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精选3篇)

朝花夕拾(精选3篇)【朝花夕拾第1篇】这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记载了他童年和青年时期的一些经历。
其中多为批判和讽刺当时的陋俗和对旧社会人性的故事,所以语言也多为批判和讽刺的语言。
《朝花夕拾》虽然不是为我们青少年所写,但却很适合我们去阅读。
他敢于大胆的直抒胸臆,如那篇《二十四孝图》开头就是:“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
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者,妨害白话者。
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我们写文章时,哪敢这样不顾利害,大胆的直抒胸臆呢?《二十四孝图》一文,严厉批判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孝道。
还有那一篇《五猖会》,写小时候去看难逢的一次非常盛大的庙会——五猖会!可是鲁迅正在“笑着跳着,催他们要办得快。
”的时候。
看见工人们的脸一变:“我知到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身后。
”于是,他的父亲又叫他背书,一盆冷水把他的兴致全浇灭了。
等到他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了”鲁迅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和以那时候叫我背书……”【朝花夕拾第2篇】我读了鲁迅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指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作者回忆少年时代,犹如清晨开放的花到傍晚才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我看着,陷入了沉思……我喜欢在有空时回忆往事,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在迷人和晕眩之中,我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一件件永难忘怀的事情,一张张亲切、熟悉的面孔,这一切构成了我整个童年时代的回忆。
使我整个放松了下来,将此刻的一切烦恼抛之脑后,沉浸与其中。
小时侯,我会在课堂上因为教师的一个小错误而举手指出,否则决不罢休;如今,即使,教师一连几个错别字或小毛病,我除了查字典,翻资料外,就不会有其他动作。
小时候,我会因为捡到一枚硬币而欣喜若狂,并得到父母、教师的表扬;而如今的我,看到地上有一枚硬币,看一眼就过去,对它置之不理。
朝花夕拾好段摘抄

朝花夕拾好段摘抄1.岁月匆匆,犹如白驹过隙,那一抹纯真笑容在时光的巷子里渐渐弥散,留下的只是淡淡的回忆。
朝花夕拾,让心灵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寻久违的宁静和恬淡。
2.朝花夕拾,捡的尽是枯萎。
朝花惜时,落下的尽是明媚芬芳。
3.朝花夕拾,拾起那清晨的露珠,每一颗都映照着过去的影子。
4.当我们回头看过去,可以看到那些如花瓣般柔软的日子。
拾起每一朵花,都能品出一丝清甜的往事。
在早晨的花香中醒来,感受晚风吹动的层层记忆,我们在时光的长河中慢慢前行。
5.那些年,我们曾无忧无虑地在阳光下奔跑,留下了一串串欢声笑语。
傍晚时分,我们再将那些几乎被遗忘的瞬间轻轻捡起,犹如在沙滩上捡起一片片散落的贝壳。
6.朝花夕拾,拾起的是清晨的露珠,拾起的是昨夜的星辰。
露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星辰在夜空中璀璨绚烂。
在晨曦微光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美好,唤起人心中的柔软和温暖。
7.朝花夕拾,拾起的是岁月,落下的是忧伤。
我企图追赶上时间的脚步,却发现它无情地将我甩在身后。
我试图握住过往的双手,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它在指间流过。
但是,我还有回忆,那些美好的瞬间,将在心中永远保存。
8.在那芳华已逝的年代,我们曾经拥有过许多美好的事物,只是不经意间被岁月的尘埃所掩盖。
然而,在回忆的角落里,那些被遗忘的点点滴滴依然熠熠生辉。
朝花夕拾,让我们重新感受那些曾经的温馨与美好。
9.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吧,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朝花夕拾》10.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
——鲁迅《朝花夕拾》11.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鲁迅《朝花夕拾》12.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
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
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
朝花夕拾10篇故事

朝花夕拾10篇故事《朝花夕拾》中分别有:《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
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朝花夕拾10篇

朝花夕拾一、引言《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收录了他的许多经典作品。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其中十篇经典文章,探讨其主题和内涵。
二、《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文章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以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中玩耍为起点,通过对百草园逐渐被商业化取代的描写,反映了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在三味书屋中阅读书籍的情景,并借此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念丧失的忧虑。
2.《故乡》这篇文章以作者回忆童年时代在故乡度过的岁月为主线,深情地描绘了家乡风物、人物和记忆。
通过对家庭、亲友关系以及故乡环境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3.《记忆》这篇文章以作者对童年时代记忆的回溯为主线,通过对童年时代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的描述,展示了作者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思考。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作者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时光流逝不可逆转性质的思考。
4.《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以作者与一个叫阿长的人在火车上偶遇并进行交谈为主线,通过对阿长讲述自己在农村读书过程中如何研究《山海经》、保护古籍等事迹的描述,反映了个体在特定环境下追求知识和文化保护的力量。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价值和知识传承重要性的关注。
5.《药》这篇文章以作者亲身经历治疗疟疾为主线,通过对治疗过程、医生态度以及药物效果等方面进行描写,探讨了医学、药物和人类命运的关系。
通过对医疗问题的思考,作者表达了对医疗体制的批评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
6.《阿里山的姑娘》这篇文章以作者在台湾阿里山遇到一位卖竹笋的姑娘为主线,通过对姑娘性格、生活和家庭情况的描写,展示了台湾当地人民坚韧不拔、勤劳善良的品质。
同时,也反映了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对普通人民生活影响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价值的思考。
7.《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以作者在北京故宫参观《二十四孝图》为主线,通过对图画中孝子事迹和故事背后含义的解读,探讨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中孝道的重要性。
朝花夕拾的好段摘抄

朝花夕拾的好段摘抄1.我翻开那发黄的纸页,就像翻开一片陈年的风景,那些过去的记忆,仿佛就在昨日。
2.人的记忆,就像那些朝露,到了早晨,阳光照耀,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淡淡的痕迹。
3.我童年的那些花,虽已凋谢,但它们的芬芳,仍然在心里绽放。
4.世事如烟,人情如梦,唯有那些童年的笑声,最是纯真,最是久远。
5.先生的教诲,如同朝露滋润心灵,虽短暂,却刻骨铭心。
6.岁月如梭,那些曾经的朝花,如今变成了晚年的夕拾,但那份对生活的热爱,永不消逝。
7.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8.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
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
——《狗·猫·鼠》9.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狗·猫·鼠》10.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孝”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6亲去做孝子了。
……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二十四孝图》11.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五猖会》12.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3.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
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
”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
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父亲的病》14.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朝花夕拾的意思是什么

朝花夕拾的意思是什么朝花夕拾的意思:比喻重拾往事,旧事重提。
朝花,早晨盛开的鲜花;夕拾,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
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经过一天)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
英文解释[电影]Zhao hua xi shi;朝:早上。
朝花:早晨盛开的鲜花。
夕:傍晚。
拾:捡起。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朝花夕拾》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原名《旧事重提》。
“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
题目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经过一天)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具体内容小引----写了作者对本文的创作的写作背景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的求学经历,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任何事。
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狗·猫·鼠》——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所谓的“正人君子”并阐述作者仇猫的原因。
《五猖会》——对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抨击,表达了作者对此的厌恶之情。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军阀统治文人。
《阿长与〈山海经〉》——本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八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祝愿之情。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和对封建孝道的不认同。
《琐记》——介绍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的一段故事。
《藤野先生》——本文回忆藤野先生对自己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赞扬了他的政治热忱,严谨治学和博大胸怀,抒发了感激和怀恋之情,并追述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过程,表现了思恋老师的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
《朝花夕拾》原文阅读

《朝花夕拾》原文阅读《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以下是其中几篇的原文:一、《狗・猫・鼠》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
那根据自然是在我的那一篇《兔和猫》;这是自画招供,当然无话可说,——但倒也毫不介意。
一到今年,我可很有点担心了。
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笔墨的,写了下来,印了出去,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
万一不谨,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 之流,可就危险已极。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脚色是“不好惹”的。
怎地“不好惹” 呢?就是怕要浑身发热之后,做一封信登在报纸上,广告道:“看哪!狗不是仇猫的么?鲁迅先生却自己承认是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 这“逻辑” 的奥义,即在用我的话,来证明我倒是狗,于是而凡有言说,全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说二二得四,三三见九,也没有一字不错。
这些既然都错,则绅士口头的二二得七,三三见千等等,自然就不错了。
我于是就间或留心着查考它们成仇的“动机”。
这也并非敢妄学现下的学者以动机来褒贬作品的那些时髦,不过想给自己预先洗刷洗刷。
据我想,这在动物心理学家,是用不着费什么力气的,可惜我没有这学问。
后来,在覃哈特博士(Dr. O. Dahmhardt)的《自然史底国民童话》里,总算发现了那原因了。
据说,是这么一回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
大家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
“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
” 它问。
“那容易,” 大众说,“它是驼背的。
” 狗去了,遇见一匹猫,立刻弓起脊梁来,它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 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
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二、《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
朝花夕拾包括哪些篇目

《朝花夕拾》是鲁迅独一一部回想性散文集.包含《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跋扈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师长教师》《范爱农》共计10篇.1.《狗·猫·鼠》重要人物---鲁迅阿长重要内容---经由过程对猫和鼠的一些本性.行动的描述来比方所谓的“正人正人”并阐述作者仇猫的原因.2.《五跋扈会》重要人物---鲁迅,父亲重要内容---对旧的教导轨制和教导办法的鞭挞,表达了作者对此的厌恶之情.3.《无常》重要人物---鲁迅,无常重要内容---描述迷信传奇的勾魂使者,讥讽了当时自称“正人正人”的军阀统治文人.4.《阿长与〈山海经〉》重要人物---鲁迅,阿长,长妈妈重要内容---本文经由过程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八件事,描述了一位固然没有文化.粗俗.功德,但心肠仁慈,乐于助人,对生涯有着美妙愿望,热情帮忙孩子解决疑难的通俗保母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重.感谢和思念,祝贺之情.5.《二十四孝图》重要人物---鲁迅,老莱郭巨重要内容---批驳封建孝道的虚假和残暴.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要人物---鲁迅重要内容---经由过程对百草园自由欢快生涯和三味书屋进修生涯的比较,表示了儿童酷爱大天然.寻求自由快活的心理,同时对约束儿童身心成长的封建教导暗示不满.7.《父亲的病》重要人物---鲁迅重要内容---揭穿庸医害人和对封建孝道的不认同.8.《琐记》重要人物---鲁迅重要内容---介绍鲁迅师长教师冲破封建约束,寻求新常识,离家肄业的一段故事.9.《藤野师长教师》重要人物---鲁迅,藤野师长教师重要内容---本文回想藤野师长教师对本身亲热关心和严厉教导,赞赏了他的政治热情,严谨治学和渊博襟怀胸襟,抒发了感谢和怀恋之情,并追述本身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惟变更进程,表示了思恋师长教师的教导,卖力做人的决心.10.《范爱农》重要人物---鲁迅范爱农重要内容---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涯片断,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阴郁社会.寻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危害的遭受,表示了鲁迅对旧平易近主革命的掉望和对这位正派顽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花夕拾》读后感
千阳县红山中学九(9)班闫柳青
坐在藤椅上,杯中的茉莉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馨香,轻轻地弥漫在身边,手捧着那本淡绿色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散发出独特的童真,随着那一片片思念的云彩飞向那曾属于我们久违的世界。
晨曦中的鲜花故然绽放着娇嫩的花瓣,唤发着淡淡的清香,顶着残阳采的花失去了晨曦中的娇嫩与芳菲,却平添了一种迟来的成熟、风韵。
这是鲁迅先生的童年,一个沾满碎屑的青葱时光。
《朝花夕拾》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
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
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
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
《朝花夕拾》中我影象很深的是《无常》和《二十四孝图》这两个故事。
《无常》中的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通过无常和阎罗王这两个人物的鲜明对比,讽刺了现实一些所谓的正人君子。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尤其是“郭巨埋儿”这个故事,自己明明有些钱,却全给了自己的兄弟,后来家里穷得吃不起饭了,却想到家里的儿子会“抢”老母的食物而决定牺牲自己的儿
子,十分的迂腐,且多多少少有点欺世盗名之意,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还有令我难忘的就是“阿长”。
在“阿长”的身上保留了很多迂腐的习俗,比如,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还有点喜欢告状。
这让鲁迅对“阿长”有些不满。
再加上“阿长”还踩死了鲁迅喜爱的隐鼠。
因此,鲁迅对“阿长”怀恨在心。
鲁迅在这里的描写,让我的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守旧的妇女形象。
但是,“阿长”也有让我感动的地方,“阿长”知道鲁迅喜欢《山海经》,就跑了许多路,帮鲁迅买来了《山海经》。
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还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恳切的希望阿长能够安息。
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
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
”后来“父亲”死了,这让鲁迅觉得是他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
衍太太怂恿孩子们吃冰,还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
衍太太对自己孩子也是十分苛刻的。
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就会打骂他们。
在我看来,衍太太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喜欢使坏的妇女。
《藤野先生》也同样记录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学医救国到文艺救国的转变,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鲁迅留学日本之时,是“风雨如磐暗故园”之时,也是鲁迅个人处于“路漫
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时期。
他曾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但从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中国人的麻木不仁中,鲁迅才深刻地认识到,学医可以拯救人的身体,却不能拯救人的灵魂。
鲁迅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
我感受到的是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动、感激与怀念,即便当《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却少有人记得他的名字——藤野严九郎。
我感受到的是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报国之情。
《藤野先生》,记叙的是一段感人的师生情,一颗动人的爱国心。
(2014年暑期征文中学组一等奖)
(指导老师:景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