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 胸痹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
本病相当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西医病名: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
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二.中西医诊断(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及要点①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②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④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有缺血改变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2.鉴别诊断①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以膻中或左胸部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伴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不等。
厥心痛(心绞痛)是由于心脉挛急则疼痛程度较轻,疼痛时间较短,芳香温通药物可以缓解。
②胃痛胃院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多伴有泛酸唆气、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
胸痹心痛中医治疗新方法

胸痹心痛中医治疗新方法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一,胸痹心痛- 病因病机1,肾阴亏虚可导致胸痹心痛,年老体虚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
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阳之温煦、气之鼓动,则气血运行滞涩不畅,发为心痛;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阴亏则火旺,灼津为痰,痰热上犯于心,心脉痹阻,则为心痛。
2、饮食不当恣食肥甘厚味或经常饱餐过度,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酿湿生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痰郁化火,火热又可炼液为痰,灼血为瘀,痰瘀交阻,痹阻心脉而成心痛。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行输布,聚而为痰,痰阻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
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心痛。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 。
由于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涩,所以七情太过,是引发本病的常见原因。
4,虚气结也是胸痹心痛症状之,、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人,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病。
《飞素问举痛论》:“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诸病源候论心腹痛病诸候》曰:“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
”医门法律中寒门》云: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阐述了本病由阳虚感寒而发作,故天气变化、骤遇寒凉而诱发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一)心痛发作期1.寒凝心脉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质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斑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一)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检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肺俞、膻中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二)心悸、气短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内关、三阴交、心俞、肺俞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
4.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三)便秘1.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15-20分钟,每日2-3次。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贴敷神阙穴。
3.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内分次频饮。
4.虚秘者服用苁蓉、当归通便,热秘者口服芦荟胶囊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中药灌肠。
胸痹病症的分析

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胸痹心痛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系病证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而本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由于本病表现为本虚标实,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对本病的病因、一般症状及真心痛的表现均有记载。
《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心痛是胸痹的表现,“胸痹缓急”,即心痛时发时缓为其特点,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以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治疗大法.,代表方剂如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及人参汤等。
后世医家丰富了本病的治法,如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治卒暴心痛。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JC/痛胃脘痛》明确指出心痛、胸痛、胃脘痛之别,对胸痹心痛的诊断是一大突破,在诸痛门中用失笑散及大剂量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活血理气止痛治死血心痛。
清代陈念祖《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活血行气治疗心腹诸痛。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治胸痹心痛等,对本病均有较好疗效。
胸痹心痛病相当于西医的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西医学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
心系病症(中医内科学)

(2)根据不同的病因,分别采用不同的治法 痰火扰心者,宜清心豁痰;饮遏心阳者,宜温阳化饮;气滞心胸者,宜疏肝理气、 和血疏脉;心血瘀阻者,宜活血化瘀通脉;寒凝心脉者,宜辛温散寒通阳。 (3)急性发作期 应加强病情监护,注意神志、呼吸、血压、舌苔、脉象等方面的变化,做好各种 急救准备,必要时予以吸氧、心电监护及保持呼吸道通畅。缓解期应保持心情舒 畅,精神愉快,避免情志刺激,饮食不宜过饱,保持大便通畅,劳逸适度,保证 充分休息及充足睡眠。 心悸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心悸的诊断依据、辨证要点、辨证分型及治疗。 2.熟悉心悸常见病因病机、类证鉴别、预防调护方法。 3.了解心悸的西医学范畴、相关检查、转归预后。 技能要求 1.能够对心悸进行正确诊断和具备辨证论治的能力。 2.能够熟练地为心悸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入 王某,男,62 岁。因“心慌、心悸不安反复发作 3 年,加重伴胸闷 1 个月”,于 2017 年 3 月 2 日就诊。 患者 3 年前因生气后,岀现心悸不适、心慌,到某医院诊治,做心电图诊断为“频 发室性早搏”,用西药治疗后,症状减轻,早搏明显减少,未予重视。近 1 个月
心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个方面,虚多为气血阴阳的亏损,实多为痰、饮、火、 瘀的阻滞。 如正虚邪扰,血脉不畅,心神不宁,则为心悸; 寒、痰、瘀等邪痹阻心脉,胸阳不展,则为胸痹; 阳盛阴衰,阴阳不调,心肾不交,则为不寐。 3.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①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血的运行依靠气的推动,而气也必须靠血的运载才能输布全身, 心与肺相互配合,才能保证气血正常运行。心肺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若肺气虚 弱,宗气不足,则运血无力而导致心脉瘀阻,而见胸痛、心悸、唇舌青紫等证候;
一般来说,发病急骤,新病,或处于发作期,病程较短,实象如气滞、瘀阻、寒 凝、痰浊或痰热、火热之象突出而虚象相对不明显,脉弦、滑、涩者,多属实证; 若发病势缓,久病,或处于缓解期,病程较长,气血阴阳亏虚之象突出而实象相 对不明显,脉细弱无力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证。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助处理。
提醒患者按时服药,避免漏服 或过量服用。
对于中药汤剂,注意温服,避 免过冷或过热影响药效。
04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护理
心律失常是胸痹心痛病常 见的并发症之一,预防和 护理十分重要。
定期监测心电图,及时发 现心律失常的迹象,采取 相应的治疗措施。
病因与病理
病因
多因情绪波动、劳累过度、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 。
病理
胸痹心痛病的基本病机为心脉闭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 、肾等脏腑。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脉表现,结 合中医理论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需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西医心血管 疾病进行鉴别。
02
中医护理原则
整体观念
因地制宜
根据地域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护理 方案。如南方潮湿气候地区,应注 重祛湿调理;北方干燥气候地区, 应注重润燥养心。
03
护理方案
病情观察
01
观察胸痛发作的频率、 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 伴随症状,如心悸、气 短等。
02
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 舌质、脉象等,以及是 否有心衰、心律失常等 严重并发症。
情志护理
关心、安慰患者,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 病的信心。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听音乐、冥想等,以 缓解压力。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针对不同情况给 予相应的心理疏导。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 水平,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用药护理
告知患者及家属药物的名称、 剂量、用法和注意事项。
03
辨体质施护
胸痹心痛诊疗常规

胸痹心痛(冠心病)【概述】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
中医病因病机:胸痹指胸阳不振、气血痹阻而言,证见胸闷气短甚则心胸疼痛;心痛则因心之阴阳气血不足、气滞寒凝、痰阻血脉等所致,证以心胸疼痛为主。
胸痹指示了该病的的病性和病机,而心痛指示了该病的主证和病位。
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
本诊疗技术规范是指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冠心病心绞痛。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WHO将冠心病分为5型: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无症状,但静息、动态时或负荷试验心电图有ST段压低、T波改变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或心肌灌注不足的核素心肌显像表现。
⑵心绞痛: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引起。
⑶心肌梗死:症状严重,有冠状动脉闭塞致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所致。
⑷缺血性心肌病: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长期心肌缺血或坏死导致心肌纤维化而引起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类似。
⑸猝死:因原发性心脏骤停而猝然死亡,多为缺血细腻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引起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所致。
【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1.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
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自、自汗等。
中医内科学 心悸、胸痹、不寐

胸痹与胃脘痛
胸 痹
胸 心 病变 疼痛部位 脏腑 发作特点 诱因 兼证
诊 查 要 点
痹
胃 脘 痛 胃
左胸部, 闷痛;突发、历 受寒、饱 心系病 向左肩臂 时短暂;休息或 餐、激动、 症-心 内侧放射 用药后可缓解 劳累 悸气短 胀痛为主,局部 与饮食相 胃部病 有压痛;持续时 关 症-泛 间较长 酸嘈杂
劳累、 饱餐、 受寒、 激动
胸 痹
病 机
★病位及涉及脏腑: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 ★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气虚、阳虚、气阴两虚;
病 因 病 机
标实: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 相兼为病。 ★病势:轻重缓急、病机转化
胸 痹
部
主 要 症 状
位: 膻中及心前区,并向左肩臂放射 质: 闷痛、隐痛、刺痛、窒息感
2018/7/18
兼证:受惊易作,失眠多梦,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病机概要: 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
心神不安
治
法: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代 表 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预防调护 】
预防与调护
1.调情志 2.节饮食 3.慎起居 4.长期治疗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
第二节
胸 痹
胸 痹
定
义
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
兼证:恶心呕吐,流涎, 舌脉: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病机概要: 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
扰乱心神
治
法: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代 表 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及加减:
【辨证论治 】
6、瘀阻心脉证
主证: 心悸不安,心痛时作,痛如针刺, 唇甲
胃脘部
胸痹与真心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瘀阻主症: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
兼症:心悸不宁,眠差。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痰浊壅塞主症:胸闷如窒而痛。
兼症:肢重体胖,痰多脘闷,气短.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阴寒凝滞主症:胸痛彻背,背痛彻胸,感寒痛甚,往往遇寒而发,起病急骤。
兼症: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栝蒌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
心肾阴虚主症:胸中隐隐灼痛且闷,时作时休。
兼症: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痠软,头晕耳鸣。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加减。
气阴两虚主症:胸闷隐痛,时作时止。
兼症: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加减。
心肾阳气虚衰主症:胸闷气短,胸痛彻背,遇冷则心痛加剧。
兼症:心悸,汗出,乏力,畏寒肢冷,腰膝冷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气滞心胸证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遇情志不遂时加重。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主方:柴胡疏肝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