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教案1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教案(精选(1)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教案(精选(1)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对应章节为第三单元《古诗两首》的第一首《寒食》。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生字词,理解诗句中的难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寒食》,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中难懂词语的理解,如“轻烟散入五侯家”。

2. 教学重点:诗句意思的理解,诗人情感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词语。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详细讲解诗句中的难点词语。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为例,讲解古诗的朗读节奏、韵律美。

5.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6.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寒食》2. 内容: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难点词语:轻烟散入五侯家。

3. 结构:总分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课文并背诵。

选取诗句中的难点词语,结合诗句意思,写一篇小短文。

2. 答案:抄写课文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了解其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进行对比阅读。

深入了解诗人韩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关注诗句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如“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句诗中的“五侯”指的是当时的权贵,诗人通过“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一景象,表达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精品教案(精选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精品教案(精选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寒食》一诗。

该诗位于教材第四章《古韵悠长》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寒食》展开,通过描绘寒食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寒食》的诗意,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学会分析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寒食》一诗,尝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3. 课堂讲解(1)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逐句解析诗句,分析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寒食》主题相近的古诗,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一首古诗,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1. 课题:《寒食》2. 诗人:白居易3. 诗句解析:(1)修辞手法(2)诗意概括4.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寒食》。

(2)分析《寒食》中的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 答案:(1)略。

(2)例:《寒食》中运用了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通过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寒食节时春天的景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进行比较阅读。

(2)开展寒食节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寒食节习俗,弘扬传统文化。

《寒食》初中语文教案

《寒食》初中语文教案

《寒食》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寒食》。

(2)理解《寒食》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作品主题。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寒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真挚表达。

(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寒食》。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品主题。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诗句的深入解读和赏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作者生平和作品主题。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合作探讨,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

3. 欣赏法:品味诗句,体会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4. 实践法:朗读、背诵,培养语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资料、PPT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

(2)简介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文内容。

(2)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解读和赏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诗文主题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品味诗句,体会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画面。

5. 朗读与背诵:(1)分组朗读,培养语感。

(2)鼓励学生背诵,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寒食》。

8. 板书设计:《寒食》杜甫意象:春风、寒食、宫柳、御沟、管理等表现手法:对比、寓情于景、家国情怀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课堂纪律等方面。

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

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

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这是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是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第 1 篇教学内容:《寒食》一、读题,释题我们在三年级曾经学过一篇课文《清明节的由来》,那篇中提到过寒食节。

寒食节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是清明节前的一两天,是晋文公为怀念抱木焚死的贤臣介子推而定的。

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按当时风俗,寒食节折柳枝插门,以表示纪念。

二、依提纲汇报交流1、诗人及时代背景2、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指导识记御暮侯等字。

3、练习朗读,辐射全班。

4、展示朗读情况。

三、再读知意汇报交流1.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之景。

2.回归文本,认真读诗,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3.交流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要重点引导理解飞花御柳汉宫五侯和传蜡烛等术语和风俗。

4.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四、细读悟情展示交流1.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2.展示交流,感受节奏美。

3.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学生想象画面。

4.默读,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思考:哪些句子写春意?5.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这是一片怎样的春景?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字词?重点引导理解无处。

通过品读交流,了解长安城以及皇宫的春意浓浓,热闹非凡。

6.感情朗读。

7.教师导语: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天下一片漆黑。

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8.读诗。

思考:从一个传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皇城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想?9.交流读书所得,体会诗人的轻蔑和不满。

10.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读,评读,比赛读,齐读。

五、检测反馈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3、默写古诗。

六、布置作业继续搜集寒食节的相关资料。

默写古诗。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泊船瓜洲》一、导入新课讲述贾岛作诗推敲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寒食》初中语文教案

《寒食》初中语文教案

《寒食》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寒食》诗的内容。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能够了解作者韩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情、家乡的思念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寒食》诗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中的意象分析和主题探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背诵诗文。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韩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内容和情感。

2. 诗文朗读(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 字词解释和翻译(10分钟)教师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引导学生翻译诗句,理解诗文的大意。

4. 意象分析和主题探讨(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寒食”、“故园”、“樱花”等,探讨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5. 背诵练习(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诗文内容。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寒食》诗,并进行简单的赏析。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文情感。

3. 运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将《寒食》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和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 发言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八、评价反馈1. 课堂问答:评价学生在课堂问答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

《寒食》初中语文教案

《寒食》初中语文教案

《寒食》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寒食》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并欣赏《寒食》的文学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

解读并运用《寒食》中的关键词汇和成语。

1.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寒食》的内容和情感。

通过比较分析,探讨《寒食》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的异同。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引导学生从《寒食》中汲取人生智慧,提高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自信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寒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他寒食节期间在洛阳游赏的情景。

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

2.2 教学重点分析《寒食》的意象和意境,解读诗中的关键词汇和成语。

探讨《寒食》的文学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如对仗、押韵等。

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诗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寒食节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思考寒食节对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的影响。

3.2 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寒食》,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解读关键词汇和成语。

3.3 讨论与分析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探讨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情感。

比较分析《寒食》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的异同,加深对《寒食》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评估学生对《寒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写作或解析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学生的写作思路、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拓展阅读推荐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色。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寒食节的文学作品,加深对寒食节文化的理解。

5.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洛阳的古建筑和文化遗址,感受诗中的情景和氛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一诗。

这首诗位于教材第三单元,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唐代诗人白居易对寒食节景象描绘,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中生词、句式和韵律。

2.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生词、句式和韵律,培养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寒食节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解寒食节来历和习俗,引发他们对本节课兴趣。

2. 新课导入(1)让学生翻开课文,跟随老师一起朗读《寒食》。

(2)讲解生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例题讲解(1)分析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描绘景象。

(2)讲解“飞花”、“御柳”等生词,让学生明白其含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诗句,绘制一幅寒食节景象。

5. 课堂小结6. 课堂延伸(1)讨论:诗人在《寒食》中表达怎样情感?(2)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关于寒食节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寒食》2. 生词:飞花、御柳、寒食、东风3. 句式: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寒食》。

(2)根据诗句,绘制一幅寒食节景象。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根据个人理解,自由发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掌握《寒食》基本内容,能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诗句。

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提高他们审美情趣。

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寒食节资料,解各地寒食节习俗,增强学生文化底蕴。

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激发他们创作潜能。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寒食》教案

《寒食》教案

《寒食》教案《寒食》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寒食》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寒食》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寒食》。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二、学《寒食》一诗1、自读,读准字音2、指导学习第一句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春城/无处/不/飞花(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5、指导朗读(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6、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结今天我们是怎样学古诗的?四、布置作业背诵《寒食》。

《寒食》教案2活动目的:1.使幼儿了解寒食节的来历;感受寒食节与其它节日在气氛上有何不同。

2.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教育幼儿学习古人舍己为人、不争功名的精神。

3.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准备:不同节日的代表物品:月饼、新年树、花灯、白花、纸盒。

活动过程:1.介之推与寒食节的故事。

①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寒食节的?让幼儿了解寒食节家家户户都吃凉鸡蛋等冷食。

②讲介之推的故事2.讨论。

①寒食节是怎样来的?②现在人们为什么过寒食节?为了纪念谁?3.词语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寒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
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

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