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合八珍汤加减治中风后遗症

合集下载

补阳还五汤治中风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治中风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治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治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治缺血性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原方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治疗中风的益气活血代表方,由黄芪、当归、芍药、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

笔者多年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补阳还五汤合涤栓散加减治疗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病机的缺血性中风(中经络)后遗症病人,疗效满意。

脑梗塞在急性期过后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笔者根据有关文献,结合自己30余年的临症观察到,本病后遗症期多数病人有气虚血瘀的症象。

灵活加减辨证运用补阳还五汤,多数可获得比较明显的收效。

主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次症:神疲乏力、心慌气短、动则汗出、面色黄白、肌肉痿软、舌质淡胖或瘀点瘀斑、舌苔白。

方药:加味补阳还五汤加减:赤芍、川芎、地龙、桃仁、丹参、牛膝各10克,黄芪90克,当归尾15克,红花6克,水蛭、蜈蚣、全蝎各3克。

每日一剂,煎两次取汁约800毫升,分早、晚两次饭前服下,7天为一个疗程。

临症加减:气虚血瘀偏瘫严重,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弦细重用黄芪120~300克,气虚明显者加党参或人参;脾虚便秘加生白术、肉苁蓉;脾虚湿困苔腻者加苍术、云苓;血虚失眠多梦加酸枣仁;虚阳上浮头晕明显者加天麻、钩藤;兼痰瘀阻络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失语,舌质暗淡,苔白腻,脉弦滑,加石菖蒲、天竺黄、僵蚕、胆南星、白附子;兼阴虚阳亢,大便干燥数日不行,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有力,加大黄、芒硝、麦冬、玄参等泻下、滋阴润燥之品。

病案举例:冉某,男,80岁,2005年8月24日初诊。

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7天前突发左侧肢体偏瘫,口语不清,流涎。

经医院CT 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脑梗塞。

用常规改善脑循环药物及对症治疗一周未见好转,要求中医诊治。

刻诊患者左侧上下肢不遂,肢软无力,不能独自行走,口语蹇涩,面色萎黄,舌淡胖,舌边瘀紫,脉细涩无力。

辨证为气虚血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60克,当归、川芎、赤芍、红花、桃仁、地龙各9克,丹参30克,天麻9克,钩藤20克(后下),酸枣仁(炒)12克,川牛膝20克,白菊花12克。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39例疗效分析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39例疗效分析
2 1 年 2月 01
痛 。⑤ B超检查 可见 胆囊 增大 , 增厚 , 内模 糊 或结石 。 壁 囊 1 一般 资料 : . 2 本组 9 6例 皆为 门诊 或住 院患 者 。治疗 组 4 例 , 8 其 中男 2 2例 , 2 例 ; 女 6 年龄 3~ 8 , 均 4 . 。对 照组 4 例 , 16 岁 平 5 9岁 8 其 中男 2 例 , 2 例 ; 龄 3 ~9岁 , 均 4 .岁 。 3 女 5 年 O6 平 61 病程 4 天 ~ 5 8 年, 患者 大多 有不 同程度 的右 上腹 或 中上腹 部 疼 痛 , 同时伴 有 恶 心、 呕吐 、 暖气 、 酸 及 消化 不 良等症 状 ; 格 检查 可 发 现右 上 腹 反 体 部压痛 、 墨菲 氏征 阳性 ; 均经 B超 检查 确诊 为慢 性胆 囊炎 。
注 射 ;0 5 %硫酸 镁 3m 口服 。抗 菌 常 用 头胞 曲松 钠 2 4 静 脉滴 0l —g 注 , 氧氟星 0 g 或左 . 静脉 滴 注每 日 2 。有 结石 者 可用 熊 去氧 胆 2 次 酸 每 日40 60 g分 4 餐后 及 睡前 服用 。 5 ~0 m , 次 2 . 2治疗组 : 以大 柴胡 汤 加 味治 疗 。基 本 方 : 胡 1g黄芩 9 , 予 柴 5, g 芍 药 9 , 夏 9 , 实 9 , 黄 6 , 枣擘 5 , g半 g枳 g大 g大 个 生姜 切 1g每 日 5, 1 , 剂煎 2次 , 汁 30 l分早 晚 2 空 腹服 用 。随 症 加减 : 剂 每 取 0m , 次 有 结石者 加金 钱草 1g鸡 内金 1g海金 沙 3g疼 痛剧 烈者 加郁 5, 0, 0; 金 1g元 胡 1g乌药 1g胸 胁 苦满 , 0, 0, 0; 口苦 心烦 , 苔黄 脉 弦有力 舌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患者均作过头颅 CT 或 MRI 确诊;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言语不清,肢体偏瘫,神志痴呆等。

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加减黄芪 30 ~ 60g,赤芍 15 ~ 25g,川芎 10 ~ 20g,当归 15~30g,地龙 10 ~ 20g,桃仁 10 ~ 15g,红花 10 ~ 30g,丹参15~30g,牛膝 15 ~ 25g,桑寄生 15 ~ 30g。

加减:肝阳上亢者可加石决明、龟板、龙牡、天麻、钩藤;口角流涎可加石菖蒲、远志;口眼歪斜可加僵蚕、全蝎、白附子;面肌痉挛者可加钩藤、白芍;痰热重可加竹茹、黄芩、胆南星;肝肾阴虚可加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气虚甚者重用黄芪,加党参、太子参、白术;血虚者重用当归,加熟地、阿胶;大便干结加大黄、火麻仁;小便失禁加桑螵蛸、益智仁以温肾固涩;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加桑枝、络石藤;双下肢瘫软无力腰膝酸软者,加熟地、山萸肉、威灵仙,甚者加牛膝、川断、桑寄生。

偏瘫日久,用活血药效果欠佳者,酌加蜈蚣、水蛭(单包,研末冲服)。

临床中发现,中风恢复期合并高血压患者可在补阳还五汤基础上加半夏、夏枯草、钩藤;中风恢复期合并冠心病患者可加节蒲、远志、苦参;中风恢复期合并糖尿病患者可加玉竹、天花粉、葛根;中风恢复期合并高血脂患者可加山蒲黄、虎杖。

每日1 剂,水煎分2 次温服。

中风病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很高,而且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

中风恢复期指中风发病在两周或一月以上至半年以内,其病机大都为气虚血瘀。

中风恢复期病程较长,由于正气亏虚,脉络瘀阻,筋脉失养而致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半身不遂、口角歪斜,由于气虚血瘀、风痰闭阻、舌本失养而致言语不利、口角流涎,气虚推动乏力,固涩无权见可神疲乏力、心慌气短、动则汗出或伴二便失禁等症状。

中医药在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中有明显的优势。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载有一则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名方,叫做《补阳还五汤》。

此方不仅在当时屡建奇功,就是如今,人们用之仍比较有效。

组成《补阳还五汤》由黄芪、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等七药组成。

君药——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

配伍特点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

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

本方证由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

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喁斜,正如《灵枢》所言:“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气虚血瘀,舌本矢养,故语言謇涩;气虚矢于固摄,故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象。

本方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

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

辨证要点《补阳还五汤》,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补阳还五汤》中,生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

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

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显著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喁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48例-文档资料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48例-文档资料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48例48 Cases of Seq1leI of Apoplexy Treated with Buyanghuanwu DecoctionWANG Xiu-dong TAN Chun-ming【】Purpose: Probe into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add-medicine-or-subtract-medicine treatment based on Buyanghuanwu decoction for apoplexy of : Applying Buyanghuanwu decoction's add-or-subtract treatment to treat 48 cases of apoplexy of sequela ,evaluating and grading the curative effect. Result: Six cases have been basically recovered, accounting for % of the cases have had noticeable effect, taking up % of the total. Eleven cases have had effective result, accounting for % of the caseshave had invalid effect, taking up % of the total. The overall curative effect reaches %.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add-medicine-or-subtract-medicine based on Buyanghuanwu decoction treating apoplexy of sequela is prominent and satisfying.补阳还五汤原方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治疗中风的益气活血代表方。

补阳还五汤合八珍汤加减治中风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合八珍汤加减治中风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合八珍汤加减治中风后遗症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9月6日□张红光张微微河南省汤阴县伏道乡西水磨湾村张国兴诊所“脑血管疾病”在中医上属“中风病”范畴,其本病发生的病因主要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內动,或痰湿、瘀血内阻而发病。

对于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属于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历代医家都较为推崇清代王清任根据”气虚血瘀“立论而创的补阳还五汤。

笔者以为,在临床上,但凡见有气虚之象者,可投以益气之品,兼有血瘀者,则投入补阳还五汤不须多虑。

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肌肉组织以及四肢百骸都要靠气血的营养以及流通才能使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体健。

故《经脉别类篇》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故脾运化功能失职,则气血生化不足;气虚无力,则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则发为血瘀。

血亏虚则四肢百骸经络失去濡养,导致肢体拘急,瘫偏废不用。

笔者在临床上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以“益气健脾,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基本法则,灵活运用补阳还五汤合益气之剂八珍汤加减,并配合肢体康复训练,对于机体功能的恢复,确能收效。

药用黄芪、熟地黄、白芍、川芎、当归、党参、白术、云苓、炙甘草、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桑螵蛸、桑枝、桂枝、佛手、鸡血藤等。

对于伴高血压者加钩藤、天麻,夏枯草;伴高脂血症加首乌、菊花,泽泻,丹参、生山楂;伴手足浮肿加桂枝、泽泻;伴有腰酸无力加杜仲、怀牛膝、川断、狗脊;伴有失语者加天竺黄、菖蒲、远志。

病例:李某,男,59岁,以“右侧肢体瘫痪一月余”为主诉入院,患者一月前曾患脑梗塞,遗留有脑梗塞后遗症,既往有“风眩”病史两年余,“高脂血症”病史一年余。

患者平素嗜烟酒,喜食肥甘、腥辣香燥等肥厚之品,查体:体型偏胖,面色萎黄,舌质淡紫,舌苔白腻,脉细涩无力。

根据患者舌、脉、症的表现,辨证为中风后遗症之中经络,属气虚血瘀型。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赵东奇副主任医师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2017-10-04 288人已读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

【处方组成】黄芪50g,赤芍、当归、甘草各20g,川芎、桃仁、红花、葛根各15g,地龙25g,丹参、白芍各30g,全蝎6g,蜈蚣2条。

加减变化:伴头晕目眩者,加天麻15g,钩藤20g;气虚不甚者,黄芪用量为20g;瘀阻甚者,加乳香、没药各6g,元胡15g;肌肉萎缩明显者,加熟地、鸡血藤各30g,何首乌、菟丝子各20g;小便失禁者,加益智15g,桑螵蛸20g;便秘者,加大黄15g;语言不清者,加石菖蒲20g,远志15g。

【治疗方法】水煎,每日1剂,日服2次。

1个月为1疗程,停药3-5天后再继续下一疗程,共3个疗程。

【功效注治】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主治脊髓型颈椎病。

【临床疗效】用本方加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2例,服药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结果:显效(肢体活动灵活,麻木及疼痛消失,恢复日常生活能力者)7例;有效(肢体较治疗前活动灵活,留有轻度肢体麻木,日常生活无明显障碍)3例;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2例。

【经验体会】刘柏龄教授认为年老肝肾亏虚,正气不足,瘀血内阴,督脉瘀滞,筋骨失养乃本病的病机关键,治宜“补通”:补气活血,祛瘀通络。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气旺血行;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赤芍活血被瘀开通经络;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和拘挛;全蝎、蜈蚣、地龙具有较强的通络作用;葛根为引经药,也是治颈椎病的要药。

综观全方,补中有通,通中有补,补通结合;气血充足,瘀祛络通,筋骨得养。

临床应用顺注意:若连续服药3个疗程无效或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者,应行手术治疗。

另外,在服药期间可配合针灸及推拿等疗法。

临床运用1 脑血管病后遗症组成黄芪生,四两[125g];当归尾二钱[6g];赤芍一钱半[5g];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

【补阳还五汤:面瘫、肩周炎、脑外伤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面瘫、肩周炎、脑外伤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面瘫、肩周炎、脑外伤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由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七味药组成。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补阳还五汤治疗面瘫面神经瘫痪简称面瘫,西医称为面神经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

面瘫绝大多数为一侧性,多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治疗面瘫常用的方有牵正散,但是笔者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亦能收到明显效果。

兹举例如下:患者,男,54岁。

因喝水时左侧漏水,左侧面部歪斜麻木两天来诊。

左侧鼻唇沟变浅,闭眼不能,伸舌偏向右侧。

患侧枕后头痛,但是四肢感觉和活动无异常。

诊断为面瘫。

患者舌淡苔薄白腻,脉细滑。

考虑气虚血瘀,痰浊阻滞,经络失养。

治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如下:黄芪3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桃仁9克、红花9克、赤芍9克、地龙9克、法半夏12克、陈皮9克、茯苓15克、炙甘草9克、秦艽15克、葛根20克、石菖蒲9克以上药7剂,日一剂水煎服两次。

同时每日肌注维生素B1和B12各一。

方中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通经络为主方,加二陈汤燥湿化痰,加石菖蒲开窍豁痰,秦艽祛风除湿,葛根升阳解表,有很好的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患者治疗1周后,复诊症状明显减轻,除了面部还稍微看得出轻度歪斜,其余诸如流口水、不能闭眼睛等基本上消失。

服完二诊药物后基本上无特殊不适。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外伤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又叫脑外伤后综合征,是指脑外伤病人在恢复期以后,长期存在的一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或精神性症状。

包括头痛、神经过敏、易怒、注意力集中障碍、记忆力障碍、头晕、失眠、疲劳、耳鸣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阳还五汤合八珍汤加减治中风后遗症
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9月6日
□张红光张微微河南省汤阴县伏道乡西水磨湾村张国兴诊所
“脑血管疾病”在中医上属“中风病”范畴,其本病发生的病因主要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內动,或痰湿、瘀血内阻而发病。

对于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属于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历代医家都较为推崇清代王清任根据”气虚血瘀“立论而创的补阳还五汤。

笔者以为,在临床上,但凡见有气虚之象者,可投以益气之品,兼有血瘀者,则投入补阳还五汤不须多虑。

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肌肉组织以及四肢百骸都要靠气血的营养以及流通才能使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体健。

故《经脉别类篇》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故脾运化功能失职,则气血生化不足;气虚无力,则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则发为血瘀。

血亏虚则四肢百骸经络失去濡养,导致肢体拘急,瘫偏废不用。

笔者在临床上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以“益气健脾,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基本法则,灵活运用补阳还五汤合益气之剂八珍汤加减,并配合肢体康复训练,对于机体功能的恢复,确能收效。

药用黄芪、熟地黄、白芍、川芎、当归、党参、白术、云苓、炙甘草、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桑螵蛸、桑枝、桂枝、佛手、鸡血藤等。

对于伴高血压者加钩藤、天麻,夏枯草;伴高脂血症加首乌、菊花,泽泻,丹参、生山楂;伴手足浮肿加桂枝、泽泻;伴有腰酸无力加杜仲、怀牛膝、川断、狗脊;伴有失语者加天竺黄、菖蒲、远志。

病例:李某,男,59岁,以“右侧肢体瘫痪一月余”为主诉入院,患者一月前曾患脑梗塞,遗留有脑梗塞后遗症,既往有“风眩”病史两年余,“高脂血症”病史一年余。

患者平素嗜烟酒,喜食肥甘、腥辣香燥等肥厚之品,查体:体型偏胖,面色萎黄,舌质淡紫,舌苔白腻,脉细涩无力。

根据患者舌、脉、症的表现,辨证为中风后遗症之中经络,属气虚血瘀型。

由于患者病久气虚,气虚则血运行无力,迟滞而产生瘀血,瘀血阻塞经络,筋脉失养,于是肢体拘急,瘫偏废不用。

治宜益气健脾,补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用八珍汤和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120克,熟地黄20克,白芍15克,川芎12克,当归30克,党参30克,白术30克,云苓30克,炙甘草10克,桑螵蛸5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12克,地龙15克,桑枝30克,桂枝30克,佛手30克,鸡血藤40克,钩藤30克,天麻30克,夏枯草40克,首乌20克,菊花20克,泽泻10克,丹参30克,生山楂40克。

水煎至400毫升,早晚分服。

上方连进20余剂,诸症日渐好转,右手足能自行活动,握拳、举手抬足较治疗前大有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