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12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新岳麓版历史必修2同步讲义: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新岳麓版历史必修2同步讲义: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1.青铜铸造(1)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

(2)商周时期,中国的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不仅数量多、种类齐备,而且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生动。

2.冶铁炼钢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铁器的广泛应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冶炼燃料(1)早在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炼铁。

(2)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3)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二、衣被天下1.陶器(1)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

(2)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闻名于世的陶器工艺,如彩陶、黑陶和白陶等。

2.制瓷技术(1)东汉晚期和南北朝时期,人们先后成功地烧出了青瓷和白瓷。

(2)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

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3)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4)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5)明清时期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1.家庭手工业(1)特点:与农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其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2)评价: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2.官营手工业(1)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

(2)特点:①官府设工官统一经营管理。

②工匠职业世袭。

③生产关系从征役制到雇募制。

④代表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3)评价:①积极: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②消极: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工匠服役的手段,引起了工匠的不满。

3.私营手工业(1)发展历程:①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

②明代中叶之后,私营手工业在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精品】2020高考历史一轮教案:第12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含答案)

【精品】2020高考历史一轮教案:第12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含答案)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考点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①农业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②地域差别: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③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④主要家畜: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

(2)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的改进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②春秋战国: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③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④农具改革: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⑤灌溉工具: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①上古时代: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②春秋战国: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③西汉时期: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

④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⑤经验总结:在300多种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的形成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②个体农耕a.产生原因: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b.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c.历史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土地所有制度的演变①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农业的起源,黄河和长江两大农耕系统的形成、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利系统的完善,以及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革新而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加深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事实概括出一般特点和特征的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实际讨论问题,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归纳我国古代生产工具变化和农耕方式的逐渐成熟,利用史料,分析想象,学会论丛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历史概况,并体验先民的伟大和中国人民勤劳、奋发的历史、引导学生去关注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教学重难点】小农经济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南稻北粟的原始种植结构(1)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多个农业中心(多元)的出现。

中国的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3)南稻北粟的种植结构: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2.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1)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以种植业为主,是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2)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小结: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多元交汇,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以种植农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相结合。

2021高考人民专题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2021高考人民专题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时空坐标专题主旨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根本模式。

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开展。

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开展。

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开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考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刀耕火种〞:中国古代农业的原始阶段。

2.铁犁牛耕形成春秋战国时期,这一耕作方式开场形成开展汉代时期,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并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和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成熟唐代出现了构造更为完备的曲辕犁(1)积极: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开展。

(2)消极:小农户个体经营使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开展。

[形象记忆]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二、土地制度——贫者无立锥之地1.制度沿革(1)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北魏到唐前期:曾经推行均田制。

2.土地兼并(1)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2)表现: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土地高度集中。

(3)影响①造成地权和劳动者的别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

②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乱不安。

③开明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社会矛盾,但最终未能成功。

三、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赋税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

2.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徭役是强制民众承当的无偿劳动,多至农民无法忍受,以致引发社会动乱。

[轻巧识记]对土地兼并问题的理解认识四、水利灌溉——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原始社会大禹开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立战国时期李冰和郑国分别主持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至今流行于新疆;王景治理黄河,根本解除了水患隋唐五代北方以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江流域创造了高转筒车宋代出现以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小农经济史料一①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教学设计】《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岳麓版)

【教学设计】《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岳麓版)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本课的课标要求是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农业和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的。

古代中国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有冶铁、纺织、陶瓷等,从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可以概括出它的几个重要特征。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在金属冶炼、纺织、陶瓷方面的先进技术成果,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多种生产经营方式的发展历程,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特征; 通过课堂研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与史论结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遵循中学生认知规律,在提供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对比、思考、探究,锻炼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主动学习与合作探究,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辉煌的手工业技术成就及其领先于世界的突出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体会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古代中国在金属冶炼、纺织、陶瓷方面的技术成就及世界领先的地位。

【教学难点】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播放周杰伦的《青花瓷》;青花瓷,色泽清新,纹饰优美,意境深远。

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一件件瓷器,就是一个个故事。

它浸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也走出了国门,影响了世界。

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辉煌成就,让国人自豪,让世界尊敬。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欣赏以青花瓷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手工业的伟大成就。

二、进入新课(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教师多媒体显示材料,结合课本第15页三段小字内容,让学生讨论总结青铜制造业的特点。

课件显示材料一司母戊鼎商代的四羊方尊商代青铜器龙虎纹尊材料二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镍、磷等)的合金。

2016届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配套课件: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2016届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配套课件: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都是以人力作为农用动力,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使用畜力。 因此,它的出现是农用动力的一次质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经营方式: 简单协作方式 进 (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_____________ 行农业生产。 (2)个体农耕。 私有土地 的 ①出现: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及_________ 出现,自耕农经济产生。 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_______ 男耕女 ②特点:以___________ 织 ___”,自给自足。 生产积极性 ③评价: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___________;但小农经济 简单的性别分工 ,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 的狭小生产规模和_______________ 交换经济 的发展。 社会分工和_________
二、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成就:
(1)冶金业。
商周 ①青铜铸造:_____时期是其繁盛时期。 春秋时期 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②冶铁炼钢:_________
煤 ,北宋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开始 ③燃料变化:从汉代开始使用___ 焦炭 使用_____,明朝时流行起来。
【名师指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历史地位 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手工业始终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
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隋唐两朝沿
用。内容是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受田农民必
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易错提醒】正确认识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 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但 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易错提醒】正确区分“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学课件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学课件

主 导
(2)南宋末:开始用 焦炭 冶铁,明朝流行。

时 作 业
菜单
退出
岳麓版 ·历史 必修(Ⅱ)
课课时Fra bibliotek堂教

法 分
1.丝织业: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动 探


(1)上古时代:人们已学会 养蚕 缫丝。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2) 西周 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当 堂
(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 丝国
规模小、人手少、原料易得的小型手工业,产品虽然主要供 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但也有剩余,剩余部分则要拿到市场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上去出售,以换其所无;由于地域、原料等条件的限制,不

前 自
可能使每一地区的农民都能从事全部所需的手工业品生产。



导 因此,中国古代的家庭手工业只能基本满足农民的手工业品 作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菜单
退出
岳麓版 ·历史 必修(Ⅱ)
3.“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典型写照,它
课 时
说明中国古代农民的家庭手工业满足了农民的一切手工业
课 堂


法 分
需求,从而不再与市场发生关系。(×)
动 探


古代的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其种类主要限于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分 析
英文单词 china 是瓷器的意思,读音来自“昌南”的读音,
探 究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昌南即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说明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 达,世界领先,因此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事实上中国 领先世界地位的手工业不仅仅是瓷器,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一单元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一单元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必修二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课方案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色。

要修业生从农作物的种植、生产工具的改良、水利事业的发展和耕种方式的进步等方面认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理解自耕农经济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计和发展的基础。

它与社会生活息息有关,并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中起来决定作用。

本单元叙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而本课作为开篇第一课,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拥有奠定作用,它既是学习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基础,又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改革,同时也为学习下一单元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确立基础。

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图片资料,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源;图说历史,形象感知认识古代农业工具的改革和古代水利工程;运用表格,学生概括并深入解析中国古代的耕种方式;运用史料,史论联合,理解小农经济特色;读图并概括总结古代农业经济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以“时间”为主题线索,从“话发源—揭秘原始农业、探模式—领会传统农业、献计谋—掌舵现代农业”三个层次,整合课本。

图片、表格和丰富史料,培育学生解析问题、解决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认识史论联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中心,辩驳中华文明外来说。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根源因,能否有益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论的根本标准,建立正确的发展观。

体验先民伟大勤奋、智慧奋斗的历史;指引学生认识我国国情学为所用,以史为鉴,为今日此刻农业的发展掌舵助航,献言献策。

同时,从身旁做起,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爱惜粮食,尊敬劳动,践行光盘行动。

教课要点及难点:要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自耕农经济难点:自耕农经济的特色和评论学情解析:高一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政治文明史,具备了必定的历史思想能力和史料阐释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概览阶段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主要内容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手工业由官营独占到开始三种形态并存;商业打破官府垄断小农经济继续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对外贸易初步发展犁耕技术完善,农田水利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国内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发展单元概览阶段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主要内容农业经济发展,手工业发达,制瓷业大放异彩,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

国内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繁盛小农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一些地区的个别行业出现;城镇商业繁荣,地域性商帮兴起;对外贸易因闭关锁国日渐萎缩单元主旨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古代中国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第12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考点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①农业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②地域差别: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③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④主要家畜: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

(2)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的改进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②春秋战国: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③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④农具改革: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⑤灌溉工具: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①上古时代: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②春秋战国: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③西汉时期: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

④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⑤经验总结:在300多种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的形成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②个体农耕a.产生原因: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b.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c.历史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土地所有制度的演变①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

②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

a.特点: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

b.瓦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加速其瓦解。

③封建社会:实行土地私有制。

a.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b.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2)土地兼并①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②发展历程a.战国:地主土地主要有贵族占有公田、军功授田、购买三个来源。

b.汉代:土地买卖成为主要途径,汉武帝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兼并更为激烈。

d.明清:通过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③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减少,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④政府对策: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如北魏的均田令。

(3)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①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经营方式。

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租佃关系。

②发展a.战国时期已经产生。

b.宋代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

c.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影响: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均田制均田制实行于北魏至唐前期,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其实施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均田制下分露田和桑田两种,其中桑田可世代相传,限制其买卖;露田归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

政府授田于农民有年龄、性别限制,且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均田制并未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实质,也不包含平均地权的意义。

至唐中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空前激烈,曾受田的农民或逃亡或沦为佃农,均田制最终瓦解。

3.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朝代表现特征孙吴、东晋、南朝时期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出现了像建康这样的大城市江南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一)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演变史料一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①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史料二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②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

——李群《农业科技史》史料三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示意图史料四《尚书·禹贡》据称是夏朝的古文献,这一先秦文献将当时认识到的黄河与长江流域分为九个大的区域即“九州”,该文献根据适合农业与否,③将各地土壤分为上上至下下九个等级,称以渭河平原为中心的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

[学会读史]四则史料叙述了我国古代农业在生产技术、水利灌溉等方面水平的提高。

史料一中的①说明牛耕技术的出现;史料二中的②说明农业技术划分非常细致;依据史料三中的图片可以概括出“密集的水利工程分布”的结论;史料四中的③说明农业的灌溉水平高。

[学会用史](1)四则史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有何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提示】特点:精耕细作。

体现:出现牛耕技术;农业技术精细;水利灌溉水平高。

(2)根据史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利于汉代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提示】密集的水利工程分布,农业灌溉水平高;关中地区开发早,自然环境有利于发展农业;汉代都城在长安,政治中心的经济需求;先进的农耕技术的应用,例如耦犁、代田法等。

思维拓展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的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农业环境的改善: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气候条件。

(二)小农经济史料一①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纟困布纟参,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史料二(20世纪初)②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③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②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史料三(王景)迁庐江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④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研读史料]史料一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分别反映了男耕和女织的内容。

史料二反映了20世纪初当地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

由②可以得出自给自足的特点。

由③可以得出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的特点。

史料三反映了封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④从官员动员、改进技术和赈灾减负两个方面概括政府官员对农业采取的措施。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2)根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提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3)根据以上史料,分析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提示】①有利因素:政府重视,官员的动员、引导;②不利因素:自身具有脆弱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思维拓展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1)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

③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④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⑤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因素①有利因素a.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b.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②不利因素a.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b.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c.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1.(2016·广东六校联考)《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可知,精耕细作的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很大,可以增加粮食产量,故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如何尽地力的问题,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与商业的关系以及农时问题,A、C两项错误。

【答案】 D2.“戽车寻丈旧知名,谁料飞空效建瓴。

一索缴轮升碧涧,众筒兜水上青冥。

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

颠倒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

”诗中所述工具()A.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B.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C.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成熟D.属于古代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解析】根据“溉田农父无虞旱”可知,该工具属于灌溉工具,因此对农业有利,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据“众筒兜水上青冥”可知,这种灌溉工具是唐朝创制的筒车,故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