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高起专)练习题

合集下载

刑法总论练习题及答案

刑法总论练习题及答案

刑法总论练习题刑法论练习题1.下列关于中国刑法适用范围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A.甲国公民汤姆教唆乙国公民约翰进入中国境内发展黑社会组织。

即使约翰果真进入中国境内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能适用中国刑法对仅仅实施教唆行为的汤姆追究刑事责任B.中国公民赵某从甲国贩卖毒品到乙国后回到中国。

由于赵某的犯罪行为地不在中国境内,行为也没有危害中国的国家或者国民的利益,所以,不能适用中国刑法C.A国公民丙在中国留学期间利用暑期外出旅游,途中为勒索财物,将B国在中国的留学生丁某从东北某市绑架到C国,中国刑法可以依据保护管辖原则对丙追究刑事责任D.中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实施的犯罪行为,按照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也可以适用中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2.某外国商人甲在我国领域内犯重婚罪,对甲应如何处置?A.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C.适用该外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D.直接驱逐出境3.下列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法不溯及既往B.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事立法制定合理的刑罚体系C.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罪犯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D.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在行刑中合理地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4.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之一是民主主义,而习惯最能反映民意,所以,将习惯作为刑法的渊源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B.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不仅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而且包括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法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D.刑法分则的部分条文对犯罪的状况不作具体描述,只是表述该罪的罪名。

这种立法体例违反罪刑法定原则5.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将强制猥亵妇女罪中的"妇女"解释为包括男性在内的人,属于扩大解释B.将故意杀人罪中的“人”解释为“精神正常的人”,属于应当禁止的类推解释C.将伪造货币罪中的“伪造”解释为包括变造货币,属于法律允许的类推解释D.将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中的"情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属于缩小解释6.关于刑事管辖权,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甲在国外教唆陈某到中国境内实施绑架行为,中国司法机关对甲的教唆犯罪有刑事管辖权B.隶属于中国某边境城市旅游公司的长途汽车在从中国进入E 国境内之后,因争抢座位,F国的汤姆一怒之下杀死了G国的杰瑞。

刑法总论(高起专)

刑法总论(高起专)

(1)甲是某国有企业的厂长,乙是甲的秘书,甲先后接受送来的贿赂20万多元,其中有10万元是通过乙介绍来的人送的,甲将其中2万元送给乙作酬劳费。

乙后来赌钱欠别人一大笔赌债,于是找到甲,说:“给我点钱花,否则我就告你。

”甲很害怕,于是给了又给了乙2万元。

后乙又找甲要钱,乙要求甲将后勤经费借给自己先用一用,1个月后保证偿还,甲就把自己保管的后勤经费2万元给了张某,1个月后,甲被告发。

甲接受贿赂的行为,构成什么罪?•A受贿罪•B职务侵占罪•C单位受贿罪•D贪污罪正确答案:A(2)李某组织、领导恐怖活动组织,在一次恐怖活动中,他打死一名群众,李某的行为构成•A故意杀人罪•B故意伤害罪•C故意杀人罪与组织、领导、参与恐怖组织罪•D组织、领导、参与恐怖组织罪正确答案:C(3)叛逃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 .•A中国公民•B中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C中国军事人员•D中国外交人员正确答案:B(4)某甲在一胡同口抢劫一妇女背包。

抢劫到背包后,忽然发现被害人是自己小学的一个同学,遂将背包还给被害人,并称自己在开玩笑。

某甲的行为构成•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犯罪既遂正确答案:D(5)某甲企图投毒杀害某乙,但因为使用的毒药没有达到致死量,所以仅导致某乙昏迷。

某甲误以为某乙已经死亡,将“尸体”背到山中掩埋,致某乙窒息死亡。

•A某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B某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C某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和帮助毁灭证据罪,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D某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正确答案:B(6)某甲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做广告,宣传其生产的新产品“重油膨化剂” 具有使“水变油”的功能,可达到节油50%的效果。

并在科技成果招商会上推销“重油膨化剂”。

通过其广告宣传和现场推广,售出“重油膨化剂”100余吨,价款250万元。

有关单位购买后使用,发现“重油膨化剂”不具有所宣传的使水变油的性能。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某甲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虚假广告罪,应当数罪并罚。

(完整版)刑法总论习题集及答案

(完整版)刑法总论习题集及答案

刑法学总论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就刑法修改所作的说明,属于( A )。

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学理解释D、论理解释2、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 D )。

A、从新原则B、从旧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3、孙某1985年5月生,1998年6月盗窃他人财物价值2380余元;1999年8月抢劫他人手机一部和现金1200余元;2001年10月实施绑架行为时,被抓获。

孙某应对( B )负刑事责任。

A、盗窃、抢劫和绑架行为B、抢劫和绑架行为C、盗窃和绑架行为D、绑架行为4、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刑法理论上对其称之为( B )。

A、结果犯B、行为犯C、危险犯D、举动犯5、刘某意图杀死范某。

一天,持刀潜伏在范某院落的大门外,等候范某的出现,后因久等未果,又惧怕法律,遂打消杀人恶念,持刀返家。

对刘某的行为应定为( B )。

A、犯罪预备B、预备阶段上的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实行阶段上的犯罪中止6、在我国刑罚体系中,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有( A )。

A、管制B、拘役C、有期徒刑D、无期徒刑7、( A )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A、犯罪的时候B、侦查的时候C、起诉的时候D、审判的时候8、某甲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执行4年时,因犯脱逃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5年,那末,人民法院对其应在( D )决定执行的刑罚。

A、10年以上15年以下B、5年以上15年以下C、5年以上11年以下D、6年以上11年以下9、下列情节中,属于量刑酌定情节的有(D )。

A、累犯B、未成年人犯罪C、立功D、犯罪动机10、防卫过当是指( C )。

A、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B、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一般损害的C、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的D、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择项中,有2——4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项选出后,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东北师范大学14秋《刑法总论(高起专)》14秋在线作业1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14秋《刑法总论(高起专)》14秋在线作业1答案

刑法总论(高起专)《刑法总论(高起专)》14秋在线作业1一,单选题1. 犯罪分子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 )判处刑罚。

A. 法定刑幅度内B. 法定刑之下C. 法定刑以内D. 法定刑以下?正确答案:D2. 美国公民从日本劫持新加坡的民用飞机到泰国,后逃至我国领域内,我国司法机关适用中国刑法对该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所体现的是A. 保护管辖原则B. 普遍管辖原则C. 属地管辖原则D. 折中管辖原则?正确答案:B3. 村民张某,为了赚钱,盗窃国防通信线路,销赃后得赃款,致使该线路中断通信10个多小时。

张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A. 盗窃罪B. 破坏公用通信设备罪C. 破坏军事通信罪D. 故意毁坏财物罪?正确答案:C4. 甲为了逞威风,与乙的车在高速路上超车,造成乙的车司机重伤,另有一人死亡。

甲驾车逃离。

甲的行为构成:A. 故意杀人罪B. 交通肇事罪C. 破坏交通工具罪D. 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的想象竞合犯?正确答案:B5. 甲强行占用乙的摩托车,乙已找到甲索要该车,某甲拒不交还。

某甲的行为:A. 不构成犯罪B. 构成侵占罪C. 构成抢劫罪D. 构成盗窃罪?正确答案:B6. 强奸罪的危害性体现在 .A. 使用暴力、胁迫手段B. 违背妇女意志C. 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D. 使用其他手段?正确答案:B7. 被告人张某为发泄对社会不满驾车驶入闹市区冲向密集人群。

当场轧死6人,撞伤12人。

张某的行为构成 .A. 交通肇事罪B.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C. 重大责任事故罪D. 故意杀人罪?正确答案:D8. 某甲在聚众斗殴的过程中将对方参与斗殴的某乙打成重伤,某甲的行为构成A. 聚众斗殴罪B. 过失致人重伤罪C. 故意伤害罪D.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正确答案:C9. 甲在走私过程中,将海关缉私人员全部打落水中。

对某甲的行为进行处罚的原则是A. 以走私罪进行处罚B. 以妨害公务罪进行处罚C. 按走私罪和妨害公务罪进行数罪并罚D. 走私行为和妨害公务行为构成牵连罪;一从一重罪处罚?正确答案:C10. 犯罪客体体现的是一种 .A. 社会关系B. 人际关系C. 物质关系D. 思想关系?正确答案:A11. 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属于A. 结果加重犯B. 想象竞合犯C. 法规竞合犯D. 转化犯?正确答案:A12. 根据10题陈述,张某为闫某和行贿人之间介绍的行为,构成什么罪?A. 受贿罪B. 行贿罪C. 介绍贿赂罪D. 斡旋受贿罪?正确答案:C13. 李某欲杀害妻子朱某之念。

刑法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总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哪一项?A. 罪刑法定原则B. 罪刑相适应原则C. 无罪推定原则D. 罪责自负原则答案:A2.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刑法的适用范围?A. 地域管辖B. 属人管辖C. 属地管辖D. 属事管辖答案:D3.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是指什么?A. 违反刑法的行为B. 违反民法的行为C. 违反行政法的行为D. 违反宪法的行为答案:A4. 刑法中规定的“刑罚”包括以下哪一项?A. 罚款B. 拘留C. 有期徒刑D. 以上都是答案:D5.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刑罚的种类?A. 管制B. 拘役C. 有期徒刑D. 罚款答案:D6.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预备”是指什么?A. 犯罪的准备行为B. 犯罪的实施行为C. 犯罪的完成行为D. 犯罪的中止行为答案:A7.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未遂”是指什么?A. 犯罪的准备行为B. 犯罪的实施行为C. 犯罪的完成行为D. 犯罪的中止行为答案:B8.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既遂”是指什么?A. 犯罪的准备行为B. 犯罪的实施行为C. 犯罪的完成行为D. 犯罪的中止行为答案:C9.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中止”是指什么?A. 犯罪的准备行为B. 犯罪的实施行为C. 犯罪的完成行为D. 犯罪的中止行为答案:D10.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集团”是指什么?A. 犯罪的个人B. 犯罪的组织C. 犯罪的团伙D. 犯罪的集体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行为可以构成犯罪?A. 故意杀人B. 盗窃C. 贪污D. 诈骗答案:ABCD2. 以下哪些情况可以作为犯罪的免责事由?A. 正当防卫B. 紧急避险C. 精神病人D. 未成年人答案:ABC3. 以下哪些刑罚可以适用于未成年人?A. 管制B. 拘役C. 有期徒刑D. 无期徒刑答案:A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刑法规定,犯罪行为必须有主观过错才能构成犯罪。

刑法总论试题及答案

刑法总论试题及答案

刑法总论试题及答案# 刑法总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刑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罪刑法定原则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C. 无罪推定原则D. 刑罚加重原则答案:D2.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盗窃他人财物C.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D.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答案:C3. 刑法中的“犯罪”是指:A. 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B. 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C. 违反刑法规定,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D. 违反民事法律的行为答案:C二、判断题1. 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

()答案:正确2.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答案:错误(犯罪预备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构成犯罪预备罪)3. 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适用死刑。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简述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是什么?答案: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得定罪处刑。

这一原则的核心是禁止类推适用,确保公民的法律预期性,防止司法擅断。

2. 什么是“犯罪的客观方面”?答案: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外在表现,包括犯罪行为的方式、手段、结果等,它是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之一,用以确定行为是否符合某一犯罪类型的法律特征。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张某因与邻居李某发生争执,一怒之下将李某打成轻伤。

请分析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说明理由。

答案: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构成故意伤害罪。

张某因争执而故意对李某实施了暴力行为,并造成了李某轻伤,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张某)、犯罪客体(李某的身体权)、犯罪客观方面(实施了伤害行为并造成轻伤结果)以及犯罪主观方面(故意)。

因此,张某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论述题论述刑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答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指在刑法的适用上,所有公民都应受到同等的法律保护,不论其社会地位、财富、种族或其他个人特征,都不得享有特权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刑法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总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刑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罪刑法定原则B. 平等原则C.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 刑罚预防原则答案:D2. 以下哪种情形不属于正当防卫?A.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B. 为了保护他人合法权益C. 为了保护个人财产D. 为了报复他人答案:D3.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客观方面D. 犯罪动机答案:D4. 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非法占有他人财物C.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D. 因疏忽大意造成重大事故答案:C5. 以下哪种情形属于犯罪的既遂?A. 犯罪行为已经开始,但尚未完成B.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C.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并且造成了严重后果D.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但犯罪人尚未被抓获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以下哪些因素可以作为量刑的从轻或减轻情节?A. 自首B. 立功C. 犯罪未遂D. 犯罪中止答案:ABCD7. 以下哪些属于刑法中的犯罪类型?A. 故意犯罪B. 过失犯罪C. 经济犯罪D. 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答案:AB8. 以下哪些行为可能构成共同犯罪?A. 两人以上共同预谋犯罪B. 一人教唆他人犯罪C. 一人帮助他人实施犯罪D. 一人犯罪后,另一人为其隐瞒犯罪事实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9.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

()答案:√10. 刑罚的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答案:√11.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答案:×12.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实施,但犯罪人自动放弃犯罪,并且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答案:√13. 犯罪未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开始,但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

()答案:√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4. 简述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专升本刑法总论试题及答案

专升本刑法总论试题及答案

专升本刑法总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刑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罪刑法定原则B.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D. 无罪推定原则答案:D2.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非法占有他人财物C. 捡到遗失物未归还D. 未经许可擅自进入他人住宅答案:C3. 刑法规定,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哪些?A. 故意B. 过失C. 故意和过失D. 以上都不是答案:C4. 下列哪项不属于刑法规定的犯罪类型?A. 危害国家安全罪B. 破坏社会秩序罪C. 侵犯财产罪D. 侵犯知识产权罪答案:D5. 根据刑法,犯罪的客观方面包括哪些?A. 犯罪行为B. 犯罪结果C. 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D. 犯罪动机答案:C6. 犯罪预备行为是否构成犯罪?A. 是B. 否C. 视具体情况而定D. 以上都不是答案:C7. 犯罪中止行为是否构成犯罪?A. 是B. 否C. 视具体情况而定D. 以上都不是答案:A8. 犯罪未遂行为是否构成犯罪?A. 是B. 否C. 视具体情况而定D. 以上都不是答案:A9. 犯罪既遂行为是否构成犯罪?A. 是B. 否C. 视具体情况而定D. 以上都不是答案:A10. 刑法中规定的刑罚种类包括哪些?A. 主刑B. 附加刑C. 主刑和附加刑D. 以上都不是答案:C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犯罪的主观方面只包括故意,不包括过失。

(错误)2. 犯罪的客观方面包括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

(正确)3.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错误)4. 犯罪中止行为构成犯罪。

(正确)5. 犯罪未遂行为不构成犯罪。

(错误)6. 犯罪既遂行为不构成犯罪。

(错误)7. 刑罚的种类只有主刑。

(错误)8. 无罪推定原则不是刑法的基本原则。

(错误)9.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正确)10. 侵犯知识产权罪不属于刑法规定的犯罪类型。

(错误)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 简述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案:刑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和无罪推定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法总论》练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对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内容的完整表述是( )。

A.刑罚应与犯罪行为相适应B.刑罚应与犯罪人个人情况相适应C.刑罚应与犯罪客观危害相适应D.刑罚既应与犯罪行为相适应,又要与犯罪人个人情况相适应2、下列刑法解释中( )属于无权解释。

A.文理解释 B.扩张解释 C.学理解释 D.司法解释3、犯罪最基本的特征是( )。

A.刑事违法性B.应受刑罚处罚性C.一定的社会危害性D.人身危险性4、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之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可以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条件是( )。

A.法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B.法定最低刑为1年以下有期徒刑的C.按犯罪地法律不受处罚的D.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5、犯罪的( )是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基本依据。

A.同类客体 B.一般客体 C.简单客体 D.主要客体6、危害结果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是( )。

A.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B.某些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C.对任何一种犯罪的构成均非必备条件D.只能作为量刑情节加以考虑7、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故意杀人行为的( )。

A.构成故意杀人罪,但不负刑事责任B.构成故意杀人罪且应负刑事责任,但免予刑事处罚C.不构成犯罪,所以不负刑事责任D.待其满14周岁后应追究刑事责任,但应从宽处罚8、误人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

A.目标的认识错误B.手段的认识错误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D.行为误差9、某甲欲杀害某丙,找到好友某乙要毒药,并讲明毒药的用途是“我要杀害某丙”。

某丙劝某甲不要感情用事,忍耐一下,但最后还是送给某甲一瓶毒药。

某甲借得毒药后,正往某丙的水杯中灌注毒药时被旁人发现制止。

甲、乙二人的行为性质是( )。

A.甲是犯罪预备、乙是犯罪未遂B.甲是犯罪未遂、乙是犯罪预备C.甲、乙均是犯罪未遂D.甲成立犯罪未遂、乙无罪10、甲欲杀害乙。

一日,甲得知乙一人在家,遂携带匕首前往乙家,未料途中腹部巨痛,不得已而折返。

次日,甲腹痛消失,遂再赴乙家将乙杀死。

甲的行为在刑法理论上属于( )。

A.吸收犯 B.连续犯 C.继续犯 D.牵连犯11、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这一刑法条文中的“但书”所表述的情况是( )。

A.对前段的补充 B.对前段的限制 C.前段的例外 D.前段的递进12、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采取的是( )。

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保护等原则13、犯罪客体是( )。

A.犯罪行为侵犯的人B.犯罪行为侵犯的物C.犯罪行为所违反的法律法规D.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14、王某带邻居家5岁的小孩去河里游泳,因没有看管好孩子,致其在河里溺水死亡。

王某应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其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 )。

A.法律规定的义务B.职务、职责所规定的义务C.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D.先行行为所产生的义务15、刑事责任能力是指( )。

A.行为人辨认自己行为的能力B.行为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c.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D.行为人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16、正当防卫的目的是()。

A.保护本人的利益免受不法侵害B.保护公共利益、本人利益免受不法侵害C.保护公共利益、本人和他人权益免受侵害D.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和他人的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17、按照共同犯罪是否有组织形式可以把共同犯罪分为( )。

A.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B.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C.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D.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18、我国刑罚的目的是()A.改造罪犯 B.惩罚罪犯 C.教育罪犯 D.预防犯罪19、管制的执行机关是( )A.监狱 B.检察机关 C.基层单位 D.公安机关20、赵某于1998年4月2日犯甲罪,该罪的法定最高刑为10年有期徒刑,2000年6月3日,赵某又犯乙罪。

甲罪的追诉期限的结束时间为( )。

A.2015年6月2日B.2010年6月2日C.2013年4月1日D.2008年4月1日21、美国公民从日本劫持新加坡的民用飞机到泰国,后逃至我国领域内,我国司法机关适用中国刑法对该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所体现的是( )。

A.保护管辖原则B.普遍管辖原则C.属地管辖原则D.折中管辖原则22、犯罪概念是( )。

A.定罪量刑的具体标准B.划分罪与非罪的总标准C.划分此罪与彼罪界限的具体标准D.犯罪成立所必须具备的条件23、复杂客体是指()。

A.一种犯罪行为侵犯了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B.一种犯罪行为侵犯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C.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了两个以上的具体犯罪对象D.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了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24、刑法上的不作为是指( )。

A.消极行为B.静止行为C.积极行为D.负有特定法律义务能履行而不履行的行为25、刑法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

A.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应当负刑事责任26、无认识(预见)的罪过形式是( )。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27、张某将李某家的一群仔猪盗窃,后经仔猪的主人寻找发现,张某便将这群仔猪送返给主人。

张某的行为( )。

A.属于犯罪未遂 B.属于犯罪既遂 C.不构成犯罪 D.属于犯罪中止28、对于教唆犯,应当( )。

A.按照主犯处罚B.按照首要分子处罚C.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处罚D.与被教唆者(实行犯)同样处罚29、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开始时间是( )。

A.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构成犯罪的时候B.行为人作为被告人被提起诉讼的时候C.行为人被确认有罪判处刑罚的时候D.对行为人的有罪判决生效的时候30、下列情况构成累犯的有( )。

A.李某因诽谤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缓刑考验期满后第4年因盗窃金融机构被判处无期徒刑。

B.王某因过失导致某甲死亡,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刑满释放后5年内又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C.刘某因危害国家安全被判处拘役。

在刑罚执行完毕5年以后,又犯间谍罪,并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D.谢某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刑罚执行6年后被假释,假释期满后第4年因为境外窃取国家情报,被判处拘役。

二、多项选择题1、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包括( )。

A.公安部 B.最高人民法院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司法部2、某甲因犯盗窃罪~1988年12月1日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于1992年12月2日执行完毕,1997年12月1日甲又犯抢劫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10年,对甲( )。

A.应以累犯论处 B.不得减刑 C.不得假释 D.不构成累犯3、刑罚的适用对犯罪分子具有的基本功能是( )。

A.对犯罪人的功能B.对被害人的功能C.对潜在犯罪人的功能D.对一般社会成员的功能4、下列人员中,( )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以自首论。

A.被依法逮捕的犯罪嫌疑人B.被告人C.正在服刑的罪犯D.被公安机关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5、对服刑的犯人应当依法予以减刑情形有( )。

A.检举监狱内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B.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C.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D.在抗御自然灾害中有突出表现6、一般认为,罪刑法定主义派生的原则有( )。

A.排斥习惯法B.禁止有罪类推C.禁止重法溯及既往D.禁止重复评价7、关于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正确的表述是( )。

A.犯罪目的以犯罪动机为前提B.同样的犯罪目的可以由不同犯罪动机促成C.犯罪目的的作用偏重于影响定罪,犯罪动机的作用偏重于影响量刑D.在间接故意犯罪中.既不存在犯罪目的,也不存在犯罪动机8、下列哪些情形不属于犯罪中止( )。

A. 行为人在盗得财物后又将其送回B. 实际没有阻碍因素行为人误以为无法继续进行犯罪而放弃C. 杀人过程中经人规劝而停止犯罪行为并采取了抢救措施,但仍未挽救受害人性命D. 认为条件不成熟暂时放弃,以图将来再实施行为9、甲与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但次日甲因头痛无法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杀丙。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 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B. 甲与乙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C. 甲承担故意杀人预备的刑事责任,乙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D. 甲与乙均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10、有关缓刑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缓刑的考验期不能少于1年B. 累犯可以适用战时缓刑,但不适用于一般缓刑C. 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公安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的,应当撤销缓刑。

D. 判处缓刑的,附加刑仍需执行11、特别刑法包括( )。

A.单行刑法 B.附属刑法 C.刑法修正案 D.刑法典12、根据有关规定,下列关于减刑、假释的做法,不正确的有( )。

A.某甲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因悔改表现突出并且有立功表现,法院给予减刑4年B.某乙被判处无期徒刑,因有重大立功表现,获准减刑,减为15年有期徒刑C.某丙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因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期满后被减为18年有期徒刑D.某丁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在服刑期间悔改表现突出,法院一次给予减刑3年13、剥夺政治权利包括剥夺下列权利( )。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出版自由的权利C.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D.担任国有公司职务的权利14、特殊防卫所针对的犯罪包括( )。

A.正在进行的绑架行为B.正在进行的盗窃金融机构行为C.正在进行的强奸行为D.正在进行的抢劫行为15、关于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表述,正确的有( )。

A.犯罪对象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B.犯罪客体一定受到犯罪的侵害,但犯罪对象则未必C.犯罪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但犯罪对象则未必D.犯罪对象是犯罪分类的基础三、名词解释1、罪刑法定原则2、正当防卫3、紧急避险4、刑事责任5、适用刑法平等原则6、犯罪故意四、简答题1、简述犯罪的基本特征。

2、什么是量刑?量刑的原则是什么?3、简述犯罪预备形态的特征。

4、简述吸收犯与牵连犯的区别。

5、不作为犯罪中的作为义务来源是什么?6、简述刑罚的特征。

五、论述题1、试论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关系。

2、试论我国刑罚的目的。

3、试论我国刑法限制死刑适用的体现。

六、案例题1、被告人梁某,因犯盗窃罪被依法逮捕,关押于看守所等待预审。

1999年5月下旬的一天晚上,被告人对同室杀人犯王某(被判处死刑,上报复核)说:“我看你年纪轻轻,没几天好活了,枪毙要打脑壳的,到了阴间还要痛的,你的家里人看了也很难过,还是自杀算了。

”王犯问怎么个死法?被告人说可以用绳子勒死,并扯下自己的裤带交给王犯,说:“到时候帮助你勒。

”王犯与被告人商定晚上等其他人犯睡着后动手。

27日凌晨2时许,王犯用裤带索套住脖子,用劲拉扯,但是用不上劲,并将裤带扯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