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合集下载

大都市区的发展模式:我们学到了什么?

大都市区的发展模式:我们学到了什么?

大都市区的发展模式:我们学到了什么?作者:刘贤腾,译校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5年第5期Gregory K. Ingram 著[美] 刘贤腾[1] 译校文章编号1673-8985(2015)05-0121-09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译者按:正确认识城市发展规律和准确判断城市发展趋势,是科学理性规划城市的前提。

曾就职于世界银行和林肯土地研究中心的Ingram,广泛涉猎和深入研究世界各大城市的发展后,提出了一些大都市区的发展模式,如会形成多个副中心、制造业分散化发展而服务业趋中性发展,及由此给交通运输系统带来的挑战。

而在发展模式上,城市土地开发有无市场机制是一个关键性因素,不仅决定了住房供给模式,而且决定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运行效率。

以上这些经验,对上海这座有2 400万人的巨型都市区而言,在旨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改革当口,进一步优化上海都市区住房供给、就业岗位和交通设施等空间布局无疑具有极好的借鉴意义。

摘要:发展中和发达国家城市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发展模式都表现出了与基本城市区位理论相一致的规律。

大都市区正呈现出相似的去中心化结构:有多个副中心,分散化的制造业和日益集中化的服务业。

去中心化提高了对客运和货运道路交通系统的依赖。

土地市场是去中心化的一个主导因素,那些没有土地市场的城市即使很弱但与拥有土地市场功能的城市相比,发展模式存在很大差别。

城市间的住房需求模式很相似,但城市住房供给模式各异,这导致了住房价格与收入间的比率变动幅度很大。

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在城市间及城市内部不同部门间也有不一样的表现。

低收入国家的大都市区仍将随这些国家的城市化而增长。

关键词:全球城市;产业体系;空间布局;发展模式作者简介Gregory K. Ingram [美]曾任世界银行城市发展和研究部业务评估总干事曾任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和国际研究部主任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刘贤腾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博士0 引言虽然我们关于都市区发展的知识还不甚完美,但在过去的35年中,关于发展中和发达国家的城市、都市区发展理论和经验性探索工作已经开展了。

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

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5)01-0011-05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谢守红 宁越敏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

都市区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同时也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分析了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空间演变特征,阐述了中国都市区现象的出现及其发展前景,并对中国都市区的概念、界定标准以及都市区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城市;城市空间;都市区;都市区规划〔中图分类号〕 C912.81 〔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口日益向城镇集中,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大城市的发展更为迅速,城市经济实力和辐射扩散能力大大增强,地域范围不断扩张,与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并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形态。

与一般的城市概念相比较,都市区是特指那些集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扩散发展具有相当规模,并开始由集聚为主的阶段转向扩散为主的阶段的大的城市区域。

都市区在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是城市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和重要空间形式,承担着带动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作用,并为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和条件。

进入新的世纪,中国面临城市化进程的跨越,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产业跨越发展相对应,中国也处于以都市区化带动城市化的新城市时代,都市区将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基本组织单元和城市化的重要模式。

一 中国大城市发展趋势11中国大城市数量的增长建国以来,我国50万人口及以上的城市数量,除个别年份外,都是不断增加的。

1949年,我国仅有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8个。

到1960年,特大城市数增加到15个,大城市增加到24个。

但此后20年间,我国由于实行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流动和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使得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十分缓慢。

到1980年,我国的特大城市数为15个,大城市数为30个,与1960年相比,特大城市没有增加,大城市仅增加6个。

谈大都市地区经济理论及其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意义

谈大都市地区经济理论及其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意义
城 市 是 一 个 “ 立 岛 ” 乎 所 有 经 典 孤 。几 发 展 经 济 、城 市 经 济 学 理 论 都假 定 城 市 是
在一个孤立的文 明体系 ,使用单一体经济
研 究 方 法 建 立 经 济 模 型 。 翻 开 西 方 城 市 经
西安Leabharlann 706 104济学的教科书可 以看到其研究的范围仍然 是城市 内部 ,将其作为一个孤立的经济体
古典区位论。关于大都市 区经济研究
的区位论 ,这种理论主要从工业 区位 、城
市区位的角度分析大都市 区经济。韦伯在
工业区位论 中提 出了工业经济具有 明显 的 城 市经济指 向性 ,在集聚 因子和分散 因子 的共同作用 、成本收益的市场作用下 ,城
市与周 边形成 了明显 的专业化分 工格局 ,
数 量 、交 通 运 输 距 离 ( 此 决 定 中心 城 市 以
关键 词 : 大都 市地 区经 济 理 论 综 述
评价 城 市化
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征 , 克里斯 泰勒和廖什分
别提 出了城市区位论 , 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解 释城市等级及城市带的形成和经济地理特 征。戴克在 《 大城市与区域 》 一书 中正式提 出了城市等级体 系的概念 , 为在城市经济 认 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中, 城市区域发展呈现 出 等级层次规模分 布。 随着大量人 口、 产业 的 离心状运动 , 其城市空 间结构有高度集中转 向分散 , 借助联系方便 的交通运输 网, 使一 些在经济 、 社会 、 文化等各方面活动有密切 交互作用的巨大城市地域成为现实 , 借此戈
2 、陕西交通职业技 术 学院 西安
西安

7 0 2 3 10 1 、武 警工程 大学
708 1 0 6)

关于“大都市区”理论与区域发展

关于“大都市区”理论与区域发展

关于“大都市区”理论与区域发展关于“大都市区”理论与区域发展谢让志“大都市区”一词的出现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有着密切关系。

20世纪末叶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各国为了生存与发展,都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知识经济水平成为国家和地区竞争的一种不可替代的力量。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大大提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独立于世界经济潮流之外,都必须进行实质上和有成效的联合,这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本文仅就“大都市区”理论问题进行如下讨论。

一、“大都市区”理论溯源18世纪末期,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遂对国家土地开发、城市建设及区域规划产生了浓厚兴趣。

1809年德国经济学家苗勒研究了某一区域内城市的空间结构、作用和等级问题,认为“六角形”是城市空间分布的最佳结构形态。

德国经济学家寇尔和施吕特尔等人也先后研究过地表城市分布形态问题。

1933年德国著名经济家、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集前人研究成果之大成,出版了《南德的中心地》一书,系统介绍了他对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附近地区城市分布、功能、结构和等级问题的研究成果,编制了南德中心地体系结构表(见附表)表中左侧第一行为城市类型和级别,第7级(L)是地区首府慕尼黑,中心地数和市场区数各1个,为最高级的中心地,区域半径108公里,区域面积32400平方公里,总人口350万人,其中慕尼黑人口50万人;提供货物和服务2000种。

以下级别依次降低,到最低的1(M)级,服务半径、区域面积、总人口、中心地人口和服务内容均减到最少,但是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数量却最多,把整个巴伐利亚州全部覆盖起来。

在此基础上,克里斯泰勒还提出城市空间扩展的三个重要原则,即①市场原则:按此原则,由小的区域向大的区域发展,是按照K=3的系列发展,即中心地和市场区是按“3”的倍数增加的,低一级市场区数量总是高一级市场区数量的三倍;高一级中心地通过六条放射状交通线与次一级中心地相连接。

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 中 心 县 , 即 中 心 市 所 在 县 的 其 余 部 分 ,并 且 该 县 的 人 口 至 少 有 ’"+以上是在城市化地区里。
)* 外 围 县 , 指 与 中 心 县 连 接 并 满足以下条件的县:(%)至少有,’+ 的 劳 动 力 从 事 非 农 业 活 动 ;(!)县 里被雇佣的非农业劳动力至少是 中 心 县(市 )所 雇 佣 的 非 农 业 劳 动 力的%"+或至少为%""""人,或者县 里居住的非农业劳动力至少是中 心 县(市 )居 住 的 非 农 业 劳 动 力 的 %"+或至少定居有%""""人,或者这
准 用 于 国 情 调 查 ,称 为 标 准 大 都 市 区 。%&’& 年 改 称 标 准 大 都 市 统 计 区 ,一 直 用 到 %&(" 年 。 这 以 后 开 始 实行新标准,改称为大都市统计 区,它的组成部分包括)个:
%*中心市,指一个’万人以上的 中心城市或两个城市有相邻的边 界 ,其 中 一 个 城 市 至 少 有 ’ 万 人 口 , 另一个城市人口不少于%$’万。如果 两个邻近城市均达到或超过’万人 口 ,并 且 城 市 之 间 的 距 离 不 超 过 !" 英 里 ,这 两 个 城 市 将 被 划 入 同 一 个 大 都 市 区 ,除 非 这 两 个 城 市 之 间 没 有明显的社会经济联系。
己 的 国 情 特 点 增 加 或 减 少 一 些 界 也 是!’世 纪 世 界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主
定指标。
导趋势。大都市区是城市规模发展
日本参照英美的经验,于’*%# 到一定程度之后,聚集于城市的非

大都市区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意义

大都市区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意义

大都市区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意义
2006-05-31 来源:SRC-77
根据世界城市联盟和加拿大科瑞澳公司对中国大都市区的一项研究表明,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高效的大都市区可形成庞大的消费市场,往往都是消费者的集中地。

2、大都市区拥有规模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有高度流动性,企业更容易降低成本。

劳动力的集聚产生很大的持续性教育和培训的需求,因此大都市区人力资本通常是比较发育的。

3、大都市区土地市场比较发达,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区位选择机会。

相对而言,外资进入长三角、珠三角时,选择的区位就比较灵活。

4、大都市区的市场高度融合,为企业提供更为充分的生产资料。

广本公司在五年之间成功完成了50%供应商的本土化,就是因为珠三角大都市区供应链非常发达,有效提高了这个区域的竞争能力以及企业的产出能力。

5、大都市区是就业岗位最为集中的地区,就业岗位的选择和机会比其他地区要多,因此也是外来人口最为向往的地区。

6、大都市区为居民生活提供更多的选择,能为各个阶层的居民提供更宽的居住选择面,能吸引外来人口聚集。

7、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大都市区具有社会包容性,外来人口更容易在大都市区聚集,更加容易融入城市生活。

此外,大都市区基础设施服务等公共服务实现规模效应的条件优越,特别是公共交通、环境保护以及区域性的基础设施更容易产生需求,大型港口、机场往往在大都市区产生。

大都市区化——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大都市区化——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大都市区化——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美国新城市化时期的地方政府》读后感董立功厦门大学历史系王旭教授和政治系罗思东副教授合著的《美国新城市化时期的地方政府》一书已于2010年1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笔者研究生阶段曾师从王旭教授,但因天资愚钝,仅学了点皮毛就进入厦门某高校从事行政工作。

暑假逛书店时意外发现王旭教授又出新书了,遂迫不及待地买了一本以先睹为快。

城市化(urbanization)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概念,说它古老是因为自城市出现以来就存在城市化的问题,说它年轻则是因为关于城市化的研究19世纪70 年代才兴起。

1867年,西班牙城市规划师依勒德丰索•塞尔达(Ⅱdfonso cerdà)出版了《城市化概念》一书,首次提出了“城市化”(urbanization)这一概念。

城市化”作为专业术语传入我国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学界对于“urbanization”这一术语的翻译至今仍未统一,大体有“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三种说法。

不论采用哪种译法,我国学者们对于城市化的内涵的认识比较统一。

一般认为,“城市化”(urbanization)是指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王旭教授指出:城市化作为世界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历史现象,实际上有其规律可循。

王旭教授通过研究发现,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无一例外地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即城市化可分为“传统城市化”和“新城市化”两个阶段。

所谓“传统城市化”,其主要特征是农村人口不断变为城市人口,城市规模由小变大,但城市周边地区发展迟缓,郊区处于依附地位,大致相当于城市发展的初期和中期。

所谓“新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郊区逐渐反客为主,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

中心城区和郊区经济版图重新划分,制造业、零售业等在郊区获得广泛发展。

郊区与原有中心城区共同构成城市多中心结构。

中心城区和郊区从此消彼长的博弈发展为同步依存的新经济实体(一般称之为“大都市区”),大致相当于城市发展的成熟期和稳定期。

欧洲首都大都市区经验对我国首都区建设与发展的启示

欧洲首都大都市区经验对我国首都区建设与发展的启示

住 一 个 或 多 个 较 大 的 中 心 城 市 周 围 ,而 且 形 成 功 能 上 密 切 联 系 的 县 有 巨 人 经 济 力 的 城 市 聚 集 群 住 世界 主 要 大 都 市 区 中 ,包 含
纽 约 、东 京 、伦 敦 ,京 津 冀 J u 都 区 涉 及 北 京 、天 津 、河 北 、山 、陕 阳 、内 蒙 、辽 宁 和 山
以及 众 多小 城 镇 。
业 革 命 后 英 围 主
要 的 生 产 基 地 和 济 核 心 区 . 伦 敦 城 和 其 他 3 .由 2个 行 政 区 共 同 组
或 的 大伦 敦 是 这 都 m 圈 的 梭 心 ,构 成 大 伦 敦 区 ( rae o 一 G etrL n
本 文为 国家十 一 五项 目 《 海新 区可持 续发 展研 究》 滨
程 中 .伦 敦 非常 重 视保 护 环境 .致力
于 可 持 续 发 展 .在 统 一 发 展 规 划 中 ( ntr eeome tPa .U P 提 U i y D vlp n ln a D )
伦 敦 也 是欧 洲 议 会 选 区之 一 .设 有 9
个欧 洲议 会议 员 ( E s M P )席次 .也是
全 国人 均 G P最 高 的行政 区 。靠近 伦 D 敦城 的 1 2个 市 区 .称 为 “ 内伦 敦 ” : 内伦 敦 以外 的 2 0个 市 区 叫 做 “ 伦 外 敦” .相 当于一 般城 市的郊 区 大伦敦 区从雾 都 时代 的 工业 中 心 。慢 慢 癌变 成 当今 的金 融和贸 易 中心 .最 近 1 0多 年 ,以 广 告 、建 筑 、艺 术 品 与 ^ 董 、 设计 、时 装 设计 、互 动 休 闲 软件 、音 乐 、表演 艺 术 、出版 、软件 与计 算 机 服 务 、电视 与广 播等 创 意产 业 为 主 的 新 兴产业 开始在 大伦敦 地区异 军突起 凭 借着每 年 2 0亿 英 镑 的产 出 值 .创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