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 方解

合集下载

叶品良教授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痛风经验

叶品良教授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痛风经验

叶品良教授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痛风经验痛风是一种因尿酸代谢紊乱导致的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关节炎伴有剧烈的疼痛和关节肿胀。

传统中医认为,痛风是由于肾阳不足,寒湿内蕴,导致经络堵塞而引起的。

叶品良教授根据中医理论,总结出加味补阳还五汤作为治疗痛风的中药方剂。

加味补阳还五汤的组方包括以下药物:补骨脂、金银花、毛蕊花、秦艽、茜草,每味药物的用量和配伍都有严格的要求。

这个方剂的主要作用是补肾阳,祛风湿,通经络。

它可以促进尿酸的排泄,改善肾功能,增强体内阳气的活力,从而减轻疼痛和肿胀的症状。

叶品良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加味补阳还五汤对痛风患者的疗效非常好。

他曾经治疗过一位中年男性,他的痛风发作频繁,每次都伴有剧烈的疼痛和关节肿胀。

在应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疼痛和肿胀的程度明显减轻。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痛风基本得到了控制,再发作的频率也大大降低。

加味补阳还五汤的优点是安全有效,对于痛风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作用。

与西药治疗相比,中药治疗具有疗效持久、副作用小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

叶品良教授在治疗痛风的过程中,还结合针灸和推拿疗法,进一步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加味补阳还五汤作为中药方剂,仍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配和用药。

叶品良教授强调,治疗痛风不仅仅是缓解疼痛,更重要的是平衡身体的阴阳平衡,调整体内的湿气和阳气,才能达到治疗痛风的效果。

叶品良教授利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痛风的经验是一种基于中医理论的有效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可以缓解疼痛和肿胀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患者仍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注意个人生活习惯的调整和养生保健。

中风要用补阳还五汤

中风要用补阳还五汤

中风要用补阳还五汤方源: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王清任认为:人体的阳气,原本左右各五成。

一个人失去五成元气后,就会患半身不遂。

这个方子,重用黄芪,能使亏空的五成元气恢复回来。

元气又叫阳气,所以叫“补阳还五汤”。

组成:黄芪生,四两【120克】;当归尾二钱【6克】;赤芍一钱半【5克】;地龙一钱【3克】;川芎一钱【3克】;红花一钱【3克】;桃仁一钱【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及中风后遗症。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方解: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本方所治证候,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

半身不遂中医辩证为中风。

肝主风又主藏血,喜畅达而行疏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为血之帅,本证中风半身不遂,一属元气不足则邪气中之,二属肝血瘀滞经络不畅,气虚血瘀发为半身不遂。

治宜补气活血为法。

元气虚,故方用黄芪120克补益元气为主;血瘀属肝,治风先治血,故配伍当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入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风;加入地龙活血而通经络。

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

使用及注意事项:1.本方证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以正气亏虚为主,原书称为‘因虚致瘀’,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从30-60克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2.使用时,以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止,脉缓弱者为宜。

3.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

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4.高血压患者可用,但正气未虚者慎用,阴虚阳亢,或阴虚血热,或风,火,痰,湿等余邪未尽者,均忌用。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方源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组成黄芪生,四两[120g];当归尾二钱[3g];赤芍一钱半[5g];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方解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实验研究(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

[《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著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著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

[《中药通报1987(2)∶51](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补阳还五汤能使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表明本方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理学基础。

[《陕西中医》1986(10):466]使用注意1)本方证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以正气亏虚为主,原书称为‘因虚致瘀’,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分享一个治疗阳痿的清代经典方——补阳还五...

分享一个治疗阳痿的清代经典方——补阳还五...

分享一个治疗阳痿的清代经典方——补阳还五...
方子出自《医林改错》一书,是清代王清任的代表作,因其精究岐黄,于古书中对人体构造与实际情况不符,颇有微词,并敢于提出修正批评。

尝谓“著书不明脏腑,岂非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故精心观察人体之构造,并绘制图形,纠正前人错误,写成《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汤这个方子是由黄芪生、当归尾、赤芍、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这7味药构成的,主要功效作用就是补气活血通络,用法也很简单,水煎服即可。

原本这个被用来治疗气虚血瘀型的中风很有疗效的方子,在经过后来临床中的不断摸索后发现,竟对治疗男科常见病中的阳痿,尤其是气虚络瘀型的,存在很大的优势。

方中重用了生黄芪,甘温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

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为臣药,具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为佐药。

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并引诸药之力直达络中,使淤阻之血有所通道,为佐使药。

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的功,诸症可愈。

对于气虚络瘀型的阳痿也有明显的作用。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

本方所治证候,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

半身不遂变称中风。

肝主风又主藏血,喜畅达而行疏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为血之帅,本证中风半身不遂,一属中气不足则邪气中之,二属肝血瘀滞经络不畅,气虚血瘀发为半身不遂。

治宜补气活血为法。

气虚属脾,故方用黄芪120克补中益气为主;血瘀属肝,除风先活血,故配伍当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入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风;加入地龙活血而通经络。

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

用法:水煎服。

黄芪初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

至微效时,日服两剂,两剂服至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君药---生黄芪120: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6∶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可换鸡血藤活血化瘀、养血、舒经活络佐药---赤芍5,川芎3,桃仁3,红花3∶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使药---地龙3∶通经活络不是很强,不如全虫,能降血压,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舒张平滑肌治哮喘。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粥:生黄芪15,党参15,鸡血藤15,核桃仁2个,桃仁10 无便秘者去桃仁,加山药30苏子降气汤【组成】君药---紫苏子9克、下痰止咳、润肠通便;苏叶散寒、苏梗宽胸理气;臣药---半夏9克降逆和胃润燥祛痰、前胡6克宣肺降气、厚朴6克降气平喘宽胸除满、陈皮3克下气祛痰、佐药---当归6克养血润燥温补下元、肉桂3克温补下元肾纳气、生姜两片宣肺使药---甘草6克、大枣1个、调和诸药【方歌】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懆姜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治疗中风、偏瘫名方:补阳还五汤

治疗中风、偏瘫名方:补阳还五汤

治疗中风、偏瘫名方: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名方: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王清任之手,王氏将人体阳气比拟为有十成,“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

若亏五成还剩五成,十去其五则气亏,归并一侧则半身不遂,故创用本方,使气足、血行、瘀去、络通而“还五”,气行周身则“十全”。

故方名为“补阳还五汤”。

〖方源〗《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先有入耳之言,畏惧黄耆,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两剂服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如已病三、两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

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则不必加。

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曲而搬不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

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

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方内黄耆,不论何处所产,药力总是一样,皆可用。

〖组成〗黄芪生,四两[120g] 当归尾二钱[3g] 赤芍一钱半[5g] 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 红花一钱[3g] 桃仁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主治〗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注意事项〗1.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

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补阳还五汤概述

补阳还五汤概述

补阳还五汤
思考与训练
【加减变化】
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 桑枝、桂枝; 半身不遂以下肢为主者,+ 牛膝、杜仲 ; 日久效果不显著者,+ 水蛭、蜈蚣 ;
补阳还五汤
思考与训练
【加减变化】
语言不利者,+ 石菖蒲、郁金、远志 ; 口眼喎斜者,+ 牵正散 ; 痰多者,+ 制半夏、天竺黄 ; 偏寒者,+ 熟附子 脾胃虚弱者,+ 党参、白术。
补阳还五汤
思考与训练
【现代运用】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 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 下肢痿软,黄褐斑、日光性皮炎等属气虚血瘀者。
补阳还五汤
【使用注意】思考与训练
本方用于治疗中风,应以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 止,脉缓弱者为宜。
使用本方虚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 疗效,防止复发。
补阳还五汤
思考与训练
【主治】
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 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 淡,苔白,脉缓无力。
【病机】气虚血瘀
补阳还五汤
思考与训练
【功用(治法)】
补气,活血,通络
方解
补阳还五汤
思考与训练
君 生黄芪(重用):补益元气,
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 当归尾:活血通络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

协同当归尾活血祛瘀
地龙:通经活络,以行药力
补阳还五汤
思考与训练
【配伍特点】
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 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 治标,标本兼顾; 补气而不壅滞,活血而不伤正。
补阳还五汤思考与训练 Nhomakorabea运用【辨证要点】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

方 解
黄芪→补益正气。 当归→活血养血。 桃仁→活血化瘀。 红花→活血祛瘀。 地龙→通经活络。 川芎→行气活血。 赤芍→凉血散瘀。
补阳还五汤
用药要点
补气药与补血药相用, 使气能生血,血能化气; 补血药与活血药相用,以 使补中能行,活中能补, 补而不壅,行而不伤。
补阳还五汤
用方要点
以半身不遂,口眼 斜,语言蹇涩 为辨证要点。


制作
补阳还五汤
药理作用
具有改善微循环、抑 制血小板聚集、调节神经、 调节内分泌、抗炎、抗菌、 抗病毒等作用。
补阳还五汤
中医证
气虚血瘀证:
(中风后遗症)
证候
补阳还五汤
西医疾病
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 末稍经神炎,面神经麻痹, 关节炎,多发性周围神经 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
补阳还五汤配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 阳 还 五 汤 临 床 新 用
[1]
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认为该病患者大多素体虚弱或术后、 妇女产后气血亏损,无力推动血行而发生瘀滞,不通则痛或肿。采 用补阳还五汤为主加味治疗、黄芪用量为 60-100g 以补气行血,推 动血液运行; 2、中风后痴呆:中风者大多年老气血亏虚,痰浊内生,气滞血瘀。 中风后脏气虚损更甚,痰瘀内生加剧,上蒙清窍,神明失灵而发生 痴呆。运用补阳还五汤、黄芪用量至50g再加菖蒲、郁金、陈胆星、 天竺黄等治疗中风后痴呆,补虚泻实同用; 3、顽固性跟痛症:跟骨为松质骨,位于身体最底处,血液回流相对 困难,瘀血或缺血均可引起足跟疼痛。本病属气虚血滞,经脉瘀阻, 不通则痛。予以补阳还五汤治疗时黄芪用量为60g使气旺则能行血, 是治本之法; 4、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中医“眩晕”范畴, 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脉络瘀阻。用补阳还五汤加葛根、石菖蒲、 远志、蔓荆子、水蛭等治疗该病,能益气活血通络,宁心安神,清 利头目;
方剂组成: 黄芪(生)120g 当归尾6g 川 芎3g 红花3g

赤芍5g 桃仁3g
地龙3g
方歌: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 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 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 无力。
证治机理:
本方证由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 脉络瘀阻所致。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 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故见半身不遂、 口眼㖞斜。气虚血瘀,舌本矢养,故语言謇涩; 气虚矢于固摄,故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 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 象。本方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 所谓“因虚致瘀”。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 络为辅。
[1]翟丽莉,吕建华. 补阳还五汤的药理研究与临床新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02):9-10. [2017-09-21].
使用注意:
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 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 发,王氏谓:“服此方愈后,药不可 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 一付。”但若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 阳亢,痰阻血瘀,见舌红苔黄、脉洪 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补 阳 还 五 汤 临 床 新 用
5、颈椎病眩晕:颈椎病眩晕患者大多有气虚血运不良之证候, 故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多获佳效。其中黄芪用量为120g 以补 气行血,则其他药物活血行血效果就更好; 6、糖尿病肾病: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时肾小球存在明显的 微循环障碍,肾血流速度缓慢,表现为高凝、高黏、高凝集及 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导致血瘀和血管内血栓形成。选用补阳 还五汤加味、黄芪用量为50g以益气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肾病, 使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散,祛瘀而不伤正,标本兼治,能有 效改善微循环,提高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 7、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多有风邪侵袭面部,致气血运行不畅, 经脉失养,肌肉萎软瘫痪而发生。采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 自灭”治则,予补阳还五汤加白附子、僵蚕、全虫、丹参、田 七、鸡血藤等治疗,能达到补气养血、活血通络、祛风化痰止 痉的目的。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主讲人:落叶
历史沿革
1.《医林改错》卷下:“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 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2. 方 论 选 录 张 锡 纯 《 医 学 衷 中 参 西 录 》 上 册 : “ 至 清 中 叶王勋臣出,对于此证,专以气虚立论,谓人之元气,全 体原十分,有时损去五分,所余五分,虽不能充体,犹可 支持全身。而气虚者,经络必虚,有时气从经络处透过, 并于一边,彼无气之边,即成偏枯。爰立补阳还五汤,方 中重用黄芪四两,以峻补气分,此即东垣主气之说也。然 王氏书中全未言脉象何如,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 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 用黄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 此固不可不慎也。”
感谢您的欣赏!
2017年9月22日
辨证要点:
本方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 遗症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舌 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本方生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原方活血祛瘀药用 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若半身不遂以上肢 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 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显著 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 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㖞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 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 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风湿科应用:
类风湿关节炎、膝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证属气虚血瘀络阻,常用药物如黄芪、归尾、川芎、 赤芍、红花、地龙、桃仁、秦艽、香附、五灵脂、 羌活、没药、川牛膝、炒白芥子、全虫、山甲、甘 草、鸡血藤等。
药理作用:
补阳还五汤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 提高脑组织能量代谢、抗炎、抗自由基 损伤、保护血脑屏障,促进神经发生、保 护神经元等多种途径抗脑缺血损伤。
方解:
本方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 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 不伤血,用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 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 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合而 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可愈。
配伍特点:
本方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 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 活血又不伤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