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

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引言:补阳还五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具有温阳补益、调和虚实、平衡阴阳的作用。
近年来,针对补阳还五汤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和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旨在综述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以及与该方剂相关的法律名词及其注释。
一、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及功效补阳还五汤由黄精、黄芪、熟地、肉桂和仙灵脾组成。
黄精具有温补阳气、益肾阴的作用;黄芪具有益气固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熟地具有补肾益精、滋阴润燥的作用;肉桂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仙灵脾具有补气健脾、益精养血的作用。
二、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1.补阳还五汤在阳虚证治疗中的应用针对阳虚证患者,补阳还五汤可有效提升患者的阳气水平,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可缓解阳虚证患者的乏力、畏寒等症状,并改善心理状态。
2.补阳还五汤对肾阳虚型不孕症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对肾阳虚型不孕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该方剂可通过调节生殖系统的功能,提高男性精子质量和女性受孕能力,从而增加不孕症患者的受孕机会。
3.补阳还五汤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补阳还五汤通过温阳补益的作用,可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临床研究显示,补阳还五汤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相关指标。
4.补阳还五汤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在中风康复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该方剂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言语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药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医药事业的管理法律法规。
中医药法的实施,保障了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2.临床研究伦理审查:指对进行临床研究的医学机构或个人提交的临床研究方案进行审查,并就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过程。
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的目的是保护研究参与者的权益和安全。
3.医疗纠纷处理办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规范医疗纠纷处理工作的办法。
理血方之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方源】:《医林改错》【组成】:黄芪120克,当归尾6克,赤芍6克,地龙3克,川红花3克,桃仁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卒中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骞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
【方解】:本方所治乃躯体元气亏虚,血脉运行不畅,抑制脉络瘀阻,筋肉筋脉失荣之症。
人体的阳气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气亏十去其五,归并一侧,半身失去濡养,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脾开窍于口,涎为脾之液,元气亏虚,脾气约束无力,则口角流涎;气虚血瘀,舌本失养,则语言謇涩;气虚固摄失职,则小便频数,甚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均属气虚血瘀之症。
本方病机为正气亏虚,淤血内阻,即王清任所说:“因虚致瘀”。
治宜大补元气,活血通络。
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元气而起痿废,使气旺血行,祛瘀而不伤正,为君药。
配以当归尾活血和血,化瘀不伤好血,为臣药。
地龙长于行散走窜,通经活络,配合生黄芪力专而行走,周行全身,川芎、赤芍、红花、桃仁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均为佐药。
诸药配伍,气旺则血行,瘀化则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本方是补气药与活血祛瘀药合用的方剂。
黄芪生用,重用四两,力专而性走,周行全身,大补元气而起痿废;配合地龙、当归尾、川芎、赤芍、红花、桃仁活血通络通络之药,但由于每味药物的量都较小,故本方用祛瘀药的目的不在于逐瘀,而在于与大剂量黄芪相配来行血通经络。
本方配伍特点:大剂补气药配以少量活血通络之品,黄芪用量方中全部活血化瘀的总量的五倍。
黄芪独重,久服渐增,愈后继服。
本方当久服才能有效。
王清任认为,愈后药不可止,每隔三五或七八日再服一剂,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方中生黄芪虽需肿用,先从小量(30克)开始,然后逐渐加量至120克,见微效时,日服两剂,服五六日后,改每日一剂。
【按语】:本方以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舌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脑动脉硬化症、脑血管病、面神经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坐骨神经痛、脑震荡后遗症、神经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风湿性心脏病、肾病综合症,肝硬化、糖尿病、肺气肿、头痛、失眠、多寐、无脉症、雷诺病、阳痿、前列腺肥大、乳房肿块、痛经、产后发热、不孕症、眼、口交流涎、加橘红、石菖蒲、半身不遂,日久不复,加穿山甲、地鳖虫、水蛭;痰浊盛,加竹沥、天竺黄、天南星;高血压头痛,加菊花、石决明、珍珠母;血脂偏高,加山楂、麦芽;心烦失眠,加酸枣仁、夜交藤;肢体痿软,加虎骨、熟地;肌肉萎缩,加鹿角胶、阿胶。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加减及功效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加减及功效补阳还五汤,源于医家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
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等功用。
由生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组成。
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以大补元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开创补气活血之先河。
该方原为治疗中风后遗症而设。
2008~2010年期间,笔者临证中尝用此方,随症加减,活用本方,扩展应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房室传导阻滞、脑梗塞和闭经等多种病症,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唯疏于全面收录,现将资料较为完整的4则案例,作一介绍,以供同道参考。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功效1 面神经麻痹张某,女,40岁,2008年9月1日初诊。
患者因睡觉吹电风扇,次晨醒后,发现左眼流泪、闭合不能,口角歪向左侧。
右侧鼻唇沟变浅,经某医院诊为面神经麻痹,先经抗炎、扩血管等治疗近1月,效果不显着,经加用中药、针灸等治疗月余,仍无明显进展,遂来我科治疗。
症见:面色萎黄、口眼歪斜、舌淡、苔薄润、脉细、按之无力、平素体质虚弱,易感冒,症属气虚邪中,脉络痹阻,拟补阳还五汤加味。
药用:生黄芪60g,桃仁、红花、赤芍各9g,葛根、当归尾各12g,白附子、地龙各10g,全蝎(研末吞服)3g,水煎湿服,连服5剂,右眼睑已能闭合,鼻唇歪斜基本恢复,续以原方去全蝎,再进7剂,面瘫基本恢复。
按: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多为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目,以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纵弛不收,本案久治乏效,实为气虚邪侵,络脉痹阻所致,经投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加以葛根、白附子、全蝎祛风通络,诸药配伍,共使正气回复,驱邪外出。
2 房室传导阻滞王某,女,58岁,2009年8月3日诊。
患者因劳累过度,情志失畅而心悸、气短,有时胸闷刺痛,头昏乏力,失眠纳差,脉沉迟,心率:40次/分,心电图示:3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供血不足。
住人本院诊治,经用阿托品口服乏效,后改用异丙基肾上腺素1MG,静滴,配合能量合剂,营养心肌l周后,心率46次/分,停药后,心率减慢至42次/分,改为中药施治。
补阳还五汤.

舌黯淡 苔白 脉缓
示意图—1
即去 成五 偏成 人 枯, 体 。并 元 (于 气 清一 , 边全 王, 体 勋无 为 臣气 十 )之 成 故边 , 名, 损 。
补阳还五汤
失 养 ,气 半虚 身, 不脉 遂络 。瘀 阻 , 筋 脉
补阳还五汤 即去 成五 偏成 人 枯, 体 。并 元 (于 气 清一 , 边全 王, 体 勋无 为 臣气 十 )之 成 故边 , 名, 损 。
气旺则促血行
重用补气
补气为主 化瘀为辅
轻用活血
活血而不伤正
补气 达 活血之效 通络
[运用]
1、本方是体现王氏所创 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2、常用于中风后遗症的 治疗。 3、以半身不遂、口眼歪 斜、苔白、脉缓或细弱无力 为证治要点。 4、黄芪宜重,通常在 30—60克之间,不效渐加。 6、常用于气虚血瘀所致 的:(1)脑血管疾病(缺血 性中风、出血性中风恢复期、 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2)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 痛、高血脂症);(3)神经 精神性疾病(偏瘫、截瘫、 单瘫、面瘫)。 7、现代药理研究:本方 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功能、 降低血液粘稠度等作用;并 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及营养血 流量;促进巨噬细胞吞噬活 性;促进神经系统损伤的修 复等。
失 养 ,气 半虚 身, 不脉 遂络 。瘀 阻 , 筋 脉
补 气 活 血 通 络
重 用 生 黄 芪
大补元气起痿废
1、气旺则血行, 血行则瘀去络通
(君)
2、气旺则固摄有权 3、使祛瘀而不伤正
归尾:活血化瘀又不伤血 川芎、赤芍 桃仁、红花
(臣)
助归尾活血祛瘀之力
(佐)
地龙:通经活络以利祛瘀 补阳还五汤方义
5、加减运用:偏寒加熟附 子;脾胃虚弱加人参、白术; 痰多加半夏、天竺黄;语言 不利加菖蒲、远志、郁金。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文章目录*一、补阳还五汤概述*二、补阳还五汤功能主治*三、补阳还五汤服用方法*四、补阳还五汤副作用*五、补阳还五汤注意事项*六、补阳还五汤药典记载补阳还五汤概述1、定义补阳还五汤,中医方剂名。
为理血剂,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临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
2、别名补阳还五汤。
3、组方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
4、制法水煎。
5、性状液体,黄棕色,味甘,微苦。
补阳还五汤功能主治1、功效作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及中风后遗症。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2、临床应用临床上出现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斜、苔白、脉缓或脉细弱无力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现代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补阳还五汤服用方法1、适宜人群中风患者。
2、用法用量黄芪(生)12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各3g.水煎服。
加减:本方生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
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
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显着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补阳还五汤副作用无特殊副作用。
补阳还五汤注意事项1、补阳还五汤用于治疗中风,应以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止,而脉缓弱为宜。
补阳 还五汤的临床运用

方药组成:生黄芪20g,当归尾、赤芍各6g,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3g、脾胃虚寒加桂枝9g,良姜、吴芋、香附各6g,胃阴不足加北沙参、麦冬各12g,生地15g,玉竹10g,疼痛重者加醋元胡15g,川楝子12g,炒白芍25g。
脾胃论曰“脾胃气虚、元气不足,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这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理机制,治则补气祛淤为主,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补气,补气行血,兼健脾益气祛淤之功,佐以活血化淤药味,加大行气活血之力,从而达到气行淤散,升降浮沉的脾胃生理机能得以恢复,溃疡愈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消化等溃疡有明显抗复发作用。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的范畴,阴虚为本,燥实为标,阴虚则津不载气,燥热则克伐正气,久之则气阴两虚,气为血之帅,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行不畅,缓慢涩滞而成淤血,即气虚浊留,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津亏血少则血液粘稠不畅亦可成淤,即阴虚血滞,津液失于敷布,加重病情,产生并发症,加味补阳还五汤,降血脂、降血粘、降血糖、减少并发症产生,明显改善血液粘稠度,缓解诸症。
2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
方药组成:黄芪120g,赤芍、归尾、川芎各15g,桃仁、红花各12g,地龙10g,头晕重者加天麻10g、蔓荆子15g、菊花15g,血压偏高者加黄芩24g、夏枯草15g、泽泻15g,睡眠不佳者加炒枣仁30g、丹参30g、加威灵仙15g、通行十二经。临床表现多为旋转性眩晕,常伴有共济失调,但多无耳鸣、听力下降。视觉症状多见,因脑干及大脑缺血,引起视力模糊、复视、单眼或双眼同侧视野缺损、出现黑蒙甚至失明。大脑症状多见剧烈头痛,跳痛或炸裂样痛多大枕部弯腰或憋气时加重,常伴有神智迟钝,昏厥或言语障碍,记忆力减退,本病常伴有四肢麻木,感觉异常。
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性眩晕,主要病理为淤阻脉络,气血不通,气虚则血淤。本类患者血液处于高粘状态,血粘高导致血淤,用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逐淤通络改善血液粘滞度,恢复血液动力,血管壁弹性,加速血流速度,从而疗效显著。
补阳还五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补阳还五汤的神奇功效与作⽤补阳还五汤⼀、古⽅简介【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120g,当归尾3g,⾚芍5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
【功⽤】补⽓活⾎通络。
【主治】⽓虚⾎瘀之中风。
半⾝不遂,⼝眼歪斜,语⾔謇涩,⼝⾓流涎,⼩便频数或遗尿不禁,⾆暗淡,苔⽩,脉缓。
⼆、临床新⽤(⼀)内科疾病1.慢⽀肺⽓肿合并肺部感染【案例】某⼥,62岁,农民。
患者素有咳喘之疾,近⽇不慎风寒,咳喘加剧,恶寒发热,倚息不得卧,⼊院诊断为“慢性⽀⽓管炎、肺⽓肿合并肺部感染”。
治疗1周,恶寒发热消失,咳喘⽆改善。
诊见:形瘦体衰,⾯⾊晦暗,咳喘痰多、⾊黄,⾆暗红,苔黄腻略⼲,脉弦滑。
四诊合参,辨证为⽓虚⾎瘀,痰热阻肺,肺失宣降。
治以补⽓祛瘀,清热化痰。
处⽅:补阳还五汤合⼩陷胸汤,加川贝母、桔梗各12g。
每⽇1剂,连服5剂,咳喘临床治愈出院[陈⼦茂.补阳还五汤新⽤.新中医,1995,(1):53]。
【按语】久病咳喘,肺⽓亏损,使宣肃⽆权,痰浊内蕴,⽓机因⽽受阻,⽓滞则⾎瘀,⾎瘀则肺⽓闭,故痰热不得化。
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标本同治,药中病机,故咳喘可愈。
2.病毒性⼼肌炎【案例】某男,14岁。
3个⽉前因感冒出现胸闷、⼼悸、叹⽓症状。
⼼电图检查:频发室性早搏,ST段下压,诊为“病毒性⼼肌炎”。
予营养⼼肌等治疗,1个⽉后仍觉胸闷、⼼悸,经常叹⽓,⾆质暗红,少苔,脉细涩。
证属:久病⽓虚,脉络瘀阻。
治以益⽓养⼼、活⾎化瘀。
⽅选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芍、川芎、桃仁、红花各6g,柏⼦仁15g,地龙、陈⽪各3g,当归10g。
⽇1剂,⽔煎服。
服药2周后,症状缓解,⼼电图正常[杨森.补阳还五汤⼉科应⽤举隅.河南中医,2006,(2):65]。
【按语】此患者系久病⽓虚,余邪流恋,瘀阻脉络,⾎⾏受阻,⼼失所养,故适⽤补阳还五汤补⽓以活⾎化瘀,标本同治。
⽅中⽣黄芪的改善⼼肌营养,利尿以减轻⼼脏负荷作⽤为⼤家熟知;川芎、红花、当归、⾚芍,均有扩⾎管、增加冠脉⾎流量与改善⼼肌缺⾎的作⽤。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脉管炎汤(仅参考)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脉管炎汤(仅参考)
组成:黄芪120克、当归9克、川芎9克、红花6克、地龙9克、延胡索15克、金银花9克、玄参9克、甘草6克、川牛膝9克;
功效:清热解毒,益气通脉。
用法:水煎服,每天一剂。
禁忌:戒烟。
方解:本方以补阳还五汤为主,重用黄芪补气,加入活血化瘀药,旨在气旺则血行。
玄参丶双花丶甘草,清热解毒,为臣药。
元胡活血止痛为佐。
川牛引血下行为使。
外敷方:去腐生肌
组方:大象皮20g(滑石粉烫) 、白芨20g ,煅石膏30g,儿茶10g,血竭10g,煅赤石脂30g,煅龙骨20g,珍珠粉10g,轻粉3g,生乳香10g,大黄炭10g,乌贼骨15g;
制法:上述药物共研极细粉,清理伤口后,药粉直接撒在伤口上主治: 脉管炎、老烂腿、褥疮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坏死,疮疡久不收口。
方解:大象皮尤擅生肌长肉,而为君药。
白及消肿生肌,又能解毒消痈,石膏性寒可以清热,煅用又能敛疮生肌,乌贼骨、赤石脂、龙骨、珍珠敛疮生肌,合而用之共为臣药,儿茶、血竭、大黄炭、乳香活血化淤,止血生肌而为佐药,少量轻粉化腐生肌而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淤,化腐生肌之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
本方所治证候,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
半身不遂变称中风。
肝主风又主藏血,喜畅达而行疏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为血之帅,本证中风半身不遂,一属中气不足则邪气中之,二属肝血瘀滞经络不畅,气虚血瘀发为半身不遂。
治宜补气活血为法。
气虚属脾,故方用黄芪120克补中益气为主;血瘀属肝,除风先活血,故配伍当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入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风;加入地龙活血而通经络。
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
用法:水煎服。
黄芪初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
至微效时,日服两剂,两剂服至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君药---生黄芪120: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
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6∶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
之妙。
可换鸡血藤活血化瘀、养血、舒经
活络
佐药---赤芍5,川芎3,桃仁3,红花3∶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使药---地龙3∶通经活络不是很强,不如全虫,能降血压,肝
阳上亢,肝火上炎,舒张平滑肌治哮喘。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运用
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粥:生黄芪15,党参15,鸡血藤15,核桃仁2个,桃仁10 无便秘者去桃仁,加山药30
苏子降气汤
【组成】
君药---紫苏子9克、下痰止咳、润肠通便;苏叶散寒、苏梗宽胸理气;
臣药---半夏9克降逆和胃润燥祛痰、前胡6克宣肺降气、厚朴6克降气平喘宽胸除满、陈皮3克下气祛痰、
佐药---当归6克养血润燥温补下元、肉桂3克温补下元肾纳气、生姜两片宣肺
使药---甘草6克、大枣1个、调和诸药
【方歌】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懆姜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功能】降气疏壅,引火归元,袪痰止咳。
【主治】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嗽短气、胸膈痞闷、咽喉不利,或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
【方解】本方是治疗上实下虚之喘咳的常用方剂。
紫苏子、半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为方中主药;厚朴、前胡、陈皮下气祛痰,协助主药治疗上实,肉桂温肾纳气治疗下虚,均为辅药;当归养血润燥,制约大队燥药伤阴的付作用,生姜宣肺,而应肺主宣降之性,为佐药;甘草、大枣调和诸药为使。
【辨证要点】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久病入肾,咳喘气急,痰稀白量多,呼多吸少,腰腿软弱,舌苔白滑或白腻。
【配伍特点】有补有行,有调有燥,治上顾下。
苏萝姜枣粥:苏子10、萝卜适量、姜5片、枣5个
独活寄生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