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妙用

合集下载

名老中医王晖妙用补阳还五汤

名老中医王晖妙用补阳还五汤

名老中医王晖妙用补阳还五汤小编导读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有补气通络、活血化瘀的功能。

临床上,不少患者都因气虚血瘀而病,抓住这个基本病机,很多疾病用补阳还五汤都可取得不错的效果。

本文选取了全国名老中医王晖妙用补阳还五汤的几个医案,让我们从医案中进一步了解一下这个方子吧。

1.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水肿赵某,男,60岁。

2013年12月4日初诊。

主诉:反复神疲乏力10余年,加重伴畏寒、肢肿3年余。

病史:10余年来,神疲乏力,胸闷时作,长吸则快,夜寐手麻,呈对称性,偶有头晕,畏寒怕冷。

近3个月来,上症加重,少有间歇,并伴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尿黄便干,虽服西药治疗,未有显效,遂至于此。

素有糖尿病病史。

另有双侧甲状腺低回声结节、右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史。

查体:面色晦暗,舌质暗红,苔薄白、微黄,脉细滑。

中医诊断:水肿。

辨证立法: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水饮内停为阶段病机。

治以益气化瘀、泄浊利水,基本病机、阶段病机标本兼顾。

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味。

生黄芪50g,全当归20g,炒赤芍15g,大川芎12g,大生地30g,桃仁泥12g,杜红花7g,广地龙15g,地鳖虫7g,水蛭7g。

水煎服,7剂。

二诊:2013年12月11日。

服药1周,面色转润,手指麻木好转,下肢浮肿稍减,每于下午或行走后仍剧,余症如故。

药虽中病,然真气亏虚较甚,故改黄芪为60g,余药剂量如故,守法继进。

三诊:2014年11月5日。

如法再服1周,神振,头晕、胸闷减,畏寒、肢麻缓,下肢浮肿渐退。

此真气来复之佳兆,当拟守方续服,冀其康复。

上方7剂。

上方出入连服3个月,神疲瘥,畏寒罢,肢麻而肿大为改善。

按语:本案患者素体弱,年至半百,已呈真气大虚之象,故10余年来,反复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并渐加重,少有停歇。

真气不足,累及宗气,久而经络瘀滞,则胸闷,长吸为快,头晕,夜寐手麻,呈对称性。

瘀血内阻,水湿泛滥,午后为甚,故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时剧时缓。

补阳还五汤加减法的61种应用

补阳还五汤加减法的61种应用

补阳还五汤加减法的61种应用养生之家导读:方中重用补气实卫的黄芪,养血和营的当归,配以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祛瘀,那么补阳还五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组成用量】黄芪60~90g,当归尾10g,赤芍8g,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6g。

【服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作用】方中重用补气实卫的黄芪,养血和营的当归,配以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络行气,共同组成活血通络,益气养血功效之方剂。

主要用于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偏气虚血瘀之病证。

本方具有扩张脑和肢体的血管,抗凝血,降低血液粘度,抗血栓形成,强心,消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辨治病证】中医临床运用以半身不遂,气虚血瘀,舌淡苔白,脉缓无力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动脉硬化症、面神经麻痹、颅神经损害、脑震荡后遗症、神经炎、截瘫、嗜酸性筋膜炎、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头痛、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肝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静脉曲张、雷诺病、乳房肿块、无脉症、动眼神经麻痹、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一氧化碳中毒、耳鸣、遗尿症、痛经、崩漏、小儿麻痹后遗症,高脂蛋白血、脑血栓形成、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心律失常、阳痿、经行肢体麻木、癃闭、结扎后遗症、产后恶露不绝、咳嘴、顽固性荨麻疹、发作性嗜睡、中孕引产后胎膜残留、慢性盆腔炎、放环后月经不调、术后发热、胸痹、闭经、子满、萎缩性胃炎、肺心病等病证,而必须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小便频数,舌质暗淡,脉缓无力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1.急性脑血管病(中经络之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活血。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言语涩謇甚者,加石葛蒲、远志各10g,胆南星6g。

偏瘫以下肢软弱无力为主者,加肉苁蓉、木瓜、续断、桑寄生各15g。

偏瘫日久不愈者,加全蝎、乌梢蛇各6g,蜈蚣1条。

2.颈椎病(气虚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通行经络。

以本方加葛根15g,羌活10g,丹参20g为主治方。

补阳还五汤加味在断指再植术后的应用

补阳还五汤加味在断指再植术后的应用

补阳还五汤加味在断指再植术后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中医研究的深入进行,中医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更加普遍,成为一项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对于断指再植患者,术后使用补阳还五汤,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断指功能。

补阳还五汤的组方是什么?治疗断指再植患者的效果如何?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补阳还五汤方解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组成。

补阳还五汤属于理血剂,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症状包括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临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上肢下肢活动障碍等。

该方剂在配伍上,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

而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具有气旺、瘀消、络通的功效,实现治疗目标。

因此,补阳还五汤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也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

2.补阳还五汤在骨伤科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在骨伤科疾病中,补阳还五汤也是一种常用的方剂,常用于颈椎病、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等患者中,具有良好疗效。

其作用机制有:(1)改变血液流变。

有学者以股骨头坏死大鼠为对象,使用补阳还五汤后,能影响凝血、纤溶功能,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延缓股骨头坏死的发展进程。

将其用于椎间盘退变中,可促使软骨终板内的血管生长,改善软骨终板的血液供应,从而预防椎间盘退变。

(2)抑制炎症因子。

针对关节炎大鼠的研究显示,使用补阳还五汤能缓解足部肿胀,显著降低血清中的血栓素B2、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2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减轻炎症反应。

(3)促进神经修复。

针对夹伤引起的腓总神经损伤大鼠,使用补阳还五汤能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加快趾功能恢复。

而在坐骨神经损伤大鼠中,用药后有利于周围神经修复,能缩短神经功能的恢复时间。

针灸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效果

针灸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效果

针灸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效果中风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多数表现为一侧肢体肌肉无力,甚至完全瘫痪,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

虽然现代医学在治疗中风偏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许多患者在治疗之后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后遗症。

近年来,针灸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逐渐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补阳还五汤被证实在改善中风偏瘫后遗症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针对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效果进行深入探讨。

补阳还五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处方,其主要成分包括茯苓、炙甘草、大枣、人参、生姜。

补阳还五汤的药理作用表现在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补益脾肾,调和脏腑等方面,适用于治疗脓疡热毒之疾,产后元气不足,慢性疾病体虚等情况。

而在中风偏瘫后遗症的治疗中,补阳还五汤主要起到回阳散寒、疏络活血的作用,有助于恢复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改善瘫痪肢体的情况。

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中。

通过在患者身体的特定穴位上施加针刺和温热的作用,可以刺激相关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神经再生,达到恢复受损神经功能的目的。

与传统中药相结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效果更为显著。

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结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患者服用补阳还五汤后可以显著感觉到体温逐渐升高,受损的肢体逐渐有了一定程度的活动能力恢复。

补阳还五汤能够促进患者的新陈代谢,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和修复,从而加快瘫痪肢体的康复进程。

补阳还五汤还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可以缓解患者因肌肉痉挛和神经疼痛所带来的不适感。

补阳还五汤在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除了补阳还五汤的药物治疗外,针灸在中风偏瘫后遗症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通过针灸治疗,可以刺激受损神经的再生,并调节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过程。

特别是在患者出现肌肉痉挛和疼痛的情况下,针灸更是可以起到显著的缓解作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补阳还五汤临床还可以这么用

补阳还五汤临床还可以这么用

补阳还五汤临床还可以这么用《医林改错》方药临床运用陶勇军,陈云志清代医家王清任,敢于问阙经典,勇于创新,重视实践,前后历12年写出精心之作《医林改错》,阐发气血理论,在气血学说的病理机制、治疗原则和组方用药方面,突破了传统理论,临床应用价值肯定,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推崇,至今应用甚广。

笔者学习《医林改错》,在临证实践中,应用王氏方药化裁治疗疑难病,常获较好疗效,兹举例如下。

1、血府逐瘀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骨质增生陈某,男,60岁。

2004年8月12日初诊。

患者头痛反复发作1年,以项部为盛,项部活动障碍,伴有头昏,CT检查提示颈椎4~6骨质增生,临床诊断为“颈椎骨质增生(椎动脉型)”,长期服用尼莫地平、刺五加、谷维素、止痛药”等治疗,治疗效果不佳。

诊见:头痛,头昏、心烦、胸闷,面色晦暗,形体消瘦,大便干,舌暗红,有瘀斑,苔白,脉细。

证属气滞血瘀,治以理气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三七5g(冲服),葛根20g。

服上方5剂后头痛有所减轻,胸闷好转,续以上方加减治疗2周症状消失。

予以补肾药调理1月。

1年后随访询问病情稳定,头痛未再发作。

按:原文“头痛有外感,必有发热、恶寒之表症,发散可愈;有积热,必舌干口渴,用承气可愈;有气虚,必似痛不痛,用参芪可愈。

查患头痛者,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

”患者为老年,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导致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导致瘀血内停,头痛以项部为盛,头痛部位为太阳经所过之处,治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加葛根解肌通经而见效。

2、通窍活血汤治疗外伤性神智不清代某,男,46岁。

2002年9月8日初诊。

患者神智不清10天。

10天前因不慎从约9m高房屋上跌倒,头部先着地,当即昏迷,送入医院住院治疗,CT检查提示脑挫裂伤,给予脱水、止血及脑保护治疗,病情稳定,但患者神智不清,答非所问。

中医刻诊:患者烦躁、入睡,神智不清,语言错乱,答非所问,时呼头痛,无呕吐。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8种新用途)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8种新用途)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8种新用途)展开全文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脑血管病后遗症、麻痹性震、蛋白、颈椎、声带结节)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

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七药组成。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功在益气活血,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笔者根据其益气活血通络功效,广泛用于临床难治之症,常获良效,举隅如下。

1 脑血管病后遗症石某,男,55岁。

患者因脑血栓住院抢救治疗后,右侧肢体瘫痪不用。

语言謇涩,胸闷不适,喉间痰声漉漉,伴关节肿痛,舌苔薄腻边有紫斑,脉弦滑。

此乃气虚不能运行血液,痰瘀阻于脉络,拟补阳还五汤合开窍化痰。

黄芪60g,当归5g,赤芍10g,红花5g,桃仁6g,川芎8g。

地龙10g,牛膝10g,川菖6g,胆星10g,丹参15g。

经上药加减进治30剂,下肢已恢复功能,能亲自步行至门诊治疗。

上肢虽能活动,但持物仍欠自如,言语也已正常。

按:中风后遗,有虚有实,本例患者形体较丰腴,胸闷生痰,但因病情危重抢救,元气已损,因而辨证气虚痰瘀阻络成立,故在益气活血之中配以化痰开窍通络,改善局部循环,恢复血液流动及血管壁弹性,使偏废之肢体恢复较快。

本方运用时应注意黄芪之用量大而当归轻。

2 麻痹性震颤何某,男,70岁。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诊时四肢麻木,震颤不止,虽能站立,但不能开步,上肢抖动致不能持物。

伴眩晕,神倦,气短懒言,心烦,夜卧不安。

舌红少苔边紫,脉弦细。

证属气虚血瘀,风动络阻,治当益气活血化瘀定振,拟补阳还五汤加育阴祛风。

黄芪50g,赤芍10g,当归6g,红花6g,桃仁6g,川芎6g。

地龙10g,蜈蚣2条,枣仁10g,石斛15g,钩藤20g,僵蚕10g。

上药服15剂,震颤大减,已能步履,上肢持物也渐正常。

按:麻痹性震颤也属中医“中风”范围。

《证治准绳》谓:“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

”本病其本气虚血瘀,其标在肝。

气虚血阻,肝阴失养,脑海失养,颤振作矣。

简述补阳还五汤最实用的临床运用

简述补阳还五汤最实用的临床运用

简述补阳还五汤最实用的临床运用中医名家祁文强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方中重用生黄芪以补元气,气行则血行,为君药;当归活血补血,为臣药;再配以赤芍、川芎、红花、桃仁等活血祛瘀之品,使瘀祛而不伤正;地龙长于通行经络,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是治疗气虚血瘀所致偏瘫的常用方。

陆懋修在《世补斋医书》指出:“方以黄芪为君,当归为臣,若例以古法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则二钱之归宜君以一两之芪,若四两之芪即当臣以八钱之归。

今则芪且二十倍于归矣。

大约欲以还五成之亏,有必须乎四两之多者。

”兹介绍以本方为主治疗盗汗、手足麻木、颤证、(淋巴)水肿、关节疼痛、心悸等6种疾病于下。

【方证分析】本方所治之证乃气虚不运,血行郁滞所致。

正气亏虚,不能行血,血行不利而为瘀,瘀阻脉络,筋脉受损,则半身不遂,口眼斜;瘀阻心脉,心窍不利,则语言蹇涩;气虚不能固摄,则口角流涎,或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气虚血瘀,脉络失养,则肢体麻木,或肢体疼痛;舌暗淡,苔白,脉虚弱或细涩,皆为气虚血瘀之征。

其治补气活血通络。

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脏腑经脉营卫之气,使气能帅血而行,为君药。

血脉不利,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行血活血,使血运行于经脉之中,共为臣药。

活血伤血,当归补血养血,与黄芪相用,以冀气从血中而生;脉络不通,地龙通经活络,畅通血脉,为佐药。

诸药相互为用,以奏补气活血通络之效。

【方药配伍特点】:补气药与补血药相用,使气能生血,血能化气;补血药与活血药相用,使血虚得补,血瘀得行,达到补血而不壅,行血而不伤的目的。

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加减及功效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加减及功效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加减及功效补阳还五汤,源于医家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

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等功用。

由生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组成。

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以大补元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开创补气活血之先河。

该方原为治疗中风后遗症而设。

2008~2010年期间,笔者临证中尝用此方,随症加减,活用本方,扩展应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房室传导阻滞、脑梗塞和闭经等多种病症,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唯疏于全面收录,现将资料较为完整的4则案例,作一介绍,以供同道参考。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功效1 面神经麻痹张某,女,40岁,2008年9月1日初诊。

患者因睡觉吹电风扇,次晨醒后,发现左眼流泪、闭合不能,口角歪向左侧。

右侧鼻唇沟变浅,经某医院诊为面神经麻痹,先经抗炎、扩血管等治疗近1月,效果不显着,经加用中药、针灸等治疗月余,仍无明显进展,遂来我科治疗。

症见:面色萎黄、口眼歪斜、舌淡、苔薄润、脉细、按之无力、平素体质虚弱,易感冒,症属气虚邪中,脉络痹阻,拟补阳还五汤加味。

药用:生黄芪60g,桃仁、红花、赤芍各9g,葛根、当归尾各12g,白附子、地龙各10g,全蝎(研末吞服)3g,水煎湿服,连服5剂,右眼睑已能闭合,鼻唇歪斜基本恢复,续以原方去全蝎,再进7剂,面瘫基本恢复。

按: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多为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目,以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纵弛不收,本案久治乏效,实为气虚邪侵,络脉痹阻所致,经投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加以葛根、白附子、全蝎祛风通络,诸药配伍,共使正气回复,驱邪外出。

2 房室传导阻滞王某,女,58岁,2009年8月3日诊。

患者因劳累过度,情志失畅而心悸、气短,有时胸闷刺痛,头昏乏力,失眠纳差,脉沉迟,心率:40次/分,心电图示:3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供血不足。

住人本院诊治,经用阿托品口服乏效,后改用异丙基肾上腺素1MG,静滴,配合能量合剂,营养心肌l周后,心率46次/分,停药后,心率减慢至42次/分,改为中药施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阳还五汤在神经运动系统疾病中的妙用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骨伤科口锁堂副主任医师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组成:黄芪生,四两[125g];当归尾二钱[3g];赤芍一钱半[5g];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

黄芪初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

至微效时,日服两剂,两剂服至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方中重用生黄芪为君药,大补脾胃之气,气率血行,瘀去络通;以既能活血又能养血的当归为臣药,化瘀而不伤血;配以活血祛瘀的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既能活血祛瘀,又能引气入血,气血相溶,气率血行,使瘀去血行血生;再配以通经活络的地龙以增强瘀去络通之功。

本方的特点是:补气药味少而量大,活血药味多而量少,具有补气以行血,祛瘀不伤正之妙功。

运用
1 脑卒中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卒中主要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脑卒中后遗症主要是偏瘫、失语、智障、二便失禁。

补阳还五汤用于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可以一药两用,一帖药前两煎口服,第三煎用于浸泡手足,内外同用,以增强疗效。

脑卒中后遗症若伴有高血压病,可在基础方中加钩藤15g,羚羊角15g;便秘者加石决明12g,肉苁蓉15g。

2 外伤性偏瘫(脑或脊髓损伤后遗症)不论是脑部外伤还是脊髓外伤所致的偏瘫,都可以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而且疗效可靠。

上肢瘫加桑枝12g;下肢瘫加牛膝15g;智障加石菖蒲30g,远志15g;小便不利加泽泻9g;记忆力减退加益智仁30g,仙灵脾30g。

3 格林巴利氏综合症中医学认为格林巴利综合症属于“痿证”范畴。

其病因多由于暑湿、湿热;病机乃湿热侵淫经脉,筋脉弛缓,日久伤及肝肾脾三脏,致使精血亏损,肌肉筋骨失常,初期治疗多以清热利湿,润燥舒筋,活血通络为主,后期多以益气健脾,活血通络、滋补肝肾,布精起痿为主。

补阳还五汤用于格林巴利综合症,初期加苍术6g,黄柏6g,全蝎5g,油制马钱子0.1g~0.3g。

后期加枸杞、寄生、仙灵脾各15g。

4 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的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或以运动障碍为主;晚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运动神经元或神经束损害的不全痉挛性瘫痪,如活动不利,步行不稳,走路时有足踩棉花的感觉,甚至卧床不起,四肢肌张力增加,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

补阳还五汤加仙茅10g、山萸肉10g、木瓜15g、白术15g。

5 腰椎病术后腰椎病术后出现下肢麻木、疼痛、无力等症状,均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制马钱子粉0.3g吞服、地鳖虫10g、木瓜15克、牛膝15g、五灵脂12g。

6 腰椎管狭窄症其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特征的腰腿痛。

用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气虚血亏者加党参15g、白芍12g;腰腿冷痛者加鸡血藤15g、独活12g、桂枝12g。

7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骨关节炎)骨性关节炎代表着关节的衰老,故称之为老年性关节炎。

它的主要改变是关节软骨面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的骨质增生。

主要表现是关节疼痛和活动不灵活,甚至行动困难。

用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肝肾亏虚者加熟地黄、续断、骨碎补、淫羊藿各15g,补益肝肾,生血填精;气滞血瘀者减少黄芪为15g,当归、川芎、桃仁、赤芍加为15g,木香15g,枳壳12g,理气止痛、活血化瘀,祛瘀生新;风寒湿痹者加伸筋草、威灵仙、透骨草各12g,祛风除湿,舒筋通络。

上药可以水煎内服,2次/日,也可装布袋微波炉加热直接热敷患病部位,3次/日,20-30min/次。

若长期服用不便煎煮者,可将补阳还五汤10帖打碎为末,装胶囊或水化口服,每次5g,日三或二次,用药方便,经济实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