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讲课件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讲课件
概述 •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历程 • 中国现代城市建设特点与趋势 • 中国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中国城市建设史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01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概述
城市起源与早期发展
城市起源
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出现了以农耕和定居为 基础的聚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聚落逐渐演变为城市。
对供水、排水、供热、燃 气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升 级改造,提高城市运行效 率和服务水平。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城市信息化、数字化 发展,提升城市智能化水 平。
城市文化保护与传承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通过修缮古建筑、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传 承城市历史文脉。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 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以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城市化建设的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推动城市化进程,包括城市规 划、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等。
城市化建设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建设极大地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推动了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的城市建 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唐宋时期的城市化进程
唐朝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 数量和规模都有所增加,如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城 市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宋朝时期,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城市数量和规模继续 扩大。同时,城市功能也更加多样化,工商业、文化教育 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市井”的 概念,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市民的需求和生活品质。
古代城市建筑风格
古代城市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 了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对现代 城市建筑风格的创新提供了灵感。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隋唐洛阳由隋代杨素、宇文恺负责营建。唐 初曾一度废除东都,后不久又恢复,并建造 上阳宫。
隋代洛阳是新建城市,地势平坦,所欲布局 整齐。由于是陪都,规模比长安略小,皇城、 宫城、里坊、街道都相应缩小。宫城也不居 中,偏于西北角,以别于首都规制。
洛阳北依邙山,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城,宫城皇城 位于西北高地,占最有利位置,宫城的轴线向南正 对龙门。
长安城内庙宇很多,名家壁画也很多,但戏 场很少。以慈恩寺看戏场最为著名。
风景区只有曲江一处。
街道虽宽,但全是土路,大雨后泥泞不堪, 唯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这一段路面铺沙子, 称为沙堤。
街旁种植槐树,开排水沟,沟外就是高而厚 的坊墙。因此长安城内的街道两边全是一望 无际的槐树行列和夯土墙。
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 的布局,而中间的御街直向南,可直望城南 牛首山,作为天然的阙,其它道路都曲折。 可见地形对城市布局起明显的作用,也是建 康城市规划的特色。
四、隋大兴与洛阳建设
隋文帝开始建都城仍利用汉长安旧址,后在 旧城西南龙首山南面选了一块地方建造新都。
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罗城。
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 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洛阳小市和城西洛阳大市两处,外 商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 外国人的夷馆区。
洛阳城中宫苑、御街、城壕、漕运等用水主 要是依靠谷水,因为谷水地势较高,由西北 穿外郭与都城而注入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城前 铜驼御道两侧的御沟,再曲折东流出城,注 于阳渠、鸿池陂等以供漕运。
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最著名的吏民居住里巷。 它北面乌衣巷是士族累世聚居之地。 一般居民和市场,多在秦淮河两岸。 市场多而分散,对居民是较方便的。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建史1、形成固定居民点: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2、原始的居住形式: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巢居时间长,后逐渐发展成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3、城市的产生: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不规则城市代表:港口城市泉州,南京。

4、最早的城市遗址: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5、周王城想象图(p13),解释意思“匠人营国·······”:《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为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朝后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6、都城城与廓关系: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7、汉长安的规划特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政治活动中心位于中、南部,市、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

2、“市北”格局不仅足以发展城内外交换活动,还可以连结渭北各经济中心,延伸经济活动。

3、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表达帝都尊严特性。

中国城建史

中国城建史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成年而所居成聚,二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全国城市建城史

全国城市建城史

全国城市建城史
全国城市建城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不同
类型、不同阶段的城市。

本文就全国城市建城史进行一次梳理与回顾。

1.古代城市建设
我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始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

在古代城市的建设中,以城墙、宫殿、城门、园
林为主。

其中,著名的城市有:北京、南京、成都等。

2.近代城市建设
近代城市建设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主革命时期,受西方文明
的影响,我国城市建设也受到了极大的改变和发展。

城市的规划和建
设逐渐被引入到中国,出现了许多新风格的建筑和街道设计。

近代城
市建设的代表城市有:上海、广州、天津等。

3.现代城市建设
现代城市建设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化的加速。

在这个时期,城市化的布局和发展开始变得更为规范和科学,建设中充分考虑到环保和资源持续利用等现代理念。

现代城市建设的典型城市有:深圳、珠海、杭州等。

综上所述,中国的城市建设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和多次洗礼。

从古代城市开始,经过近代和现代城市发展阶段,到现在的城市化时期,我们已经建设和拥有了大量的城市。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需要更多的努力去解决。

中国城建史

中国城建史

一、填空题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中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2、我国城郭之制起源于夏代的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早期城郭关系比较随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山东曲阜鲁城;城附之于郭之一角(城郭并置),如雁下都、齐临淄、韩故城;城郭分设,如赵邯郸。

3、乌尔城建于公元前约2000-2100年,成中间有其天体崇拜作用的山岳台,其同时使城市的公共中心,体现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4日本战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封建领主们建造了大量的供瞭望及防御的建筑天守阁5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李冲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宇文恺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刘秉忠主持。

6、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别重要重视中轴线的建设,城市布局多以中轴线对称布局。

明清北京城以一条长达7.5千米的中轴线构筑了由南到北的重要的节点有:永定门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殿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鼓楼钟楼71929年国民党政府制定并公布的首都计划是我国较早的一次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

8、洛阳——东周时(前8-7世纪)曾为都城。

由于其在政治、经济上地位重要,此后还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朝代定都于此,史称九朝古都。

9、开封城内河道较多,有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通过三套护城河相互沟通,号称“四水贯都”10、北魏洛阳的规划师李冲、隋唐长安和洛阳城的设计者是宇文恺、金中都的规划师是、明北京的规划师徐达、。

11九边重镇是明代北方长城沿线军事设防的总称,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有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山西、延安、宁夏、固原、甘肃镇12陪都:国都之外另设的都城。

如东汉的国都在洛阳,定长安为西都。

唐代国都在长安,定洛阳为东都。

近代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抗战时定重庆为陪都。

13《周礼·考工记》中有关周代王城规划制度的记载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中国城建史》课件

《中国城建史》课件
的成就,如唐代的华清池、宋代的艮岳等。
04
近现代城建
晚清城建
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城市建设的开端 ,城市建设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等方面都发生 了变化。
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开始出现了现代 化的公共设施,如公园、博物馆、图 书馆等,这些设施的建设为中国城市 的现代化提供了支持。
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开始出现了现代 化的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电报 、电话等,这些设施的建设为中国城 市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城建史》ppt课件
目 录
• 引言 • 中国城建史概述 • 古代城建 • 近现代城建 • 城建特色与文化 • 中国城建的影响与启示
01
引言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中国城 建史》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课
适用对象:对中国城 建历史感兴趣的学生 、研究者或从业人员
课程目的
掌握中国城建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05
城建特色与文化
古代城建特色与文化
古代城建特色
古代城市规划注重风水、方位和象征意义,建筑风格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庭院 、园林和建筑群的整体布局。
文化体现
古代城建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形成了 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底蕴。
近现代城建特色与文化
近现代城建特色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近现代城建风格逐渐多样化,出现了 中西结合、新旧交融的建筑风格,城市规划也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03
古代城建
夏商周城建
总结词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城建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城建以防御为主要目的,城市规模较小,布局简单。
详细描述
夏朝的城市多建于河流两岸,如河南洛阳的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一座都城遗址。商朝的城市则多建于地势较 高、易于防守的地方,城墙多为土筑,规模较小。西周时期,城市开始有了较为严格的规划,出现了“里坊制” ,城市的布局逐渐走向规范化。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

城市群建设与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内部将实现交通、环保、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城市群将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化的主体形态
城市群建设将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建设将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分工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
章节副标题
02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传统节日与现代活动的共融
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
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产业的结合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城市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不同地区的城市文化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
中国城市文化具有多元性,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融合和创新。
城市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城市文化融合了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风俗等多种因素,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不同城市文化特色各异,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
城市文化多样性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城市和地区的发展与进步。
城市文化传承是城市文化自信的基石
城市文化创新的途径
保护传统文化:在城市文化创新中,需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吸收外来文化:在城市文化创新中,需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
创新城市空间:在城市文化创新中,需要创新城市空间,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和公共空间,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城市规划:周朝时期,实行“里坊制”规划
城市建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众多基础设施,如长城、灌溉系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城”与“市”的结合 城 城市是具有商品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是具有商品交换职能的居民点。早期的城市与现代意义的城市不 商业、手工业不一定在城市中占主导地位, 同,商业、手工业不一定在城市中占主导地位,城中农业人口的比重 很大,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不大。 很大,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不大。齐国临淄城已是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 的都城,有记载,城中商人的住地要近市,农民的住地要靠城门, 的都城,有记载,城中商人的住地要近市,农民的住地要靠城门,便 于到城外的农田去耕作,可见城中有不少农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于到城外的农田去耕作,可见城中有不少农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商业更发达,手工业分工更细,城中非农人口增加, 商业更发达,手工业分工更细,城中非农人口增加,城市与乡村的区 别日益显著。 别日益显著。 董鉴泓认为,是否有城墙并不是城市不可缺少的标志和特征。 董鉴泓认为,是否有城墙并不是城市不可缺少的标志和特征。城市与一 般居民点都具有防御性的城墙, 般居民点都具有防御性的城墙,我国有的居民点也有设防的城墙和城 但二者是不同的概念。 门,但二者是不同的概念。 城与市的结合表明了城市产生的时代特征,有了剩余与交换,出现市, 城与市的结合表明了城市产生的时代特征,有了剩余与交换,出现市,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发展相伴而行,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发展相伴而行,两者之间相互作 2004. 10. 2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董鉴泓《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史》 董鉴泓《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史》; 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东南大学出版社 董鉴泓《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 董鉴泓《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 曹洪涛《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曹洪涛《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 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 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东南大学出版社, 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 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8 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东南大学出版社,
2.2中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度 中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度 可以从洛都规划中看出,贺业矩对洛都规划的特征作了如下概述: 可以从洛都规划中看出,贺业矩对洛都规划的特征作了如下概述: 廓三者呈环套的配置形制。 (1)城以宫为中心,廓以城为中心。宫、城、廓三者呈环套的配置形制。 )城以宫为中心,廓以城为中心。 (2)继承前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度的城廓分工规划结构的传统,城为 )继承前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度的城廓分工规划结构的传统, 政治中心,廓为经济中心。以宫为主,结合政治性分区如官署区等, 政治中心,廓为经济中心。以宫为主,结合政治性分区如官署区等, 组成政治活动中心。以市为主, 组成政治活动中心。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等经济性分区及主要居 住区,构成经济活动中心。洛都三市均聚集在外廓,故外廓三市, 住区,构成经济活动中心。洛都三市均聚集在外廓,故外廓三市,各 自结合有关的手工作坊区、服务行业区以及工商业者居住区, 自结合有关的手工作坊区、服务行业区以及工商业者居住区,形成三 个综合区。 个综合区。 (3)全盘规划则采取以宫为中心的主体规划结构形式。以宫城为核心, )全盘规划则采取以宫为中心的主体规划结构形式。以宫城为核心, 配合宫前之左祖右社及主干道两侧之官署区, 配合宫前之左祖右社及主干道两侧之官署区,组成整个洛都的城市中 心区。以宫城的中轴线,作为全盘规划结构的主轴线, 心区。以宫城的中轴线,作为全盘规划结构的主轴线,从而突出中心 区的主导地位。 区的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和文献
2.1前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度。 前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度。 前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度 考工记》 (1)周代《周礼 考工记》。 )周代《周礼.考工记 (2)春秋战国时期《管子》。 )春秋战国时期《管子》 (3)墨子就军事上的城防要求,对城市规划问题也提出一些主张。 )墨子就军事上的城防要求,对城市规划问题也提出一些主张。
1、城市的起源与城市规划的产生 、
城市产生于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城市产生于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在原始社会中由于人 类社会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的出现而形成固定的居民点, 类社会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 即农业的出现而形成固定的居民点 , 由于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 由于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 即商业 、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 , 居民点分化为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非农业的手工业、 居民点分化为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非农业的手工业 、 商业为主 的城市。总之,城市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的城市 。 总之 , 城市的产生是由于 “ 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 分工的不断扩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不断发展, 分工的不断扩大 ,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不断发展 , 才使人类的 原是居民点最终分解为城市和乡村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居住点。 原是居民点最终分解为城市和乡村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居住点 。 我 国古代城市的产生与世界一些早期城市的出现大致一致:先有城、 国古代城市的产生与世界一些早期城市的出现大致一致 : 先有城 、 后有市,然后城与市结合在一起,成为具有商市的固定居民点, 后有市 , 然后城与市结合在一起 , 成为具有商市的固定居民点 , 这就是最初的城市。 这就是最初的城市。
第一篇 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1、城市的起源与城市规划的产生 、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和文献 、 3、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与建设 、 4、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与城市规划 、 第二篇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 第三篇 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建设
第一篇 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1、城市的起源与城市规划的产生 、 1.1“城“与”市“的不同概念 城 1.2“城”与“市”的结合 城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和文献 、 2.1前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度 前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度 2.2中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度 中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度 2.3后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 后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
华林园。 (4)宫城布局采取前朝后寝之制,宫北置御苑 )宫城布局采取前朝后寝之制,宫北置御苑――华林园。 华林园 (5)废弃后市之制,将三市置于宫南之外廓,整个城市形成市南宫北 )废弃后市之制,将三市置于宫南之外廓, 的规划格局。 的规划格局。 (6)三市均集中市制,各有分工,主次分明,形成一个有机总体。 )三市均集中市制,各有分工,主次分明,形成一个有机总体。 (7)继承传统的市里区分体制,但市的布局已考虑到与居住区分布保 )继承传统的市里区分体制, 持协调一致,故二者既严格区别,又能取得紧密结合的效果。 持协调一致,故二者既严格区别,又能取得紧密结合的效果。 (8)居住区基本上遵循按职业、分阶级组织聚居的体制而规划。不过 )居住区基本上遵循按职业、分阶级组织聚居的体制而规划。 居住区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职业要求, 居住区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职业要求,并不强调礼制等级与 方位尊卑的礼治规划秩序。 方位尊卑的礼治规划秩序。 (9)整个城市布局基本上仍遵循传统的礼治规划秩序,按方位尊卑安 )整个城市布局基本上仍遵循传统的礼治规划秩序, 排主次不同的功能分区,但同时又重视城市经济的发展要求, 排主次不同的功能分区,但同时又重视城市经济的发展要求,不因 礼制而有损合理布置各种经济性的分区。 礼制而有损合理布置各种经济性的分区。进一步发展了前期封建社 会所创立的礼制与经济要求相结合的新规划秩序。 会所创立的礼制与经济要求相结合的新规划秩序。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关于“城市”的定义: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关于“城市”的定义: 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 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1.1有关“ 1.1有关“城”与“市”的几个概念 有关 城与国。董鉴泓认为, 义相同。 周礼.考工记》 (1)城与国。董鉴泓认为,“国”与“城”义相同。《周礼.考工记》中, 匠人营国” 工匠营建城墙” 我国古代的城,有的为土筑, “匠人营国”,即“工匠营建城墙”。我国古代的城,有的为土筑,有 的为沟池,有的是木栏杆。这在后来考工中得到证实, 的为沟池,有的是木栏杆。这在后来考工中得到证实,如原始社会后期 的半坡遗址外面有一条沟,城子崖遗址中有一段夯土墙, 的半坡遗址外面有一条沟,城子崖遗址中有一段夯土墙,内蒙东八家石 城遗址四周为天然石块堆砌的城墙。这种城只是设防的固定居民点, 城遗址四周为天然石块堆砌的城墙。这种城只是设防的固定居民点,还 不是城市,其作用是防御野兽的侵袭和部落间的战争。 不是城市,其作用是防御野兽的侵袭和部落间的战争。 城与邑。 泛指所有的居民点,并不是指城市。 (2)城与邑。“邑”泛指所有的居民点,并不是指城市。奴隶主居住的 是大邑,农夫居住的是小邑,小邑住十家称“十家之邑” 田在邑外, 是大邑,农夫居住的是小邑,小邑住十家称“十家之邑”,田在邑外, 一邑有田十亩。 尔雅》中记载: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 一邑有田十亩。《尔雅》中记载: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 野外为之林“ 可见邑与农林牧等生产用地的关系, 野,野外为之林“。可见邑与农林牧等生产用地的关系,这种邑实际指 一般的农村。中等的邑有时有市, 有市之邑“ 一般的农村。中等的邑有时有市,称”有市之邑“,如韩国之中七十邑 有市,可见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有市之邑,即城市型的居民点。 有市,可见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有市之邑,即城市型的居民点。
(3)城与廓。城与廓都是居民点的防御性构筑物。夏代有“筑城以卫 城与廓。城与廓都是居民点的防御性构筑物。夏代有“ 造廓以守民”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说法。 管子. 君,造廓以守民”,“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说法。《管子.度 地篇》中有“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可见城小廓大,城在内, 地篇》中有“内为之城,外为之廓”,可见城小廓大,城在内,廓 在外,奴隶主住在城中,一般人住在廓中。 在外,奴隶主住在城中,一般人住在廓中。从春秋战国时期留下的 一些城址看,鲁国滕城的内外城、赵国邯郸的东西城即城与廓。 一些城址看,鲁国滕城的内外城、赵国邯郸的东西城即城与廓。齐 国临淄的大城为廓,东南角的小城为城。一般城无廓。 国临淄的大城为廓,东南角的小城为城。一般城无廓。 城与市。 指交易场所。 周易.系辞》 列廛于国, (4)城与市。“市”指交易场所。《周易.系辞》中:“列廛于国,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是以户为单位的房屋,周代集市有固定的地点, “廛”是以户为单位的房屋,周代集市有固定的地点,而且有成列 的专用房屋供商人做生意。古代“ 常与“ 连在一起称“ 的专用房屋供商人做生意。古代“市”常与“井”连在一起称“市 因为市在居民点中,居民点中必然有井。 井”。因为市在居民点中,居民点中必然有井。人们每天在井中打 顺便在井边交易剩余物品。也有一种说法,市中必然有井, 水,顺便在井边交易剩余物品。也有一种说法,市中必然有井,交 换前要在井中清洗物品,然后交换。 换前要在井中清洗物品,然后交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