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新用

合集下载

补阳还五汤在肾脏疾病中的新用

补阳还五汤在肾脏疾病中的新用

力明显,时感困倦,胃纳不佳,便干,舌淡黯,苔自 腻,脉沉细。查血压:140/90mmHg,尿蛋白(尿 Pro)卅,RBC卅/HP,血红蛋白(Hb)11lg/L,血 尿酸(UA)385pmol/L,血肌酐(Cr)195/_£mol/L, 尿素氮(BUN)9.5mmol/L,血钙(Ca)1.95retool/ L,血磷(P)1.56mmol/L,甘油三脂(TG)2.93 mmol/L,总胆固醇(CHOL)5.36 mmol/L,总蛋白 (TP)569/L,白蛋白(A)319/L;24小时尿蛋白定 量2.0689,呈非选择性;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45ml/min。行肾穿刺活检示:增生硬化性肾炎伴新月 体形成。光镜:共42个肾小球,其中16个小球球性 硬化,节段硬化小球6~7个;2个可见环形纤维样新 月体形成,8个小球可见节段性细胞性新月体,6个 小球可见节段性细胞纤维性新月体;免疫荧光阴性。 西医诊断为慢性肾炎(增生硬化性肾炎伴新月体形 成),慢性肾脏疾病(CKD)3期。予激素、血管紧 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降脂等治疗,尿蛋白 减少,但Cr在150---170弘mol/L之间波动。中医诊断 为水肿,阴水,证属气虚血瘀、湿毒内蕴。拟益气活 血,解毒化浊,予补阳还五汤合解毒、泄浊药:黄芪 509,当归、紫花地丁、米仁各159,红花、桃仁、川 朴花各109,川芎、赤芍、蛇舌草各129.制大黄69, 落得打、车前草各309,六月雪209。药后3周浮肿、 腰酸、乏力等诸症改善,药后4周复查尿蛋白++, RBC+/HP,Crl56}tmol/L。目前随诊中,患者自觉 良好,多次复查尿蛋白阴性,RBC一~士/HP, A509/L,Cr82肛mol/L,血脂正常范围。 按:新月体的病理变化如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 微血栓形成以及后期的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等都 与中医血瘀之病变类似[6],且在急性期多有少尿、浮 肿、高血压、肌酐及尿素氮的急剧上升等湿浊瘀毒内 阻之证,故治疗应兼顾解毒、泄浊。患者素体不足, 复因劳累,耗伤气血,致肢体失养而腰酸乏力,气虚 不能化水,则生湿浊.郁而成热毒,水湿泛溢肌肤而

【原创】补阳还五汤的真正加减运用

【原创】补阳还五汤的真正加减运用

【原创】补阳还五汤的真正加减运用【原创】补阳还五汤的真正加减运用【方药组成】:黄芪100 g,赤芍10 g,当归10 g,川芎10 g,地龙30 g,桃仁10 g,红花10 g,丹参50 g,蜈蚣3条(酒洗)。

每日1剂,每次200 mL,分早中晚温服,疗程3周。

【方证分析】本方所治之证乃气虚不运,血行郁滞所致。

正气亏虚,不能行血,血行不利而为瘀,瘀阻脉络,筋脉受损,则半身不遂,口眼斜;瘀阻心脉,心窍不利,则语言蹇涩;气虚不能固摄,则口角流涎,或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气虚血瘀,脉络失养,则肢体麻木,或肢体疼痛;舌暗淡,苔白,脉虚弱或细涩,皆为气虚血瘀之征。

其治补气活血通络。

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脏腑经脉营卫之气,使气能帅血而行,为君药。

血脉不利,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行血活血,使血运行于经脉之中,共为臣药。

活血伤血,当归补血养血,与黄芪相用,以冀气从血中而生;脉络不通,地龙通经活络,畅通血脉,为佐药。

诸药相互为用,以奏补气活血通络之效。

【方药配伍特点】:补气药与补血药相用,使气能生血,血能化气;补血药与活血药相用,使血虚得补,血瘀得行,达到补血而不壅,行血而不伤的目的。

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是主治气虚血瘀证的基础方,临床表现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或肢体麻木为辨治要点。

脑血管意外遗证、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证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证属气虚血瘀者。

2.补阳还五汤临症辩证加减方药2.1 中风急性期加防风。

2.2 兼神志不清加菖蒲、远志。

2.3 兼语言不利者加菖蒲、远志、桂枝、生蒲黄。

补阳还五汤加减法的61种应用

补阳还五汤加减法的61种应用

补阳还五汤加减法的61种应用养生之家导读:方中重用补气实卫的黄芪,养血和营的当归,配以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祛瘀,那么补阳还五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组成用量】黄芪60~90g,当归尾10g,赤芍8g,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6g。

【服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作用】方中重用补气实卫的黄芪,养血和营的当归,配以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络行气,共同组成活血通络,益气养血功效之方剂。

主要用于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偏气虚血瘀之病证。

本方具有扩张脑和肢体的血管,抗凝血,降低血液粘度,抗血栓形成,强心,消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辨治病证】中医临床运用以半身不遂,气虚血瘀,舌淡苔白,脉缓无力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动脉硬化症、面神经麻痹、颅神经损害、脑震荡后遗症、神经炎、截瘫、嗜酸性筋膜炎、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头痛、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肝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静脉曲张、雷诺病、乳房肿块、无脉症、动眼神经麻痹、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一氧化碳中毒、耳鸣、遗尿症、痛经、崩漏、小儿麻痹后遗症,高脂蛋白血、脑血栓形成、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心律失常、阳痿、经行肢体麻木、癃闭、结扎后遗症、产后恶露不绝、咳嘴、顽固性荨麻疹、发作性嗜睡、中孕引产后胎膜残留、慢性盆腔炎、放环后月经不调、术后发热、胸痹、闭经、子满、萎缩性胃炎、肺心病等病证,而必须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小便频数,舌质暗淡,脉缓无力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1.急性脑血管病(中经络之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活血。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言语涩謇甚者,加石葛蒲、远志各10g,胆南星6g。

偏瘫以下肢软弱无力为主者,加肉苁蓉、木瓜、续断、桑寄生各15g。

偏瘫日久不愈者,加全蝎、乌梢蛇各6g,蜈蚣1条。

2.颈椎病(气虚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通行经络。

以本方加葛根15g,羌活10g,丹参20g为主治方。

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

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

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发表时间:2010-08-25T11:35:33.5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6期供稿作者:吕恒军[导读] 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用,用于治疗气虚血瘀所导致的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随。

吕恒军(东海县人民医院 222300)【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6-0068-01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临床新运用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方中重用生黄芪为君药,以补气行血,配当归尾为臣药,养血活血,祛瘀而不伤正,川芎、赤芍药、红花、桃仁、地龙活血祛瘀,通经活络共为佐使。

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用,用于治疗气虚血瘀所导致的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随。

但临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加减,广泛运用于气虚血瘀所致的多种病证。

一雷诺氏综合征孙某,女,32岁,教师。

初诊2005年11月27日。

病史:患者因工作单位离家较远,长期骑助力车上下班。

近三年来,时常出现双手色白,畏冷,麻木,疼痛,受凉时症状明显,冬季尤为严重。

西医诊为雷诺氏综合征。

治疗经过:刻诊,双手色白,局部青紫,麻木疼痛,不能接触冷水,上班途中疼痛尤为明显,有时不能完成书写,得暖后证情略有缓解,体倦乏力,纳食尚可,大便时溏。

触摸其手,冰冷异常。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缓无力。

证属气虚寒凝,血脉瘀滞。

治以益气散寒,活血通络为法。

生黄芪60g,当归12g,川芎6g,红花6g,地龙6g,白术10g,姜黄10g,桂枝10g,夜交藤20g,丝瓜络10g,甘草3g。

7付,每日一付,水煎服。

嘱注意防寒保暖,忌食寒凉之品,常食羊肉。

一周后复诊,双手冷痛症状有所缓解,青紫已经消退,乏力症状亦减轻,食欲佳,大便成形。

上方加炮附子5g,先煎30分钟,14付。

三诊,双手已有血色,乏力、怕冷感不明显,时有麻木及疼痛,可以正常完成课堂板书和作业批改。

舌质淡红,台薄,脉和缓有力。

补阳还五汤临床还可以这么用

补阳还五汤临床还可以这么用

补阳还五汤临床还可以这么用《医林改错》方药临床运用陶勇军,陈云志清代医家王清任,敢于问阙经典,勇于创新,重视实践,前后历12年写出精心之作《医林改错》,阐发气血理论,在气血学说的病理机制、治疗原则和组方用药方面,突破了传统理论,临床应用价值肯定,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推崇,至今应用甚广。

笔者学习《医林改错》,在临证实践中,应用王氏方药化裁治疗疑难病,常获较好疗效,兹举例如下。

1、血府逐瘀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骨质增生陈某,男,60岁。

2004年8月12日初诊。

患者头痛反复发作1年,以项部为盛,项部活动障碍,伴有头昏,CT检查提示颈椎4~6骨质增生,临床诊断为“颈椎骨质增生(椎动脉型)”,长期服用尼莫地平、刺五加、谷维素、止痛药”等治疗,治疗效果不佳。

诊见:头痛,头昏、心烦、胸闷,面色晦暗,形体消瘦,大便干,舌暗红,有瘀斑,苔白,脉细。

证属气滞血瘀,治以理气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三七5g(冲服),葛根20g。

服上方5剂后头痛有所减轻,胸闷好转,续以上方加减治疗2周症状消失。

予以补肾药调理1月。

1年后随访询问病情稳定,头痛未再发作。

按:原文“头痛有外感,必有发热、恶寒之表症,发散可愈;有积热,必舌干口渴,用承气可愈;有气虚,必似痛不痛,用参芪可愈。

查患头痛者,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

”患者为老年,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导致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导致瘀血内停,头痛以项部为盛,头痛部位为太阳经所过之处,治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加葛根解肌通经而见效。

2、通窍活血汤治疗外伤性神智不清代某,男,46岁。

2002年9月8日初诊。

患者神智不清10天。

10天前因不慎从约9m高房屋上跌倒,头部先着地,当即昏迷,送入医院住院治疗,CT检查提示脑挫裂伤,给予脱水、止血及脑保护治疗,病情稳定,但患者神智不清,答非所问。

中医刻诊:患者烦躁、入睡,神智不清,语言错乱,答非所问,时呼头痛,无呕吐。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8种新用途)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8种新用途)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8种新用途)展开全文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脑血管病后遗症、麻痹性震、蛋白、颈椎、声带结节)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

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七药组成。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功在益气活血,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笔者根据其益气活血通络功效,广泛用于临床难治之症,常获良效,举隅如下。

1 脑血管病后遗症石某,男,55岁。

患者因脑血栓住院抢救治疗后,右侧肢体瘫痪不用。

语言謇涩,胸闷不适,喉间痰声漉漉,伴关节肿痛,舌苔薄腻边有紫斑,脉弦滑。

此乃气虚不能运行血液,痰瘀阻于脉络,拟补阳还五汤合开窍化痰。

黄芪60g,当归5g,赤芍10g,红花5g,桃仁6g,川芎8g。

地龙10g,牛膝10g,川菖6g,胆星10g,丹参15g。

经上药加减进治30剂,下肢已恢复功能,能亲自步行至门诊治疗。

上肢虽能活动,但持物仍欠自如,言语也已正常。

按:中风后遗,有虚有实,本例患者形体较丰腴,胸闷生痰,但因病情危重抢救,元气已损,因而辨证气虚痰瘀阻络成立,故在益气活血之中配以化痰开窍通络,改善局部循环,恢复血液流动及血管壁弹性,使偏废之肢体恢复较快。

本方运用时应注意黄芪之用量大而当归轻。

2 麻痹性震颤何某,男,70岁。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诊时四肢麻木,震颤不止,虽能站立,但不能开步,上肢抖动致不能持物。

伴眩晕,神倦,气短懒言,心烦,夜卧不安。

舌红少苔边紫,脉弦细。

证属气虚血瘀,风动络阻,治当益气活血化瘀定振,拟补阳还五汤加育阴祛风。

黄芪50g,赤芍10g,当归6g,红花6g,桃仁6g,川芎6g。

地龙10g,蜈蚣2条,枣仁10g,石斛15g,钩藤20g,僵蚕10g。

上药服15剂,震颤大减,已能步履,上肢持物也渐正常。

按:麻痹性震颤也属中医“中风”范围。

《证治准绳》谓:“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

”本病其本气虚血瘀,其标在肝。

气虚血阻,肝阴失养,脑海失养,颤振作矣。

补阳还五汤临证新用举隅

补阳还五汤临证新用举隅

32
cHuAN祧Y|YA0 f传统医药
方,先后服用上方调治3个月后,胸 闷、胸痛等症状消失,心跳、心累 得以控制,面色转润,饮食复常,睡 眠安稳,能操持家务和从事轻便农 活。至今两年未见复发。 1.2分析风湿性心脏病属中医 学的。心悸、心痛”范畴。心悸的 病因有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血 瘀阻、阴虚火旺、水气凌心的不同。 然,心血瘀阻又有寒凝、气滞、痰 阻之别。本案乃气虚运血无力,血 行不畅,瘀阻心脉所致。故用补阳 还五汤合桂枝汤加减。方中重用黄 芪,一则补气扶正,二来推动血行, 当归、鸡血藤补血养心;桃仁、川 芎、红花、赤芍、丹参活血化瘀,通 痹止痛,桂枝与甘草合用,温通心 阳;白芍与甘草相伍,酸甘化阴,缓 急止痛,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 以宁心悸;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大 枣补脾,以滋化源,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使心气足,瘀滞化,心 脉通,化源充,心阳振奋,心神安 宁,心得濡养而诸证可平j
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J】.中国皮肤 性病学杂志,2004,18(9):570-572. 【2】胡刚,冯捷,李文斌,等.肝素钠
软膏(海普林)治疗皮质类固醇激素 依赖性皮炎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 实践杂志,2006,5(10):1132一1133. 【3】程晓辉,田影.海普林软膏与绿药 膏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对照 研究【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6, 13(5):35. [4】张军,董秀云.海普林软膏治疗面 部激素性皮炎临床疗效观察【J】.潍 坊医学院学报,2006,28(5):396. f5】吴贻谷.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7:677. 【6】裴宪武,王坤正,党晓谦,等.紫 草油剂促进兔侧面修复及碱性成纤 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J】.中西医结 合学报,2006,4(1):52—55. 【7】李正荣,杨运惠,刘其毅,等.紫 草油治疗小儿尿布皮炎【J】.新中医, 2001,33(7):8. 【8】何荣杰,刁统美.自制紫草油治烧 烫伤【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 (11):2卜22.

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举隅

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举隅

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举隅标签: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等气虚血瘀者。

笔者除用本方治疗中风后遗症外,亦延用治疗顽固性偏头痛、顽痹及心痛等病症,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偏头痛头痛久病入络,其痛暴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则如常人,或平素隐痛,遇邪诱发,多伴有气虚之证,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眩或涩或沉细。

患者大多有数年、十数年、数十年病史不等,经中西医治疗,时轻时重,究不除根。

笔者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味殊效。

距离:患者,女,63岁。

患偏头痛病史30年余,平素隐痛,常因劳累、外感、寒热或情致刺激而诱发暴痛,痛苦异常,视其面色晦暗,形体消瘦,饮食无味,舌质紫暗,脉涩,强弱不均。

处方:黄芪60 g,当归12 g,赤芍12 g,川芎15 g,桃仁9 g,红花9 g,地龙12 g,白芥子10 g,白芍12 g,天麻10 g,细辛3 g,全蝎6 g,白附子9 g,秦久9 g。

调剂6剂,豁然而愈。

2 顽痹痹证日久,迁延不愈,耗伤正气,正虚邪恋,气血运行迟缓,血滞为瘀,痰瘀痹阻,病情日益深重,形成顽痹。

患者多见肢体关节疼痛肿大,时轻时重,甚至关节僵硬畸形,屈伸不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涩。

举例:患者,女,58岁。

有37年“风湿性关节炎”病史。

证见双下肢关节肿大,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疼痛剧烈,夜间尤甚,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脉细涩。

西医诊断为关节炎性骨质增生。

本证为风寒型湿邪合而杂至,痹阻血脉日久,正虚邪深所致。

属中医痹证范畴。

拟以益气通络除痰,祛风散寒除湿,补肝肾强筋骨为治。

处方:黄芪90 g,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0 g,川牛膝15 g,川芎6 g,赤芍10 g,白芍12 g,地龙12 g,白僵蚕12 g,全蝎6 g,杜仲15 g,伸筋草15 g,金钱白花蛇1条,威灵仙30 g,桑寄生18 g,白芥子12 g,细辛3 g,独活15 g,灸甘草6 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中医学院(71046) 2009年6月2日收稿
万 方数据
补阳还五汤新用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赵文景 河南中医学院,450008 内蒙古中医药 INNER MONGOL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9,28(16)
+河南中医学院2007级研究生(450008) 2009年6月2 15t收稿
浅谈头痛治疗中引经药的作用
张茜。指导老师:王亚丽’ 摘要:古人云:“引经之药,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方寡而获效捷也”。引经药在头痛的治疗中尤显重要,故 对此进行讨论研究。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启发。 关键词:头痛;引经药;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09)08—0020-02 头痛,头的前额部连及眉棱骨是足阳明胃经的走行路线,如果 这个部位出现疼痛,那就表明邪气在阳明经或胃,我们就可以 在药方中加人对阳明经有突出作用的白芷、葛根、知母作引经 药;头的两侧太阳穴位置是足少阳胆经的走行路线,如果这个 部位出现疼痛,那就表明邪气在少阳经或是胆,我们就可以在 药方中加入对少阳经有突出作用的柴胡、川芎、黄芩作引经 药;头的后枕部以及颈项部位置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走行路线, 如果这个部位出现疼痛。那就表明邪气在太阳经或是膀胱,我 们就可以在药方加入对太阳经有突出作用的羌活、防风、川 芎、蔓荆子、葛根作引经药;头的巅顶部位置是足厥阴肝经的 走行路线,如果这个部位出现疼痛,那就表明邪气在厥阴经或 是肝,我们就可以在药方中加入对厥阴经有突出作用的吴茱 萸、藁本、防风作引经药;头部的牙齿部位是足少阴肾经的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 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以头痛为 主证的病症,均可称为头痛。《伤寒论》明确提出六经中头痛的 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少阴则无。但现代有 医家认为”1,虽太阴、少阴脉不上头,然太阴中湿亦头痛,少阴 中寒亦有头痛连脑及齿。由于脏腑经络受邪之不同,头痛的部 位亦异,故治疗上应适当加用引经药。 引经,又称“引经报使”,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直 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它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 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善用引经药。能提高用药的准 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改善疗效。比如我们所讲的
内蒙古中医药
补阳还五汤新用
赵文景‘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心绞痛;偏头痛 中图分类号:R28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09)08-0020-01 。不适再次频繁发作,自服消心痛等药物效差。诊见:胸部闷痛, 心悸不安,动则加重,休息后略缓解,面色苍白,乏力,苔薄白, 质紫暗,脉沉细。心电图示:前间壁、侧壁心肌供血不足。西医 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断:胸痹,证属气虚血瘀型。方 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黄芪509、人参159、当归159、赤芍 lOg、地龙69、川芎159、红花lOg、桃仁lOg、桂枝209、丹参 209、制附子109。10剂,每日1剂,水煎2次,药液相兑分早晚 2次温服。二诊:胸闷心悸等症状基本消失,守上方续进10剂, 症状全部消失。嘱患者规律服用降压药,注意休息,避风寒,随 访1年未再复发。 按:患者年过半百,肾气渐衰,心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导 致气滞血瘀,脉络瘀阻,发为胸痹。方中黄芪、人参补心肺之 气,气行则血行;当归补心阴;川芎、赤芍、地龙、红花、桃仁、丹 参活血化瘀通络;桂枝、附子温补肾阳,助气行血。全方共奏益 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故疗效显著。 3偏头痛 赵某,女,34岁,2004年7月5日初诊。患者偏头痛10年 余,每因工作紧张、休息不好而诱发,痛时常先一侧疼痛,继而 两侧皆痛。曾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病情时轻时重。诊 见:乏力,面容痛苦,纳少食差,舌质暗淡,边有瘀点,脉细沉。 证属气虚血瘀型。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黄苠309、党参 209、当归109、赤芍109、地龙69、川芎159、红花109、桃仁 109、天麻159、全蝎109、蔓荆子159。10剂,每日l剂,水煎2 次,药液相兑分早晚2次温服。二诊:头痛大减,饮食好转,舌 质仍暗,瘀点减少。守上方续进20剂,以巩固疗效,嘱患者注 意休息,保持情志舒畅,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患者头痛多年,气虚血瘀,气虚则血液运行无力而发生血 瘀,故疲乏无力,舌质暗,脉沉细。方用黄芪、党参、当归补气养血;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全蝎、天麻通络止痛;蔓荆 子清利头目。诸药合用,气血得充,淤血自除,头痛自然消失。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 川芎、红花、桃仁组成,具有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之功,主治中 风后遗症,症见半身不遂,121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等。 笔者遵循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将原方适当加减治疗多 种疾病,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腰椎间盘突出 杨某,男,36岁,2006年3月22日初诊。自诉两年前因负 重突发腰部剧痛,x线摄片示腰椎间盘突出,曾用多种西药治 疗,疼痛有所缓解。近1周来无明显诱因疼痛加剧,继服抗炎 镇痛药,疗效较差。诊见:腰部疼痛,痛引腿足,直腿抬高试验 阳性,遇劳加重,面色萎黄,舌淡紫,苔薄自,脉涩而无力。西医 诊断:腰椎问盘突出;中医诊断:腰腿痛,证属气虚血瘀,脉络 瘀阻。治以补气活血,通经止痛。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 黄芪309、党参309、当归159、赤芍159、地龙lOg、川芎lOg、红 花109、桃仁lOg、怀牛膝159、桑寄生159、续断159。10剂,每 日1剂,水煎2次,药液相兑分早晚2次温服。二诊:腰腿痛明 显减轻,守上方续20剂,症状基本消失。嘱患者避寒凉,勿劳 累,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腰椎间盘突出属中医腰痛范畴。该患者腰伤日久,瘀 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久则气虚血瘀,筋脉失养,证属气虚血 瘀,脉络瘀阻。治以补阳还五汤加味,方中黄芪、党参健脾益 气;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活血化瘀;牛膝、桑寄 生、续断通经活络,壮腰止痛。诸药相伍,使气旺血行,脉络通 畅,筋脉得养,腰痛自除。 2不稳定型心绞痛 黄某,男,53岁,2007年1月6日初诊。有高血压病史5 年,期间不规律服用降压药。近1年来经常出现胸前区闷痛不 适,伴有心悸,气短,乏力。2天前因劳累并感风寒,胸前区闷痛
本文链接:/Periodical_nmgzyy200916020.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