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心得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心得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心得
江介平
【期刊名称】《四川中医》
【年(卷),期】2004(22)4
【摘要】王清任对气血论有独到之处 ,王氏治病最重气血 ,他在《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中论定“治病要诀在明白气血” ,认为气血相关的同时 ,强调以气为本。
王氏基于气虚血瘀病机 ,提出了“补气活血”的治法 ,创立了治疗中风病的主方—补阳还五汤。
作者遵循王氏理论的精髓 ,将补阳还五汤用于属气虚血瘀的各种疾病。
【总页数】2页(P27-28)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中药方剂;临床药学;气虚血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斑秃;慢性前列腺炎
【作者】江介平
【作者单位】南溪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R255.7
【相关文献】
1.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心得 [J], 王爱芳
2.临床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心得 [J], 咸东彪;辛丽丽
3.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心得 [J], 李道五;刘红先
4.补阳还五汤加减临床新用心得 [J], 郭金彪;张超;周玮莎;郭欢芳;张春艳
5.补阳还五汤临床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观察 [J], 徐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补阳还五汤治疗眩晕体会(1)

补阳还五汤治疗眩晕体会(1)【摘要】目的探索中医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眩晕病的有效治疗。
方法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患者110例,采取回顾和跟踪的方式对患者用药治疗后进行调查、分析及病情转归进行整理研究。
结果从20XX年10月至20XX年11月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眩晕患者110例,有效率达93%,治愈率达93%,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结论通过临床上的观察,本治疗方法,治愈率高,并且安全无副作用。
【关键词】眩晕症补阳还五汤治验“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用治中风后遗症效果极佳,至今临床可用。
然而临床绝不局限于中风后遗症,用于治疗气虚眩晕,收效甚佳。
“补阳还五汤”是在阳气衰微,失其大半的基础上立法的,方中重用黄芪补正气,意在扶助已亏的元气,轻用当归、赤药、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取其养血活血,通经行滞,意在补气兼行血,如此气得以充,血得以行,气血并活,阳生阴长,所谓克敌者存乎将;祛邪者赖乎正是也。
该方之妙,以补气先而活血次,正得复而邪自去。
治血者,首先治气,治气者,亦顾血。
所谓眩晕,即因气血衰少,脑失所养,至头目眩晕之证,头为精灵之舍,脑为元神之府,受诸阳之聚会,赖营气以充养,“若阳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气虚眩晕已生,有因脾气不健,营气衰少,清窍不荣者;有因久病后,阳气亏损,经气不布,元神失养者;总之,皆因气虚所致,所谓经日: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补阳还五汤”正是为阳衰气微之证而设,其力专补阳,擅长益气,且兼以活血,皆在还五。
用之得当,收效甚佳。
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中医病证。
眩晕又称眩冒、眩运。
眩即目眩,指视物昏华、模糊不清。
晕,即头晕,是自身和周围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突然仆倒典型病例:例1:患者,女性,58岁,无业。
头晕6年,加重1日,伴头痛,恶心。
近日出现频作,出现眩晕、呕吐、血压150/100mmHg,查血脂肪,心电图,脑血管照影及头颅CT均无异常发现。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体会

用方要点
• 不论中经络之中风偏瘫症,还是中脏腑之中风后遗 症而见半身不遂,均可应用。
• 临床当以舌淡暗,苔白,脉缓或虚弱,甚至小便失 禁为依据。
加减运用
• 方中生黄芪虽需重用,为慎重起见,宜从小量30g或60g开 始,然后逐渐加量至120g,见效微时,日服两剂(八两), 两剂服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 偏寒而见肢冷畏寒者,可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 • 脾胃虚弱而见乏力少食者,可加党参、白术补气健脾; • 痰多、苔腻者,可加半夏、竹茹化痰;
加减运用
日久效果不显著者,加水蛭、虻虫以行血、破瘀通络;
舌窍阻塞而见语言不利,可加石菖蒲、郁金、远志以开 窍化痰。
口眼㖞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
现代药理作用
汤 血化瘀治疗糖尿病肾病,使气行则治,能有效改善微循环,提高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 7、面神经麻痹多有风邪侵袭面部,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肌肉萎软 瘫痪而发生。采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则,予补阳还五汤加白
新 附子、僵蚕、全虫、丹参、三七、鸡血藤等治疗,能达到补气养血、活血
配伍特点
本方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 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 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
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以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舌暗淡,苔 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方论选录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至清中叶王勋臣出,对于此 证,专以气虚立论,谓人之元气,全体原十分,有时损去五分,所 余五分,虽不能充体,犹可支持全身。而气虚者,经络必虚,有时 气从经络处透过,并于一边,彼无气之边,即成偏枯。爰立补阳还 五汤,方中重用黄芪四两,以峻补气分,此即东垣主气之说也。然 王氏书中全未言脉象何如,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 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黄芪之温而升补者, 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此固不可不慎也。”
老年冠心病等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的临床体会

2014.11中医中药259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是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的病变为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而造成血管的阻塞、狭窄,最终导致患者的心肌发生缺血,严重的患者会导致心肌的坏死。
本病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笔者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38例老年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76例患者均为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
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8.72±11.48岁;病程2-8年,平均4.15±1.37年。
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60~77岁,平均年龄68.66±10.75岁;病程2-8年,平均4.18±1.22年。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西医《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本病在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虚血瘀证。
主证为胸闷胸痛。
次症为心悸、气短、乏力、神倦、面色暗;舌淡紫,脉象弱、涩。
1.3 排除标准排除年龄小于60岁及大于80岁的患者;排除过敏体质的患者;排除伴有严重高血压,血压控制不理想的患者;排除伴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排除伴有精神异常的患者;排除不愿参加此研究的患者。
老年冠心病等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的临床体会高永红吉林省辽源市中医院 吉林省辽源市 136200【摘 要】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梗塞后遗症心得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梗塞后遗症心得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梗塞后遗症心得人参皂苷提取工艺的研究【中图分类号】R2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58-01【摘要】为提高人参皂苷的提取率和纯度,本文以人参皂苷Re和Rb1为指标,比较了回流提取法、超声水提法、湿法粉碎提取法3种不同方法提取人参皂苷的优劣。
结果表明:回流提取法、超声水提法湿法、湿法粉碎提取法人参皂苷Re提取率分别为83.38%、90.23%、96.78%;人参皂苷Rb1提取率分别为73.34%、80.11%、90.71%。
综合分析,说明湿法粉碎提取法艺效果最佳,超声水提法次之,回流提取法效果最差。
本研究为工业化提取人参皂苷提供了新途径。
【关键词】人参皂苷Re、Rb1;回流提取法;超声水提法;湿法粉碎提取法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的干燥根,别名山参、鬼盖、棒槌、土精、神草、棒槌等。
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湿润的气候。
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之一,历来是我国中医的名贵药材。
味甘、微苦、微温,可补气、生津安神、增强免疫力。
其主要活性成分为人参皂苷,目前为止共分离出30余种,其中主要为人参皂苷Ra1、Ra2、Ra3、Rb1、Rb2、Rb3、Rc、Rd、Re、Rf、Rgl、Rg2、Rg3、Rhl等。
人参皂苷提取方法较多,4]、醇-吸附树脂法[5]和微波如浸渍法[1]、回流提取法[2]、超声波提取法[3-法[6]等。
本文对回流提取法、超声水提法、湿法粉碎提取法进行了比较。
1实验材料与仪器日本岛津LC-2010AHT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天孚牌电子计数天平由金羊天平仪器公司生产;3L超声波提取器(上海超声波仪器厂);高速组织捣碎机(上海标本模型厂);101-3C型烘箱(上海实验仪器厂);人参购于吉林市药材站;人参皂苷Re和人参皂苷Rb1标准对照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甲醇为色谱纯;乙腈为色谱纯,其余试剂为分析纯。
脑梗死恢复期应用补阳还五汤之体会

脑梗死恢复期应用补阳还五汤之体会摘要:目的:补阳还五汤在脑梗死恢复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对脑梗死病例运用以补阳还五汤为主的中药疗效观察。
结果:补阳还五汤用药七味补气活血、通经活络,却无一味补肾之品。
据此,在临床实践中宗前人之法,审证求因,因证融入补肾之内涵,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结论:多年来,在脑梗死恢复期应用补阳还五汤在以补气为主、活血化瘀为辅的基础上融入不甚法,疗效颇佳。
关键词:脑梗死中医治疗中风综述:补阳还五汤的核心再补气祛瘀脑梗死恢复期的治疗,在中医属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范畴。
现代研究认为,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心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病理过程1.其过程当然也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类似于中医学的“瘀”,瘀久生风,发为半生不遂等症。
活血化瘀药能明显降低全血和血浆粘度,改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2.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补气,再辅以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地龙諸药活血化瘀,正是抓住了脑梗死恢复期的病变实质“瘀”,治瘀先补气,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行分子灭,半身不遂等症也就迎刃二愈。
有实验证明,补阳还五汤通过减轻自由基的毒害,调节TXA2\PG12平衡,防止脑内钙积聚4及降低兴奋性氨基酸等机理来对抗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损伤。
另有研究提示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抑制急性脑缺血早起星形胶质细胞(AS)的过度表达,并维持缺血后期AS的增生状态,有利于缺血后期损伤脑组织的修复,从而在参与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3。
综上所述,补阳还五汤能改善脑部缺血、再灌流损伤、降低全血和血浆粘度、改善红细胞变性能力、拮抗自由基、抑制血浆过氧化脂质过程、改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和脑细胞缺血缺氧状态,是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良方。
自《内经》问世以来,历代医家都认为中风的病机首责至于肾。
如《景岳全书.非风》指出:“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也”。
“经运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正以阴虚为言也”。
此处经文“人与中年”,就是《内经》中的“人年四十”,即《内经》“五八神气衰”之说,“阴气自半”、“阴虚” 当指“肾虚”。
补阳还五汤总结

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
本方所治证候,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
半身不遂变称中风。
肝主风又主藏血,喜畅达而行疏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为血之帅,本证中风半身不遂,一属中气不足则邪气中之,二属肝血瘀滞经络不畅,气虚血瘀发为半身不遂。
治宜补气活血为法。
气虚属脾,故方用黄芪120克补中益气为主;血瘀属肝,除风先活血,故配伍当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入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风;加入地龙活血而通经络。
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
用法:水煎服。
黄芪初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
至微效时,日服两剂,两剂服至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君药---生黄芪120: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6∶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可换鸡血藤活血化瘀、养血、舒经活络佐药---赤芍5,川芎3,桃仁3,红花3∶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使药---地龙3∶通经活络不是很强,不如全虫,能降血压,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舒张平滑肌治哮喘。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粥:生黄芪15,党参15,鸡血藤15,核桃仁2个,桃仁10 无便秘者去桃仁,加山药30苏子降气汤【组成】君药---紫苏子9克、下痰止咳、润肠通便;苏叶散寒、苏梗宽胸理气;臣药---半夏9克降逆和胃润燥祛痰、前胡6克宣肺降气、厚朴6克降气平喘宽胸除满、陈皮3克下气祛痰、佐药---当归6克养血润燥温补下元、肉桂3克温补下元肾纳气、生姜两片宣肺使药---甘草6克、大枣1个、调和诸药【方歌】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懆姜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体会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体会补阳还五汤其本义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宗其思想在临床中诸般气虚血瘀的病证都可以推广用之。
标签: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临床应用体会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的名方,出自于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方由用黄芪、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等七味组成,功在益气养血,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对后世医家影响巨大。
本人在临床应用补阳还五汤十余年,根据其益气活血通络之功效,尝试治疗多种难治之症,现将体会汇报如下:1 胸痹案谢某,女,70岁,2014年8月5日初诊:左胸部刺痛反复发作伴意识模糊一个月,多次住院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无效,每于夜间发病,发时口唇紫绀,出冷汗,意识模糊,需送医院急诊救治。
刻诊:无力心慌,扶入,畏寒肢冷,口唇紫,舌淡黯齿痕多瘀点,脉弱,诊为阳虚血瘀型胸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以温阳益气通络止痛,黄芪120g、当归20g、地龙10g、川芎10g、赤芍10g、桃仁8g、红花8g、肉桂20g、附子10g、人参10g、桂枝20g,3剂。
8月9日复诊,预后患者,自述服药以来,夜间虽有心脏不适,但未再明显发病,无明显畏寒症状,续服前方5剂。
8月16日三诊,自述未再发病,口唇色泽正常,舌淡暗减轻,瘀点减少脉力增强。
黄芪100,余方不变,调理善后。
体会:补阳还五汤也可用于气虚血瘀型胸痹[1],但本例有明显阳虚症状,故加用补阳之品,肉桂20g、附子10g、人参10g、桂枝20g,以温阳益气通络。
2 寒厥案唐某,男,65岁。
12月3日初诊,阵发性四肢肢端对称性的紫绀十年,遇寒则重,平素感觉精神甚疲,畏寒肢冷,食凉即泻,舌淡嫩而白,脉沉迟。
糖尿病三年,血糖通过控制饮食,能基本维持正常。
十年来辗转求医,均按风湿或糖尿病末梢神经炎治疗,无明显疗效。
今来我处求治。
自诉手足紫绀疼痛遇寒则重,平素感觉精神甚疲,畏寒肢冷,食凉即泻,查舌淡嫩而白,脉沉迟。
治疗当以温阳益气,活血通络为法。
予补阳还五汤合四逆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