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PPT56 鄂教版 (共24张PPT)
合集下载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

空旷、澄明、
这里,在反思月与人的关系,表现出诗人对宇宙奥 秘的沉思冥想。
对月的发问,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思考人生 哲理的开端。一般情况下,面对自然或宇宙,人 易产生渺小、短暂继而悲伤。比如:
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讨论:月的意蕴非常的丰富,单单是 本诗就表达了多种感情,结合诗句谈 谈都表达了那些感情?
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 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哲理的角度感慨人生宇宙
对比: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李白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赏析 以思妇的相思来反衬游子的倦客愁, 又给读者留下回味无穷的余地。“明月楼”以 物代人:思妇。
“白云一片去悠悠”与“谁家今夜扁 舟子”白云与扁舟子的共同特点是什 么?
漂浮不定,无处安家
“不胜”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 内心世界? 承受不住,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 肠之愁苦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含蓄。全 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 写,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全诗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 与生活画卷。这幅画卷体现出春江花 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对比:
春江花月夜
杨广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 诗中一个“满”字写出了花多无隙、簇簇挤挤之状。而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这佳句描绘了一个绝妙的 江流扶明月,潮水拥星光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杨诗 风格是丽而不艳,柔而不淫,有正言之风,雅语之气。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26张

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无穷,抒写心中的感叹。
情感美 ➢ 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
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月下之情【17-36】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① 悠悠:渺茫、深远。 ② 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
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③ 扁舟:孤舟,指飘荡江湖的游子。 翻译:【游子思妇图】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 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翻译: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
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
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月下之思【9-16】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翻译: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
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
一、分析题目
1、“春”-春景、春天 4次
2、“江”-江景、江水 12次
3、“花”-花景、花林 2次
4、“月”-月景
15次
5、“夜”-夜景、夜色 2次
初读思考
思考1:诗题为“春江花月夜”,核心意象是哪个? 月
思考2:这首诗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 以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思考3:找出“月”的行动轨迹线索 明月初升——月上中天——月渐西斜——月沉江海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月共潮生——春江月夜(景) 孤月轮空——人生思考(理) 楼月徘徊——思妇相思(情) 落月西斜——游子离愁(情)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 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 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情感美 ➢ 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
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月下之情【17-36】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① 悠悠:渺茫、深远。 ② 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
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③ 扁舟:孤舟,指飘荡江湖的游子。 翻译:【游子思妇图】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 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翻译: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
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
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月下之思【9-16】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翻译: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
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
一、分析题目
1、“春”-春景、春天 4次
2、“江”-江景、江水 12次
3、“花”-花景、花林 2次
4、“月”-月景
15次
5、“夜”-夜景、夜色 2次
初读思考
思考1:诗题为“春江花月夜”,核心意象是哪个? 月
思考2:这首诗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 以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思考3:找出“月”的行动轨迹线索 明月初升——月上中天——月渐西斜——月沉江海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月共潮生——春江月夜(景) 孤月轮空——人生思考(理) 楼月徘徊——思妇相思(情) 落月西斜——游子离愁(情)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 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 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春江花月夜》PPT完美版

诗人借助“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等诗句,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相思 之苦。
2024/1/24
诗中“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等句,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离别与相思 情感。
12
时光流逝与人生感慨
诗人通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问句,引发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
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等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 无奈。
18
05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
2024/1/24
19
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
春江月夜的景色描绘
诗人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将春江、 花林、明月、江水等自然元素巧妙地 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 春江月夜图。
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诗人在描绘景色的同时,将自己的离 情别绪、人生感慨融入其中,使得诗 歌的意境更为深远,给读者留下极大 的想象空间。
2024/1/24
以春江、花、月、夜 为背景,描绘了美景 和离情别绪
4
《春江花月夜》创作背景
唐代盛世,文化繁荣,诗歌创作 达到巅峰
作者在春江畔赏月,触景生情, 创作了这首长篇歌行诗
诗中融入了作者对美景的赞美、 对离别的感伤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2024/1/24
5
诗歌主题与意义
主题
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描绘了美景和离情别绪,情景交融,富有哲理意味。
24
朗诵技巧分享
声音控制
讲解如何运用声音的抑扬顿挫、 轻重缓急来表现诗歌的情感变化
。
2024/1/24
气息运用
指导如何调整呼吸,使朗诵更具表 现力和感染力。
肢体语言
探讨如何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 等辅助手段,增强朗诵的艺术效果 。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

深厚。
意
全 • 景物描写的主体
象
小 结
诗 • 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灵 • 哲理思考的凭借
魂 • 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
春 月下之景 江 花 月下之理 月 夜 月下之情
全诗小结
月色清凉 月色朦胧
画意
春江花月图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哲理
月下沉思图
诗情
思妇怀远图 游子思归图
感情基调 哀而不伤
月与人可亲不可近,恋人对月海 誓山盟;思妇对月牵挂丈夫;游子对 月思念亲人....孤独者视月为朋友,迷 茫者视月为希望,奋进者视月为信念。 人们根据月亮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 出现的各种变幻,赋予月亮千种情怀, 诗人为何如何钟情于月亮呢?或许, 他们认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 方可以看到同样的月亮,觉得月亮可 以超越时空,所谓“天涯共此时”, 就是这个道理。
“生”具有欣欣向荣的灵性、 活力,明月与潮共生,本身皎洁 ,又兼有大海的磅礴气势,赋予 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凸 现了明月随潮涌生的情状,极富 动感,有声(水)有色(月) ,景象壮 观,幽美邈远。
“生”后才能有下 一句月光闪耀千万里 远,又有哪一处春江 不在明月的朗照之 中?!呈现了万里阔 大的时空,同时,眼 界之大,胸襟之大, 有一种俯仰天地的宇 宙观。
何 滟海春 处 滟上江 春 随明潮 江 波月水 无 千共连 月 万潮海 明 里生平 。 ,。,
在江面上的一轮孤月,面对 江天一色的辽阔之境,产生了江 阔似海的感觉。海在这里是虚指, 增添了全诗恢弘的意境。
景
中
之 月
2、为什么用“生”不用“升”?
何 滟海春 处 滟上江 春 随明潮 江 波月水 无 千共连 月 万潮海 明 里生平 。 ,。,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

而又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都是在月光
下展现出来的。全诗以月升起,以月落结。开 篇八句点题:将春、江、花、月、夜逐字吐出; 最后八句收题:将春、江、花、月、夜逐字抹 倒收回。中间由景生情,转情换意,蝉联而下, 若断若续,缠绵悱恻,章法灵活而不紊乱。诗 情围绕着明月的初升、高悬、西斜、下 落的
过程而展开。
翻译 昨天晚上梦见花落在幽静的水潭,可怜春天已 过了一半却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 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
诗人用那些意象来烘托游子相思之情?
春梦,落花,流水,斜月四种伤情意象来烘托.
前后意象的变化: 春江——流春(春半) 花林——落次?
春 江 花 月 夜 月下之景
(1——8句)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画意
月下之思
(9——16)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哲理
诗情
月下之情
(17——36)
明月初升:
月上中天: 月渐西落: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托物寓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与“谁家今夜扁 舟子”白云与扁舟子的共同特点是什 么?
漂浮不定
“不胜”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 内心世界?
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肠之愁苦已 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
何处相思明月楼?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 ,不 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 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 -优秀课件

初读感悟,正音明情
滟 yàn 皎jiǎo 砧zhēn d碣jié
宛wǎn 浦pǔ 拂fú
霰xiàn 扁piān 斜xiá
思考: (1)春、江、花、月、夜五 个意象, 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围绕这个 意象梳理出诗的结构。 .(2)结合诗歌内容,划分诗歌层 次?
春 江 花 月 月 夜 落
月 斜
春江潮水连海平, 谁家今夜扁舟子, 月悬 海上明月共潮生。 何处相思明月楼? 滟滟随波千万里, 可怜楼上月徘徊, 何处春江无月明。 应照离人妆镜台。 月照 江流宛转绕芳甸, 玉户帘中卷不去, 月照花林皆似霰。 捣衣砧上拂还来。 空里流霜不觉飞, 此时相望不相闻, 汀上白沙看不见。 愿逐月华流照君。 月升 江天一色无纤尘, 鸿雁长飞光不度, 皎皎空中孤月轮。 鱼龙潜跃水成文。 江畔何人初见月, 昨夜闲潭梦落花, 江月何年初照人? 可怜春半不还家。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月年年望相似。 江潭落月复西斜。 不知江月待何人, 斜月沉沉藏海雾, 但见长江送流水。 碣石潇湘无限路。 白云一片去悠悠, 不知乘月几人归, 青枫浦上不胜愁。 落月摇情满江树。。
哲理
诗情
月下之情
(17——36)
写作特点
(一)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线索 (月升——月照——月悬——月斜——月落)。
(二)开头对春江花月夜景的描写,引 发了第二部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并由 此进一步对人生离情作抒写,诗情、画 意、哲理三者有机统一在月亮这一意象 中。
(三)融情于景,借“月徘徊”、“鱼龙”、“鸿雁”既是 情也是景;“落月”、“流水”等都是游 子思念的载体。为了让主人公的思念更深, 还从思妇的角度对面落笔,让人一种相思, 两处愁绪之感,加重离愁。) (四)感情基调:哀而不伤(“人生代代 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时相望 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

回顾全诗结构
春 江 花 月 夜 月下之景
(1——8句)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画意
月下之思
(9——16)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哲理
诗情
月下之情
(17——36)
小结
(一)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外在 线索(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随着月光的脚步依次描绘了潮水、波光、江 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 闺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 又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 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澈、宁 静。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含蓄。全 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 写,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全诗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 与生活画卷。这幅画卷体现出春江花 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感知全诗, 划分层次
春 江 花 月 夜 月下之景
(1——8句)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方法
吟诵 意象 想象与联想 明情
意境
• 什么是意境? •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 造和联缀所构成 的一种充满诗意 的艺术境界。是整体的,空灵的。 它突破和超越了具体的意象启发 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 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 的艺术空间。即“境生象外”。
春 江 花 月 夜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讨论:月的意蕴非常的丰富,单单是 本诗就表达了多种感情,结合诗句谈 谈都表达了那些感情?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皎皎空中孤月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

第二章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翻译
江流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 江流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 照耀着开满鲜花的树木就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发光。 照耀着开满鲜花的树木就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发光。月色 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察觉不到了, 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察觉不到了,白色的月光和白沙连 成一片,分不清彼此。 成一片,分不清彼此。 赏析 诗人用其生花妙笔,继续渲染春江月夜的神往之 诗人用其生花妙笔, 江水宛然前行,流到了一个芳草萋萋、 处:看!江水宛然前行,流到了一个芳草萋萋、繁花满树 的幽处。接着,诗题中的“ 终于亮相了: 的幽处。接着,诗题中的“花”终于亮相了:但见月华洒 在花树上,朵朵花儿晶莹可爱。然后, 在花树上,朵朵花儿晶莹可爱。然后,诗人将镜头推向空 但见月色溶溶,月光如凝霜朦胧。 中,但见月色溶溶,月光如凝霜朦胧。镜头再转向江畔沙 银色沙滩和乳色月光融为一体,无法区分。 滩,银色沙滩和乳色月光融为一体,无法区分。
月
升起 —— 高照 —— 西斜 —— 坠落
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 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 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 江、花,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 统摄全诗。 统摄全诗。
为什么说“ 为什么说“月”是全诗的灵魂? 是全诗的灵魂?
全诗紧扣标题的春、 全诗紧扣标题的春、江、花、月、夜来写, 夜来写, 而又以月为中心, 而又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都是在月光 下展现出来的。全诗以月升起,以月落结。 下展现出来的。全诗以月升起,以月落结。开 篇八句点题:将春、 篇八句点题:将春、江、花、月、夜逐字吐出; 夜逐字吐出; 最后八句收题:将春、 最后八句收题:将春、江、花、月、夜逐字抹 倒收回。中间由景生情,转情换意,蝉联而下, 倒收回。中间由景生情,转情换意,蝉联而下, 若断若续,缠绵悱恻,章法灵活而不紊乱。 若断若续,缠绵悱恻,章法灵活而不紊乱。诗 情围绕着明月的初升、高悬、西斜、 情围绕着明月的初升、高悬、西斜、下 过程而展开。 过程而展开。 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情 感 意 象
隆隆的暮鼓声,徐徐上升的明月, 江风吹拂的微波,频频摇曳的花影, 水浸遥天的景象,悠闲自得的渔歌, 波涛拍岸的回声,橹桨划处的“欸乃”,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
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重点鉴赏:思考诗人是如何表现思 妇怀远之情的?
方法:鉴赏诗歌又称为“品诗”, 要品味意象,推敲炼字。好的诗 歌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 效果。
欸乃归舟
春江花月(景) 宇宙人生(理) 思妇游子(情)
完 美 融 合
【抒情层次】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 景物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 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古典诗歌中关于“月”的意象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空 间 意 象 时 时 间 间 意 意 象 象
三 李 洲 曙 中 光 学
春 江 花 月 夜
1、你听过这首乐曲吗? 2、请说说这段乐曲中都有哪些乐器演奏。
春江花月夜
简介
筝:弹拨乐器,木制,是一种很古老的乐
器,早在战国时已在秦国流行,所以历史上 又称“秦筝”,现称古筝。音色如行去流水般 悠扬清雅。
琵琶:弹拨乐器,木制,
原称“批把”,由演奏方式
归舟远去的幽静。
春江花月夜犹如一幅山水画卷,通过 换头合尾的创作手法,把多个画面有 机的结合在一起,乐曲动静结合,情 景交融,引人入胜。
【课后思考】
盛唐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一诗是 历来为人们广泛传颂的上乘之作,试与本 诗对照,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远,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3. 分析古典诗歌中的特定意象。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一首古典乐曲, 原是一首 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巧妙细腻的器乐组合,形象 地描绘了“夕阳”、“渔舟”、“暮鼓”、“花影” 等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 全曲有八部分组成:引子与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 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欸乃归舟、 尾声。
而得名。公元四世纪由西 域传入内地,在乐队中应 用相当广泛。
箫:吹管乐器,竹制。
直吹,六个音孔,音色
恬静,常演奏宁静、抒
情的旋律,又称洞箫。
二胡:拉弦乐器,又称
胡琴,木制,琴筒前蒙以
蛇皮。适宜表现深沉悲凉
的内容,也能表现气势壮
观的意境,是极具魅力的
民族乐器。
【学习要点】
1. 流畅诵读,感悟诗歌。 2. 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景、 情、理的完美融合。
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
哲理美 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 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 情感美 憬.
洄澜拍岸
春江月夜的美景 江畔月下的沉思
因月而起的情思
贯穿全文的是一“月”字,在诗中, 月已不再是月,而成了一种情感的 载体,这就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明月 情结。
曲式结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奏曲)
引子与主题
春 江 花 月 夜
江楼钟鼓 月上东山 花影层台 水深云际 渔歌唱晚 洄澜拍岸 欸乃归舟
尾声
六次变奏
尾声
【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 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 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
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格言 220、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21、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 222、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223、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224、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225、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226、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227、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228、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29、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23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3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232、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233、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234、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235、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236、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38、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239、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40、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爬 241、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242、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243、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244、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245、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246、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247、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248、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249、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250、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古今评说】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 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 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 大家”。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 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月夜的美景
江畔月下的沉思 因月而起的情思
看到这些幅画面,作者展开了怎样的思索?
对宇宙人生的思索,透露出生命有 限的感伤。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王羲之: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 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