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重点总结范文

合集下载

药理期末总结

药理期末总结

药理期末总结药理学是药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在体内的活动过程以及药理学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关系。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通过系统地学习了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深入了解了不同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在此总结中,我将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进一步巩固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药物的分类药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别,比如按照药物的化学结构分类、按照药物的作用部位和靶点分类等。

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分类,可以将药物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别,如酸类药物、碱类药物、酯类药物、胺类药物等。

不同类别的药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药理效应,因此在临床应用中有着不同的用途。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特定分子相互作用,使其发挥药理效应的过程。

药物与生物体内的靶分子结合,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效应。

常见的药物作用机制有:激动剂药物与靶受体结合,增加相应的生理活性;拮抗剂药物与靶受体结合,阻止生理活性的发生;酶抑制剂通过与特定酶结合,抑制其催化活性等。

药物的作用机制是药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理解药物的药理效应和副作用。

三、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是药物不断从体内释放出来的过程,也是判断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程的重要因素。

药物代谢的主要地点是肝脏,通过化学反应使药物转化为更易排泄的代谢物。

而药物的排泄是指将代谢后的药物或其代谢物从体内排出,主要通过肾脏的排泄作用完成。

了解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有助于合理用药和避免药物的积蓄和毒性反应。

四、药物的临床应用药物的临床应用是指将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过程。

临床应用涉及到药物的选择、剂量和用法等方面的问题。

合理的药物选择是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需要来确定的。

药物的剂量和用法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来确定的。

在临床应用药物时,还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理学重点总结终极版

药理学重点总结终极版

药理学总结第一章绪论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和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绝大多数药物是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可利用的膜面积大小有关。

膜表面大的器官,如肺、小肠,药物通过其细胞膜脂层的速度远比膜表面小的器官(如胃)快。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统称为ADME系统。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一)口服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的。

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二)吸入(三)局部用药(四)舌下给药(五)注射给药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大多数药物在血浆中均可与血浆蛋白不同程度地结合而形成结合型药物,它与未结合的游离型药物同时存在于血液中,并以一定百分数的结合率而达到平衡。

代谢:体内各种组织对药物的消除,肝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排泄:肾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总1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篇一: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名词解释:1、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阐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药代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4、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5、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

6、代谢: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在体内经酶或其他作用使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7、排泄:是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8、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很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的作用。

9、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消除,在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10、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11、消除半衰期(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12、清除率(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是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

13、表观分布容积: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所需体液容积。

14、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

15、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16、ED50:半数有效量。

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17、LD50:半数致死量。

18、TI:治疗指数,通常将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成为治疗指数。

药理知识点全部总结

药理知识点全部总结

药理知识点全部总结一、药物的吸收1. 药物的吸收机制药物的吸收可以通过口服、皮肤贴敷、吸入、注射等方式进行。

药物的口服吸收可以经过胃肠道通过被动扩散、主动运输、膜通透、吞咽等方式进行。

而皮肤贴敷、吸入、注射等方式也各有其特殊的吸收机制。

2.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的吸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患者自身因素等。

其中,肠道黏膜、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健康状态对药物的吸收影响较大。

3. 药物吸收的应用药物的吸收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临床用药有着重要意义。

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吸收特点来选用不同的给药途径,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轻不良反应。

二、药物的分布1. 药物的分布机制药物分布到组织器官内,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进行。

在血液循环中,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的间质空间向组织器官内分布,靶向组织也可能受到药物蛋白的结合影响。

2.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组织器官的灌注情况、蛋白结合状态等。

不同性质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率也会有所不同。

3. 药物分布的应用分布机制对于药物在体内的血浆浓度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在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分布特点来合理调整给药剂量,以提高药物在靶组织器官内的浓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三、药物的代谢1. 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等器官进行代谢,其中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在肝脏内,药物可以通过氧化、还原、羟基化、脱甲基化等酶系统进行代谢。

2.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主要包括肝脏功能状态、药物的结构特点、酶系统活性状态等。

有些药物可以通过诱导或抑制肝脏的酶系统来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

3. 药物代谢的应用药物代谢可以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在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代谢特点来调整给药剂量,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轻不良反应。

四、药物的排泄1. 药物的排泄途径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尿液、粪便、呼吸和汗液等方式进行排泄。

药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药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药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基本概念:1.药理学的定义和意义: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作用的科学,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理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2.药物的分类:按照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用途,药物可以分为化学药物、生物制品和中药等不同类别。

根据药理学作用部位的不同,药物可以分为肾上腺素能药、抗组胺药、抗生素等。

3.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受体、酶或其他分子结合,产生特定的药理效应。

药物的作用可以是激活、拮抗、促进或抑制等不同类型的效应。

4.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药物的效应与剂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通常剂量越大,药物的效应越显著。

但也存在着剂量过大导致毒性反应的情况,因此必须在剂量和效应之间取得平衡。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药物的吸收:药物经口、皮肤、黏膜或其他途径进入体内后,必须通过吸收才能达到血液循环中产生药效。

药物的吸收受到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局部环境和生物体因素的影响。

2.药物的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药物的脂溶性、离子性、蛋白结合率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种类的组织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有着差异。

3.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肝脏等器官的代谢作用,转化为更容易排泄的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的速度受到遗传、环境、药物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药物的排泄:药物在体内的排泄主要通过尿液、粪便、呼吸和汗液等途径进行。

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度直接影响了药物的作用时间和药效的持续性。

药理学与临床应用:1.药物作用的评价方法:药物的作用可以通过药理学实验方法、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手段进行评价,了解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和不良反应。

2.药物的合理使用:药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合理地选择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和用药方案,以确保药物能够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

3.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在体内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药物毒性增加等不良后果。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必须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对治疗的影响。

药理学重点总结归纳

药理学重点总结归纳

药理学重点总结归纳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学科,它对于临床医学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在药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将对药理学的一些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首先,药物的分类是药理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药物可以按照其作用机制进行分类,比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肿瘤药物等;也可以按照其化学结构进行分类,比如生物碱类、激素类、抗生素类等。

了解药物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和用途。

其次,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是药理学的重要内容。

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决定了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比如,一些药物需要在胃肠道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然后通过血液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再经过肝脏的代谢和肾脏的排泄。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有助于我们合理使用药物,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此外,药物的作用机制也是药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类型的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比如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来治疗感染性疾病,抗病毒药物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来治疗病毒性疾病,抗肿瘤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来治疗肿瘤。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选择和使用药物。

最后,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也是我们在学习药理学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而药物相互作用也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以便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使用药物。

综上所述,药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它对于临床医学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药理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药物的分类、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重点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药物。

希望本文的总结归纳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药理学的重点内容。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引言: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物药理学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药物安全性与疗效关系的学科。

药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的作用和安全性,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药理学的各章节进行重点总结。

一、药物吸收与分布:药物吸收主要发生在口服给药、静脉给药和肌肉注射等途径下。

药物吸收的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溶解性、药物结构、给药途径等。

药物吸收后,会经过肝脏代谢,一部分药物会被降解,另一部分经过肝门静脉进入全身循环。

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受到体液和组织特性的影响,同时还存在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影响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和胎儿体内的分布。

二、药物代谢与排泄:药物代谢发生在肝脏中,通过细胞内的酶系统将药物转化为更容易排泄的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人具有特定酶活性的变异亚型,导致药物代谢速度不同。

药物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药物被从血液中经过肾单位滤过,随后分泌到尿液中,同时还可以通过胆汁排泄、肺泌药和乳汁排泄等途径。

三、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作用机制有多种类型,包括激动性作用、抑制性作用和竞争性拮抗等。

例如,激动剂通过与受体结合产生药理效应,而拮抗剂则通过与受体结合阻断其他药物或内源性物质的作用。

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进一步研究其效应分子和信号通路,以及影响药物吸收、分布和代谢的因素。

四、药物药理学作用: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发生的作用,可以是治疗效果也可以是不良反应。

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是由药物分子与受体结合产生的,通过与受体结合激活或抑制特定信号通路,从而产生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通常具有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不同药物和剂量会产生不同的药理学效应。

五、药物安全性与疗效关系: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价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药物安全性主要包括药物的毒性、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药物疗效关系是指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剂量的关系,常通过临床试验进行评价,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理学重点总结归纳(最新3篇)

药理学重点总结归纳(最新3篇)

药理学重点总结归纳(最新3篇)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篇一1.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两个方面。

3.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4.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又称药效学。

5.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在胃肠道或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首关消除)。

6.肝药酶诱导剂:苯妥英和保泰松等均属于肝药酶诱导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强,从而加速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减弱。

7.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异烟肼和丙磺舒等均属于肝药酶抑制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减弱,从而降低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增强。

8.肝肠循环: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9.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种方式。

10.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种方式。

11.清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12.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重点总结范文
药理学重点总结
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细胞间通过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有其特异性。

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其药理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胞浆内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蛋白质,它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传导与放大系统,触发随后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td50/ed50或tc50/ec50称为治疗指数,此数值越大越安全。

ed95与td5之间的距离的距离成为安全范围,越大越安全。

第一重点: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与机制
1. 毛果芸香碱:m样作用(用阿托品拮抗)。

缩瞳、调节眼内压和调节痉挛。

用于青光眼。

2. 新斯的.明:胆碱脂酶抑制剂。

用于重症肌无力,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肌松药的解毒。

禁用于支气管哮喘,机械性肠梗阻,尿路阻塞。

m样作用可用阿托品拮抗。

3. 碘解磷定:胆碱脂酶复活药,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常用解救药。

应临时配置,静脉注射。

4. 阿托品:m受体阻滞药。

竞争性拮抗ach或拟胆碱药对m胆碱受体的激动作用。

用于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虹膜睫状体炎,眼底检查,验光,抗感染中毒性休克,抗心律失常,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禁用于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

用镇静药和抗惊厥药对抗阿托品的中枢兴奋症状,同时用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或毒扁豆碱对抗“阿托品化”。

同类药物莨菪碱。

合成代用品:扩瞳药:后马托品。

解痉药:丙胺太林。

抑制胃酸药:哌纶西平。

溃疡药:溴化甲基阿托品。

10. 可乐定:α2受体激动药。

用于降血压。

中枢性降压药。

降压快而强,使用于中度高血压。

尚可用于偏头痛以及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也用于吗啡类镇痛药成瘾者的戒毒。

(见后)
11. 肾上腺素:α、β受体激动药。

用于心脏停搏,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减少局麻药的吸收,局部止血。

不良反应:剂量过大可发生心律失常,脑溢血,心室颤动。

禁用于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甲状腺机能亢进及糖尿病。

主要机理为兴奋心脏,兴奋血管,舒张支气管平滑肌。

12. 多巴胺:α、β受体激动药。

作用特点:主要激动多巴胺受体,也能激动α和β1受体,用
于抗休克。

可与利尿药合用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

(对肾脏的特色是直接激动肾脏的多巴胺受体,增加肾脏血流量,排钠利尿,注意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

可用于抗慢性心功能不全。

13. 间羟胺作用特点:激动α受体,作用弱而持久,用于各种
休克早期。

14. 麻黄碱:α、β受体激动药,较肾上腺素弱而持久。

特点是有中枢作用。

可产生快速耐药性,停药一定时间后可恢复。

用于防止低血压,治疗鼻塞,过敏,缓解支气管哮喘。

大量长期应用可引起失眠、不安、头痛、心悸。

15. 异丙肾上腺素:β受体激动药。

能兴奋心脏,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及扩张骨骼肌血管。

用于支气管哮喘(可产生耐受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骤停,休克。

禁用于冠心病,心肌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

(对支气管哮喘病人用量过大可因心肌缺氧而导致心律失常)。

16. 多巴酚丁胺:作用于β1受体,有耐受性,适用于短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有的心力衰竭,中毒性休克伴有心肌收缩力减弱或心力衰竭。

禁用于心房颤动患者。

17. 沙丁胺醇:作用于β2受体。

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用于支气管哮喘。

【药理学重点总结】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