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版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
山香版教育学第六章-教学

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特别重要)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
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2.教学的特点:(看下)(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的意义)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具体:(1)教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社会)(2)教学是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个体)(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本身)(教学的地位: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三、教学的一般任务(常见的简答题)(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才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记忆推荐:双基和德智体美五项基本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展智力是核心;发展体能是保障;思想品德是方向;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理想目标。
第二节教学过程(会出现大题)一、内涵(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三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媒体)五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媒体)、教学环境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 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途径。
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中心)工作。
三、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当代“教学”观变革: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的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移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一)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孔子的“学、思、行”思想;《学记》的“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苏格拉底“产婆术”;夸美纽斯推行班级授课制;卢梭能动的儿童观和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三中心”、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论;杜威、凯洛夫、赞科夫、布鲁纳等人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二、教学过程的性质(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三、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一)传授/接受模式:引起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二)问题/探究模式明确问题——深入探究——作出结论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十分详细版)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3.继承性:前后相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6.生产性:生产性活动7.民族性: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民族文化知识(四)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3.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又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二、教育的构成要素(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中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功能四、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
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山香教育学_各章重点及例题(河南招教考试专用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属性与起源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来自《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社会、学校、家庭。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朱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苏联)。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受教育者:在社会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受教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3、教育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连、全民性、单一性、宗教性。
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出现教师和学校教育。
封建社会:①古代中国,夏代有学校的设置,西周出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春秋出现私学,两汉的西汉的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郡国学,郡县学),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和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和六学两馆,宋朝的六大书院,明代的八股文,考试内容四书五经。
②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③古代埃及教育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的特征。
④古代希腊和罗马(奴隶社会)的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
⑤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以人为本,人文主义近代社会的教育:主要表现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②教育的世俗化;③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④教育法制化。
最新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山香终结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4、教育起源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4、教育起源……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最新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山香终结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 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4、教育起源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 第六章 教学 (4、5、6节)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教学组织形式(二)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1.班级授课制的概念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2)按课教学。
“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3)按时授课。
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个单位时间称为“课时”,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5.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不足(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④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⑤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班级授课制的不足①不利于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班级部分学生,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
②不利于理论联系实践,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③不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被放大,学生的地位被边缘化。
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⑤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6.班级授课制的改革趋势(六)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当前,在国内外的教学改革中,人们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突出了以下几个重点: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让教学组织形式尽可能的适合更多学生,让教学活动适合全体学生。
2.增加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环节,在班级授课过程中,选择练习、实验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外增加综合实践活动。
3、在班级授课过程中,坚持教师主动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原则,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特别重要)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2.教学的特点:(看下)(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的意义)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具体:(1)教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社会)(2)教学是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个体)(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本身)(教学的地位: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三、教学的一般任务(常见的简答题)(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才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记忆推荐:双基和德智体美五项基本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展智力是核心;发展体能是保障;思想品德是方向;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理想目标。
第二节教学过程(会出现大题)一、内涵(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三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媒体)五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媒体)、教学环境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3)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4)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5)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三)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不等于发展过程,它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
三、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主要有:(二级)加涅信息加工理论布鲁纳结构教学理论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斯金纳程序教学论。
重要的一级:(1)孔子:“学—思—行”(或“学—思—习—行”)最早的教学过程;(2)儒家思孟学派(《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4)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后由其学生发展为五个阶段“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5)美国杜威:思维五步说(五步探究教学法)(6)20世纪40年代,苏联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7)20世纪50年代,学者们强调师生交往、认识结构的构建等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间接性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二)双边性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三)发展性规律: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四)教育性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经验主义和书本主义(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和以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2)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3)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要是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1)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2)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3)采用启发式教学;(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形势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1)形式教育论: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
代表人物:英国的洛克、瑞士的裴斯泰洛齐。
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实用意义无关紧要。
(2)实质教育论: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代表人物:德国的赫尔巴特、英国的斯宾塞。
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看下就好)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的学习知识提供动力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1)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
(2)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五、教学过程的结构(非常重要的简答题)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二)领会知识;(三)巩固知识;(四)运用知识;(五)检查知识记忆推荐:激领巩运查(二)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理解的目的在于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一)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区别:教学规律教学原则(二)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8条)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启发性原则;3.直观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量力性原则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1)基本涵义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体现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涵义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3.直观性原则(1)基本涵义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这一原则的提出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说:应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
(2)直观手段的种类三大类: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②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③重视运用言语直观4.启发性原则(1)基本内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5.循序渐进原则(西方称系统性原则)(1)涵义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难点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④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进行教学。
6.巩固性原则(1)涵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利用。
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提出“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③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
7.因材施教(1)涵义教师在教学中,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美国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有力的说明了应当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因材施教。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②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③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1)涵义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了解学生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