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的最新应用

合集下载

补阳还五汤加减法的61种应用

补阳还五汤加减法的61种应用

补阳还五汤加减法的61种应用养生之家导读:方中重用补气实卫的黄芪,养血和营的当归,配以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祛瘀,那么补阳还五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组成用量】黄芪60~90g,当归尾10g,赤芍8g,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6g。

【服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作用】方中重用补气实卫的黄芪,养血和营的当归,配以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络行气,共同组成活血通络,益气养血功效之方剂。

主要用于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偏气虚血瘀之病证。

本方具有扩张脑和肢体的血管,抗凝血,降低血液粘度,抗血栓形成,强心,消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辨治病证】中医临床运用以半身不遂,气虚血瘀,舌淡苔白,脉缓无力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动脉硬化症、面神经麻痹、颅神经损害、脑震荡后遗症、神经炎、截瘫、嗜酸性筋膜炎、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头痛、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肝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静脉曲张、雷诺病、乳房肿块、无脉症、动眼神经麻痹、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一氧化碳中毒、耳鸣、遗尿症、痛经、崩漏、小儿麻痹后遗症,高脂蛋白血、脑血栓形成、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心律失常、阳痿、经行肢体麻木、癃闭、结扎后遗症、产后恶露不绝、咳嘴、顽固性荨麻疹、发作性嗜睡、中孕引产后胎膜残留、慢性盆腔炎、放环后月经不调、术后发热、胸痹、闭经、子满、萎缩性胃炎、肺心病等病证,而必须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小便频数,舌质暗淡,脉缓无力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1.急性脑血管病(中经络之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活血。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言语涩謇甚者,加石葛蒲、远志各10g,胆南星6g。

偏瘫以下肢软弱无力为主者,加肉苁蓉、木瓜、续断、桑寄生各15g。

偏瘫日久不愈者,加全蝎、乌梢蛇各6g,蜈蚣1条。

2.颈椎病(气虚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通行经络。

以本方加葛根15g,羌活10g,丹参20g为主治方。

补阳还五汤的功效和用途

补阳还五汤的功效和用途

补阳还五汤的功效和用途
中药黄芪属于补虚药。

药性甘,微温,归肺、脾经。

功效主要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

临床上主要应用于:一、脾气虚证。

黄芪是补中益气之要药。

擅长治疗脾虚中气下陷证,如临床常用的补中益气汤,和升麻、柴胡、人参等相配伍,升阳举陷之功效。

治疗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症。

黄芪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利尿消肿,可以用治脾虚水湿运化不利所导致的浮肿、尿少,常与白术、茯苓等配伍。

黄芪又能补气生血,可以用于治疗血虚证,或者脾虚不能统血所致失血证,如当归补血汤、归脾汤。

二、肺气虚证。

黄芪可以与款冬花、杏仁等祛痰止咳平喘之品一起使用,治疗肺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之症。

三、气虚自汗。

肺脾气虚之人往往卫气不固、表虚自汗。

黄芪能够补益脾肺之气,益卫固表,治疗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而易感风邪,常与白术、防风等同用,如玉屏风散。

四、气血亏虚,疮疡久不收敛。

黄芪补气还能托毒生肌。

如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可用本品补气生血、扶助正气、托脓毒以外出,如托里透脓散。

疮疡后期,因气血虚弱,脓水清稀,疮面难敛者,用本品可以补气生血,有生肌敛疮之功效,如十全大补汤。

此外,痹症和中风后遗症期等气虚而致血瘀、筋脉失养者,症见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可以用黄芪补气以行血,如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妙用

补阳还五汤妙用

补阳还五汤在神经运动系统疾病中的妙用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骨伤科口锁堂副主任医师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组成:黄芪生,四两[125g];当归尾二钱[3g];赤芍一钱半[5g];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

黄芪初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

至微效时,日服两剂,两剂服至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方中重用生黄芪为君药,大补脾胃之气,气率血行,瘀去络通;以既能活血又能养血的当归为臣药,化瘀而不伤血;配以活血祛瘀的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既能活血祛瘀,又能引气入血,气血相溶,气率血行,使瘀去血行血生;再配以通经活络的地龙以增强瘀去络通之功。

本方的特点是:补气药味少而量大,活血药味多而量少,具有补气以行血,祛瘀不伤正之妙功。

运用1 脑卒中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卒中主要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脑卒中后遗症主要是偏瘫、失语、智障、二便失禁。

补阳还五汤用于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可以一药两用,一帖药前两煎口服,第三煎用于浸泡手足,内外同用,以增强疗效。

脑卒中后遗症若伴有高血压病,可在基础方中加钩藤15g,羚羊角15g;便秘者加石决明12g,肉苁蓉15g。

2 外伤性偏瘫(脑或脊髓损伤后遗症)不论是脑部外伤还是脊髓外伤所致的偏瘫,都可以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而且疗效可靠。

上肢瘫加桑枝12g;下肢瘫加牛膝15g;智障加石菖蒲30g,远志15g;小便不利加泽泻9g;记忆力减退加益智仁30g,仙灵脾30g。

3 格林巴利氏综合症中医学认为格林巴利综合症属于“痿证”范畴。

其病因多由于暑湿、湿热;病机乃湿热侵淫经脉,筋脉弛缓,日久伤及肝肾脾三脏,致使精血亏损,肌肉筋骨失常,初期治疗多以清热利湿,润燥舒筋,活血通络为主,后期多以益气健脾,活血通络、滋补肝肾,布精起痿为主。

补阳还五汤临床还可以这么用

补阳还五汤临床还可以这么用

补阳还五汤临床还可以这么用《医林改错》方药临床运用陶勇军,陈云志清代医家王清任,敢于问阙经典,勇于创新,重视实践,前后历12年写出精心之作《医林改错》,阐发气血理论,在气血学说的病理机制、治疗原则和组方用药方面,突破了传统理论,临床应用价值肯定,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推崇,至今应用甚广。

笔者学习《医林改错》,在临证实践中,应用王氏方药化裁治疗疑难病,常获较好疗效,兹举例如下。

1、血府逐瘀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骨质增生陈某,男,60岁。

2004年8月12日初诊。

患者头痛反复发作1年,以项部为盛,项部活动障碍,伴有头昏,CT检查提示颈椎4~6骨质增生,临床诊断为“颈椎骨质增生(椎动脉型)”,长期服用尼莫地平、刺五加、谷维素、止痛药”等治疗,治疗效果不佳。

诊见:头痛,头昏、心烦、胸闷,面色晦暗,形体消瘦,大便干,舌暗红,有瘀斑,苔白,脉细。

证属气滞血瘀,治以理气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三七5g(冲服),葛根20g。

服上方5剂后头痛有所减轻,胸闷好转,续以上方加减治疗2周症状消失。

予以补肾药调理1月。

1年后随访询问病情稳定,头痛未再发作。

按:原文“头痛有外感,必有发热、恶寒之表症,发散可愈;有积热,必舌干口渴,用承气可愈;有气虚,必似痛不痛,用参芪可愈。

查患头痛者,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

”患者为老年,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导致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导致瘀血内停,头痛以项部为盛,头痛部位为太阳经所过之处,治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加葛根解肌通经而见效。

2、通窍活血汤治疗外伤性神智不清代某,男,46岁。

2002年9月8日初诊。

患者神智不清10天。

10天前因不慎从约9m高房屋上跌倒,头部先着地,当即昏迷,送入医院住院治疗,CT检查提示脑挫裂伤,给予脱水、止血及脑保护治疗,病情稳定,但患者神智不清,答非所问。

中医刻诊:患者烦躁、入睡,神智不清,语言错乱,答非所问,时呼头痛,无呕吐。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8种新用途)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8种新用途)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8种新用途)展开全文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脑血管病后遗症、麻痹性震、蛋白、颈椎、声带结节)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

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七药组成。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功在益气活血,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笔者根据其益气活血通络功效,广泛用于临床难治之症,常获良效,举隅如下。

1 脑血管病后遗症石某,男,55岁。

患者因脑血栓住院抢救治疗后,右侧肢体瘫痪不用。

语言謇涩,胸闷不适,喉间痰声漉漉,伴关节肿痛,舌苔薄腻边有紫斑,脉弦滑。

此乃气虚不能运行血液,痰瘀阻于脉络,拟补阳还五汤合开窍化痰。

黄芪60g,当归5g,赤芍10g,红花5g,桃仁6g,川芎8g。

地龙10g,牛膝10g,川菖6g,胆星10g,丹参15g。

经上药加减进治30剂,下肢已恢复功能,能亲自步行至门诊治疗。

上肢虽能活动,但持物仍欠自如,言语也已正常。

按:中风后遗,有虚有实,本例患者形体较丰腴,胸闷生痰,但因病情危重抢救,元气已损,因而辨证气虚痰瘀阻络成立,故在益气活血之中配以化痰开窍通络,改善局部循环,恢复血液流动及血管壁弹性,使偏废之肢体恢复较快。

本方运用时应注意黄芪之用量大而当归轻。

2 麻痹性震颤何某,男,70岁。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诊时四肢麻木,震颤不止,虽能站立,但不能开步,上肢抖动致不能持物。

伴眩晕,神倦,气短懒言,心烦,夜卧不安。

舌红少苔边紫,脉弦细。

证属气虚血瘀,风动络阻,治当益气活血化瘀定振,拟补阳还五汤加育阴祛风。

黄芪50g,赤芍10g,当归6g,红花6g,桃仁6g,川芎6g。

地龙10g,蜈蚣2条,枣仁10g,石斛15g,钩藤20g,僵蚕10g。

上药服15剂,震颤大减,已能步履,上肢持物也渐正常。

按:麻痹性震颤也属中医“中风”范围。

《证治准绳》谓:“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

”本病其本气虚血瘀,其标在肝。

气虚血阻,肝阴失养,脑海失养,颤振作矣。

补阳还五汤新用

补阳还五汤新用
+陕西中医学院(71046) 2009年6月2日收稿
万 方数据
补阳还五汤新用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赵文景 河南中医学院,450008 内蒙古中医药 INNER MONGOL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9,28(16)
+河南中医学院2007级研究生(450008) 2009年6月2 15t收稿
浅谈头痛治疗中引经药的作用
张茜。指导老师:王亚丽’ 摘要:古人云:“引经之药,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方寡而获效捷也”。引经药在头痛的治疗中尤显重要,故 对此进行讨论研究。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启发。 关键词:头痛;引经药;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09)08—0020-02 头痛,头的前额部连及眉棱骨是足阳明胃经的走行路线,如果 这个部位出现疼痛,那就表明邪气在阳明经或胃,我们就可以 在药方中加人对阳明经有突出作用的白芷、葛根、知母作引经 药;头的两侧太阳穴位置是足少阳胆经的走行路线,如果这个 部位出现疼痛,那就表明邪气在少阳经或是胆,我们就可以在 药方中加入对少阳经有突出作用的柴胡、川芎、黄芩作引经 药;头的后枕部以及颈项部位置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走行路线, 如果这个部位出现疼痛。那就表明邪气在太阳经或是膀胱,我 们就可以在药方加入对太阳经有突出作用的羌活、防风、川 芎、蔓荆子、葛根作引经药;头的巅顶部位置是足厥阴肝经的 走行路线,如果这个部位出现疼痛,那就表明邪气在厥阴经或 是肝,我们就可以在药方中加入对厥阴经有突出作用的吴茱 萸、藁本、防风作引经药;头部的牙齿部位是足少阴肾经的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 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以头痛为 主证的病症,均可称为头痛。《伤寒论》明确提出六经中头痛的 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少阴则无。但现代有 医家认为”1,虽太阴、少阴脉不上头,然太阴中湿亦头痛,少阴 中寒亦有头痛连脑及齿。由于脏腑经络受邪之不同,头痛的部 位亦异,故治疗上应适当加用引经药。 引经,又称“引经报使”,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直 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它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 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善用引经药。能提高用药的准 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改善疗效。比如我们所讲的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补阳还五汤第一次改良:就补阳还五汤而论,《医林改错》剂量为:黄芪 50~100 克,当归 10 克,赤芍 7.5 克,地龙 5 克,川芎 7 克,桃仁 5 克,红花 5 克,同样用于中风(ct 诊断脑血栓形成) ,中老年体质较好而无其它器质性病变的病人连用两周却不显效。

通过剂量改良为:黄芪 500 克,当归 20 克,赤芍 20 克,地龙 25 克,川芎 20 克,桃仁 20 克,红花 50 克,陈皮 20 克,用药 5 剂后大有成效。

补阳还五汤第二次改良:通过大量的(近100 例同类病人)临床应用,经改良后的补阳还五汤尚有不足之处。

中医认为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和脑血管痉挛病人,均属中风的中经络范畴,中风病因是风痰入络而致瘀血阻滞。

所以,又改良为:黄芪 500 克,当归 20 克,赤芍 20 克,地龙 25 克,川芎 20 克,桃仁 20 克,红花 50 克,陈皮 20 克,僵蚕 20 克,蝉衣 50 克,防风10 克,荆芥 10 克,半夏 10 克,而后又用于临床,效果更加显著,甚至无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功用是补气,活血,祛瘀通络,生用黄芪大剂量则力专而行走,周行全身,大补元气而起痿废。

配其它六味活血,祛瘀之药不在于逐瘀,而在于活血通络,所以,用大剂量黄芪为主药的目的,就是用补气来行血通络,第二次改良再加上搜风祛痰之药,效果更是显著。

笔者仅仅把补阳还五场的个人应用体会介绍给大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启迪广大医务人员能研究出更多更好的妙方,服务于广大患者。

我在临床治疗基本是每一个月都要用到补阳还五汤,因为,这几年我治疗的病人大部分是心血管有毛病的。

我现在谈两三个病例,请大家指点。

一个是出家人,男 65岁,左手整个发褐不灵活,三剂有效,八剂痊愈。

第二个,是我们这里公安局长的父亲68岁,中风八年,三个月可以下地,自己照顾自己。

第三个是现在治疗的一个南下干部是北方的人,在我们南昌工作。

女70多岁,用了七剂效果好,现在改地黄引子加减,还在治疗中。

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举隅

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举隅

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举隅标签: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等气虚血瘀者。

笔者除用本方治疗中风后遗症外,亦延用治疗顽固性偏头痛、顽痹及心痛等病症,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偏头痛头痛久病入络,其痛暴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则如常人,或平素隐痛,遇邪诱发,多伴有气虚之证,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眩或涩或沉细。

患者大多有数年、十数年、数十年病史不等,经中西医治疗,时轻时重,究不除根。

笔者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味殊效。

距离:患者,女,63岁。

患偏头痛病史30年余,平素隐痛,常因劳累、外感、寒热或情致刺激而诱发暴痛,痛苦异常,视其面色晦暗,形体消瘦,饮食无味,舌质紫暗,脉涩,强弱不均。

处方:黄芪60 g,当归12 g,赤芍12 g,川芎15 g,桃仁9 g,红花9 g,地龙12 g,白芥子10 g,白芍12 g,天麻10 g,细辛3 g,全蝎6 g,白附子9 g,秦久9 g。

调剂6剂,豁然而愈。

2 顽痹痹证日久,迁延不愈,耗伤正气,正虚邪恋,气血运行迟缓,血滞为瘀,痰瘀痹阻,病情日益深重,形成顽痹。

患者多见肢体关节疼痛肿大,时轻时重,甚至关节僵硬畸形,屈伸不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涩。

举例:患者,女,58岁。

有37年“风湿性关节炎”病史。

证见双下肢关节肿大,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疼痛剧烈,夜间尤甚,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脉细涩。

西医诊断为关节炎性骨质增生。

本证为风寒型湿邪合而杂至,痹阻血脉日久,正虚邪深所致。

属中医痹证范畴。

拟以益气通络除痰,祛风散寒除湿,补肝肾强筋骨为治。

处方:黄芪90 g,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0 g,川牛膝15 g,川芎6 g,赤芍10 g,白芍12 g,地龙12 g,白僵蚕12 g,全蝎6 g,杜仲15 g,伸筋草15 g,金钱白花蛇1条,威灵仙30 g,桑寄生18 g,白芥子12 g,细辛3 g,独活15 g,灸甘草6 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阳还五汤的最新应用
补阳还五汤第一次改良:就补阳还五汤而论,《医林改错》剂量为:黄民50~100克,当归10克,赤芍7.5克,地龙5克,川芎7克,桃仁5克,红花5克,同样用于中风(ct诊断脑血栓形成),中老年体质较好而无其它器质性病变的病人连用两周却不显效。

通过剂量改良为:黄芪500克,当归20克,赤芍20克,地龙25克,川芎20克,桃仁20克,红花50克,陈皮20克,用药5剂后大有成效。

补阳还五汤第二次改良:通过大量的(近100例同类病人)临床应用,经改良后的补阳还五汤尚有不足之处。

中医认为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和脑血管痉挛病人,均属中风的中经络范畴,中风病因是风痰入络而致瘀血阻滞。

所以,又改良为:黄芪500克,当归20克,赤芍20克,地龙25克,川芎20克,桃仁20克,红花50克,陈皮20克,僵蚕20克,蝉衣5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半夏10克,而后又用于临床,效果更加显著,甚至无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功用是补气、活血、祛瘀通络,生用黄芪大剂量则力专而行走,周行全身,大补元气而起痿废。

配其它六味活血、祛瘀之药不在于逐瘀,而在于活血通络,所以,用大剂量黄芪为主药的目的,就是用补气来行血通络,第二次改良再加上搜风祛痰之药,效果更是显著。

笔者仅仅把补阳还五场的个人应用体会介绍给大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启迪广大医务人员能研究出更多更好的妙方,服务于广大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