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通论 古书注解1

合集下载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我国比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过注解。

今天我们要想比较顺利地读懂一部古书,一般都要参看旧注。

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如果不参看旧注甚至根本无法读懂。

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於汉代。

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於种种原因(如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於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郑玄对先秦的经书,像《周易》《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等书,都曾作过注解。

这些注解对我们了解先秦古籍非常有用,如果没有汉代学者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许多先秦古籍我们今天是很难读懂的。

到了唐代,距离汉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许多汉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於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例如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注:《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就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传、郑笺的“传”和“笺”,当时都各有特定的意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於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

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

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通论:古书的注解、训诂学常识⼀、古书的注解古书注解的发展1.注解古书的⼯作开始于汉代。

著名的注解家有:⽑亨、孔安国、马融、郑⽞等。

2.唐⼈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作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注解,如《史记》、《⽂选》。

3.宋代朱熹不受汉代学者的束缚,直接从正义⼊⼿。

4.清代学者的贡献(1)为古书作注解和考证⼯作:陈奂《诗⽑⽒传疏》、马瑞⾠《⽑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正义》、王先谦《庄⼦集解》、郭庆藩《庄⼦集释》。

(2)古籍校勘的⼯作(3)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字校订提出⾃⼰的看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等。

注解的任务1、注明出典。

如李善《⽂选》注。

2、划分段落,诠释⼤意。

3、阐明哲学思想。

如郭象注和成⽞英疏《庄⼦》。

传、笺、疏“传”指阐明经义。

如《⽑诗故训传》。

“笺”有补充与订正⽑传的意思,⼀⽅⾯对⽑传简略隐晦的地⽅加以阐明,另⼀⽅⾯把不同于⽑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郑⽞《六艺论》:“注诗宗⽑为主,⽑义若隐,略更表明。

如有不同,即下⼰意,使可识别也。

”作者不仅解释正⽂,还给前⼈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三经》及其注疏者集注:把前代各家的注选集在⼀起,再加上⾃⼰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注解常见的四种情况A、释词。

B、串讲。

把⼀句或⼏句连串起来讲解。

在串讲中附带注释了词义。

C、释词并串解。

前两种⽅式的同时使⽤。

D、通释全章⼤意。

常见训诂术语1.释义的术语⽈、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不仅⽤来释义,还⽤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论语·学⽽》:“有朋⾃远⽅来,不亦说乎?”郑⽞注:“同门⽈朋,同志⽈友。

”《尔雅·释天》:“⾕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馑。

”《尔雅·释器》:“⾻谓之切,象谓之磋,⽟谓之琢,⽯谓之谓:格式是“甲谓⼄也”。

被释词放于其前。

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般释特殊。

我 通论 古书注解4 注解类型 (1)

我 通论 古书注解4 注解类型 (1)

《老子故》,徐孚吉有《尔雅故》 。
传注体 传:《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传的本义是古代传递公文信件的驿车 和驿马,引申为“传通、传述”的意
思。
传注体
在秦汉之际,把儒家的“六经”
(易、诗、书、礼、乐、春秋)
称为“经”; 把解释“经”的著作叫做“传”。
传注体
孔颖达说:“传者,传通其义也。”
章句体 《汉书· 艺文志· 六艺略》:
《易经》有施氏、孟氏、梁丘氏《章句》; 《尚书》有《欧阳章句》、《大小夏侯章句》;
《春秋》有《公羊章句》、《谷梁章句》。
章句体
汉儒用章句讲经,大都支离繁琐,故 被斥为“章句小儒”。一般人“羞为 章句”,因此自汉以后,章句日渐亡
佚。今仅存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 不称“传”而称“注”。 但“注”也可以是对古书注解的通称,
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包括 毛传、郑笺。
章句体 章句,意思是“离章辨句”,即分析章
节句读的意思。
作为一种注释,“章句”除解释字词外,
还串讲文章大意。 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
故章句体兴于汉。
过解释才能明了,犹如水道堵塞,经过
灌注才能通畅,故称解释经文的为 “注”;如已灌注,仍不明畅,就要再
加以疏通,故对经文和注文的注释称之
义疏体
如《礼记》是郑玄注,孔颖达疏。 《庄子》是郭象注,成玄英疏。
义疏体
正义,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 一般是官修而成,采取“疏不破注”
的原则,即仅仅疏通旧注,而不改变
它包括集注、集传、集释等。
如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孟 子集注》、《诗集传》,郭庆藩的 《庄子集释》

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

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

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从汉代学者注经开始,其后魏晋南北朝各代,注解古书的范围都有所扩展。

唐人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工作之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了注解。

例如司马迁的《史记》,在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萧统的《文选》,在唐代就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这些注解,有的是以人名地名的考证和史实的考核为主,有的是以词语的出处和典故的来源的考证为主。

例如司马贞、张守节对《史记》所做的注解,都较多地集中在人名地名的考证和史实的考核之上。

这类古书的注解,有的在考核史实之中增补了许多后代难得的史料;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就有这个特点。

古代作家一般都喜欢引经据典,尤其是中古时期,引经据典几乎成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

因此,注解这些文学作品时,注明出典就成了注解家的首要任务。

李善《文选》注就几乎集中全力在注明出典方面,因此当时人们批评他的注解是“释事而忘义”(这个批评不一定完全正确,李善注解中的释义工作虽然做得比较少,但是他并不是完全不释义)。

试看他在扬雄《解嘲》中的一段注解:夫上世之士。

或解缚而相。

或释褐而傅。

左氏传曰。

齐鲍叔帅师来言曰。

子纠亲也。

请君讨之。

管召雠也。

请受而甘心焉。

乃杀子纠于生窦。

召忽死之。

管仲请囚。

鲍叔受之。

及堂阜而脱之。

归而以告曰。

管夷吾治於高奚。

使相可也。

公从之。

墨子曰。

傅说被褐带索。

庸筑傅严。

武丁得之。

举以为三公。

或倚夷门而笑。

应劭曰。

侯嬴也。

秦伐赵。

赵求救於魏。

无忌将百余人往过嬴。

嬴无所诫。

更还见嬴。

嬴笑之。

以谋告无忌。

韦昭曰。

笑人不知己也。

或横江潭而渔。

服虔曰。

渔父也。

或七十说而不遇。

应劭曰。

孔丘也。

已见东方朔答客难。

或立谈而封侯。

史记曰。

虞卿说赵孝成王。

再见。

为赵上卿。

故号为虞卿。

谯周曰。

食邑於虞也。

或枉千乘於陋巷。

吕氏春秋曰。

齐桓公见小臣稷。

一日三至。

弗得见。

从者曰。

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

一日三至而不得见。

亦可以止矣。

桓公曰。

不然。

士傲爵禄者固轻其主。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通论十七十八古书的注解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通论十七十八古书的注解

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重点:常用术语ps背课本P612下面的十三经注疏的作者由于时代久远,我们阅读古书,会碰到许多语言文字方面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一般可以通过参看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有古代人用文言文作的,也有现代人用现代汉语作的,相比较而言,后者要比前者少得多.而且,现代人要注解先秦古书,也离不开汉唐人的旧注。

所以,要读懂古书,必须参考古书的旧注,了解其体例,注解的方式以及它的局限性等等。

一、古书注解的概貌为什么要给古书作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言的发展变化,使得后人对古书中的一些话看不懂了,于是就要由专门研究的专家来作注.戴震在《尔雅文字考序》中说:“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矣.”就是这个意思。

系统地给古书作注,是从汉代开始的。

比如在汉代,《诗经》有三家的解说,即鲁之申培公、齐之辕固生和燕之韩婴,分别称为鲁诗、齐诗、韩诗。

后来又有毛亨作的传(称《毛诗》).孔安国曾给《尚书》作注;马融、郑玄都曾给许多儒家经典作过注;高诱给《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作注;王逸给《楚辞》作注。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经典在汉代几乎都有人作了注。

汉代的注解比较注重语言文字的解释和名物的说明,而且他们离先秦时代比较近,所以汉代的注解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汉代注解的古籍主要是儒家经典,到后来注解的范围逐步扩大,不仅先秦时的老庄著作有人作注,汉代的著作也有人作注了。

如在六朝时,有魏代的王弼注了《老子》,晋代的郭象注了《庄子》,三国时韦昭注了《国语》,刘宋时裴駰作了《史记集解》等等。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古籍整理也颇繁荣,如唐初著名学者孔颖达注《五经》,李善注《文选》,颜师古注《汉书》,都为后世所称道。

又如司马贞作《史记索引》,张守节作《史记正义》等。

一些“子书"(哲学著作)也有人作注,如杨倞作《荀子注》,尹知章有《管子注》等等.宋朝注释家中最有名的就是朱熹。

他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他的注释能吸取汉唐人的长处,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解释古书中的词句.他对《诗经》中《国风》一些诗的解释,能不受毛传的束缚,指出它们是爱情诗,比汉儒高明。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古代汉语》通论 [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第六章古书的注解我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化,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

但是,由于语⾔⽂字⽅⾯的隔阂,今⼈阅读前⼈的著作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

从汉代起,⼈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作。

古注是阅读古代⽂献、掌握古代⽂化知识的桥梁。

古注本⾝牵涉到体例、术语等诸多⽅⾯的问题,要利⽤古注,⾸先必须了解古注。

这⼀章,我们围绕古注主要讲古注的重要性、古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古注的分类、古注的体例、古注的内容、古注的风格和古注的术语等七个⽅⾯的问题。

⼀、古注的重要性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献产⽣的时代背景、⽂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

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的注释,我们不是⽆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例如:《左傅·隐公元年》:祭仲⽈:“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丈⽈堵,三堵⽈雉,⼀雉之墙长三丈,⾼⼀丈。

侯伯之城,⽅五⾥,径三百雉,故其⼤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雉墙的体积,⽽且知道了三百雉并⾮指诸侯国⾸都城墙的周长,⽽是指⾸都城墙⼀⾯的长度。

⼜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君⼦好逑。

”⽑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

逑,匹也。

⾔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宜为君⼦之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

⼥者,未嫁之称。

盖指⽂王之妃⼤姒为处⼦时⽽⾔也。

君⼦,则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根据《⽑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义项。

古注并⾮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不能盲⽬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步。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惊姜⽒。

古汉语通论古书注解

古汉语通论古书注解

第六章古书注解古书注解缘起及发展一、从汉代起,我国就开始了古书的注解工作。

1.例如,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对《孟子》一书作了注解,古书注解工作,在古代又称做为“训诂”。

汉代注解古书主要局限于儒家的著作,即所谓经书。

汉代较有影响的注解家如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高诱、王逸等。

隋唐时期的人又不大看得懂东汉时期所注解的古籍了。

2.于是,又开始对前人的注解再作注解,出现了一些新的注解方式。

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和订正毛传;疏:不仅解释经文,而且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也叫正义。

十三经注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到了宋代,学者们也做了不少的注解工作。

3.这时候,学者们往往利用注解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

宋代注解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朱熹。

朱熹注解的古书有:《周易本义》、《诗经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朱熹的注解能够吸收汉唐人诠释字句的长处,简洁明了平易可通,但是其中也有不少反映宋代理学思想的地方。

元代是游牧民族统治中原,文化事业相对落后,统治者不大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

4.因此,在这方面就显得逊色得多。

在古书注解方面影响较大的是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

到了清代,特别是乾隆、嘉庆年间,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古书注解家,他们几乎将此前所通行的古书都进行了整理注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十三经清人注疏》。

5.清代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功力比较深厚,风格与此前也不一样。

清代学者注解古书比较注重材料,从材料出发,实事求是,形成一种所谓的“朴学”精神,因此所注解的古书比较详实可信,而且人才辈出,成果累累。

他们不仅给古书作注,而且还对古籍进行校勘,纠正了古籍中不少错误。

二、古书注解的内容古书注解的内容大抵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词义解释。

2、疏通文意。

3、阐述语法。

4、分析篇章结构。

5、阐明修辞方式。

6、说明历史背景和典章制度。

三、古书注解的方法古书注解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形说义,即形训;二是因声求义,即声训;三是据文证义,即义训。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目的
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韵律和节奏,深入理解古文的意境和美感。
语法分析
定义
语法分析是对古汉语语法结构的研究,通过分析古书中的句子结构、 词序等特征,揭示古汉语的语法规律。
方法
运用语法学、语言学等学科知识,对古书中的句子结构、词序进行 归纳和分类。
目的
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语法结构,解决阅读中的句法障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宋代的注解
《四书章句集注》
对《大学》、《中庸》、《论 语》、《孟子》的注解,由朱熹
所著,主要解释义理和考据。
《资治通鉴音注》
对《资治通鉴》的注解,由司马 光所著,主要解释史实和地名。
《九经解》
对九部儒家经典的注解,由欧阳 修等所著,主要解释文义和考据。
明清的注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01
对四库全书的提要和评价,由纪晓岚等所著,主要评价书籍的
新技术的应用与影响
新技术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渐应用于古书注解领域。这些技术 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注解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古书注解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影响分析
新技术应用对古书注解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注解 的质量和效率,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便利;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也可能导 致一些传统方法的丧失,需要合理平衡新旧方法之间的关系。
方法
运用现代语言学、文献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古书中的字、 词进行语义、语音、语用等方面的分析。
目的
帮助读者理解古书中的语义,解决阅读中的语言障碍。
音韵研究
定义
音韵研究是对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通过分析古书中的韵脚、 声调等特征,揭示古汉语的音韵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风· 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
蓬。‛ 毛传:‚妇人,夫不在,无容饰。‛
3、分析句读 《左传· 僖公25年》:‚昔赵衰以壶飧
从径,馁而弗食。‛
《经典释文》:‚一读为‘以壶飧从’ 绝句,读‘径’为‘经’,连下为
句。‛
4、校勘文字 《诗 · 王风 · 扬之水》:‚彼其之子,
不与我戍申。‛
郑玄笺:‚其,或作记,或作已,读 声相似也。‛
声训实例
因声求义的方法,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萌芽。
如《周易· 说卦》:‚乾,健也。坤,顺也。
震,动也。坎,陷也。离,丽也。兑,说
也。‛《孟子· 藤文公上》:‚庠者养也,校 者教也,序者射也‛。这一类训诂,在当时 的文献正文里,已经屡见不鲜了。
声训实例
秦汉间《尔雅》和汉代《说文》、《方言》、
《释名》等训诂专著,多半都用这种训诂方法。
声训理论根据
比如‚人‛读作ren ,“狗‛读作gou ,这些都是 社会约定的结果。 关键在于‚约定俗成‛之后,语音与语义形成 的实际关系就不再是任意性的了,它已经有严 格的规定性。换句话说,‚约定‛之前,汉语 可以称‚天‛为‚地‛,呼‚牛‛为‚马‛, 但‚约定‛之后,‚上而清‛的只能叫‚天‛, 而不能叫‚地‛,有角的能叫‚牛‛,而不能 叫‚马‛。否则,别人就听不懂,就不能用语
5、阐述语法
《诗经 · 大雅 · 文王》:‚思皇多士。‛ 毛传:‚思,辞也。‛
正义:‚思,语辞,不为义。‛
—— 意为:‚思‛是语气词,没有实 际意义。
《礼记 · 表记》:‚不自大其事。‛ 孔疏:‚大谓夸大。‛ ——说明活用现象。
6、说明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段。
《诗经 · 周南 · 关雎》:‚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本义是‚解释古语‛或‚古语的解释‛。最初所谓‚诂‛ 或‚训诂‛主要是指词、句的解释,后来其范围逐渐扩 大,古书的各种解释(传、笺、章句、义疏等)都可以 包括在内;这就是说,用任何方式对古书上任何语言事 实加以解释说明,都可以叫做‚训诂‛。
训 诂 范 围
训诂的范围是广阔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
现略举如下:
声训具体作用
声训的具体作用有两种:
一是,推求语源
一是,说明通假
声训具体作用
前面所举的例子多半属于推求语源: 比如刘熙之所以在《释名· 释山》中把‚冢‛ 解释为‚肿‛,就是认为山顶是从平地肿起来
的,这就是‚冢‛的语源。因为声训有推求语
源的作用,所以有人称之为‚推源法‛。
声训具体作用
说明通假: 《诗经· 周南· 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 饥。‛毛传:‚调,朝也。‛
有两种情况:
一是语音不变,在一个词内增加新的义项; 一是语音稍变,由一个词派生出另一新词。
声训理论根据 声训
同时还说明,词的发展总是以声音为纽带的。 不论是词本身的词义系统或一组词组成的词族, 都由语音这一纽带联系着,词与词之间、义项 与义项之间不是一盘散沙,而是有它的系统性 的。 抓住声音这一线索,就可以探求出词的本义、 引申义、假借义以及命名的由来、所属词族等。 而就同义词族(同源词)来说,音同、音近或 音转的词,意义往往相通。这就是声训(因声 求义)的理论根据。
声训理论根据 声训
当一种语言形成之后,人们在创造新词时,是否
会撇开原有的音义关系,任意地取音表义呢?
不,人们不这样做,也不能这样做。因为语言作 为交际的工具不能有片刻的中断,所以人们在创 造新词时,必然利用原有的音义关系,迅速而大 量地创造新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 展、新事物不断出现的需要。
声训实例
(1) 用声母训本字,例如: 《尔雅· 释言》:‚讹,化也。‛ 《释名· 释形体》:‚帽,冒也。‛
声训实例
(2) 用本字训声母,例如: 《尔雅· 释言》:‚干,扞也。‛ 《说文· 古部》:‚古,故也。‛
《释名· 释形体》:‚眉,媚也。‛
声训实例
(3) 用声母相同的字相训,例如: 《尔雅· 释言》:‚葵,揆也。‛ 《释名· 释形体》:‚恭,拱也。‛
毛传:‚兴也。‛
《小雅· 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
于野。‛ 毛传:‚兴也。皋,泽也。言身隐而 名著也。‛
《诗 · 小雅 · 鹤鸣》:‚它山之石,可 以为错。‛ 毛传:‚错,石也,可以琢玉。举贤 用滞,则可以治国。‛
郑笺:‚它山喻异国。‛
7、申述篇章旨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孟子· 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
章句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之 本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 穷,则斯民集矣。‛
李善《文选注》:‚冯衍《显志赋》
曰:‘伏朱楼而四望,采三秀之英 华。’《孙卿子》:曰‘多暇日者, 其出入不远也。’‛边让《章华台 赋》:‘冀弥日以销忧。’
由此可见,所谓训诂,不仅涉及字义、
词义,而且涉及句意、章旨;不只涉及 语义,而且涉及语法、修辞;不仅有叙
述性的解释,还有评论性的说明。但是,
我们也应认识到,不管训诂的范围多广, 它毕竟是以词句意义的解释为核 心内容的。
训 诂 方 法
训诂方法之一
声训——因声求义的方法
声训定义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寻求语义。
具体地说,就是用音同、音近或音转的字
来解释词义。这是前代训诂学家常用的一 种训诂方法。
声训理论根据
为什么前人使用这样的方法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就要弄清语音和语
义的关系。
声训理论根据
在有声语言中,语音和语义是形式和内容 的关系,二者不可分离。 这是不是说同样的声音必然表示同样的意 义呢?不是。 语言形成之初,用什么样的声音表示什么 意义,是没有必然性的,尤其是汉语中的 字音与字义的关系,更是约定俗成的。
唐代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 周南· 关雎》的 疏中也对‚训、诂‛分别作了解释: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
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他还综合起来给‚训诂‛下了一个定义: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辩物之形貌,则解
释之意尽归于此。‛
事实上,在实际运用中,‚训‛和‚诂‛则是一回事, 是可以相互替代的。特别是汉代以后,‚训‛和‚诂‛ 逐渐合成一个复音词,就纯然是解释的意思了。训诂的
1、解释字义、词义。
《诗经· 卫风·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毛传:‚氓,民也;蚩蚩,敦厚之貌;布,币
也。‛
2、串讲文义。
《楚辞· 九歌· 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 王逸章句:‚言戎车相迫,车毂交错,长
兵不施,故用刀剑以相接击也。‛
《楚辞· 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王逸章句:‚淹,久也。代,更也。 序,次也。 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往秋 来,以次相代,言天时易过,人年易 老也。‛
古 书 注 解



什么是训诂 ?
训诂这个称呼很早就有,最初本是两个连用 的单音节词。 前人把它们分别加以解释,认为‚训‛和
‚诂‛意义是有差别的,但差别在哪里,各
家的说法略有不同。
《说文· 言部》: ‚训,说教也。‛ ‚诂,训故言也。‛
意思是说:
‚训‛是解释字词,用以教人; ‚诂‛是解释古代的语言。
尤其是《释名》,几乎全用声训。例如:
《释山》:‚山顶曰冢;冢,肿也,言肿起 也。‛ (同音相训)
《说文· 一部》:‚天,颠也。‛
《尔雅· 释言》:‚祺,吉也。‛
声训实例
《尔雅· 释诂》:‚迓,迎也。‛ 《说文· 上部》:‚旁,薄也。‛ (音转相训)
声训实例
声训有时还利用形声字的声符, 具体有三种方式:
8、说明典章制度。
《诗· 召南· 鹊巢》:‚之子于归,百两
御之。‛ 毛传:‚诸侯之子嫁于诸侯,送御皆 百乘。‛
9、引证史实、故事。 10、评论原文。 《资治通鉴》“外山崩,压贼且尽。‛ 胡三省注:‚死于城下者岂真贼哉!
侯景驱民以攻城 …… 积死于城下者得
非梁之赤子乎!‛
11、诠释成语典故
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 聊暇日以销忧。‛
声训理论根据 声训
就汉语来讲,人们总是通过联想,在原有词 语的基础上有相同的或相近的语音形式表示 一组关系密切、特点相似的新概念。如用 ‚长江‛的‚江‛表示一切江。 用‚风‛表示自然界的风,表示某种通行于 社会上的思想行为的风。
声训理论根据 声训
以上情况表明,人们通过联想造词,引起词义
的引申和发展。引申和发展的结果在语音方面
声训具体作用
说明通假: 《管子· 轻重丁》:‚今齐西之粟,釜百泉。‛ 注:‚泉,钱也。‛
——古代货币原名为‚泉‛,后来才叫
‚钱‛。‚钱‛本来是农具,就是现在所用的
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