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植物生物学特性研究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种群及其演替》旁栏及课后练习答案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种群及其演替》旁栏及课后练习答案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种群及其演替》第二章旁栏及课后练习答案第2章第1节群落的结构问题探讨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栖动物,如大脐圆扇螺、中国圆田螺、苏氏尾鳃蚓、羽摇蚊的幼虫等,在稲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

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讨论1. 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案】河蟹捕食底栖动物,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河蟹和某些底栖动物可能还会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因此河蟹与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可能还包括种间竞争。

2. 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本题有一定开放性。

河蟹的种群密度增大,会使很多生物种群的数量发生变化。

河蟹会吃掉更多的底栖动物和杂草,导致底栖动物等的数量减少;河蟹的爬行活动对田泥有松动作用,可以改善田泥的土壤肥力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可能会引起以水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的数量增加。

有研究表明,养蟹稻田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常规稻田,且放蟹密度越大,降低得越明显。

为保护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可以在稻田中增加河蟹饵料的投喂量。

旁栏思考题你能举例说出你所在地区的常见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吗?【提示】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对附近的森林、草地、池塘等生物群落展开调查,举例说出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

思考•讨论1讨论1. 红尾鸲和鹟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答案】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2. 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提示】海星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四种动物存在捕食关系,后四种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腐殖质等为食,彼此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自然状态下,这五种生物可以共存,但在人为去除捕食者一一海星之后,藤壶、始贝、帽贝和石鳖之间主要是种间竞争。

且占优势的物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植物群落特征

植物群落特征

植物群落特征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植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内,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外貌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植物群体组合单元。

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共同形成的植物覆被层构成植被,植物群落是植被的结构单元。

植物群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群落外貌群落外貌即群落的外部形态。

由于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不同,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的高度和密度,群落反映到人们眼中的样子也不同。

人们到野外观察的时候,很容易辨认出来,这是森林、那是草原,就是由于群落的外貌不同。

植物群落的外貌通常由构成群落的植物的生活型组成所决定。

2.具有一定群落结构植物群落是植被的结构单元,具有一系列的结构特点。

例如,形态结构上,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成层性、种的分布格局等。

3.具有一定种类组成每个植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

种类组成是区分不同植物群落的首要特征。

一个植物群落中种类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4.形成一定的群落内部环境植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内部特有的环境。

例如,森林中的环境与周围的裸地就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光照、温度、湿度与土壤等都经过了植物群落的改造。

即使植物非常稀疏的荒漠群落,土壤等环境条件也有明显改变。

5.具有一定的动态变化特征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命的特征是不停地运动。

群落也是如此,其运动形式包括波动和演替等。

6.可以对群落进行分类与排序群落因种类组成、外貌与结构、生态环境、演替特点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进行群落的分类。

把一个地区内调查的植物群落样地,按相似度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周围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植物群落的排序。

1.整体性说(有机体学派、准有机体学派)在植物生态学发展的早期,美国生态学家克莱门茨(1916;1928)认为,植物群落类似一个有机体:其理论根据是: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要经历一个从先锋阶段到相对稳定的顶极阶段的演替过程,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森林区的一片沼泽最终会演替为森林植被。

第二章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类型 --高中生物苏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类型 --高中生物苏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2)四个生物群落的动物有何不同? 提示 森林生物群落中动物种类繁多;草原生物群落中动物大都具有掘 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荒漠生物群落中动物具有耐旱的特性;苔原生物 群落主要有驯鹿、北极狐等。 (3)引起四个生物群落差异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 提示 水分、温度等因素。
核心归纳
森林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地区,草原群落分布在半干旱地区,荒 漠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地区,苔原群落分布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寒冷 地区。
三、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教材梳理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
1.针叶林生物群落与环境相适应 (1)气候:夏季短促, 温热多雨 ;冬季漫长,寒冷干燥。 (2)植物分布:由云杉、冷杉和落叶松等裸子植物组成。 (3)动物特点:一般具有耐寒性且能适应林中生活。
2.荒漠生物群落与环境相适应 (1)气候:供水量少,有很长的 无雨期 。 (2)植物适应性特点 ①大多耐旱耐盐,有些植物的叶面角质层厚,气孔下陷且密度小;有些 植物叶面具有细密的绒毛,可减少蒸腾作用;有些植物叶面积小,甚至 呈细棒状;有些植物近乎无叶,以绿色茎进行光合作用。 ②一些植物的叶和茎肥大而且能储水,以备干旱期利用。一些植物根系 深,幅度大,还有一些植物具有两层根系。 (3)荒漠中的植物和动物都能适应荒漠中干旱少雨的环境,如 仙人掌 、野 骆驼等。
解析 荒漠地区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群落中物种少,群落结构 较简单,B正确; 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 简单,C错误; 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中有繁多的动植物,群 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D正确。
二、物种丰富度
教材梳理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
(3)荒漠生物群落中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荒漠草原不同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分布特征

荒漠草原不同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分布特征

荒漠草原不同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分布特征杨阳;刘秉儒【摘要】通过对宁夏荒漠草原6种地带性优势物种长芒草、蒙古冰草、甘草、牛心朴子、黑沙蒿和苦豆子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植物根际养分的富集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6种植物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富集效应,根际富集率大小依次为菊科(黑沙蒿)>豆科(苦豆子、甘草)>禾本科(长芒草、蒙古冰草)>萝藦科(牛心朴子);全磷(TP)在根际和非根际中无显著差异(P>0.05),其它土壤养分及理化指标在根际中均表现出显著富集(P<0.05),土壤养分中以有机碳(SOC)的富集作用最为明显;土壤有效态养分较全量养分对植物根际微小的变化响应更为灵敏;不同荒漠植物根际与非根际SOC 与全氮(TN)呈极显著线性关系(P<0.01),TN与碱解氮之间呈极显著线性关系(P<0.01),TP与有效磷(AP)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荒漠植物土壤有效养分在根际存在一定的富集,灌木和豆科植物的根际效应的大于禾本科植物,它们通过降低根际pH值可以提高根际养分,有利于在脆弱环境下对土壤养分的有效利用.【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5(035)022【总页数】9页(P7562-7570)【关键词】荒漠草原;植物根际;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量;空间分布【作者】杨阳;刘秉儒【作者单位】宁夏大学,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银川750021;宁夏大学,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银川750021【正文语种】中文德国微生物学家Lorenz Hiltner将根际土(Rhizosphere Soil)定义为根系周围、受根系生长影响并且能够从微环境中吸收大量养分的土体[1- 3]。

根际土是围绕根系进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活跃的区域,是土壤-植物根系-微生物三者相互作用的场所和各种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门户,对生态系统养分动态分布与循环、植物种间作用等发挥重要作用[3- 6],根系诱导产生根际土壤养分的变化已被证实[1- 3]。

《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研究》范文

《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研究》范文

《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阴山北麓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样方分析、生态学原理等方法,对荒漠草原的群落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揭示该地区群落的组成结构、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及生态功能,以期为荒漠草原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阴山北麓地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处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过渡地带,荒漠草原是其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

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丰富,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荒漠草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压力。

因此,对该地区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还可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概况本研究选取阴山北麓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该地区地势平坦,气候干旱,植被以荒漠草原为主。

(二)研究方法1. 实地调查:通过踏查和样方调查,收集荒漠草原的植被、土壤、气象等数据。

2. 样方分析:设置不同大小的样方,对样方内的植物进行种类、数量、生长状况等指标的统计和分析。

3. 生态学原理: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分析荒漠草原群落的组成结构、物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

三、群落组成结构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主要由多种草本植物、灌木和少量乔木组成。

草本植物以旱生植物为主,如藜科、菊科等;灌木主要包括沙棘、沙柳等;乔木主要为稀有的耐旱树种。

群落结构层次分明,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季节性变化特点。

四、物种多样性该地区荒漠草原物种丰富,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通过样方分析发现,不同生境下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但总体上以耐旱、耐寒的植物为主。

同时,该地区还分布着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如某类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

五、空间分布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

受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植被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类型逐渐发生变化;在水平方向上,受降水、风力等因素的影响,植被呈现出斑块状分布。

荒漠植物骆驼蓬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荒漠植物骆驼蓬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荒漠植物骆驼蓬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荒漠植物骆驼蓬繁殖生物学的研究引言:荒漠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由于气候极端干燥和贫瘠的土壤条件,植物在这里生存和繁殖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然而,在这片看似不毛之地中,骆驼蓬(又称寒蓬)却能顽强地繁衍生息。

骆驼蓬是一种特殊的荒漠植物,它以其适应性强和独特的繁殖生物学特征在荒漠环境中生存下来。

一、骆驼蓬的生活特征和分布:骆驼蓬(Ephedra)属于麻黄科,是一种常见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草本植物。

它具有丰富的类黄酮和生物碱等化学成分,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和保健品领域。

骆驼蓬主要分布在中亚、西亚、北非和北美洲等荒漠地区。

由于骆驼蓬对干燥和贫瘠的土壤适应能力强,因此它成了这些地区最为重要的植物之一。

二、骆驼蓬的繁殖生物学特征:1. 生殖器官特化:骆驼蓬的雌雄异株,每个个体只具有一种性别的花。

它的雄蕊和雌蕊分开生长在不同的枝条上。

这种性别特异性的生殖器官分布,有助于避免自交和近亲繁殖,增加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2. 粉末传粉:骆驼蓬植株的花朵缺乏彩色花瓣,但产生大量的花粉。

它依靠风力和昆虫的传播实现花粉的输送和授粉。

这种粉末传粉的方式适应了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因为荒漠地区往往缺少昆虫,风力较强,利用花粉来实现传粉可以更好地适应这样的环境。

3. 每个个体产生大量的种子:为了适应干旱和贫瘠的土壤环境,骆驼蓬通过产生大量的种子来增加个体的繁殖成功率。

这些种子具有硬壳,可以在荒漠的极端条件下存活较长时间。

同时,骆驼蓬的种子也具有抗寒和抗干旱的特性,这使得它们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发芽和生长。

三、骆驼蓬的繁殖策略:1. 种群间的迁移:骆驼蓬的种子在风力的作用下可以远距离传播,并且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发芽和生长。

这种种群间的迁移策略有助于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且可以帮助骆驼蓬在荒漠地区进行扩散和繁衍。

2. 适应干旱的种子休眠期:为了适应荒漠的干旱条件,骆驼蓬的种子会进入休眠期,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再次发芽。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1有机体:包括生命的各组织层次;2环境:包括非生环境和生物环境;3相互关系—相互作用:①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寄生、共生;2.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3.环境的分类:①按性质分: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②按范围分:宇宙环境空间环境、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③按主体分:人类环境、生物环境④按影响分:原生环境、次生环境4.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以外的一切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分类:①按环境因子特点: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②按对环境的反应: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5.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6.区别: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7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 ②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③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利用方式:条件、资源;⑤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8.限制因子: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因子;9.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称最小因;10.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两定律异同:都是对生态因子数量的法则,但是前者是决定植物的生长,最小因子增加有利于其生长,而后者生态因子的增加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1.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12.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生态幅或生态价;13.适应方式: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14.适应: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特性和性状的现象;15.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因此可用公式: K = NT 表示,考虑到生物开始发育的温度,又可写成: K = N T-C 其中,N为完成某阶段的发育所需要的天数,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是发育起点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K是总积温常数; 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①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②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③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④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历程;④应用积温预报农时;16.阿伦规律Allen’s rule: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较温暖地区内温动物外露部分如四肢、尾、耳朵及鼻有明显趋于缩小的现象,称阿伦规律,是减少散热的适应;贝格曼规律Bergman’s rule: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的身体比生活在温暖气候中的同类个体更大,这种趋向称贝格曼规律,是减少散热的适应;约旦规律Jordan’s rule:鱼类的脊椎骨数目在低温水域比在温暖水域的多;17.水对植被的分布的影响: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分为3个等雨量区,因而植被类型也分为3个区:湿润森林区、干旱草原区和荒漠区;18.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生态因子的缺少,不能由另外因子来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数量的不足,可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到补偿;19. 土壤的生态学意义:①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②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质元素和水分;③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气;④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⑤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1种群: 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加入相互进行杂交、具有一定结构、一定遗传特性等内容;2种群生物学: 研究种群的结构、形成、发展和运动变化过程规律的科学;最主要组成部分是种群遗传学和种群生态学;3种群的主要特征:①数量特征:种群参数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体现;②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4种群分布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可有三种类型:①均匀分布:S2/m = 0原因: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②随机分布:S2/m = 1 原因: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③聚集分布:S2/m>1 原因:资源分布不均匀;种子植物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群;5.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的分布呈金字塔形,因此,称这样的年龄分布称为年龄金字塔或年龄锥体;年龄锥体有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下降型;种群的年龄分布体现种群存活、繁殖的历史,以及未来潜在的增长趋势,因此,研究种群的历史,便可预测种群的未来;6.内禀增长能力: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的最大增长能力rm ;方程:①公式:dN/dt=rN1-N/K积分式为:Nt=K/1+e的a-rt次方②图形:环境容量K,时间X0-2-20,种群大小Y;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③意义:它是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它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模型中的两个参数K和r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8;生活史生活周期:生物从其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关键组分:体形大小、生长率、繁殖、寿命;9.生态对策:各种生物所特有的生活史种群生态特征:如出生率、寿命、大小和存活率等被视为进化过程中获得的生存对策--进化对策;该对策称为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生活史对策可以理解为生活史的各种成分或整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响应;繁殖对策、取食对策、避敌对策、扩散对策;10.种内与种间关系:①种内关系: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同一生境中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②动物和植物的种内关系有所不同:植物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密度效应、集群等;动物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领域性、集群、分散、婚配制度、等级制、利他行为、通讯等;③种间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寄生和共生等;11.①合作:指个体通过相互联合,从而对彼此间有利的行为;合作常常是暂时或过渡性的,但也可能是长久性的;合作行为是动物界常见现象;②利他:是指一个体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利他行为可以对直系亲属、近亲家族、整个群体有利;③竞争: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④捕食:一种生物摄取其它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⑤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寄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造成危害的情况;⑤互利共生:不同种两个个体间的一种互惠关系,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12.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①基础生态位:生物群落中,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称为基础生态位;②实际生态位:生物群落中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称实际生态位;多维生态位空间:影响有机体的环境变量作为一系列维,多维变量便是n-维空间,称多维生态位空间,或n-维超体积生态位;13.生态位分化:①生态位重叠: 两物种生态位空间的相互重叠部分,称生态位重叠;②高斯假说:高斯认为两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也就越激烈;共存只能出现在物种生态位分化的稳定、均匀环境中;③生态位漂移:资源竞争而导致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变化称生态位漂移;④生态位分离:种间竞争结果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分化,从而使生态位分开;⑤性状替代: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导致物种形态性状的变化,叫性状替代;⑥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这种现象称竞争释放;1.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这种多种群的集合称群落;2.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3.群落的基本特征:①具有一定的外貌:生长类型②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物种数和个体数;③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和发展种群构成群落的二个条件;④形成群落环境:定居生物对生活环境的改造结果;⑤具有一定的结构:形态结构、生态结构、营养结构;⑥一定的动态特征: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⑦一定的分布范围: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⑧群落的边界特征:或明确或不明确的边界;⑨差异性: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4.群落的性质:①机体论学派:群落是一个和生物个体、种群相似的自然单位,是有生命的系统;群落的演替具有定向特征相当于生物的生活史或生物的发育,具有机体特征;代表人物:美国生态学家Clements;②个体论学派:5.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根据各个种在群落中的作用不同,将其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群落成员型;植物群落研究中,常用的群落成员型有以下几类:①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②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③伴生种: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④偶见种或罕见种:偶见种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6.种的多样性:①概念:指生物种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②两层涵义:种的数目或丰富度;种的均匀度;③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7.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①空间:纬度:随纬度升高物种多样性降低;海拔:随海拔升高物种多样性降低;水体:随深度增加物种多样性降低;②时间: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随着演替的进展,物种多样性增加;在群落演替的后期,物种多样性会降低;8.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的分层现象;群落的分层与资源光、矿质营养、食物、微气候等利用有关;①植物群落的成层现象光、矿质营养、水分等地上成层现象、地下成层现象、层间植物②动物的分层现象食物、微气候地下、地面、空中;③水生群落的分层主要与光照、温度、食物和溶氧量挺水草本层、飘浮草本层、沉水漂草层、水底层漂浮动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动物、底内动物;9.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亦称群落二维结构; 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是由于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主要控制因素:气候因素:微气候、径流;土壤因素:营养物质、土壤质地、地形特点;植物因素:他感作用、遮荫作用、繁殖特点;动物因素:喜食情况、种子散布、食物贮藏、践踏、挖洞;10.群落的时间结构:由于不同生物种类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上的差异,导致群落结构部分在时间上的相互更替,从而构成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周期性、群落季相、昼夜相、年际间变化;11.影响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因素:生物因素竞争、捕食、干扰、空间异质性群落环境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的特点称为空间异质性12.中国群落的分类:①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动态演替和生态环境等作为分类依据,不重叠的等级分类方法;②中国植物分类系统单位:植被型:最主要的高级分类单位;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群系:主要的中级分类单位;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群丛:基本单位;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优势种或共优势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每一等级的上下再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组,亚;1.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2.特点:①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现代生态学的研究领域生态系统、景观、全球生态学;经典生态学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和群落为研究对象;②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③具有自我调节能力;④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系列发育阶段;3.组成①非生物成分有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等②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4.生态系统结构是指构成生态系统的要素及其时空分布和物质、能量循环转移的路径;①形态结构空间、时间结构②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5.功能: ①能量流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单向;②物质循环:生物←→环境,双向;③信息传递: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等,构成信息网;6.食物链:①定义:生态系统中,由食物关系把多种生物联系起来,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联系起来的连锁关系,称之为食物链;②食物链的类型:据食物链的起点不同,分成两种类型:牧食食物链:又称捕食食物链,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如绿色植物-草食动物-各级食肉动物;寄生食物链可以看作捕食食物链的一种特殊类型;腐食食物链:又称碎屑食物链,从分解死亡的有机体或腐屑开始;7.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很少是单条、孤立出现的,它往往是交叉链索,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此即食物网;食物网本质上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有机体之间相互捕食关系和广泛的适应性;8.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意义: 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和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②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形象体现;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把生物与非生物、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有机体之间的营养位置和相互关系;③各生物成分间通过食物网发生直接和间接的联系,保持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并推动着生物的进化,成为自然界发展演变的动力;④食物链和食物网还揭示了环境中有毒污染物转移、积累的原理和规律;9.营养级:食物链中每一个环节上一切生物的总和,都是一个营养级;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通过营养级向上传递;10.生态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生物数目金字塔;11.生态系统的演替: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改变,生态学把这种改变称之为生态演替;生态系统的演替缘于生态系统的内部的自我调节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系统组成和结构;12.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反馈: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引起其它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有两种类型:①正反馈: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它一系列的变化,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其作用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定;比较少见,破坏作用大,爆发性的;②负反馈: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它一系列的变化,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其作用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常见;长远看,生态系统的负反馈和自我调节起主要作用;13.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达到一种稳定状态,表现为结构、功能、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②对生态平衡的认识: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当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没有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仍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原来状态;当干扰超过一定限度时,平衡将受到破坏,产生生态危机;③生态平衡破坏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和对外界干扰的忍耐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干预因素的影响超过其生态系统的阈值自我调节能力的极限值时,自我调节能力将随之降低或消失,从而引起生态失调,甚至造成生态系统的崩溃;④原因:自然因素: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等;人为因素:人类不合理的行为修建大型工程、排放污染物、喷散农药、引入物种等、政策失误等;14初级生产:植物固定太阳能制造有机物质的过程称为初级生产或第一性生产;陆地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量是由光、CO2 、H2O、营养物质基本资源、氧和温度影响光合效率以及食草动物的捕食减少光合作用生物量六个因素决定的;15.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以鲜重或干重表示;单位:g/m2或J/m2;16次级生产:动物消耗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制造自己的有机物质和固定能量的过程,称为次级生产或第二性生产;17.分解作用:分解者将残株、尸体等复杂的有机质逐步降解的过程;①分解的三个过程:碎裂:颗粒体的粉碎,是一迅速的物理过程;主要的改变是动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当然也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作用如风化、结冰、解冻和干湿作用等;异化: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分解,分解为单分子的物质如纤维素降解为葡萄糖或无机物葡萄糖降为CO2和H2O;淋溶:纯物理过程,是指水将资源中的可溶解成分解脱出来,其速率实际上也受上两个过程的影响;②理论意义:维持全球生产和分解的平衡;植物的初级生产和资源的分解是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流中的两个主要过程;资源分解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死亡物质的分解,使营养物质再循环,给生产者提供营养物质;-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稳定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碎屑食物链以后各生物生产食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改造地球表面惰性物质;实践意义:--粪便处理--污水处理18.能量流动过程①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②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③能量流动的途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④能量流动的过程⑤能量的散失:呼吸作用19.能量流动的特点①能流在生态系统中是变化着的;②能流是单向流动的;能量以光能的状态进入生态系统后,就不能再以光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热的形式不断地逸散于环境中;③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不断递减;20.生态效率:是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关系;最重要的生态效率有同化效率、生长效率、消费或利用效率、林德曼效率;21.生物浓缩: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或者生物个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为生物富集.22.生物积累:生态系统中生物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体内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23.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体中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渐增大的现象;24.水循环①水循环的意义:生物体的70%是由水构成的,生命离不开水;水是很好的溶剂,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影响着各类营养物质在地球上的分布;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②水循环的方式:蒸发、降水;每年地球表面蒸发量等于降水量. ③水循环的途径25.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①污染;②修筑水库、塘堰可扩大自然蓄水量;③围湖造田又使自然蓄水容积减小;④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使某些人口集中的地区出现了地下水位和水质量的下降,如目前我国许多北方大城市的地下水分布出现“漏斗”;26. ①碳的循环主要是通过CO2进行的图3-4;环境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被固定在有机物质中,然后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在生态系统中进行循环;②碳循环中环境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改变了原有的碳素平衡状态;由于森林被砍伐,减少了对CO2的固定,因此,尽管海洋能够吸收近2/3的额外碳源,仍然避免不了全球大气CO2浓度的升高; CO2的“温室效应”加剧将导致全球温度升高和降水分布的改变;27. ①硫在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态,元素硫、二氧化硫、硫酸盐和气态的硫化物等;②硫的循环过程:岩浆活动、燃料燃烧、海面散发及有机物分解--大气--土壤--植物--动物--土壤--海洋沉积岩或植物③硫循环中的环境问题:工业革命以来,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学燃料,大大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引起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酸雨的产生;。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关于土地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的一级学科,它关注的是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一学科涉及多个领域,需要综合的研究和实践,以保护地球母亲的生态环境,维护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二级学科包括土地资源科学、水文学、土壤学、植物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这些学科下,研究人员致力于探索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土壤的修复和保护、植被的恢复和更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在当前全球面临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水土保持是维护土地生产力、保护水资源、减少灾害风险的基础,而荒漠化防治则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生态平衡的关键。

只有通过有效的研究和实践,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领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面对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通过分享科研成果、技术经验,推动跨国界的合作,积极应对全球变化带来的挑战。

还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和防治。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关乎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未来。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综合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学科。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有效的实践,才能解决土地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的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希望更多的科研人员和实践者投身到这个伟大事业中,为保护地球母亲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0字】第二篇示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地球表面的水资源、土壤资源、植被资源等方面,关乎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形 态结 构 适 应 性
荒漠 植物 长期 生 长在 干旱 、 炎热 的恶 劣环 境 中 , 在形 态结 构及 生 理 功 能 上形 成 了独 特 的 适 应 特 征 ,
l 主要 荒 漠植 物
我 国荒 漠 植 物 种 类 繁 多 , 布 较 广 , 常 见的 分 较
有 : 珠 ( asl as i g ) 泡 泡 刺 ( iai 珍 Sl aps r e Be 、 o en Nt r r a
杨 ( ouusuhai l ) 沙 枣 ( leg u a g s P p l ep rtaO i 、 c v Eaa n s n u—
增长 , 的叶轴 完 全无 小叶 , 有 叶轴 成 为其 主要光 合 器
官。
3 蒸腾 作 用
荒漠植 物之所 以在荒漠 中能够生存, 与其独特
生一 系列 变化 ; 砂 叶 肉 质 , 圆 柱 形 , 只有 0 5 红 短 长 .

T rz 、 叶 锦 鸡 儿 ( aa a a s np yl P jr ) uc ) 狭 C rg n t o h l oak 、 e a
5m 花棒 叶 轴 长 , 龄期 小 叶较 多 , m; 幼 随着 树 龄 的
锦 鸡 儿 ( aaaa s i ed) 籽 蒿 ( rms C rgn ic R h 、 na At ia e i
sh e c h l K ac ) 柠条 ( aa a akr i k ) p ar e a rsh 、 op a C rg n o hn i 、 s si 花 棒 ( eyau cp r m ) 膜 果 麻 黄 ( pe r H d srm soai u 、 E hda pz a ki tp. 、 柴 ( 3 ema gl g . 、 r w l iSaf ) 黑 e s Smpg r ei e ) 胡 e lB
同化途 径的不同对光合特 征及地理分 布的影 响以及 种子繁 殖几方 面论 述 了荒漠植 物适应 干旱 能力的 一些生物 学
特 性 和 机 理 , 改造 和利 用 荒 漠植 物 、 进 沙 漠 治 理提 供理 论 依 据 。 为 促
关键词 : 荒漠 植 物 ; 物 学 特 性 ; 腾 作 用 ;O 生 蒸 S D和 C T 稳 定 碳 同位 素 ; 合途 径 和 种 子 繁 殖 A ; 光 中 图分 类 号 :7 8 ¥ 1 文 献 标 识 码 : B
sh e craMai 、 刺 ( iai a g trm B — p ar a xm) 白 o p Nr r tn uou o r a b ) 梭梭 ( a xlna o e do g ) 霸王 ( y o r、 H l yo mm d n rnB e 、 o Eg — p ylm x nhn l xi 、 砂 ( eu r o n h l a t y n Ma m) 红 u o o R a mui so — a gra oi Mai ) c xm 、沙 拐 枣 ( al o u C lg n m m n oc m i oglu i
维普资讯
20 06年 9月


林科ຫໍສະໝຸດ 技 Sp 2 6 e .,00
差 塑! 璺!
———————望 竺

N . (u o7 ) o 5 S m N . 4
文 章 编 号 :0 5— 2 5 2 0 ) 5— 0 5—0 10 5 1 ( 06 0 0 5 3
不同植 物进 化成适 应 极 端 环境 的 不 同光 合 器 官 , 普
遍 叶 片短小 、 肥厚 例如 : 梭和 沙拐 枣在适 应极 端 梭
干旱环境 的过程 中叶 片退 化 , 成 同 化枝 进 行 光 合 形
作 用 , 小 受光 面积 , 缩 以减 少水分散 失 来抵御 炎热 和 干旱 的环境 。在形 态 适 应 的 同时 , 理 上 也必 然 发 生
荒 漠 植 物 生 物 学 特 性 研 究
翁 国盛 , 立群 赵
( 黑龙 江省森林植物 园, 黑龙江 哈尔滨 10 4 ) 500

要 : 要 从 荒 漠 植 物 的形 态 结 构 适 应 性 、 物 蒸腾 作 用 、O 主 植 S D和 C T 酶 保 护 系统 、 定碳 同位 素 ” 值 、 合 碳 A 稳 C 光

荒 漠 化土地 约 占干旱 、 干 旱 和 亚湿 润 干旱 区 半
总 面积的 8 % , 0 严重 影 响 了国 土 生态 环 境 和 经 济发
展 。为 了改造 和利 用 荒 漠 , 多 学 者 做 了 大 量有 关 许
荒 漠的研 究 。本文 着重论 述 了荒 漠植 物适 应干 旱 能 力的一 些生 物学特 性 和机理 。
布 。红砂 是一 种超 旱 生 盐 生 的矮 小 半 灌 木 , 种 环 各 境 中均可生 存 , 至组 成纯 群落 。珍 珠 亦 是超 旱 生 甚
盐 生的矮小 半 灌木 。黑 柴是 超旱 生 的小半 灌 木。 除 去珍珠 它们 都有 一个 或几 个根 系 发育 而成 两棵植 株 的现 象 , 固定流 沙形 成 小 沙 丘 的能 力 … 。梭 梭 和 有 沙拐 枣 为地带性 旱 生 荒 漠 木 本植 物 , 泛 分 布我 国 广
的吸水 能力 和保水 能 力 是分不 开 的 。但 无论 如何植
物 蒸腾 作用 的 过程 是无 法 避 免 的 。一 般 说 来 , 漠 荒
toi) 。膜果麻 黄 是 叶 特化 的 超 旱 生 灌 木 , 植 il 等 f a 其 丛 多生长 在暂 时地 表 径 流 形成 的小 冲 沟或 凹地 旁 。 泡泡 刺 为厚 叶 多汁超 旱 生 灌 木 , 戈 壁荒 漠 普 通 分 在
我 同 是世 界 上受荒 漠化 危 害最 为严 重 的国家 之

荒漠 地 区 ; 胡杨 主要 分 布在新 疆 的塔 里木盆 地 、 而 青
海 的柴 达 木盆地 、 肃 酒 泉 地 区 以及 内蒙 古 的 巴 彦 甘 淖尔盟 。它 们都 具有 较强 的抗 干旱 、 盐碱 、 抗 抗风 沙
能力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