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体育学的学科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休闲体育概论第一章ppt课件

休闲体育概论第一章ppt课件
休闲体育概论
完整版ppt课件
1
第一章 绪 论
• 休闲?
• 首先,我们从字义的角度进行考察。“休”在《康熙字典》和 《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倚木而休。” 《诗·商颂·长发》中释“休” 为吉庆、美善、福禄。“何天之 休”。“闲”,通常引申为范围。多指道德、法度。《论语·子 张》:“大德不逾闲。”其次,有限制、约束之意。《易·家 人》:“闲有家。”“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 与安宁的意思。从词意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 涵。因而,它不同于“闲暇”、“空闲”、“消闲”。这个颇 具哲学意味的象喻,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 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人倚木而 休,使精神的休整和身体的颐养活动得以充分的进行,使人与 自然浑为一体,赋予生命以真、善、美,具有了价值意义。
完整版ppt课件
18
• 三、休闲体育的发展方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体育先进国家的许多
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不断传入我国,我们从整个 社会的发展趋势中体验到了体育发展的脉搏。而作为 一种文化范畴的娱乐体育发展到今天,已得到世人的 认可,其追求的健身、健心、娱乐、医疗、康复、消 遣等目标,越来越受到中国人的追捧。
• 在中国,古人以为,宁静能容纳百川,当内心宁静时, 感知事物的能力特别的敏锐和细腻。
• 现代学者关于休闲的阐释分为 从时间、社会活动、存在方式和心态四个方面。
完整版ppt课件
7
三、休闲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闲暇 闲暇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是休闲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二、闲暇率 闲暇率=闲暇时数/时间禀赋*100%
完整版ppt课件
3
•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治学》一书中曾提出这样一个 命题:“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that

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休闲体育专业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休闲需求为核心,培养具备休闲运动策划、组织管理、健身训练和体育保健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文将从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一、专业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体育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体育知识,能够熟练运用体育科学理论指导休闲体育工作实践。

2.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独立组织、策划和管理各类休闲体育活动。

3.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指导能力,能够进行健身训练和体育保健指导。

4.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现代休闲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二、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1)通识基础课程:包括语言、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体育理论课程:包括体育学概论、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保健学等,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

(3)专业课程:包括休闲体育导论、休闲体育组织管理、休闲体育活动策划与实施、休闲体育设施与设备管理、健身运动训练、体育保健理论与实践等,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选修课程:包括文化体育、休闲体育与旅游、体育营销、体育法规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实践环节(1)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参与体育馆、健身俱乐部、休闲中心等单位的实习实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2)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休闲体育活动,了解社会休闲体育需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3)学术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学科建设1.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既要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2.实验室建设:建立现代化的休闲体育实验室,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3.学科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学科的学术影响力。

休闲体育教育的特点

休闲体育教育的特点

休闲体育教育的特点
休闲体育教育的特点
休闲体育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大众健康水平和增强体育训练、竞赛和观赏精神的特殊学习项目。

它以发展参与者身体、精神和社会情感能力为目标,专注于社会健康与居民活动、身心健康素质和能力,促进大众体育发展。

休闲体育教育有其特有的特点:
一,强调实际性。

休闲体育以肌肉发力、技术操作、心理调节等实际技能为重点,重视实践,推动学习者形成本职实践能力。

二,重视社会性。

休闲体育教育注重社会交往、俱乐部活动、团队协作等社会交往,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参与、全面发展。

三,重视兴趣性。

休闲体育不仅通过理论、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还推动学习者开发自己的爱好,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

四,关注创新性。

休闲体育教育既参照竞赛和传统的标准,又以创新的方式推动体育发展,吸收和迁移最新的体育事态。

总之,休闲体育教育丰富多彩、兼顾肌肉发力技术、心理素质和社会交往,是一种综合性的体育教育。

只有通过休闲体育教育,我们可以有效提升身心健康,追求更加全面健康的人生。

【休闲学休闲的历史与现状】

【休闲学休闲的历史与现状】

二、中古:寄情山水的田园休闲
竹 林 七 贤 图
休闲文化与宗教思想的这种互相渗透让人生在山水中超脱,放灵魂于自然 中净化,迸发出浓郁的思辨哲理、宗教色彩。山水与寺庙一体,园林与人 性相谐,自然和空门同归,汇成了当时特有的田园隐逸化的休闲主流。
三、中世:文化融通的艺术休闲
白 居 易
琵 琶 行
鉴 真 东 渡
五、近代休闲:休闲的飞跃
美国近代钢铁大王卡耐基漫画
19世纪末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广告
工业革命以后,城市人口的集中、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劳动者的出现 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等,使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区分更加明显。社会 制造了一小部分既有钱又有闲的“有闲阶级”,也制造出了一个工人阶级。 近代休闲的价值更多地在于保证生产劳动持续地进行,劳动成为近代社会的 日常文化,劳动文化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各种与生产相关行为的相应社会价值。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休闲都是寻求“真”、“善”、“美”的过程。
(二)休闲形态的同一性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 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庄子·内篇·齐物论》
西方人休闲生活的群体性特征就更加明显, 几乎很难找得出哪一种休闲生活不是在群体 活动中实现的。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受到东方人的认同,而儒释道精神也成为西 方学者的研究对象。东西方不断去“异”求“和”,对休闲的观念 和方式也在互相学习中改变与发展。
休闲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部分:理解休闲
• 休闲与休闲学概述
• 休闲发展史
• 休闲环境
Company Logo
让生活变得更纯粹,让生命更加美好
休闲发展史
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休闲史。
第一节:西方休闲发展史

我国体育训练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分析

我国体育训练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分析

255我国体育训练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分析陈力克 沈阳师范大学摘要:运动训练学作为体育专业的一门附属学科,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基础,也是培养我国体育人才的关键。

随着近年来运动训练学科的发展,在运动训练事业和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运动训练学科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本文对我国运动训练学进行研究,以促进运动训练学学科的良性发展,分析学科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体育;训练学科;发展;趋势分析运动训练学是体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专业训练内容侧重于对体育运动和运动训练方法与理论的研究,致力于充分发挥体育活动对增强人们身心健康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参加体育锻炼,收获体育锻炼对身体的积极影响。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体育的地位日益提高,其责任也日益强化。

基于此,我国运动训练学科的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为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我国运动训练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阐明我国运动训练学未来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对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提出一些优化建议,为我国运动训练学科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一、我国体育训练学科未来发展的特性(一)体育训练学科的基本特点体育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

从狭义上讲,体育不仅限于学校体育。

同时,体育锻炼与体育锻炼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这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意识层面。

但在体育训练中,最常见、最大的活动是学校体育和体育运动。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反映了一种互动关系[1]。

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的基本特征是其突出的实用价值。

在本学科中,任何相关的专业体育训练都是在训练者(或指导员)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计划进行的,即本学科主体(客体)的学习和锻炼过程。

在体育学科中,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向学生传授传统体育技术和知识,这是促使学生系统地开展体育锻炼、保健、保健和体育锻炼的主要手段,帮助学生养成体育习惯,这些特点使体育锻炼不同于其他体育形式。

(二)我国体育训练学科未来发展的特性我国体育训练学未来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相对独立,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决定了该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

基于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

基于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

基于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作者:高慧妮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6年第24期高慧妮(湖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湖北咸宁437100)摘要:以湖北科技学院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个人访谈法、专家访谈法,结合湖北省乃至全国休闲体育发展现状,论证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必要性,在必要性的前提下,从教学资源以及咸宁市的相关休闲资源论述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可行性,为拟开设休闲体育专业在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相关论证。

关键词:湖北科技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必要性;可行性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6.24.026*基金项目:湖北科技学院教研课题“湖北科技学院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项目编号:2014-XC-026)收稿日期:2016-11-150引言随着休闲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高素质的休闲体育的指导人才。

因此,各个普通院校的体育系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和需要,都先后开设了休闲体育专业,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已有33个,湖北省也已有4个高校开设休闲体育专业。

湖北科技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尚未开设此专业。

文章将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要开设这个专业、是否具备这样的办学条件。

以及探讨未来如何开设该专业。

为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开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为该专业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研究结果与分析1.1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2007年武汉体育学院和广州体育学院在首次获批开设休闲体育专业。

其中在2012年是获批最多的一年共有12所。

目前,国内有33所高校已经设置了休闲体育专业。

从2009年以前获批的8所高校新设立的休闲体育专业所在的二级院系建设的情况来看,休闲体育专业同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管理专业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在当前的休闲体育教育中,所有的休闲体育专业都将休闲体育理论和休闲体育项目作为基础主干课程,但是各个院校休闲体育专业所开设的休闲体育项目都不尽相同,各具特色。

休闲体育学专业培养方案

休闲体育学专业培养方案

休闲体育学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掌握休闲体育学科核心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学术素养,能够理解和分析休闲体育的相关问题。

2.具备良好的休闲体育实践技能,能够熟练运用休闲体育的相关技术和方法,组织和开展休闲体育活动。

3.具备休闲体育组织管理的能力,能够在休闲体育组织和相关机构从事管理和指导工作。

4.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休闲体育项目。

5.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休闲体育领域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培养内容1.基础理论课程:休闲体育学概论、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基础、运动社会学等。

2.专业技术课程:休闲体育运动组织与管理、休闲体育活动策划与实施、休闲体育健康管理、休闲旅游学、体育社交学、体育产业发展等。

3.实践教学:休闲体育实习、社区休闲体育项目开发实训、休闲旅游实地考察等。

4.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如休闲体育舞蹈、休闲体育器械操、体育心理辅导、休闲户外活动等。

三、实践教学安排1.学生在大二暑期进行休闲体育实习,通过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组织和管理工作,提升实践能力。

2.大三下学期安排社区休闲体育项目开发实训,学生自行策划并组织实施一个社区休闲体育项目,锻炼团队合作和管理能力。

3.大四下学期进行休闲旅游实地考察,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休闲旅游的相关情况,培养对于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能力。

四、实践教学指导1.分配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定期开展指导性讲座和经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2.设立实践教学考核,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项目成果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

3.与相关休闲体育机构合作,促进实践教学的实施和学生的实践机会。

五、教学资源与条件1.建立休闲体育学实验室,配备先进的休闲体育设备和器材,提供学生实践技能培训和实验教学。

2.与社区和休闲体育机构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3.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休闲体育实践活动和比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竞技水平。

浅谈学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结合

浅谈学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结合

浅谈学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结合摘要: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健康第一”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

休闲体育已逐渐成为体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为促进学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协调发展,有必要探讨学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结合。

关键词:休闲体育学校体育结合兴趣1、前言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的单一功能逐步向健身、健心、体育娱乐、交际、终身体育等多元化发展。

以素质教教育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模式已经满足不了高科技迅猛发展生活下的现代青少年的体育需求。

休闲体育因为具有时尚感和趣味性,更能满足青少年的体育需要,相比传统学校体育,有更高的学习价值及发展前景。

不但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体能和运动技能等个体差异,更适合于学生的年龄、性别、身心发展特征和生活经验、思想认识、情趣及知识技能基础,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健康、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和保持,使学生都能喜爱、乐意参与。

并且它不同于传统的竞技运动,简便易学,对练习者本身的条件无太高要求,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快乐和喜悦。

所以,将新兴的时尚运动大胆引进学校体育教学,符合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符合以人为的要求,将成为教改的一个必然趋势。

2、学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内涵学校体育并不是单纯的体育或竞技运动,它是在教育的前提下,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综合体,既有体育又有竞技教育。

从其本质意义上看,即有增强体质又有娱乐,还包括二者的交叉环节——娱乐健身。

休闲体育是指在相对自由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条件下,人们自愿选择并从事的各种形式体育活动的统称,休闲体育强调回归自然,身心放松,注重参与活动的自由和乐趣。

从本质上看两者的指导思想是相通的,都是为了娱乐健身。

3、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分析3.1 现阶段学校体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学校体育作为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虽然素质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核心,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很多学校还是沿袭了过去的传统体育模式和理念,体育课还是只注重身体的运动,一提到体育课就给人的感觉是累和脏,完全没有考虑现在青少年要注重脑力与体力的结合,追求时尚和潮流的他们更乐于去参与当今流行的富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过去那些乏味的跑跳投掷丝毫吸引不了他们,而且过去那种逼迫学生通过体育课锻炼的方式更是让学生们反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4卷第1期2010年1月武汉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l.44No.1J an.2010收稿日期:2009209227;修回日期:2009211226基金项目: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项目(DL A080202)。

作者简介:梁利民(19562),男,江西吉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休闲体育学的学科形成与发展梁利民(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与管理系,广东广州510500)摘 要:从一个特定的学科发展角度,对休闲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探索。

休闲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休闲学与体育学互动的结果。

休闲体育学首先是体育学,是从休闲学的视角和高度展开的体育学。

同时,该研究试图通过对休闲体育学的理论基础与构架的阐述,给人们提供一种关于休闲的体育的系统理解。

关键词:休闲体育学;休闲学;体育学;学科发展中图分类号:G 80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0X (2010)0120056204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eisure sports studiesL IAN G Li 2min(Dept.of Leisure Sports &Management ,Guangzhou Inst.Of P.E.,Guangzhou510500,China )Abstract :In t his research ,t he formation and develop ment of leisure sport s st udies as a discipline isshown ,which is resulted from t he mut ual p romotio n of leisure st udies and sport s st udies.Leisure sport s st udies are at first sport s st udies.And t he related t heoretical basis is f urt her discussed.K ey w ords :leisure sport s st udies ;leisure sport s ;sport s st udies ;discipline develop ment “体育科学体系是一个开放体系,而不是一个封闭体系。

随着现代科学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必将有更多的新学科不断诞生。

从而进一步完善体育科学的体系。

”[1]所谓“学科”,系指旨在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的必要的教学内容的系统归纳。

学科起源于古希腊的七艺(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音乐、几何、天文学)和我国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8~19世纪近代科学引进学校以来,形成了同科学、技术、艺术等领域相应的学科,体育伴随着诸如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音乐等学科专业进入学校教育。

德国波库大学黑克豪森(H.Heckhausen )认为,所有学科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加快或减缓学科发展速度的历史偶然性并不仅仅取决于各科研题材的内在逻辑,学科还受到它们以外那些不断变化着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公众舆论、社会文化价值、政治思想和经济状况等。

对此,我国学者陈燮君亦认为,一门学科的创生应是时代精神孕育的结果,是学科之林整合的结晶[2]。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使体育学术界和科学研究发生巨大变化,有力地促进我国整个体育科学体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并逐渐完成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的一体化进程,形成一些新的体育学科。

例如休闲体育就属于这种学科或新的体育形式。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最高父系统学科门(也称学科门类)共有12个: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

学科门下设一级学科,若干个一级学科组成一个学科门;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若干个二级学科组成一个一级学科;有些二级学科下设三级学科,若干个三级学科组成一个二级学科。

一般而言,在本科学科分类中,二级学科通常称作专业。

因此,在大学,人们时常会把学科与专业并用成“学科专业”,以此为据,休闲体育、社会体育等二级学科组成了体育学(一级学科),而体育学则归属在教育学门下。

随着2006年广州体院和武汉体院申办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2007年新生入学,2008年上海体院、首都体院、沈阳体院也获得该专业的招生权,同年招收了第一批学生。

这是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不断发展的又一次新的具体体现。

休闲体育专业(二级学科)由此也获得了法理上的确认,并在现有学科专业体制中找到其应有位置。

第1期梁利民:休闲体育学的学科形成与发展1 休闲学、体育学和休闲体育学休闲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专业的形成,既离不开体育学又离不开休闲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休闲学与体育学互动的结果。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休闲体育学的形成,既是一门体育学的分支学科,又与休闲学的发展相联系。

所以,要了解休闲体育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就必须了解休闲学和体育学的相对独立和相互交流、交叉和对话的过程。

从思想史的角度讨论休闲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渊源和学科形成、演变过程是十分有意思的。

当人们在追溯休闲思想和体育思想时,发现休闲学和体育学的渊源均十分久远,但论及学科,历史并不悠久。

一般认为,现代休闲学的诞生(以凡勃伦(Thorst2 ein Veblen)发表《有闲阶级论》的1899年为标志)距今不过100多年,而体育学作为相对年轻的一门学科,则在20世纪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两个相对独立学科的成熟,为其相互交叉和对话提供了基础。

不仅如此,从理论和方法论上看,这两个学科也具有交叉和对话的基础。

首先,休闲学和体育学的发展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都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要求的统一的科学方法论立场出发,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认识问题。

马克思曾写到:“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3]人正是由大量“需要”的激励而生活着和运动着。

任何社会现象和生命现象,无不以社会的需要和人的需要作为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休闲体育学的兴起和发展就是在人的新的生活需求不断产生、发展和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前进的,体育进入人的休闲生活,一方面,增加了人们生活容量和内涵,提升了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另一方面,也使体育在凸显其强身健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的同时,融入更为深刻的人文内涵,展现更为广阔的发展远景,彰显更为鲜明的时代发展特征。

诚然,休闲学是以人们的休闲行为和休闲现象为研究对象,对闲暇时间、休闲、个人休闲行为、休闲与社会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休闲行为的一般规律以及提高休闲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但在思想史上,并不乏休闲学家对“体育”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构成了“体育”的休闲学研究。

例如,1955年,荷兰著名学者约翰・赫伊津哈(John Huizingga)从哲学的视角,围绕“人、游戏者”这一主题对历史与流行的观念进行探讨,发现游戏作为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游戏不仅是人类文化的开端,也是生活与文化的中心,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边缘内容。

他指出,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创造力,游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4]。

为此,他的这部名为《游戏的人》的著作,被称为是休闲学领域的经典作之一,同时也被美国体育哲学家米切尔・诺法克誉为体育学研究著作中最有影响的经典著作之一。

1980年,法国学者罗歇・苏(Roger Sue)在其所著《休闲》一书中,就将人的休闲实践活动分为四大类:身体娱乐、实用娱乐、文化娱乐、社会娱乐,而体育休闲是身体活动的较高阶段,并对此命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论证[5]。

综上,早期以及现代休闲学领域的学者们有着丰富的休闲体育学思想,这些思想的许多方面构成了后来休闲体育学研究的思想源头。

体育学是以人们的体育行为和体育现象为研究对象,对人们在身体运动过程中的技术、技能教育、娱乐教育、军事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体育与社会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以及提高人们的体质水平和生活的满意度。

体育学开始其对于“休闲”问题的兴趣和相应的研究则主要是在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第三次产业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促进了诸如工作、休闲结构和日常生活的其它方面的基本改变和更大需要,在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中,伴随现代社会中科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相继向生活世界回归的思潮中出现的,并逐渐完成其自身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这一重要转向。

在这一较为漫长的前后时间里,艾丁顿(Edginton)、贝那斯(Baines)、海顿(Haydon)以及中国的方万邦这些体育学者有关“休闲或生活”问题的研究,奠定了休闲体育学的思想基础。

在中国,休闲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正式形成是在本世纪初的这几年里。

然而,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一些研究可以被视作休闲体育学的研究,值得一提的著名学者有:卢元镇、饶纪乐、刘德佩、程志理等,他们对于休闲体育学问题的研究,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休闲体育学研究崛起的基础。

今天,明确以休闲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有关体育的问题,并有着独特的休闲学视野的休闲体育学研究无疑是卢峰在其完成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项目《休闲体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的基础上主编的《休闲体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一书[6],许宗祥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小康社会休闲体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主编的《休闲体育概论》等系列丛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7],胡小明编著的《体育休闲论》(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8]。

75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第44卷上述研究成果的发表不仅标志着系统的休闲体育学研究的开端,而且为休闲体育学学科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休闲体育学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 休闲体育学研究兴起和发展的原因2.1 现实需要一般来说,任何一项社会文化现象(含体育),或者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均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需要分不开。

休闲体育的兴起也不例外。

事实上,现实需要一直是休闲体育研究的动力所在。

在我国,休闲体育研究之所以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引人注目,主要也在于现实的需要。

2.1.1 发展休闲体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今天,当我国逐渐步入小康社会时,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成为小康社会经济实力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鲜明象征,对我国大众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在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特征,也是体育自身发展的新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