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导论复习材料-按章节
环境科学导论 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导论考试复习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2 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全面理解在环境当中进行资源的开发,然后进行产品的生产,产出品要使用和服务,在使用和服务的过程中,会有些废弃物排入环境中,。
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也会有些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在进行到环境中的过程,这是一个整体的循环过程。
(2)环境问题分类A 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等B 次生环境问题a. 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物种灭绝b. 环境污染与干扰噪声、震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等。
(3)八大公害事件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危害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水俣事件:甲基汞富山事件(骨痛病):镉四日市事件: SO2、煤尘重金属粉尘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二全球环境问题1 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是H2SO4\HNO3及其前体物SOX,NOX等)通过降水(包括雨、雷、霜、雹、雾、露等形式)或在气流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造成污染的现象。
酸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湿沉降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干沉降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材料-按章节

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力或者人为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开展的各种环境影响2、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换进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任意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3、环境科学的开展历程:(1) 诞生:标志—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2)迅速开展:标志—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开展〞概念;(3)学科体系趋于成熟—标志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开展大会?里约环境与开展宣言?、?21世纪日程?。
第二、三章复习要点1、女神〔Gaia〕假说的观点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不断地、主动积极的对地球环境起着调节作用。
2〕、正是上述调节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而此稳定性的实现是基于Gaia系统部生物的各个局部相互有序、协调的合作。
3〕、强调只有把生物和环境看成一个整体才能真正了解地球。
4〕、在地球进化系统中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物质环境,即强调生物对地球进化的作用和影响,气候和化学组成的调节是该进化系统的自发应变特性,进化本身是渐进和连续地结合。
2、大气圈构造组成,根据海拔不同的分类,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
对流层:平均12km平流层:约12-50km中间层:约50-80km热成层:80-800km逸散层:>800km3自然环境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食物链:,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严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地带分布规律:〔p38〕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包括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4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物质的根底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第⼀章绪论环境的概念:⼴义的概念: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中⼼事物⽽⾔,作为某⼀中⼼事物的对⽴⾯⽽存在。
它因中⼼事物的不同⽽不同,随中⼼事物的变化⽽变化。
与某⼀中⼼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事物的环境。
狭义的概念中⼼事物是⼈类,以⼈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类⽣存、繁衍所必须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可分为⾃然环境与⼈⼯环境两种。
环境要素:环境要素⼜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的、性质不同的⽽⼜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然环境要素与⼈⼯环境要素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的要素所控制。
整体性⼤于个体和:是指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产⽣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
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是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指在⼀个具体的环境,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群的⽣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群的具体要求⽽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种概念。
环境的功能特性⼈类环境系统是⼀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
由于存在连续不断的、巨⼤的和⾼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表现出对⼈类活动的⼲扰和压⼒。
. 根据环境的概念界定,各种环境要素都是⼈类所需要的资源。
环境的功能⾸先是为⼈类⽣存提供所需要的资源。
环境具有调节功能。
环境具有服务功能。
环境具有⽂化功能。
整体性:局部污染可以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和危害。
有限性:弱⼩的地球(背景值、容量、⾃净)不可逆性:物质循环的可逆与能量流动的不可逆隐显性:后果的显现需要⼀个过程持续反应性:灾难隐患和遗传隐患灾害放⼤性:⼩的影响导致⼤的破坏环境问题⼴义:由⾃然⼒或⼈⼒引起⽣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类的⽣存和发展的⼀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环境的概念(以环境科学的概念为主)2、环境的分类(按主体分类和按成因分类)3、自然环境的要素包括哪些?4、环境的特性有哪些?5、如何理解环境的整体性?6、如何理解环境的隐蔽性和滞后性?7、什么是环境问题?8、环境问题分类?9、两次环境问题高潮出现的时间是什么?10、两次环境问题高潮时期各具有什么特点?引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1、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12、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分别是什么?13、环境科学诞生于什么时间?第二章大气环境1、大气的垂直分层?2、大气的组成分类?3、大气污染的分类?4、大气污染物的分类5、温室气体6、酸雨的定义?第三章水体环境1、水体污染的类型?2、水质指标COD,BOD的含义?3、城市污水处理分级?第四章土壤环境1、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的概念?2、土壤污染具有什么特点?3、土壤污染物的分类?4、土壤污染的类型?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1、什么是固体废物?2、固体废物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置各是什么意思?3、固体废物的分类?4、固体废物污染的特点?5、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第六章物理环境1、噪声污染?2、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分别是多少?3、噪声控制的原则?4、光污染?第七章生物环境1、生态系统的功能?2、生物多样性?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4、生物多样性保护?第八章环境管理1、“三同步、三统一”方针?2、我国环境管理的三大基本政策是什么?3、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有哪些?第九章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1、环境监测分类?2、什么是环境监测?3、环境评价?4、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环境科学复习资料第⼀章1、什么是环境⼀般认为,环境是指围绕着⼈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类⽣活和发展的各种⾃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是⼈类⽣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是⼈类开发利⽤的对象。
2、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类⽣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问题是⽬前世界⼈类⾯临的⼏个主要问题之⼀。
环境问题按其成因的不同,可以分为:原⽣环境问题是由于⾃然⼒引起的,没有⼈为因素或⼈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也称为第⼀类环境问题。
主要包括:地震、⽕⼭活动、滑坡、泥⽯流、台风、洪⽔、⼲旱、⾃然地球化学异常等⾃然灾害问题。
次⽣环境问题。
是由于⼈类的⽣产和⽣活所引起的⽣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机⼈类⾃⾝的⽣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也叫做第⼆类环境问题。
次⽣环境问题,主要是⼈类不合理利⽤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次⽣环境问题是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3、环境容量:是指在⼈类⽣存和⾃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容纳污染物的最⼤负荷量。
4、环境科学的产⽣环境科学是在环境问题逐渐呈现并⽇益严重的过程中产⽣和发展起来的⼀门综合科学。
5、环境科学的内容环境科学是研究⼈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
⼈类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统⼀的。
1、探索环境演化的规律2、研究环境变化对⼈类⽣存的影响3、研究⼈类⽣存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统⼀4、研究⼈类⽣存发展在不同范围内对环境的整体性影响5、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法6、研究环境科学的认识论和⽅法论6、环境科学的特点1、整体性指的是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构成了⼀个完整的系统,故⼜称系统性,也就是说,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以特定的⽅式联系在⼀起,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通过稳定的物质、能量流动⽹络以及彼此关联的变化规律,该结构在不同的时刻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整体性是环境的最基本特性,整体虽由部分组成,但整体的功能却不是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是由各部分之间通过⼀定的联系⽅式所形成的结构以及所呈现出的状态决定的.2、环境的区域性指的是环境(整体)特性的区域差异,具体说来就是:不同(⾯积⼤⼩的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区域的环境有不同的整体特性。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环境科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1、什么是环境?你对“环境”⼀词有何认识?答: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其中⼼事物是⼈类,以⼈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类⽣存、繁衍所必须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它们可分为⾃然环境和⼈⼯环境两种。
环境具有:①整体性;②有限性;③不可逆性;④隐显性;⑤持续反应性;⑥灾害放⼤性等六个特点。
(课本P1、P6-7)2、什么是环境问题?何谓原⽣环境问题和次⽣环境问题?答:环境问题,从⼴义理解,就是由⾃然⼒或⼈⼒引起⽣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类的⽣存和发展的⼀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
只是由于⼈类的⽣产和⽣活活动,使⾃然⽣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类⽣存和发展的⼀切问题,都是从狭义上理解的环境问题。
由⾃然⼒引起的为原⽣环境问题,⼜称第⼀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涝、⼲旱、滑坡等⾃然灾害问题。
由⼈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环境问题,也叫第⼆环境问题,它⼜可以分为环境污染和⽣态环⼰基那个破坏两类。
(课本P11-12)3、环境问题的发展可分为哪⼏个阶段?答:环境问题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①环境问题的产⽣与⽣态环境早期破坏,此阶段包括⼈类出现以后直⾄产业⾰命的漫长时期,所以⼜称为早期环境问题。
②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称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此阶段从产业⾰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
这⼀时期环境污染的特点是:由⼯业污染向城市污染和农业污染发展;点源污染向⾯源(江河湖海)污染发展;局部污染正迈向区域性和全球性污染,构成了世界上第⼀次环境问题⾼潮。
③全球性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在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开始,引发了第⼆次世界环境问题⾼潮。
这⼀阶段环境问题的核⼼,是与⼈类⽣存休戚相关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三⼤全球性⼤⽓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类⾃然的、⽽且是⾃觉的建设⼈类⽂明的问题。
(课本P12-15)5、环境科学的特点有哪些?答:环境科学的特点:①交叉性;②有很⼤争议的新兴科学;③复杂性;④动态性。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1、什么是环境及环境的组成?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的定义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外部世界主要指:人类已认识到,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周围事物。
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进的自然界众多要素,如阳光,空气,陆地(山地,平原等),土壤,水体(河流,湖泊,海洋等),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生物等;又包括经过人类社会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界,如城市,村落,水库,港口,公路,铁路,空港,园林等.它既包括这些物质性的要素,又包括由这些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出的状态。
2.什么是环境要素及其特征。
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亦称为环境基质,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自然环境要素,故环境要素同城是指自然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小)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等值性:是指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的不相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别;整体性大于个体和:是指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是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3、什么是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发展过程。
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发展过程:1、根据环境问题发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
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又称早期环境问题.(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一、什么是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环境属性: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可持续性、灾害放大性三、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素质好坏的一种描述四、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2、第一环境问题: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3、环境问题的阶段:(1)“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又被称为早期生态环境问题,时间在人类出现到200多年前的产业革命之间,主要以土地破坏为主(2)“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又被称为近代城市环境问题,时间在产业革命到1984年南极发现臭氧层空洞,主要特征为工业化促使城市化与城市问题(3)“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又被称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时间从1984年至今,主要特征为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五、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经济、社会与发展问题1、环境问题是人类经济活动直接与间接的结果2、治理与控制环境污染必须要有一定经济实力六、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1、控制人口2、发展经济实力,长期付出巨大财力物力治理3、科学进步发展,用科技解决环境问题七、环境科学研究的任务: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任务就是抓住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期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充分认知二者之间的坐用与反作用,掌握发展规律,促使环境质量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的演化。
?第二章一、什么是水循环?作用是什么?1、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
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2、作用:(1)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2)水循环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3)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4)通过各种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二、我国水资源的特征与利用情况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2、人均水资源极度贫乏3、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4、水土资源流失严重5、水分利用效率不高三、什么是水体水体是指包括水体本身与其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水生生物构成的完整的生态系统或综合自然体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力或者人为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2、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换进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任意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3、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1) 诞生:标志—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2)迅速发展:标志—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3)学科体系趋于成熟—标志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日程》。
第二、三章复习要点1、大地女神(Gaia)假说的观点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不断地、主动积极的对地球环境起着调节作用。
2)、正是上述调节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而此稳定性的实现是基于Gaia系统内部生物的各个部分相互有序、协调的合作。
3)、强调只有把生物和环境看成一个整体才能真正了解地球。
4)、在地球进化系统中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物质环境,即强调生物对地球进化的作用和影响,气候和化学组成的调节是该进化系统的自发应变特性,进化本身是渐进和间断地结合。
2、大气圈结构组成,根据海拔不同的分类,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
对流层:平均12km平流层:约12-50km中间层:约50-80km热成层:80-800km逸散层:>800km3自然环境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食物链:,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地带分布规律:(p38)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包括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4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城市人口承载力:也称城市人口环境容量,指在一定条件下,城市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量。
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5农村环境特点1)土地、草地和林地退化现象普遍,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和危害程度在部分地区呈加剧趋势。
2)原始和落后的生产观念和生活方式与现代生产方式和技术之间的冲突,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
3)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巨大差距,造成系统间的交流不平衡,自然资源和生产、生活资料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而各种环境污染和废物且不断地向乡镇和农村转移。
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以及物理性污染物全面影响着农村的环境安全。
4)环境问题使得农村贫困化问题的解决更为复杂。
6水利环境:生态水利的概念、原则、水利工程的利弊分析。
(P53-54)原则: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7绿色交通:采用低污染、合适都市环境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概念。
四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P63):总体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人类发展过程与环境(P64),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和它的五要素(68)五要素: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3、环境问题的概念、原因和实质以及解决之道概念(P69):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
原因(P70):原因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实质(P70):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造成的对生态系统平衡关系的破坏,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未能协调发展引起的问题,是人对自然规律的忽视和不尊重。
4、环境污染的概念、种类。
概念(P72):环境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种类(P72):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由污染物引起的污染,还包括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及光污染等由物理因素引起的污染。
5、八大公害事件的名称和原因(表格)与大气污染(P72)“八大公害事件”中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都与大气污染有关。
而且,当今最为人们所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加剧和酸雨,都是与大气污染直接相关的。
6、水污染以及水污染的种类(P76)水环境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水环境的污染问题包括地表淡水污染、海洋污染及地下水污染。
7、环境背景值(P76)环境背景值亦称自然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环境组成的各要素,如大气、水体、岩石、土壤、植物、农作物、水生生物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基本的化学组成。
8、土壤污染(P78)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的能力和土壤净化速度,从而引起土地正常功能遭到破坏或土壤肥力降低,并对土壤、植物和动物造成损害时的现象。
9、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衡的概念(P81~82)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即超过生态平衡阈值时,将使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功能受阻、生态系统紊乱以及反馈自控能力下降,这种情况称之为生态平衡失调。
五1、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概念,温室气体有哪些?(P102)全球变暖是指全球的平均气温逐渐升高的现象。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通常把CO2、CH4、N2O、O3、CFCS、SO2等称作温室气体。
2、臭氧层耗竭:臭氧层的意义,破坏臭氧的机制和元素,破坏的地理位置和时间规律,潜在威胁?(P109~112)臭氧层是一道有效保护地球表面上的万物生灵,使之免受高能辐射损害的天然屏障。
高层臭氧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直接影响着平流层温度场的结构和动力学过程,并对全球气候和地球生命的形成和演化具有深远影响。
参与破坏O3的是在HO X、NO X、ClO X、BrO X臭氧层耗竭主要发生在春季、南极上空。
潜在威胁:1、威胁生态系统的安全 2、损害人体健康 3、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4、危害人类生存环境 5、影响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 6、其他负面影响3、酸雨的概念、来源与危害?(P113~116)概念:pH 小于5.65的降水定义为酸雨。
来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S和N的化合物、有机酸等;碱性物质有NH3、Ca等。
SO2的自然源主要包括海洋有机硫化物的氧化、火山爆发、土壤和森林火灾。
人为源:人为排放对全球S循环有重要贡献,尤其是在工业集中区域。
危害(P116)4、环境安全的概念(P119)环境安全是指与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未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
5、国际合作的背景,针对不同问题提出的各种国际公约。
《人类环境宣言》《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P123)50年代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蓝色----待定红色-------找不到答案第六章复习要点1不同时期的环境伦理观(1)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完全依赖大自然所产生的环境伦理观(2)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主宰自然所产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3)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现代文明条件下产生的可持续发展伦理观2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的概念?在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中,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认为人具有理性,具有能从根本上改变环境的强大力量,然而人类应该站在平等的立场尊重和善待其他生物。
3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1)最小伤害原则:从保护生态价值与生态资源出发,要求人们在人类利益与生态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谨慎行事,尽量将对自然生态的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2)比例性原则:人类的非基本利益应当让位于野生动植物的基本利益,不应为了追求过度消费而损害自然生态的基本利益。
(3)协调性原则: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应受限制,不能恣意破坏人-地复合系统的整体性状及其要素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为了维护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应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与自然实体发生冲突和对抗。
(4)适度消费原则:人类应与其他物种及其生境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共生体系,遏制对自然资源过度的消费欲望。
(5)分配公平原则;与自然或生物共享资源,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尽可能地实行功能替代,即用一种资源代替另一种更为宝贵的资源。
(6)公正补偿原则:自然界存在的生命和非生命客体及其关系都具有平等的存在价值和以各自适合的方式存在的权利。
4可持续发展首次提出的时间:始于20世纪70年代核心思想:公平与和谐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世世代代持续的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环境优美,是经济、社会、环境“三位一体”协调统一的发展。
经济目标是追求质量和效率;生态-环境-资源目标强调为使系统达到良性循环,发展必须有限制,要与自身的承载力相协调;社会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人口适度增长。
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需求性原则与传统发展模式的四大区别:P137-1385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体系P1416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历程及对策P147第七章复习要点1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概念?由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两大系统耦合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巨系统,系统内又可分为七个子系统(大气、水、冰冻、生物、土壤、岩石、智慧)和许多次级系统。
2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空气污染物是指通常以气态形式进入近地面或低层大气环境的外来物质。
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以及飘尘、悬浮颗粒等,有时还包括甲醛、氡以及各种有机溶剂,其对人体或生态系统具有不良效应。
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空气污染物C)、硫氧化物和颗粒物(PM)等。
PM10:通常把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光化学烟雾;当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在强烈阳光照射下,经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形成臭氧,PAN和醛类等物质悬浮于空气中而构成光化学烟雾3影响大气污染扩散的气象因素;大气层结稳定度、对流混合层厚度、水平风场(风向、风速)、风的垂直分布、水平温度场、气温的垂直分布、逆温的结构与生消规律、降水、湍流、天气形势、特殊气象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