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40例

合集下载

气虚血瘀,经络失养-补阳还五汤

气虚血瘀,经络失养-补阳还五汤

气虚血瘀,经络失养-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方中重用生黄芪以补元气,气行则血行,为君药;当归活血补血,为臣药;再配以赤芍、川芎、红花、桃仁等活血祛淤之品,使淤祛而不伤正;地龙长于通行经络,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是治疗气虚血淤所致偏瘫的常用方。

陆懋修在《世补斋医书》指出:“方以黄芪为君,当归为臣,若例以古法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则二钱之归宜君以一两之芪,若四两之芪即当臣以八钱之归。

今则芪且二十倍于归矣。

大约欲以还五成之亏,有必需乎四两之多者。

”兹介绍以本方为主治疗盗汗、手足麻木、颤证、(淋巴)水肿、关节疼痛、心悸等6种疾病于下。

【方证分析】本方所治之证乃气虚不运,血行郁滞所致。

正气亏虚,不能行血,血行不利而为瘀,瘀阻脉络,筋脉受损,则半身不遂,口眼斜;瘀阻心脉,心窍不利,则语言蹇涩;气虚不能固摄,则口角流涎,或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气虚血瘀,脉络失养,则肢体麻木,或肢体疼痛;舌暗淡,苔白,脉虚弱或细涩,皆为气虚血瘀之征。

其治补气活血通络。

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脏腑经脉营卫之气,使气能帅血而行,为君药。

血脉不利,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行血活血,使血运行于经脉之中,共为臣药。

活血伤血,当归补血养血,与黄芪相用,以冀气从血中而生;脉络不通,地龙通经活络,畅通血脉,为佐药。

诸药相互为用,以奏补气活血通络之效。

【方药配伍特点】:补气药与补血药相用,使气能生血,血能化气;补血药与活血药相用,使血虚得补,血瘀得行,达到补血而不壅,行血而不伤的目的。

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老年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41例临床观察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老年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41例临床观察
出诊 断 。
脉 粥样 硬化 性心 脏病 , 是 由冠 状动 脉粥 样 硬化 导 致血 管 腔狭 窄或 阻塞 , 或( 和) 因 冠状 动 脉 痉 挛 ( 功 能性 改 变) 导致 心 肌 缺血 、 缺 氧 或 坏死 而 引 起 的心 脏 病 。冠
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的疾病 , 人群 的发病率 和病死率都极高 , 并且造成 巨大经济费用消耗 。冠心
胸 痛 彻背 ; 轻者 仅感胸 闷 、 呼 吸不 畅 、 憋气 。气虚 血 瘀
冠 心病 ( c o r o n a r y h e a r t d i s e a s e , C HD) 即 冠 状 动
证: 主症 : 胸 痛胸 闷。次症 : 心悸 气短 , 神 倦 乏力 , 面 色 紫暗 。舌 、 脉象 : 舌淡紫 , 脉弱 而 涩 。具有 胸 闷 、 胸 痛 主症 之一 , 其 他 症 状 具有 2项 及 舌 脉 支 持 者 , 即 可 作
程 2周 。观 察 2组 心 绞 疴 疗 效 、 中 医证 候 、 血 液 流 变
治疗病 例 4 0例 比较 , 取得 了较 好 的疗 效 , 现 报 道
如下。 1 资 料与 方法
学、 肝 肾功能、 血液分析、 大小便 常规等治疗前后变化
情 况 。结 果 治疗后 , 治 疗组 患者 心绞 痛 症状 疗 效 总
0 . 0 1 ) , 且 治 疗 组优 于 对 照 组 ( P< 0 . 0 5 ) 。结 论 补 阳还 五 汤加 味 治 疗 气虚 血 瘀 型 老年 冠 心 病稳 定性 心
组 的方 法 , 将 其 随机 分 为 2组 , 各 4 6例 。其 中 , 共 脱 落 6例 , 剔 除 5例 。治疗 组最 终完 成病 例 4 1例 , 对 照 组最 终 完 成 病 例 4 0例 。2组 最 终 共 完 成 8 1例 。入 选老 年冠 心病 稳 定 性 心绞 痛 气 虚 血瘀 证病 例 可 比性 分析 显示 : 2组患 者在 性 别 、 年龄、 病程、 基 础病 分 布 、 治疗 前 心 绞 痛 病 情 、 中 医 证 候 等 方 面情 况 比较 , P )0 . 0 5 , 差异 无 统计学 意义 , 具有 可 比性 。 1 . 2 诊 断标 准 1 . 2 . 1 中医诊 断标 准 参照 2 0 0 2年 卫 生 部 颁 布 的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加减及功效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加减及功效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加减及功效补阳还五汤,源于医家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

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等功用。

由生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组成。

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以大补元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开创补气活血之先河。

该方原为治疗中风后遗症而设。

2008~2010年期间,笔者临证中尝用此方,随症加减,活用本方,扩展应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房室传导阻滞、脑梗塞和闭经等多种病症,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唯疏于全面收录,现将资料较为完整的4则案例,作一介绍,以供同道参考。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功效1 面神经麻痹张某,女,40岁,2008年9月1日初诊。

患者因睡觉吹电风扇,次晨醒后,发现左眼流泪、闭合不能,口角歪向左侧。

右侧鼻唇沟变浅,经某医院诊为面神经麻痹,先经抗炎、扩血管等治疗近1月,效果不显着,经加用中药、针灸等治疗月余,仍无明显进展,遂来我科治疗。

症见:面色萎黄、口眼歪斜、舌淡、苔薄润、脉细、按之无力、平素体质虚弱,易感冒,症属气虚邪中,脉络痹阻,拟补阳还五汤加味。

药用:生黄芪60g,桃仁、红花、赤芍各9g,葛根、当归尾各12g,白附子、地龙各10g,全蝎(研末吞服)3g,水煎湿服,连服5剂,右眼睑已能闭合,鼻唇歪斜基本恢复,续以原方去全蝎,再进7剂,面瘫基本恢复。

按: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多为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目,以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纵弛不收,本案久治乏效,实为气虚邪侵,络脉痹阻所致,经投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加以葛根、白附子、全蝎祛风通络,诸药配伍,共使正气回复,驱邪外出。

2 房室传导阻滞王某,女,58岁,2009年8月3日诊。

患者因劳累过度,情志失畅而心悸、气短,有时胸闷刺痛,头昏乏力,失眠纳差,脉沉迟,心率:40次/分,心电图示:3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供血不足。

住人本院诊治,经用阿托品口服乏效,后改用异丙基肾上腺素1MG,静滴,配合能量合剂,营养心肌l周后,心率46次/分,停药后,心率减慢至42次/分,改为中药施治。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气虚挟瘀型IgA肾病_陈祥赋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气虚挟瘀型IgA肾病_陈祥赋

IgA肾病是我国慢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约占39.55%,也是终末期肾衰最常见病因之一。

在我国约18.3%的终末期肾衰患者原发病为IgA肾病,20%~30%的患者经过20年左右进展为肾功能衰竭。

IgA肾病病理示肾小球系膜区以IgA 为主的颗粒样沉积,临床上以血尿、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肾小球肾炎。

因多发于青少年,且病情缠绵,反复发作,故而寻求较好的治疗方法较为迫切。

本研究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气虚挟瘀型IgA肾病22例,并与西药治疗21例对照,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11月—2009年9月于本院肾穿刺病理确诊IgA肾病患者43例,Lee氏分级Ⅱ~Ⅲ级,其中门诊患者31例,住院患者12例,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表法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22例,男10例,女12例,平均年龄26.2岁,病程6个月~6年;对照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27.4岁,病程8个月~5年。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2.1 西医诊断标准所有患者肾穿刺病理诊断为IgA肾病Lee氏分级Ⅱ~Ⅲ级。

1.2.2 中医辨证分型符合1996年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肾病学术讨论会(无锡会议)专题讨论稿修订拟定标准。

全部辨证为气虚挟瘀型,证见神疲乏力、气短自汗、舌质黯、苔薄白、脉细涩。

2 治疗方法对照组21例,洛丁新10mg,每日1次,来氟米特初始剂量50mg,每日1次,3天后改为20mg每日1次。

治疗组22例在对照组西药基础上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黄芪40g,芡实、女贞子、旱莲草、紫草、白茅根各15g,当归、地龙各12g,川芎、桃仁、金樱子各10g,红花8g,水煎口服,每日1剂。

治疗时间均为4个月。

3 疗效观察3.1观察指标 两组均于治疗前后检测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

3.2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

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现代近况

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现代近况

2012年7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6卷第4期冠心病是当前严重威胁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属中医学胸痹范畴。

其中,气虚血瘀是中医辨证的重要病机之一,王晓才等[1]对138例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与组合特点分析发现,血瘀证(92.0%)和气虚证(81.9%)最为多见,且两者出现比例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而且气虚血瘀证为其基本证候组合。

“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气虚而运血无力,致血液循行迟缓,流行不畅,或成瘀积,而瘀血不仅失于血本身的濡养作用,且易于阻滞气机,加重血液运行障碍,且心气亏虚,更可留滞于心,故见心痛固定不移等表现。

治疗宜采用益气活血法,常用补阳还五汤有效好的疗效。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组成有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全方重在补气,使气旺血行而治本,诸药活血以祛瘀通络而治标,为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剂。

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主要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而发生心绞痛等症状。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近年来多支持“内皮损伤反应学说”———各种危险因素最终损伤血管内皮,而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是动脉对内皮损伤作出的炎症-纤维增生性反应的结果。

其中,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而脂质代谢异常由于对血浆黏度、细胞膜等的影响,与血液流变学异常关系密切。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时,如斑块破裂,表面血小板聚集等形成血栓,可进一步阻碍血流,导致缺血加重。

心肌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可引起心脏的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影响泵功能,也可导致心脏电生理的异常,另外可有大量氧自由基产生,除了发生心脏病变外,对机体也产生较严重的影响。

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的疗效,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且依从性好。

蔡冬梅等[2]选择气虚型和(或)血瘀型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组予单硝酸异山梨酯、补阳还五汤以及两药合用治疗。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

文/ 陈越(河南省管城片仔癀国医国药中医门诊部)中医所谓之“中风”,是以突然昏倒、意识不清、口渴、言蹇、偏瘫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临床多见气虚血瘀型患者,现分享一案例如下。

病案举例倪某,女,64岁。

患者于2018年4月12日早上中风并入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出现左侧肢体痿废不用,左嘴角及左眼皮抬不起来;怕冷,左腿尤甚;咳嗽有痰;小便黄;大便成型,色黑;舌淡胖,苔厚有水滑之象,脉未查。

既往有脑梗史、糖尿病病史。

处方:黄芪50g,当归10g,赤芍10g,地龙10g,川芎5g,红花5g,桃仁5g,茯苓10g,木瓜15g,制附子5g(先煎),川牛膝6g,防风5g,炙甘草5g,干姜5g,15剂,水煎服,日一剂。

5月29日二诊:缓解,足部明显有力,左胳膊情况在医院被诊断为“半脱臼”;效不更方,加生地10g、麦冬10g、竹叶5g,15剂,水煎服,日一剂。

6月19日三诊:转,左腿练习走路时脚尖能翘起,会用力;咳痰较之前明显好转,仅偶尔有之;左胳膊再次检查,非脱臼而是肌肉下垂,出汗是人体一项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体温调节和促进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失常的病症。

汗液与营卫的关系汗液的生成与调控与人体的营卫功能密切相关。

《素问“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素问•评热病论》又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者精气也。

”这是说汗液来源于人体转化水谷之精微物质。

《灵枢•决气》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灵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灵枢•痈疽》又云:“津液和调,无明显诱因出现盗汗,夜间入睡即作,寢时汗出,醒后汗止,以胸颈部为甚,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痰涂片找结核杆菌等检查均未见异常,曾服“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等方剂加减治疗,症刻下:夜间盗汗,寐时汗出,醒后即文/ 李灵辉(福建中医药大学) 【指导老师】张喜奎(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博士导师)(上接第42页)患,《辨证录》云:“有人身未颠仆,左手半边不仁,语言謇涩……血虚之故。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举隅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举隅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举隅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用于治疗“因虚致瘀”之证。

原方由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主治中风后遗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

方中重用黄芪,取其大补脾胃之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并助诸药之力为君药;配以当归尾活血,有祛瘀而不伤好血之妙,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使药。

多年来,笔者临证以补阳还五汤随证加减治疗包括中风后遗症在内的诸多疾病,均获良效,举例如下:1 盗汗案例1:患者,男,65岁,2008年11月7日就诊。

主诉:夜间偏身汗出二年余,侧卧时不受压肢体侧汗出,凡洗澡日、或半夜起床日则汗出甚多,平卧或将双脚伸出于被衾外时无汗出,无其它不适。

舌偏红,舌下络脉淤曲,苔中黄腻,脉细滑。

辨为气血运行不畅,心神失养;治以益气活血,兼养心安神;补阳还五汤合归脾汤加减:黄芪30g,当归12g,地龙12g,赤芍12g,桃仁12g,红花9g,川芎15g,远志6g,石菖蒲12g,茯苓12g,麦冬12g,丹参15g,酸枣仁20g,大枣10g,甘草9g,糯稻根30g,7剂。

11月 17日二诊:夜间汗出减少2/5,舌偏红,苔黄腻变薄,脉细滑。

原方去地龙,加煅牡蛎30g,五味子9g,7剂。

12月1日三诊:夜间基本无汗。

按:盗汗多见于阴虚火旺、心血不足,但本例舌下络脉瘀曲,为血瘀之象。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提到“有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也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淤汤。

”又因汗出分布不均,为气血运行欠畅,补阳还五汤较血府逐瘀汤更适合病机。

从洗澡、半夜起床、双脚伸于被外可影响盗汗程度来看,患者有一定的心神不宁征象,所以配合使用归脾汤。

事实证明二方合用效果颇佳。

2 顽固性头痛案例2:患者,女,67岁,2004年11月2日初诊。

补阳还五汤:王清任之《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汤:王清任之《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汤:王清任之《医林改错》杏林医话汇编补阳还五汤 (转载)发表者:赵东奇 5801人已访问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为治疗中风后遗症而设。

近几年来,笔者活用该方,用治周围神经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

兹介绍如下。

面神经麻痹张某,女,35岁,教师。

1993年11日4日初诊。

患者半年前因睡觉吹电扇,致晨间醒来出现右眼流泪、闭合不能,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左侧,说话、露齿时尤为明显。

某人民医院诊为面神经麻痹,经抗炎、抗水肿、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等治疗近2个月,效果不显著。

后又改用中药、针灸、按摩等治疗3个多月,仍无明显进展。

余询知患者平素体质虚弱,易感冒。

察其面色萎黄,舌淡、苔薄润,脉细缓无力。

此乃气虚邪中,脉络痹阻。

予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90克,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各6克,当归、葛根各15克,地龙、白附子各10克,水煎温服。

5剂后,病情大减,连服10剂,顽症得愈。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多系脉络空虚,风寒湿邪乘虚侵袭头面,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纵弛不收而发病。

本案病人久治不愈,实乃由于气虚邪侵,络脉痹阻。

故治以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加葛根、白附子祛风通络。

诸药配伍,正气回复,驱邪有力,病遂获愈。

腓神经麻痹张某,男,25岁,工人。

1993年11月1日初诊。

患者昨晚睡觉时右足露在外面,今晨起床时,突然出现右下肢无力、麻木,右足上抬困难。

查:右下肢小腿外侧及足背区感觉减退,右足下垂,背屈不能,行走时足尖先着地,呈拖拉步态,诊为腓神经麻痹。

经肌注维生素B12、硝酸——叶萩碱,口服维生素B1、复方丹参片、氟美松等,并配合针灸治疗1个月,效不显著。

余视其舌淡胖、苔薄润,脉沉细弱。

辨为气虚络阻,下元虚损。

予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90克,当归、赤芍、怀牛膝、石斛各各15克,桃仁、红花、川芎、地龙各10克。

水煎温服。

服药5剂,下肢较前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40例
【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的临床疗效及对心电图指标的影响。

方法对40例气虚血瘀型胸痹患者除心绞痛难忍时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以外,仅服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观察40例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及患者心电图指标治疗前后改善情况。

结果40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主要症状总有效率为80.7%,伴随症状总有效率为90.4%,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90.3%。

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疗效确切。

【Abstract】Objective Buyang Huanwu Dection Treating Chest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gntion Trested 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ECG indexes.Methods 40 cases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Chest addition to angina pectoris in patients with unbearable than when sublingual Suxiaojiuxin Pill, only taking Buyanghuanwu Decoction, 40 patients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s and ECG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mprove the situation.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40 patients clinical symptoms and ECG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main symptom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0.7%, wi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0.4% the symptoms, ECG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0.3%.Conclusion Treating BYHWD Qi and Blood Chest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Angina Pectors;Chest Pain;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gntion;Buyang Huanwu Dection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厥心痛”范畴。

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脂质代谢异常,血液黏稠度增高,导致冠状动脉壁损伤,脂质沉着,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从而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综合征。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临床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尤以50岁以上者居多,故也有老年病之谓,是当代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是造成中老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

如治疗及时得当,可获较长时间稳定,如反复发作,则病情较为顽固。

若失治或调理失宜,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心胸卒然大痛,甚则可“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笔者近一年多来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40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一般资料:40例患者均为2009年8月7日~2010年l0月1日收集的门诊病例。

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诊断为气虚血瘀型胸痹。

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35~75岁,平均56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5年6个月,
稳定型心绞痛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7例。

1.1.2诊断标准: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参照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与诊断标准【1】,胸痹的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1990年全国会议制定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进行。

所有病例西医诊断明确,中医诊断辨证分型符合以上标准。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

方药组成如下:生黄芪30g薏苡仁15g党参10g丹参12g葛根20g桃仁10g红花6g川芎10g,赤芍10g,山楂10g,全当归6g,三七10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20~30分钟,取浓汁200mL,继续加水煎20~30分钟取150mL,二次取汁混合,分早、晚两次温服,10d为1个疗程。

共服用两个疗程。

1.2.2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主要症状:胸痛、胸闷、气短、乏力、脉沉细;伴随症状:心悸、头晕、耳鸣、健忘、纳差等)好转情况,心电图指标改善情况。

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常规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

1.2.3疗效标准
均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指导原则》【2】。

(1)心绞痛症状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减轻;
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2)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
有效:ST段的降低,较治疗前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正常水平;
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2结果
2.1两个疗程后,症状改善情况:(1)主要症状显效17例(56.7%),有效9例(30%),无效4例(1
3.3%),总有效率为80.7%;(2)伴随症状:显效20例(66.7%),
有效8例(26.7%),无效2例(67%),总有效率为90.4%。

2.2两个疗程后,心电图改善情况:显效19例(63.3%),有效9例(30%),无效2例(6.7%),总有效率为90.3%。

以上治疗结果说明,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疗效确切。

3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均无明显改变,部分患者血脂有所下降。

4典型病例
患者,男,62岁,工人,2010年2月16日就诊。

主要症状: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反复发作1年余,每次心绞痛发作持续1~2分钟,多在劳累后发作,曾间断服用西药治疗,疗效不明显。

近1个月来,前胸后背痛发作次数增加,且疼痛持续时间延长2~3分钟,疼痛难忍时需含服速效救心丸缓解。

现前胸后背痛,刺痛,偶尔放射至左肩,胸闷、气短、乏力,偶有自汗,心悸、头晕、纳差、寐安,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沉细无力。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倒置。

中医诊断:气虚血瘀之胸痹;西医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

治疗处方如下:生黄芪30g,薏苡仁15g,党参10g,丹参12g,葛根20g,桃仁10g,红花6g,川芎10g,赤芍10g,山楂10g,全当归6g,三七10,酸枣仁10g,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20~30分钟,取浓汁200mL,继续加水煎20~30分钟取150mL,两次取汁混合,分早晚两次温服,未曾服用其他药物。

服用5剂后,前胸后背疼痛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疼痛持续时间变短,发作时不需含服速效救心丸缓解,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自汗症状已消失;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低平。

随症状加减2个疗程后,前胸后背疼痛症状消失,无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直立。

随访6个月未曾复发。

5讨论
本病古医籍中多有记载,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心脏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篇》记载:“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胸”指胸膺部,“痹”是闭塞不通之意,不通则痛,故胸痹是以胸膺部满闷室塞,甚则疼痛为主症。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

心病不能推动血脉,肺气治节失司,则血行瘀滞;肝病疏泄失职,气郁血滞,脾失健运,聚生痰浊,气血乏源;肾阴亏损,心血失荣,肾阳虚衰,君火失用均可引致心脉痹阻,胸阳失旷而发胸痹,其临床上以气虚血瘀型最为多见。

根据“心主血脉”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理论,气血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病理上相互影响,气行则血行,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无力、迟缓而留滞为瘀,瘀血停留脉中,阻碍气的运行,进一步加重血运障碍,从而加重血瘀。

同时冠心病心绞痛病程长,病情反复
发作,经久不愈,一方面使脏腑阴阳气血亏耗,一方面又深入血脉而导致脉络受损,瘀血内阻。

正如叶天士所谓“久病入络”之理,根据“虚则补之,菀陈则除之”的治法,治疗当以益气固本为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辅。

补阳还五汤出自于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一首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弱无力为证治要点。

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长于活血,且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是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

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在此方基础上加用丹参,葛根活血化瘀,党参,薏苡仁健脾除湿稳定粥样斑块,降低血脂。

根据现代药物研究该方具有降脂,抗凝,扩冠,改善血液流变学,稳定粥样斑块之功效。

参考文献
[1]姬尚义,沈宗林.缺血性心脏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8—18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