文化会渐渐的融入主流文化之 中。
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由来、发展与应对

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由来、发展与应对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由来、发展与应对引言中国的Z世代青年,也被称为千禧一代,他们是在21世纪出生的一代人。
与他们的前辈相比,Z世代青年具有更加多元、开放的价值观念,他们倾向于追求个性自由,尊重多样性,并善于利用现代科技。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浪潮涌动,中国Z世代青年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亚文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由来、发展与应对。
由来中国的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
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家庭条件逐渐改善,Z世代青年享受到了更多的物质和教育上的机会。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让他们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他们开始形成了一种自由开放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氛围。
发展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
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他们能够更加轻松地获取信息和与世界互动。
他们善于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他们的生活和经验。
同时,他们也受到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如音乐、电影、时尚等方面。
这些外来文化元素融合到了他们的独特亚文化中,形成了一种东西方结合的风格。
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发展还受到社会转型的影响。
中国社会正在快速转型,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受到了挑战。
这给Z世代青年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
他们不再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和追求,对性别、性取向和种族等问题更加包容和开放。
这种开放和多元的态度形成了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特点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特点包括:多元化、个性自由、开放包容和科技驱动。
多元化是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鲜明特征。
他们生长在一个多元社会中,接触到的信息和文化非常丰富。
他们不再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加接纳和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他们看来,多样性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个性自由是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核心特点。
【研究报告】50张图读懂80、90、00后的亚文化

次元(真实世界)相对应;2)弹(dàn)幕:炮弹(dàn)一样的评论(吐槽)充斥屏幕,源于军事术语,指用大量或少量火炮进行密集炮击;3)评论才是本体:炮轰过程比阵地本身更值得欣赏,弹幕视频实现了“超越实际时间,虚拟的时间共享”以及“观众一起参与”的感觉;4)二次元文化是弹幕视频火爆的基础:隔行如隔山,二次元属日漫ACG文化并有自身行为规范及理论体系,如果你不属于二次元则被称作三次元,不属同一个世界进而志不同、道不合;5)“萌化”与“娘化”:二次元文化一大特点便是“萌化”与“娘化”,任何事物均可拟人化及女性化,并因此全面拉低互联网笑点与萌点;6)让你脑洞大开:萌化、娘化、无厘头、吐槽、内涵等互联网元素大多能在二次元文化中找到起源,他们使原本普通的事物变得丰富起来,让你精神愉悦、脑洞大开,这便是90后“脑洞系”互联网,较仅关注形式的80后“视觉系”互联网更胜一筹。
4、00后“爱觉不累”,互联网回归真实表达,看好“存在系”轻联网。
1)00后出生率跌至代际最低(较85后下降41%)、人均GDP达代际最高并将突破30000国际元,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与时代孤独感并存,他们追求能触摸到的真实生活并保持真实自我,是真正“好爱,感觉不会再累了”的一代;2)00后代表性互联网产品尚不存在,他们多玩摩尔庄园长大并拥有一个高等级百度贴吧账号(如“00后早恋吧”);3)他们在AB站被称作“小学生”,因吐槽直接、真诚被90后用户逐步边缘化但仍“爱觉不累”。
我们看好回归真实表达并轻度接入生活场景的“轻联网”应用,返璞归真的00后将全面开启“存在系”轻联网。
5、申万90后投资组合:(不含欢聚时代)过去三年绝对涨幅259%,跑赢传媒板块157%、跑赢创业板199%。
1)二次元:看好ACG文化产业和弹幕视频:奥飞动漫(A站相关性)、百视通(SMG旗下B站)、东方明珠(SMG旗下B站)、掌趣科技(崩坏学园2海外代理);2)电子竞技:浙报传媒、顺网科技、金亚科技;3)场景社交:结合特定轻度场景、可穿戴设备LBS接入及具备身份属性识别的陌生人场景社交应用(机会极大),相关标的:无;4)互联网娱乐3.0:看好用户全面参与演员、导演、编剧、经纪、粉丝角色并完成O2O的互联网娱乐3.0模式:欢聚时代、华谊兄弟、华策影视、乐视网;5)教育互联网:看好转化青少年学习场景的2B2C K12教育互联网闭环:全通教育、立思辰、拓维信息。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 90后“丧文化”研究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 90后“丧文化”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涌现出了一种被称为“丧文化”的现象,尤其是在90后青年群体中更为显著。
本文将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90后“丧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一、 90后“丧文化”的概念“丧文化”一词最初源自于日本,指的是一种低落、悲观、颓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90后“丧文化”则是指在当前社会环境下,90后青年群体中出现的一种非主流且颓废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这种文化现象的兴起源于对现实生活的压力和困惑,表现为对传统价值观的怀疑和对生活的无力感,同时也体现出对世界的不满和对自我认同的迷茫。
二、 90后“丧文化”的形成原因1. 社会环境因素90后青年群体成长于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面临着就业压力、房价高涨、社会竞争等问题,这些社会现实使得他们在面对未来时感到无望和无力。
2. 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90后青年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选择,然而互联网也成为了90后“丧文化”产生的温床。
在网上,他们可以找到一些“丧文化”的相关话题、音乐、图像等,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文化现象的传播和影响。
3. 个体心理因素90后青年的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和生活压力等个体心理因素也是导致“丧文化”形成的原因。
他们面对社会现实时可能会感到无力和无望,这种心理状况也加速了“丧文化”的形成和传播。
三、 90后“丧文化”的特征1. 悲观和颓废的生活态度90后青年在面对社会现实时往往会表现出一种悲观和颓废的生活态度,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望,甚至会选择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
2. 强烈的自我认同和独立性虽然90后“丧文化”表现出一种低迷和颓废的一面,但与此他们也表现出对自我认同和独立性的追求。
他们渴望找到真实的自我,并坚持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生活方式。
3. 非主流的审美趣味90后“丧文化”在审美和趣味上表现出一种非主流的特点,他们崇尚一种颓废和低迷的生活方式,并对一些非主流的文化现象产生共鸣和追求。
青少年亚文化

知识青年
知识青年,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 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但从50年代起,知识青年却 成为一个特定名词,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签。他 们响应国家的号召,怀着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赤 诚热心,上山下乡,支援祖国各地建设。他们充 满活力、充满干劲,为了祖国的建设,付出了自 己的热情、智慧和青春。
文学青年
八十年代的校园内,到处都弥漫着文学的浪漫 气氛,几乎每一个大学生心中都装满了诗情画 意,都是校园诗人。各种各样的文学社团如雨后 春笋,在教学楼前的大草坪上,时常会听到同学 们高声的诗朗诵和吉他的低声呻吟。那个时候虽 然物质不富裕,但是青年人精神饱满,富有理 想。那是一个精神复苏、低吟浅唱的年代,那是 一个有文化、有内涵的年代。
2.青年亚文化当代变化的突出表现
青年亚文化在当代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抗争 意识的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来 抵制成年人文化。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与西方青年 亚文化不同的是并没有明显的阶级特点,但却烙上 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由于中央政府为控制人 口而采取的计划生育政策,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 青年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比有兄弟姐妹的同 龄人更少得到情感支持,因此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更 早独立,更早成熟。这种独立促使他们渴望摆脱父 母的影响,在同龄人中获得认可,养成以自我为中 心的性格,这些因素构成了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 独特方面。
5.网络文化
在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文化也已经成 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的海量 能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这对于 那些本来就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青少年来 说有着更大的吸引力。网络以它特有的方式和丰 富的内容向人们展示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和世 界,这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实现自身需求的最好 舞台。在信息社会里,网络文化越来越普及。谁 能更快、更多地掌握信息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网 络“话语权”。网络文化为人们提供了超越国界 和民族国家阈限的生活空间和更加民主和多样的 文化交流渠道,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也在更加全球 化的赛博环境中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词第一次语义上的转变,是由于在1982 年日本动画里程碑式作品《超时空要塞》 里,女主角明美用这个词来称呼男主角一 条。由于《超时空要塞》的大红大紫,这部 动画的年轻爱好者们也开始模仿主角用“御 宅” 来互称,并且以此作为一种时尚。对于 一些年纪较大的动画迷来说,他们无法向年 轻人跟风学习并在习惯上向年轻人靠拢,于 是便停止了“御宅”这个词原先作为敬语的 用法,转而将年轻的动画迷称为“御宅”。 这多少带有一点讽刺和看不起的味道。
.“追星文化”
当下的媒介对中国青年的追星亚文化的发展起到 了推波助澜的作用,90年代早期,罗大佑和崔健以愤 怒青年为青少年所知,90年代中期则是周星驰和王 朔。尽管追星文化等亚文化中包含一些消极的成分, 但在青年们看来,这些文化内容中充满了轻松、自由 和愉悦,自然就很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同。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周星驰的《大话西 游》、长篇电视剧《还珠格格》、周杰伦的 MTV、西方影视剧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 类文化的追逐和消费在部分青少年那里变成 了一种对家庭、社会各种压力的“抵抗仪 式”。这些狂欢化的青年亚文化是有些青少 年文化认同的特有方式,也是他们情感沟通和 身份认同的渠道。
国外的青少年亚文化 例如,“光头仔”的行为表面上是在追求一 种粗野彪悍的形象或风格,但在其背后却隐藏 着一种意识形态企图。迪斯科夜总会、光头 党、朋克、嬉皮士、摇滚乐……直至群居、吸 毒、同性恋等从文化到生活各个层面,这些一 度成为英、美90年代的一道文化景观。青少年 就是通过这些活动来创造新的大众文化形式, 因而,这种带有反叛色彩的青年文化具有后现 代的倾向。
青年亚文化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 少年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 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所以,青年亚文化最 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 性。问题在于这种处于破坏、颠覆状态的亚 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错觉,从 而将全部媒体上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当作主流 文化来接受,把亚文化宣扬的价值观念当作 主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来吸收。
御宅文化
御宅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仅源于巨大 的社会压力和疏离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是青少年 自我意识的一种个性化体现。“御宅文化”的核 心本质实际上是一种对“唯美”的追求,他们有 着非常高的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审美观,甚至成 为一种病态的执著。御宅族对于物体,人生和情 感,都有十分完美的想像,内心中容不得半点瑕 疵。然而这种追求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御宅族们就不可避免的沉浸在自我想像的 世界中了,他们只和现实社会保持最简单的必要 接触,“自闭”因此而产生。
酷儿理论(同性恋亚文化)
“酷儿”(queer)由英文音译而来,原是西方主流文化对 同性恋的贬称,有“怪异”之意,后被性的激进派借用来概 括他们的理论,含反讽之意。酷儿理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在西方火起来的一种关于性与性别的理论。它起源于同性恋 运动,但是,很快便超越了仅仅对同性恋的关注,成为为所 有性少数人群“正名”的理论,进而,成为一种质疑和颠覆 性与性别的两分模式,挑战男权文化的思想武器。是后现代 主义在性学研究上的典型表现。 酷儿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性倾向是流动的,不存在同性 恋者或异性恋者,只存在此一时的同性间的性行为,以及彼 一时的异性间的性行为;甚至,不存在绝对的传统意义上的 男人或女人,只存在着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酷儿 理论认为人在性行为与性倾向上均是具有多元的可能的。 酷儿理论对二元划分的方法,反对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它 对男权文化和异性恋霸权模式的冲击和颠覆至少在今天看来 是最为彻底的。
青少年
亚文化
主要内容
1
青年亚文化的概念 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国内外的青少年亚文化
2
3
青年亚文化的概念
青年亚文化可以概括为年轻人为了有别 于主流文化而创造的一种文化,以“叛逆” 为主要色彩,以示青年文化偏离、排斥甚至 对抗“成人文化”或“主流文化”的总体态 势。科尔曼形象地把青少亚文化比喻为“存 在于成人鼻子底下的另类文化,它拥有不同 的语言,特殊的象征符合以及更为重要的价 值系统……所有这些使它远离了主体社会所 建立的体系和目标”。
2.青年亚文化当代变化的突出表现
青年亚文化在当代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抗争 意识的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来 抵制成年人文化。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与西方青年 亚文化不同的是并没有明显的阶级特点,但却烙上 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由于中央政府为控制人 口而采取的计划生育政策,9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 青年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比有兄弟姐妹的同 龄人更少得到情感支持,因此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更 早独立,更早成熟。这种独立促使他们渴望摆脱父 母的影响,在同龄人中获得认可,养成以自我为中 心的性格,这些因素构成了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 独特方面。
其他的一些90年代青少年流行的亚文化
Thank you !
当代中国的青年亚文化贯穿于青年的价值 观、生活、行为方式、自我形象之中。青年亚文 化又是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文化多元的产物,它的 产生和流行受到西方亚文化所带来的直接冲击。 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新的文化被创造 出来并被青年所接受、学习和模仿,由此产生了 具有鲜明时代特色青年亚文化,并具有青年人的 主体性,流行化趋势和个性化特征。
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一、以反抗成年人文化即英国学者克拉克所 说的“父母文化”为特征,例如,追星族与追星 文化被约翰·费斯克看作是抵抗主流文化意义的 一部分,费斯克在他的《追星族的文化经济》一 文中说,追星文化即是对主流文化意义的抵抗, 追星族典型地与主流价值系统所鄙视的文化形式 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突出了游戏、发泄特性,青少年对网络游戏 的沉迷,就有类似的特点。“玩耍”成为接触媒 介的一个主要特征。当下青少年使用的媒介主要 是网络、电视、时尚杂志、卡通读物、言情类的 图书,以及一些信息技术衍生媒体如MP3、手机 等,而新兴媒介的使用主要表现在网络游戏、网 络聊天、手机短信等. 三、表现为旷日持久的狂欢活动,而这主要表现 在媒介使用领域尤其是新兴媒介的使用上,青少 年是把接触媒介看作是一种“狂欢仪式”,与以 往不同的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为青少年创造了自 己的独立社区
我国的青少年亚文化
1.鲜明时代特色青年亚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亚文化随之兴起,其形式、 规模和内容呈多样化和流行化趋势,并表现出对青 年文化生活的不断渗透,对青年的思想产生了重大 影响。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也处在一个转型期。在 当代中国,在主流文化和先进思想熏陶下,众多的 “优良青年”是建设先进文化和健康社会生活的 主体力量,他们对时代的脉搏有着最敏锐的感觉和 反映。
嘻哈文化
嘻哈(hip hop)是一种源自非洲原始部落的流行文化,一点点 演变成为一场全球的青少年文化运动。"嘻哈"早已成了一种流行 的时尚,甚至已成为一种固定下来的习惯,穿着宽松但昂贵的衣 服,包著名牌头巾或运动帽,典藏版的球鞋,当然还有带数位摄 影的手机与耳机,加上一堆亮闪闪的金属饰物,踩着那种有点摇 晃的步伐。 Hiphop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日本,继而传入韩国,并在这 两个国家得到迅速发展。香港是一个接触国外事物比较快的地 方,因此HipHop文化早就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现,并在九十 年代中开始兴盛,慢慢成为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