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的功效与作用
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并发症多且严重。
其中,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作为经典的中医方剂,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中。
本文通过对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旨在探讨该方剂的疗效和治疗机制。
一、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介绍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是传统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是由多种中草药组成的复方中药方剂,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主要成分包括黄山人参、麦冬、野山参、熟地、巴戟天等。
这些中草药具有温阳补脾、益气养血的功效,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神经再生,从而缓解患者的神经病变症状。
二、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结果为了评价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疗效,我们开展了一项临床观察研究。
共纳入10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50例接受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作为观察组;另外50例接受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接受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后,神经病变症状明显改善。
其中,疼痛、麻木等症状的缓解率分别达到80%以上。
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提高,神经的兴奋性恢复正常。
而对照组患者的症状改善较观察组慢,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也未见明显改善。
此外,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血糖水平稳定,无明显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而对照组患者仍然需要长期使用降糖药物,且出现了一些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如低血糖等。
三、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探讨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从中草药的性味和功效来看,可以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

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引言:补阳还五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具有温阳补益、调和虚实、平衡阴阳的作用。
近年来,针对补阳还五汤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和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旨在综述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以及与该方剂相关的法律名词及其注释。
一、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及功效补阳还五汤由黄精、黄芪、熟地、肉桂和仙灵脾组成。
黄精具有温补阳气、益肾阴的作用;黄芪具有益气固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熟地具有补肾益精、滋阴润燥的作用;肉桂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仙灵脾具有补气健脾、益精养血的作用。
二、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1.补阳还五汤在阳虚证治疗中的应用针对阳虚证患者,补阳还五汤可有效提升患者的阳气水平,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可缓解阳虚证患者的乏力、畏寒等症状,并改善心理状态。
2.补阳还五汤对肾阳虚型不孕症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对肾阳虚型不孕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该方剂可通过调节生殖系统的功能,提高男性精子质量和女性受孕能力,从而增加不孕症患者的受孕机会。
3.补阳还五汤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补阳还五汤通过温阳补益的作用,可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临床研究显示,补阳还五汤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相关指标。
4.补阳还五汤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在中风康复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该方剂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言语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药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医药事业的管理法律法规。
中医药法的实施,保障了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2.临床研究伦理审查:指对进行临床研究的医学机构或个人提交的临床研究方案进行审查,并就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过程。
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的目的是保护研究参与者的权益和安全。
3.医疗纠纷处理办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规范医疗纠纷处理工作的办法。
补阳还五汤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脑梗塞疗效观察

补阳还五汤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脑梗塞疗效观察引言脑梗塞是指脑血管突发性、部分阻塞或完全闭塞,使脑血供中断,引起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脑部疾病。
近年来,脑梗塞病例数量逐年增加,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在脑梗塞的治疗中,中医药疗法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受到了重视。
补阳还五汤联合天麻钩藤饮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案,临床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
本文旨在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脑梗塞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是一种具有暖阳补益、温肾祛寒的经典方剂,它主要由桂枝、干姜、大枣、茯苓、肉桂组成。
补阳还五汤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治疗虚寒体质等功效。
在临床中,常常用于治疗脑梗塞、中风等疾病。
二、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饮是一种以中药天麻和钩藤为主要成分的中药方剂,它具有活血化瘀、祛风解毒、通络止痛等功效。
在治疗脑梗塞疾病中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针对脑梗塞患者,补阳还五汤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的疗效得到了临床医生的一致认可。
在临床治疗中,我们选取了一批确诊的脑梗塞患者,对其进行了为期8周的治疗观察。
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病情变化等进行全面观察和记录,以及对疗效进行综合分析,获得了以下观察结果:1. 症状改善经过8周的治疗观察,患者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原本由于脑梗塞引起的脑部缺血和缺氧症状逐渐减轻,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 体征改善治疗前,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手脚无力、言语不清、面瘫等症状,经过8周的治疗观察,这些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部分患者的肢体功能得到了恢复,言语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面瘫等症状也得到了改善。
3. 血管造影检查经过治疗观察,参与观察的脑梗塞患者进行了血管造影检查。
结果显示,治疗后,部分患者的脑血管通畅度明显提高,患部血栓得到了溶解,脑血供得到了改善。
4. 安全性在本次观察中,补阳还五汤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脑梗塞的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中药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应用价值

医药科研中药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应用价值乔宇 (辽源市中医院,吉林辽源136200)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的效果与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辽源市中医院收治的88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血清指标、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效果、血清指标、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脑梗死患者给予中药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升自理能力,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纤维组织增生,疗效显著。
关键词:脑梗死;加味补阳还五汤;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脑梗死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脑部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局部缺氧、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缺损。
患者临床表现为运动、语言障碍等,具有较高致死率和致残率。
目前临床主要以常规西医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该病,虽可改善患者症状,但疗效欠佳。
本研究分析了中药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的效果与价值。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辽源市中医院收治的88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
对照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55~80岁,平均(65.31±5.72)岁。
观察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53~79岁,平均(65.15±5.71)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对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经CT等检查确诊为脑梗死;(2)自愿参与研究;(3)可正常交流;(4)意识清晰;(5)配合依从性高;(6)病情稳定。
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重要脏器功能不全;(2)过敏体质;(3)近1个月有手术史;(4)精神异常;(5)临床资料不完整;(6)中途退出研究。
补阳还五汤总结

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
本方所治证候,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
半身不遂变称中风。
肝主风又主藏血,喜畅达而行疏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为血之帅,本证中风半身不遂,一属中气不足则邪气中之,二属肝血瘀滞经络不畅,气虚血瘀发为半身不遂。
治宜补气活血为法。
气虚属脾,故方用黄芪120克补中益气为主;血瘀属肝,除风先活血,故配伍当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入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风;加入地龙活血而通经络。
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
用法:水煎服。
黄芪初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
至微效时,日服两剂,两剂服至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君药---生黄芪120: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6∶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可换鸡血藤活血化瘀、养血、舒经活络佐药---赤芍5,川芎3,桃仁3,红花3∶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使药---地龙3∶通经活络不是很强,不如全虫,能降血压,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舒张平滑肌治哮喘。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粥:生黄芪15,党参15,鸡血藤15,核桃仁2个,桃仁10 无便秘者去桃仁,加山药30苏子降气汤【组成】君药---紫苏子9克、下痰止咳、润肠通便;苏叶散寒、苏梗宽胸理气;臣药---半夏9克降逆和胃润燥祛痰、前胡6克宣肺降气、厚朴6克降气平喘宽胸除满、陈皮3克下气祛痰、佐药---当归6克养血润燥温补下元、肉桂3克温补下元肾纳气、生姜两片宣肺使药---甘草6克、大枣1个、调和诸药【方歌】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懆姜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加减及功效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加减及功效补阳还五汤,源于医家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
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等功用。
由生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组成。
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以大补元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开创补气活血之先河。
该方原为治疗中风后遗症而设。
2008~2010年期间,笔者临证中尝用此方,随症加减,活用本方,扩展应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房室传导阻滞、脑梗塞和闭经等多种病症,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唯疏于全面收录,现将资料较为完整的4则案例,作一介绍,以供同道参考。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功效1 面神经麻痹张某,女,40岁,2008年9月1日初诊。
患者因睡觉吹电风扇,次晨醒后,发现左眼流泪、闭合不能,口角歪向左侧。
右侧鼻唇沟变浅,经某医院诊为面神经麻痹,先经抗炎、扩血管等治疗近1月,效果不显着,经加用中药、针灸等治疗月余,仍无明显进展,遂来我科治疗。
症见:面色萎黄、口眼歪斜、舌淡、苔薄润、脉细、按之无力、平素体质虚弱,易感冒,症属气虚邪中,脉络痹阻,拟补阳还五汤加味。
药用:生黄芪60g,桃仁、红花、赤芍各9g,葛根、当归尾各12g,白附子、地龙各10g,全蝎(研末吞服)3g,水煎湿服,连服5剂,右眼睑已能闭合,鼻唇歪斜基本恢复,续以原方去全蝎,再进7剂,面瘫基本恢复。
按: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多为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目,以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纵弛不收,本案久治乏效,实为气虚邪侵,络脉痹阻所致,经投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加以葛根、白附子、全蝎祛风通络,诸药配伍,共使正气回复,驱邪外出。
2 房室传导阻滞王某,女,58岁,2009年8月3日诊。
患者因劳累过度,情志失畅而心悸、气短,有时胸闷刺痛,头昏乏力,失眠纳差,脉沉迟,心率:40次/分,心电图示:3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供血不足。
住人本院诊治,经用阿托品口服乏效,后改用异丙基肾上腺素1MG,静滴,配合能量合剂,营养心肌l周后,心率46次/分,停药后,心率减慢至42次/分,改为中药施治。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体会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体会补阳还五汤其本义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宗其思想在临床中诸般气虚血瘀的病证都可以推广用之。
标签: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临床应用体会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的名方,出自于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方由用黄芪、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等七味组成,功在益气养血,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对后世医家影响巨大。
本人在临床应用补阳还五汤十余年,根据其益气活血通络之功效,尝试治疗多种难治之症,现将体会汇报如下:1 胸痹案谢某,女,70岁,2014年8月5日初诊:左胸部刺痛反复发作伴意识模糊一个月,多次住院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无效,每于夜间发病,发时口唇紫绀,出冷汗,意识模糊,需送医院急诊救治。
刻诊:无力心慌,扶入,畏寒肢冷,口唇紫,舌淡黯齿痕多瘀点,脉弱,诊为阳虚血瘀型胸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以温阳益气通络止痛,黄芪120g、当归20g、地龙10g、川芎10g、赤芍10g、桃仁8g、红花8g、肉桂20g、附子10g、人参10g、桂枝20g,3剂。
8月9日复诊,预后患者,自述服药以来,夜间虽有心脏不适,但未再明显发病,无明显畏寒症状,续服前方5剂。
8月16日三诊,自述未再发病,口唇色泽正常,舌淡暗减轻,瘀点减少脉力增强。
黄芪100,余方不变,调理善后。
体会:补阳还五汤也可用于气虚血瘀型胸痹[1],但本例有明显阳虚症状,故加用补阳之品,肉桂20g、附子10g、人参10g、桂枝20g,以温阳益气通络。
2 寒厥案唐某,男,65岁。
12月3日初诊,阵发性四肢肢端对称性的紫绀十年,遇寒则重,平素感觉精神甚疲,畏寒肢冷,食凉即泻,舌淡嫩而白,脉沉迟。
糖尿病三年,血糖通过控制饮食,能基本维持正常。
十年来辗转求医,均按风湿或糖尿病末梢神经炎治疗,无明显疗效。
今来我处求治。
自诉手足紫绀疼痛遇寒则重,平素感觉精神甚疲,畏寒肢冷,食凉即泻,查舌淡嫩而白,脉沉迟。
治疗当以温阳益气,活血通络为法。
予补阳还五汤合四逆汤治疗。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文章目录*一、补阳还五汤概述*二、补阳还五汤功能主治*三、补阳还五汤服用方法*四、补阳还五汤副作用*五、补阳还五汤注意事项*六、补阳还五汤药典记载补阳还五汤概述1、定义补阳还五汤,中医方剂名。
为理血剂,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临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
2、别名补阳还五汤。
3、组方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
4、制法水煎。
5、性状液体,黄棕色,味甘,微苦。
补阳还五汤功能主治1、功效作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及中风后遗症。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2、临床应用临床上出现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斜、苔白、脉缓或脉细弱无力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现代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补阳还五汤服用方法1、适宜人群中风患者。
2、用法用量黄芪(生)12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各3g.水煎服。
加减:本方生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
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
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显着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补阳还五汤副作用无特殊副作用。
补阳还五汤注意事项1、补阳还五汤用于治疗中风,应以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止,而脉缓弱为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阳还五汤的功效与作用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中医方剂领域也取得有利的研究条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针对现代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广泛使用古今中药方剂。
那么你知道补阳还五汤吗?
【处方】
黄耆120克(生)归尾6克赤芍4.5克地龙3克(去土)川芎3克桃仁3克红花3克
【药理作用】
(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
(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中药通报》1987(2):51,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着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着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陕西中医》1986(10):466,补阳还五汤能使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表明本方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理学基础。
【功能主治】
补气活血,祛瘀通络。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注意】
中风正气未虚或阴虚阳亢,风、火、痰、湿等余邪未尽者,均忌用。
【备注】
本方重用生黄耆大补元气,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行经络。
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摘录】
《医林改错》卷下
通过上面的关于补阳还五汤的介绍,相信大家都对补阳还五汤有了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认识,大家可以在医生的叮嘱下,按照合适的量服用,这对于健康是有很大的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