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部分地市人口统计
全国各省地市、区县、乡镇、人口数统计

12
汉中市
371
11
商洛市
236
7
铜川市
82
4
渭南市
528
11
西安市
550
11
咸阳市
494
14
延安市
198
13
榆林市
325
12
陕西省 汇总
3443
105
上海市 上海市
1399
18
上海市 汇总
1399
18
阿坝
四川省
+H116:H1 36+H116:
83
13
H136州
巴中市
357
4
濮阳市
363
6
55
成都市
张家口市 562
17
河北省 汇总
6811
167
河南省 安阳市
525
9
鹤壁市
143
5
济源市
64
1
焦作市
331
10
开封市
467
9
洛阳市
625
15
漯河市
257
5
54 86 90 36 48 62
932
67 203 89 75 165 183
108
136 154
1180
23
223
246
326 174 216 229 106
抚州市 赣州市 吉安市
人口数 350 486 455 514 785 577 501 433 522 878 798 451 267
7017
365 796 439
6405
103
1161
景德镇市 148
安徽各区县街道人口数据表

3.69 3.44 4.84 3.56 4.44 4.71 3.63
1.83 1.55 0.35 0.35 2.26 2.36
10.29 12.93 8.68 2.21
2.3 2.49 4.03 3.24 2.45 2.25 5.51 4.21 10.44
13.18 13.51 17.49 10.56 13.86 14.02 12.27
9.75 9.09 18.08 21.38 26.72 17.07 12.81 17.3 36.67 14.43 11.2
杜集区 10.74
52.2 55.4 53.5 29
33.5 28.2
32.9 26.9 62.9 68.9 82 45.2 40.7 55.3 106.7 51.1 34.8
34.4
梅城镇 华阳镇 晋熙镇 德宽路街道 玉琳路街道 龙山路街道 菱湖街道 集贤路街道 石化路街道 花亭路街道 天堂镇 大桥街道 菱北街道
天长街道 府城镇 定城镇 新安镇 襄河镇 明光街道 濉溪镇
杨庄街道 临海童街道 百善街道 任楼街道 高岳街道 矿山集街道
3.08 3.47 2.75 0.89 0.95 1.01 1.36 1.14
安庆
48.8 39.9 19.3 68.6
61.4
62.4 27
历阳镇 环峰镇 博望镇 龙腾街道 文昌街道 龙眠街道 石牌镇 高河镇 孚玉镇 宜城路街道 新河路街道 华中路街道 人民路街道 孝肃路街道
4.9 3.49 2.35 0.71 1.91 2.55 2.18 2.58 3.24 0.77 1.06 1.35 1.11 0.74
城市
芜湖
各区
鸠江区
安徽省人口数据统计

人口老龄化
年份
老年系数 (%)
年龄中位数 (岁)
2019 8.10
31.08
2019 9.03
34.16
2019 10.72
35.86
2019 10.23
36.36
2019 11.41
38.83
从两个图中可以直接看出老年 系数及年龄中位数在近十年来 看基本上处于上升趋势,老龄 化程度一直在加强。由于计划 生育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安 徽同全国各省一样逐渐进入了 老龄化。人口进入老龄化,无 疑就预示着无论是劳动力以及 经济各方面都要面临着各种挑 战。政府必须做好应对准备。
义。
6600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6500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它是表示世界
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 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世界上的陆地面积为14800万平方 千米,以世界50亿人口计,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3人。
年份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2019年 478
2019年 483
2009年 487
2019年 489
2019年 493
中国其他各省人口密度
陕 安西徽 河南
辽河 宁北 湖北
山 天东 津 福 建北 京
广东 浙江
江苏
0
500
1000
1500
2000
( 人 / 平方 千米)
2500
3000
安徽 陕西 河南 辽宁 河北 湖北 天津 山东 福建 北京 广东 上海 浙江 江苏
※性别比,指男性人口对女性人口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具 体地,是以女性人口数为100时与其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所 形成的比例关系。
安徽省各地市籍贯地、出生地行政区划编码表

安徽省各地市籍贯地、出生地行政区划编码表行政区划编码是国家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对各级行政区进行的数字编码。
对于安徽省来说,了解各地市的行政区划编码对于户籍管理、人口统计、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安徽省各地市籍贯地、出生地的行政区划编码详细介绍。
合肥市,行政区划编码为 340100。
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其下辖 4 个区、4 个县、1 个县级市。
包河区编码为 340111,庐阳区编码为 340103,蜀山区编码为 340104,瑶海区编码为 340102。
肥东县编码为 340122,肥西县编码为 340123,长丰县编码为 340121,庐江县编码为 340124。
巢湖市作为县级市,编码为340181。
芜湖市,编码是 340200。
它地处长江三角洲西南部,是华东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镜湖区编码为 340202,弋江区编码为 340203,鸠江区编码为 340207,三山区编码为 340208。
芜湖县编码为 340221,繁昌县编码为 340222,南陵县编码为 340223,无为市编码为 340281。
蚌埠市,编码为 340300。
它是安徽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龙子湖区编码为 340302,蚌山区编码为 340303,禹会区编码为 340304,淮上区编码为 340311。
怀远县编码为 340321,五河县编码为 340322,固镇县编码为 340323。
淮南市,编码是 340400。
它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能源之都。
大通区编码为 340402,田家庵区编码为 340403,谢家集区编码为 340404,八公山区编码为 340405,潘集区编码为 340406。
凤台县编码为 340421。
马鞍山市,编码为 340500。
它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中国诗歌之城。
花山区编码为 340503,雨山区编码为 340504,博望区编码为 340506。
滁州人口普查数据解读(仅供参考)

滁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解读于2010年11月1日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过去的十年中,我市人口数量和质量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人口素质和城镇化水平提升明显。
1、常住人口减少,户籍人口增加。
2010年,全市普查常住人口为393.8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减少了6.4万人,下降1.6%,年平均下降0.16 %。
十年间全国常住人口增长5.84%,年均增长0.57%,而全省常住人口下降0.6%,年平均下降0.06 %。
省人普办分析全省常住人口略有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安徽省到省外务工人数日益增多,我市是全省外出务工略大的市,普查时我市净流出到市外半年以上人数近60万人。
全市普查登记户籍人口为453.4万人,比2000年增加31.1万人,增长7.4%,年平均增长0.71%。
2、家庭户数增多,户均规模缩小。
2010年,全市普查常住人口中有家庭户 120.4万户,家庭户人口378.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3.14人,与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家庭户增加9.8万户,户均规模减少0.43人。
与全省相比,我市户均规模下降幅度大0.01。
家庭户规模趋于缩小,其原因主要是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以及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
3、总人口性别比下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200.0万人,占50.78%;女性人口193.8万人,占49.22%。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5.41下降为103.16,比全省的103.39低0.23,比全国的105.20低2.04。
性别比下降,主要原因是流入和流出人口以男性为主,而我市是人口流出较大的市,流向市外人口性别比居高,为128。
4、少年儿童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67.8万人,占17.20% ;15-64岁人口283.7万人,占72.05%;65岁及以上人口为42.3万人,占10.75%。
安徽省宿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安徽省宿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宿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宿州市统计局2011年5月25日根据国务院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我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在市政府和各县、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全市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为5352924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人口相比,十年共减少163499人,下降3.0%,年平均下降0.3%。
全市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638923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人口相比,十年共增加632040人,增长11.0%,年平均增长1.05%。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1307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55022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353550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280160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404人上升为398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6547人上升为1027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6832人上升为4396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5337人下降为23915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为462250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06681人,文盲率[5]由14.38%下降为8.64%,下降5.74个百分点。
六、常住人口地区分布注释:[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安徽省各城市人口排名最新版(安徽)

安徽省各城市人口排名最新版(安徽)序号全国位次城市名人口数1、 33 阜阳市 760万2、 67 合肥市 570.2万3、 69 六安市 561.2万4、 81 宿州市 535.3万5、 82 安庆市 531.1万6、 92 亳州市 485.1万7、 130 滁州市 393.8万8、 133 巢湖市 387.3万9、 171 蚌埠市 316.4万10、 215 宣城市 253.3万11、 229 淮南市 233.4万12、 235 芜湖市 226.3万13、 245 淮北市 211.4万14、 276 池州市 140.3万15、 280 马鞍山市 136.6万16、 281 黄山市 135.9万17、 309 铜陵市 72.4万(数据来源:安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安徽各地人口数(星报整理)序号城市名常住人口户籍人口1、阜阳市 771.6万 1053.2万2、合肥市 761.1万 711.5万3、六安市 568.3万 716.7万4、宿州市 543.1万 641.93万5、安庆市 621.66万6、亳州市 495万 632.9万7、滁州市 394.5万8、蚌埠市 322.00万 366.60万9、宣城市 256.3万 280.2万10、淮南市 235.7万 243.3万11、芜湖市 384.54万12、马鞍山市 220.8万 228.4万13、淮北市 214.2万 214.5万14、池州市 142.23万 161.91万15、黄山市 135.6万 147.42万16、铜陵市 74.23万(数据来源:根据各地2013年统计公告整理)。
安徽各市常住人口(第六次人口普查)

安徽各市常住人口(第六次人口普查)1、全省常住人口、户籍人口这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减少35.9万人,下降0.6%,年平均下降0.06 %。
十年来我省常住人口略有下降的原因是:常住人口不包括到省外半年以上的户籍人口。
近年来我省户籍人口中到省外务工人数日益增多,普查时我省净流出到省外半年以上人数为911.9万人。
普查登记时全省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616.7万人,增长9.9%,年平均增长0.95%。
3、性别构成这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024.6万人,占50.83%;女性人口为2925.5万人,占49.17%。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6.61下降为103.39。
性别比下降,主要原因是我省流往省外半年以上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
5、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这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为398.5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41.0万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261.9万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662.9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297人上升为6697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7625人上升为10774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2780人上升为38014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342人下降为27948人。
全省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496.5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05.7万人,总人口文盲率由10.06%下降为 8.34%,下降1.72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