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于丹《论语心得》与新课改背景下的师德建设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于丹论语心得体会1于丹教育孩子讲座,即《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专题讲座内容简介:1、父母应怎样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
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
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
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
于丹教育孩子讲座观后感:今天,我观看了于丹老师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短片后,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要懂得感恩,要有抵抗挫折的能力等。
尤其是于丹老师讲的几个小故事,让我很受启发。
有一个小男孩,因为他的亲人很爱他,所以他就娇纵,很爱对人发脾气。
为使他能改掉爱发脾气的坏毛病,他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墙上钉个钉子,随着每天钉钉子的数量有30多个到5个,3个,直到没有,小男孩慢慢的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改掉了爱发脾气的毛病。
但他父亲却让他把所有钉子拔掉,并指着篱笆墙上密密麻麻的钉孔对他说:“孩子,你改掉了爱发脾气的毛病,是好样的,但你看看这针孔就像你每对人发一次脾气在别人心中留下的伤痕,永远留了下来。
”我们何尝不是总爱乱发脾气,甚至有时候受了委屈,把气撒在家长身上。
有一个小男孩他想吃冰糕。
因为天气并不热,家长怕他吃了肚子疼,所以不给他买,他就哭闹甚至说父母不好,连一根冰糕都不舍得买……做个让部分我想起于丹老师说的话:“有许多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别人给他东西他觉得是应该的,不给他就不应该他们不觉得给他东西是情分,不给他东西是本分。
”小孩的行为就验证了这句话,我们应该做后者。
还有一个故事,让我感到惊讶:一个学生因为三次剪发不合格被赶出校门三次,竟然自杀了。
老师说现在17岁一下儿童存在很多像她这样因为承受不了打击而选择自杀。
这让我很奇怪,为什么要选择自杀呢?头发不合格还可以再剪,考试不好可以再考……但生命只有一次他们为什么这么轻易的就结束了生命,生命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而且还属于父母,属于亲人,当我们做轻言放弃生命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了他们,想到他们的痛,他们的爱,所以我们一定要勇敢的面对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希望家长不要害怕我们经受挫折,在成长的路上,有坑我们会绕过,有山我们会翻过,它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但失败,挫折,害怕对我们的成长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不是吗?看完这堂讲座,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于丹论语心得体会2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
最新-教师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精品

教师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本了。
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
《论语》便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在人类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读得最多最熟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
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以华贵而朴质面貌,展现于世人眼前。
而这本书,也成为了我爱不释手的珍宝。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
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的语言将这种朴素的哲学以生活的事例展现给观众,有一种心灵的触动。
这样纷繁的喧嚣世界,有多少人还有心中的净土,有多少人懂得“爱人”和“礼遇”,生命的意义在于无悔。
活回本真的自己,让自然的理想代替这样的现实。
《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耳熟能祥的,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
《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溶化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得无比强大。
即使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人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不是《论语》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呢?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君子之道这一讲对我也感触颇深。
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某某某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
于丹《〈论语〉心得》在高职德育课堂中的应用

调 理 论 ,而 应 较 多地 思考 如 何 将 这 些 理 论 浅 显 化 ,如 何 使
学 生更 容 易 理解 和 掌 握 , 以及 如 何 培 养 学 生 学 习 的 兴趣 , 而 不 应 该单 一地 强 调理 论 和 体 系
小 故 事 的 应 用 在 于 丹 解 读 《 语 》 中 起 到 了 画 龙 点 论 睛 的 作 用 , 而 在 德 育 课 堂 教 学 中 同 样 也 可 以借 鉴 。 就 像 于丹所说 , “ 理 不 是 那 些 砖 头 一 样 的 典 籍 , 让 你 要 拿 道
式 莫 过 于 课 件 , 课 堂 教 学 模 式 比 较 单 一 。 这 种 单 一 的 教
学 模 式 也 是 高 职 学 生 学 习 兴 趣 不 高 的 原 因 之 一 。所 以 , 如 何 使 德 育 课 堂 丰 富 化 , 是 教 师 要 认 真 思 考 的 问 题 。 ~ 些 优 秀 的 教 师 也 进 行 过 成 功 的 尝 试 ,例 如 情 境 教 学 、 案 例 教 学 、 小 品 表 演 、 角 色 扮 演 、游 戏 等 方 法 被 相 继 应 用 到 了 德 育 课 堂 中 , 使 得 课 堂 丰 富 了 很 多 ,但 是 课 堂 模 式 仍然 是要继续 关注和改 革的教学 问题之一 。 3 案 例 远 一 生 活 . 德 育 教 材 中 的 案 例 一 般 都 是 古 人 的 巨著 、 伟 人 的 言 论 等 等 , 体 现 了 德 育 教 材 的 权 威 性 ,但 另 一 方 面 ,如 何 处 理 并 灵 活 地 运 用 教 材 便 成 了 教 师 的 难 题 。 现 在 的 高 职 学 生都 是9 后 ,他们 的思 想和 爱好都 紧跟 时代 的潮流 , 0
教育园地 辑警 :zIoEERH德 研 编I Iaih3 SAC 育 究 M萎LDyT. OAEzalr R iCi N Ele@c - UAon mhz6 R
2024年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教师

2024年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教师《论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作为一个教师,我始终将教育视为一项神圣的事业,我相信教育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整个社会。
在2024年读《论语》,我对其中的一些记录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体悟和感悟。
《论语》中的很多经典语录给了我在教育实践中很大的启示。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告诉我,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作为教师,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另外一句经典的语录是“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告诉我,在教育中,仁爱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要以身作则,用真情实意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切实关注他们的需要和困难,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和支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也要关注他们的品德和情感的培养。
《论语》还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例如,“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要通过复习巩固知识,通过反思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另外一句“由,诲女知之乎?女诲于女也”,告诉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能。
我在教育实践中深感到,教育需要教师的用心和努力,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我会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为教师,我始终把爱心和责任心放在第一位。
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无限的潜能和能力,只要给予他们关爱和指导,他们一定能够取得优秀的成绩。
我坚信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尽我所能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努力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于丹论语心得》是作者于丹对《论语》这本经典文化的深度解读和思考的产物。
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从哲学、人生智慧和道德伦理等方面对《论语》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解读。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个人修养与品德提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于丹论语心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是作者对于《论语》的独到解读。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主要以言语和行为事件为内容,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思想和理念。
然而,在这些短短几言几语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
作者通过丰富的例子和案例,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论语》中的各种道德和伦理问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真实含义。
她引用了很多生动的故事和比喻,使得原本看似晦涩的经文变得平易近人。
通过作者的解读,我对于孔子及其学说的理念和思想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其次,我对于《于丹论语心得》所阐述的个人修养和品德提升的观点深感赞叹。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更注重物质追求和个人利益,我们很容易忽略了对自己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关注。
《于丹论语心得》则呼吁人们应该注重个人修养和提升,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作者通过对《论语》中“仁”的深入解读,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关爱,呼吁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
同时,作者还提到了“礼”的重要性,强调了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非常有启发性,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品德修养。
再次,《于丹论语心得》还对于当代社会中遇到的一些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通过对于不同案例的分析和解读,作者提出了很多富有现实意义的观点。
例如,作者讨论了权力与道德的关系,强调了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道德品质,以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作用。
此外,作者还对于当下流行的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了一些批判性的观点,如利益刺激下的道德沦丧和人际关系紧张。
于丹讲《论语》对语文教师的启示

切, 最终都聚焦于一线语文教师,聚
焦于课堂 ,聚焦于教学行为。有人说 ,
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就决定了课改的成
败,这句话非常准确地揭示出教师 自 身
对照一下 , 我们就不得不佩服于丹 独到的解读方式 。把握文意不即不离 , 恰到好处。既不离开原文但又不过分拘
素养的重要性。那么,一个成熟的语文
5 : 文教 旰研 宄 8 语
维普资0 1 08 0
泥于原文。用时尚的话语 ,把文章 的 意思交待得明明白白 ; 用拉家常的通
了, 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 了,就
离 ,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 , 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俗话语,把人物的神态说活了 不知 不觉 ,我们跟随于丹走进了 《 论语 》 ,
走进了孔子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比之下 , 我们语文课堂的阅读 教学却是另外一种 局面。课堂教学结 构涣散 ,教学流程机械刻板 ,陈旧的 套路 ,僵化 的教法 ,导致学生语文学
博, 让人倾倒。 进, 新课标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 教材提供了广阔的教学新空间,新的学 习方式呼唤教师应该有新 的教法……这
一
要自己泛舟江海去 了。到那时还能跟随
我的 ,大概就是子路 吧。 ”子路听到这
个话非常得意。结果老师后面还有一句
话说 ,孔夫子说 : “ 我之所以这么说 , 就是因为子路这个人除了勇敢,别的什
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 “ ?人际 好”
之间交往保持怎样的 “ ?于丹用一 度” 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 , 就准确地表
例如 , 关于勇敢 ,于丹归纳成几
旬富于理性的警句 ,在突破传统意义
2024年看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德智体范本

2024年看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德智体范本《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万世之宝”。
举世闻名的思想家于丹教授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在丹的《论语心得》中,他将自己对《论语》的理解与思考呈现给了读者。
读完《论语心得》后,我深受启发,对丹教授的独到见解以及《论语》中蕴含的智慧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论语心得》一书的内容丰富多样,从文化的重要性、儒家的思想体系、社会道德伦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丹教授首先对《论语》的作者孔子做了全面的介绍,使我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孔子的言行举止,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教育、仁爱和个人修养的重视,使我对孔子心生敬意,深感他是一个伟大而值得学习的人。
在《论语心得》的阅读过程中,我也领悟到了《论语》中的智慧思想。
丹教授在书中通过详细的解读,让我对《论语》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论语》中的“君子”、“小人”等概念,在传统的解读中可能只是道德的二分法,但丹教授提出了“君子”和“小人”是一种境界的不同,而不仅仅是道德高下的划分。
这一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意识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不断追求卓越和完善自己的境界。
丹教授在书中还提到了《论语》对宗教、文化和人生意义的探讨。
他指出,《论语》中的“天”并不是指某位神明,而是指自然规律以及道德的本源。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使我对《论语》的解读有了新的认识。
丹教授还指出,《论语》中的“无为而治”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要求人们不仅要有自我修养,还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在追求个人幸福和内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整体的利益。
通过阅读《论语心得》,我深深感受到了丹教授对《论语》的深入研究和批判性思考。
他不仅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和观点,还对传统的解读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与此同时,丹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使我对《论语》中的智慧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论语心得》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受益匪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于丹《论语心得》与新课改背景下的师德建设最近一直在浮尘杂事中忙忙碌碌地辛苦着,虽然心仪于于丹《论语心得》,但始终无法静下心来读,这两天各种杂事尘埃落定,终于能够欣喜地打开于丹,细细品读。
一开篇,一句话就深深吸引了我:“《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在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该是一件多美好的事啊。
抱着这么一个梦想,我继续读了下去。
“在孔子看来,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这句话又触动了我。
作为一个老师,应该被学生敬重,可是如果老师自己不自重的,也不可能被学生敬重。
另一方面,老师也必须尊重学生,才能够获得学生的尊重。
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
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而很多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声色俱厉,似乎态度越强硬,自己越有力量。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想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现在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概念。
新课程改革特别注意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是具有
独立意义的人,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成长,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
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换取暂时的高分,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我们不应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期待学生的发展。
再差的学生也有优点,特别是那些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差生,他们更需要理解和鼓励,更渴望得到教师的爱。
欣赏和期待是教师爱的升华,是师德高尚的体现。
紧接着,“君子不器”这句话又使我思考良久。
“君子不器”,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
是啊,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冰心说:“老师要善于把严肃的教育意图隐藏在轻松的话题里,弥散在温馨的氛围里,铺设在迂回的小路上,播撒在学生的心田里。
”作为教育工作者,让我们注意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以美好的师德作为基础,以最人性化的方式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