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

合集下载

补阳还五汤著名案例

补阳还五汤著名案例

补阳还五汤著名案例1.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水肿赵某,男,60岁。

2013年12月4日初诊。

主诉:反复神疲乏力10余年,加重伴畏寒、肢肿3年余。

病史:10余年来,神疲乏力,胸闷时作,长吸则快,夜寐手麻,呈对称性,偶有头晕,畏寒怕冷。

近3个月来,上症加重,少有间歇,并伴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尿黄便干,虽服西药治疗,未有显效,遂至于此。

素有糖尿病病史。

另有双侧甲状腺低回声结节、右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史。

查体:面色晦暗,舌质暗红,苔薄白、微黄,脉细滑。

中医诊断:水肿。

辨证立法: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水饮内停为阶段病机。

治以益气化瘀、泄浊利水,基本病机、阶段病机标本兼顾。

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味。

生黄芪50g,全当归20g,炒赤芍15g,大川芎12g,大生地30g,桃仁泥12g,杜红花7g,广地龙15g,地鳖虫7g,水蛭7g。

水煎服,7剂。

二诊:2013年12月11日。

服药1周,面色转润,手指麻木好转,下肢浮肿稍减,每于下午或行走后仍剧,余症如故。

药虽中病,然真气亏虚较甚,故改黄芪为60g,余药剂量如故,守法继进。

三诊:2014年11月5日。

如法再服1周,神振,头晕、胸闷减,畏寒、肢麻缓,下肢浮肿渐退。

此真气来复之佳兆,当拟守方续服,冀其康复。

上方7剂。

上方出入连服3个月,神疲瘥,畏寒罢,肢麻而肿大为改善。

按语:本案患者素体弱,年至半百,已呈真气大虚之象,故10余年来,反复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并渐加重,少有停歇。

真气不足,累及宗气,久而经络瘀滞,则胸闷,长吸为快,头晕,夜寐手麻,呈对称性。

瘀血内阻,水湿泛滥,午后为甚,故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时剧时缓。

综上所述,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水饮内停为阶段病机,故拟补阳还五汤加生地黄、地鳖虫、水蛭以益气化瘀、泄浊利水,标本兼顾。

其中,生黄芪使用50~60g,即“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之谓。

方中地鳖虫、水蛭皆可入血,利血中之浊垢,乃为阶段病机所设也。

2.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不寐周某,女,63岁。

气虚血瘀,经络失养-补阳还五汤

气虚血瘀,经络失养-补阳还五汤

气虚血瘀,经络失养-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方中重用生黄芪以补元气,气行则血行,为君药;当归活血补血,为臣药;再配以赤芍、川芎、红花、桃仁等活血祛淤之品,使淤祛而不伤正;地龙长于通行经络,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是治疗气虚血淤所致偏瘫的常用方。

陆懋修在《世补斋医书》指出:“方以黄芪为君,当归为臣,若例以古法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则二钱之归宜君以一两之芪,若四两之芪即当臣以八钱之归。

今则芪且二十倍于归矣。

大约欲以还五成之亏,有必需乎四两之多者。

”兹介绍以本方为主治疗盗汗、手足麻木、颤证、(淋巴)水肿、关节疼痛、心悸等6种疾病于下。

【方证分析】本方所治之证乃气虚不运,血行郁滞所致。

正气亏虚,不能行血,血行不利而为瘀,瘀阻脉络,筋脉受损,则半身不遂,口眼斜;瘀阻心脉,心窍不利,则语言蹇涩;气虚不能固摄,则口角流涎,或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气虚血瘀,脉络失养,则肢体麻木,或肢体疼痛;舌暗淡,苔白,脉虚弱或细涩,皆为气虚血瘀之征。

其治补气活血通络。

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脏腑经脉营卫之气,使气能帅血而行,为君药。

血脉不利,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行血活血,使血运行于经脉之中,共为臣药。

活血伤血,当归补血养血,与黄芪相用,以冀气从血中而生;脉络不通,地龙通经活络,畅通血脉,为佐药。

诸药相互为用,以奏补气活血通络之效。

【方药配伍特点】:补气药与补血药相用,使气能生血,血能化气;补血药与活血药相用,使血虚得补,血瘀得行,达到补血而不壅,行血而不伤的目的。

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加减及功效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加减及功效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加减及功效补阳还五汤,源于医家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

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等功用。

由生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组成。

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以大补元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开创补气活血之先河。

该方原为治疗中风后遗症而设。

2008~2010年期间,笔者临证中尝用此方,随症加减,活用本方,扩展应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房室传导阻滞、脑梗塞和闭经等多种病症,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唯疏于全面收录,现将资料较为完整的4则案例,作一介绍,以供同道参考。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功效1 面神经麻痹张某,女,40岁,2008年9月1日初诊。

患者因睡觉吹电风扇,次晨醒后,发现左眼流泪、闭合不能,口角歪向左侧。

右侧鼻唇沟变浅,经某医院诊为面神经麻痹,先经抗炎、扩血管等治疗近1月,效果不显着,经加用中药、针灸等治疗月余,仍无明显进展,遂来我科治疗。

症见:面色萎黄、口眼歪斜、舌淡、苔薄润、脉细、按之无力、平素体质虚弱,易感冒,症属气虚邪中,脉络痹阻,拟补阳还五汤加味。

药用:生黄芪60g,桃仁、红花、赤芍各9g,葛根、当归尾各12g,白附子、地龙各10g,全蝎(研末吞服)3g,水煎湿服,连服5剂,右眼睑已能闭合,鼻唇歪斜基本恢复,续以原方去全蝎,再进7剂,面瘫基本恢复。

按: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多为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目,以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纵弛不收,本案久治乏效,实为气虚邪侵,络脉痹阻所致,经投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加以葛根、白附子、全蝎祛风通络,诸药配伍,共使正气回复,驱邪外出。

2 房室传导阻滞王某,女,58岁,2009年8月3日诊。

患者因劳累过度,情志失畅而心悸、气短,有时胸闷刺痛,头昏乏力,失眠纳差,脉沉迟,心率:40次/分,心电图示:3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供血不足。

住人本院诊治,经用阿托品口服乏效,后改用异丙基肾上腺素1MG,静滴,配合能量合剂,营养心肌l周后,心率46次/分,停药后,心率减慢至42次/分,改为中药施治。

补阳还五汤概述

补阳还五汤概述

补阳还五汤
思考与训练
【加减变化】
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 桑枝、桂枝; 半身不遂以下肢为主者,+ 牛膝、杜仲 ; 日久效果不显著者,+ 水蛭、蜈蚣 ;
补阳还五汤
思考与训练
【加减变化】
语言不利者,+ 石菖蒲、郁金、远志 ; 口眼喎斜者,+ 牵正散 ; 痰多者,+ 制半夏、天竺黄 ; 偏寒者,+ 熟附子 脾胃虚弱者,+ 党参、白术。
补阳还五汤
思考与训练
【现代运用】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 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 下肢痿软,黄褐斑、日光性皮炎等属气虚血瘀者。
补阳还五汤
【使用注意】思考与训练
本方用于治疗中风,应以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 止,脉缓弱者为宜。
使用本方虚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 疗效,防止复发。
补阳还五汤
思考与训练
【主治】
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 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 淡,苔白,脉缓无力。
【病机】气虚血瘀
补阳还五汤
思考与训练
【功用(治法)】
补气,活血,通络
方解
补阳还五汤
思考与训练
君 生黄芪(重用):补益元气,
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 当归尾:活血通络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

协同当归尾活血祛瘀
地龙:通经活络,以行药力
补阳还五汤
思考与训练
【配伍特点】
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 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 治标,标本兼顾; 补气而不壅滞,活血而不伤正。
补阳还五汤思考与训练 Nhomakorabea运用【辨证要点】

补阳还五汤标准版文档

补阳还五汤标准版文档
黄芪四两


当归尾二钱
赤芍一钱半 桃仁一钱
川芎一钱
红花一钱
地龙一钱


[功用] 补气 活血 通络
还 五 汤
[主治] 中风(后遗症)
[分析] 正气亏虚
脉络瘀阻 (3)神经精神性疾病(偏瘫、截瘫、单瘫、面瘫)。 气虚血滞 1、黄芪在本方、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当归补血汤、归脾汤中的作用有什么异同?
并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及营养血流量;
7、现代药理研究:本方 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功能、 降低血液粘稠度等作用;并 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及营养血 流量;促进巨噬细胞吞噬活 性;促进神经系统损伤的修 复等。
[思考]
1、黄芪在本方、补中益气汤、 玉屏风散、当归补血汤、归脾汤中 的作用有什么异同?
2、本方与桃核承气汤、血府逐 瘀汤在病因病机病位及组方特点上 如何区别?
人体元气,全体为十成,损去五成,并于一边,无气之边,即成偏枯。 语言不利加菖蒲、远志、郁金。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下肢痿废
促清人(进体2王 )神 元清心经气任血系,《管统全疾医损体病林伤为(改的十冠半口下错修成心》复,身眼肢病等损、不歪痿。去心五绞遂斜废成痛,、并高于血一脂边症,)无;气之边,语 口即成言 角偏蹇 流枯。涩 涎
桃仁、红花
通 络
地龙:通经活络以利祛瘀
(佐)
补阳还五汤方义
重用补气
补气为主 化瘀为辅
轻用活血
气旺则促血行 活血而不伤正
补气 达 活血之效
通络
补阳还五汤
[运用]
1、本方是体现王氏所创 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2、常用于中风后遗症的 治疗。
3、以半身不遂、口眼歪 斜、苔白、脉缓或细弱无力 为证治要点。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文章目录*一、补阳还五汤概述*二、补阳还五汤功能主治*三、补阳还五汤服用方法*四、补阳还五汤副作用*五、补阳还五汤注意事项*六、补阳还五汤药典记载补阳还五汤概述1、定义补阳还五汤,中医方剂名。

为理血剂,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临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

2、别名补阳还五汤。

3、组方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

4、制法水煎。

5、性状液体,黄棕色,味甘,微苦。

补阳还五汤功能主治1、功效作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及中风后遗症。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2、临床应用临床上出现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斜、苔白、脉缓或脉细弱无力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现代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补阳还五汤服用方法1、适宜人群中风患者。

2、用法用量黄芪(生)12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各3g.水煎服。

加减:本方生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

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

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显着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补阳还五汤副作用无特殊副作用。

补阳还五汤注意事项1、补阳还五汤用于治疗中风,应以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止,而脉缓弱为宜。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功能主治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功能主治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功能主治补阳还五汤的组成补阳还五汤是由以下草药组成的:1.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能够温肾阳、祛寒湿。

2.人参:具有补气、健脾、补心脏的作用,增强人体免疫力。

3.熟地黄:具有补肾、益精血的作用,对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有很好的疗效。

4.山药:具有健脾、益肺、补肾的作用,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

5.桂枝:具有温阳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能够缓解寒邪困于体表所引起的疼痛。

6.白术:具有补脾健胃、益气和润肠的作用,对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有很好的疗效。

补阳还五汤的主治功能补阳还五汤具有以下主治功能:1.补阳固脱:补阳还五汤主要用于治疗肾阳虚引起的遗精、阳痿、尿频、尿急等症状,能够温肾阳、固肾脱,调理肾脏功能。

2.温中扶正:补阳还五汤可以温中补气,具有暖胃健脾的作用,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3.祛寒驱寒:补阳还五汤主要通过附子和桂枝的作用,能够温经驱寒,缓解因寒邪引起的关节疼痛、寒痹等症状。

4.益肾补精:补阳还五汤中的熟地黄和山药能够补肾益精,对于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精力不足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5.健脾补气:补阳还五汤中的人参和白术可以健脾益气,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补阳还五汤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补阳还五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本方药物中的附子为剧毒药物,在使用时必须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剂量使用,严禁自行增减药量。

2.孕妇、儿童、老年人及体弱者慎用本方药。

3.在服用药物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4.如出现皮肤红肿、过敏等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5.如果同时服用其他药物,请告知医生,以免发生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补阳还五汤的副作用补阳还五汤的副作用主要包括:1.可能会引起口干、口渴、便秘等不适症状,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请咨询医生。

2.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气血亏虚、血糖升高等不良反应,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以上就是补阳还五汤的组成、主治功能、使用注意事项和副作用的介绍。

补阳还五汤加减

补阳还五汤加减

补阳还五汤加减
补阳还五汤出⾃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此⽅治疗半⾝不遂,⼝眼歪斜,⼤便⼲燥,⼩便频数,遗尿不禁等。

⽅解:
该⽅特点为重⽤黄芪为君,⼤补元⽓,使⽓旺⾎⾏,周流全⾝,川芎、⾚芍、归尾为⾂,养⾎⾏⾎,桃仁、红花为佐,破解散瘀,地龙为使,通经利络。

黄芪量四两,⽽其他活⾎药⼤都⼀钱,仅归尾、⾚芍稍多,也不过⼆钱,合计为⼋钱,其黄芪⽤量是其它活⾎药总和的五倍。

本⽅以补⽓活⾎化瘀通络为主,⽤于中风半⾝不遂等。

治验颇多。

临证加减:---
中风急性期加防风
兼神志不清加菖蒲、远志
兼⾔语不利加菖蒲、远志、桂枝、⽣蒲黄
兼⼝眼歪斜加菖蒲、僵蚕、⽩附⼦、全蝎
兼偏头痛加茺蔚⼦、钩藤
兼眩晕加菊花、蔓荆⼦、⽩芷、元胡
兼⼝禁加钩藤、僵蚕
兼失眠加知母、茯神、酸枣仁
兼⾎压⾼加珍珠母、⽯决明、磁⽯、⽜膝、黄芪⽤量宜少
若⾎脂⾼加⼭楂、⼤黄
兼⾎压偏低黄芪宜加量,若其体温升⾼,加知母、花粉凉制之品以制之
若半⾝不遂已久,脉虚缓⽆⼒重⽤黄芪
若病⽇不久,邪⽓仍盛,正⽓未衰,脉弦有⼒者不⽤黄芪为宜
若瘫痪⽇久,曾⽤过桃仁、红花、归尾等活⾎药,效果不明显者,可改⽤⽔蛭以破瘀通络
若以下肢瘫痪⽆⼒为主加补肝肾之剂,如桑寄⽣、功劳叶、千年健,枸杞、川断、⽜膝、地黄、⼭萸⾁等
上肢瘫痪为主加桂枝
右瘫痪加⼈参、⽩术
左瘫痪加熟地、杭菊
腰膝⽆⼒加枸杞
肌⾁萎缩加⿅⾓胶、阿胶、鱼鳔
如原⽅剂中加上蜈蚣、全蝎、⽩附⼦则疗效更佳
⾎管性痴呆加远志、菖蒲、郁⾦、龟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黯淡 苔白 脉缓
示意图—1
即去 成五 偏成 人 枯, 体 。并 元 (于 气 清一 , 边全 王, 体 勋无 为 臣气 十 )之 成 故边 , 名, 损 。
补阳还五汤
失 养 ,气 半虚 身, 不脉 遂络 。瘀 阻 , 筋 脉
补阳还五汤 即去 成五 偏成 人 枯, 体 。并 元 (于 气 清一 , 边全 王, 体 勋无 为 臣气 十 )之 成 故边 , 名, 损 。
气旺则促血行
重用补气
补气为主 化瘀为辅
轻用活血
活血而不伤正
补气 达 活血之效 通络
[运用]
1、本方是体现王氏所创 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2、常用于中风后遗症的 治疗。 3、以半身不遂、口眼歪 斜、苔白、脉缓或细弱无力 为证治要点。 4、黄芪宜重,通常在 30—60克之间,不效渐加。 6、常用于气虚血瘀所致 的:(1)脑血管疾病(缺血 性中风、出血性中风恢复期、 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2)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 痛、高血脂症);(3)神经 精神性疾病(偏瘫、截瘫、 单瘫、面瘫)。 7、现代药理研究:本方 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功能、 降低血液粘稠度等作用;并 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及营养血 流量;促进巨噬细胞吞噬活 性;促进神经系统损伤的修 复等。
失 养 ,气 半虚 身, 不脉 遂络 。瘀 阻 , 筋 脉
补 气 活 血 通 络
重 用 生 黄 芪
大补元气起痿废
1、气旺则血行, 血行则瘀去络通
(君)
2、气旺则固摄有权 3、使祛瘀而不伤正
归尾:活血化瘀又不伤血 川芎、赤芍 桃仁、红花
(臣)
助归尾活血祛瘀之力
(佐)
地龙:通经活络以利祛瘀 补阳还五汤方义
5、加减运用:偏寒加熟附 子;脾胃虚弱加人参、白术; 痰多加半夏、天竺黄;语言 不利加菖蒲、远志、郁金。
[思考]
1、黄芪在本方、补中益气汤、 玉屏风散、当归补血汤、归脾汤中 的作用有什么异同? 2、本方与桃核承气汤、血府逐 瘀汤在病因病机病位及组方特点上 如何区别?
赤芍一钱半 黄芪四两
组 五 汤
[功用] 补气 活血 通络
[主治] 中风(后遗症)
[分析]
脉络瘀阻
气不行 血不荣 筋脉肌肉失养 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下肢痿废
正气亏虚
气虚血滞
气虚不摄
舌体失养 约束无力
气化失司
语言蹇涩 口角流涎
小便频数 遗尿不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