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谈中国诗 教案 3 多读厚积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沿波而讨源2谈中国诗》3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钱钟书及其主要作品;2.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4.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感受钱钟书生动、机智的语言。
5.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6.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谈中国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学评论单元,高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形成了一些文学常识和文学理论知识,因此有条件从感性到理性,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学习这篇文章,但是要由现象抽象到理论,这是比较难的,需要教学上引导恰当,实现目标。
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难点:1.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感受钱钟书生动、机智的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多媒体展示钱钟书与长城)同学们,你们知道钱钟书这个人吗?(学生回答)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有关钱钟书的故事:据说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到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
一天,西方一位女学者来到中国想要约见钱老。
可是钱钟书先生却婉言谢绝,他说:“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何必非得找到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说话的幽默与机智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钱钟书的学术论文语言又有怎样的特色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钱钟书,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围城》。
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著作书目:《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人·兽·鬼》短篇小说集;《围城》长篇小说;《谈艺录》诗话;《管锥编》文论;《七缀集》文论集。
三、背景介绍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沿波而讨源2谈中国诗》3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知源学校·黎嫦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从中西诗歌对比的角度出发,初步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
2.掌握文艺评论(论述类文本)的一般阅读方法。
3.掌握比较的方法,提高筛选信息和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作者生动、睿智的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2.明确古典诗歌的特征,提高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1.筛选信息,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品析钱氏妙喻的作用。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中关于诗歌特征等问题的独特论述,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
教材分析《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于文艺随笔。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咬文嚼字》、《谈中国诗》、《说木叶》都以某个文艺问题为核心,阐发作者的学术观点,具有议论化的特点。
学习本课时必须在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归纳文章的要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观点。
学习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等。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高一阶段。
已学习过一定量的议论文,掌握了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
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旧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学习流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这篇课文历来被学生看成是理解难度比较大的文章,所以大家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了难题是不算奇怪的,不要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
但老师从另一个角度想,从小我们的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记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现在我们长大了,开始吟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其实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的诗歌,也许是时候让我们在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做出一点理性判断了。
大家有没有信心和老师一起迎难而上?好,今天我们跟钱老一起来谈一谈中国诗。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沿波而讨源2谈中国诗》3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1谈中国诗——钱钟书一、导入新课(由猜谜语导入):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中国的文化昆仑”;“民国第一才子”;清华大学“三才子”之首。
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个人是谁?谜底:钱钟书。
二、齐读教学目标:1、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2、概括中国诗歌特点,并能说出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点。
3、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文章比喻生动、深刻、幽默的特点。
4、学会对作者的观点进行甄别、质疑,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走进作者1、作者生平: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
1937年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归国之后,先后担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2、主要著作: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2四、注音、释义轻鸢颦蹙槛外踌躇一蹴而就数见不鲜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比喻简短轻灵。
穷边涯际:没有尽头,没有限度。
吞言咽理:不敢声张和申辩。
拔木转石:拔下大树,转动巨石,形容威力极大。
五、感知文本自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提示:带有“中国诗”字眼的句子是关键句)和你认为写得比较好句子,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1)2、中国诗的特点是什么?(2—8)3、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是什么?(2—8)五、品读鉴赏用笔勾画出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比喻句,从修辞的角度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1、“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
”“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沿波而讨源3读《鲁滨孙漂流记》教案语文版必修5

3 读《鲁滨孙漂流记》◎诗海拾贝金陵驿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赏析】这首诗先以“草合离宫”与“孤云飘泊”相对,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接着,用依然如故的青山绿水反衬经战争摧残后城垣的颓坏、人民的离散死亡,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然后又以“满地芦花”和“旧家燕子”表达了家国沧桑之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最后化用典故,既表达了对山河破碎、国家灭亡的悲痛,又表达了对故国山河土地的眷念,还表达了虽九死而无悔的殉国之志(或以死报国的决心)。
此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将诗人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诗人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情感,外柔内刚,沉郁悲壮,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
这种以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值得珍视。
◎语林撷英《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名言1.世间万物,只有有用处,才是最可贵的。
任何东西,积攒多了,就应送给别人;我们能够享用的,至多不过是我们能够使用的部分,多了也没有用。
2.我已学会多看看自己生活中的光明面,少看看生活中的黑暗面;多想想自己所得到的享受,少想想所缺乏的东西。
这种态度使我内心感到由衷安慰。
3.在不同的环境下,人的感情又怎样变幻无常啊!我们今天所爱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恨的;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逃避的;我们今天所希冀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害怕的,甚至会吓得胆战心惊。
4.等待大难临头比遭难本身更令人痛苦,尤其是无法逃避这种灾难而不得不坐等其降临,更是无法摆脱这种担惊受怕的恐惧。
5.通过长期努力达到的现状是世界上的最高水平,最适于称为人类的幸福,与人体的机械活动部分的劳累和痛苦毫无关联,也不会因人类中上层社会的自豪、奢侈、野心、嫉妒而感到难堪。
6.人在恐惧中所做出的决定是多么荒唐可笑啊!凡是理智提供他们保护自己的种种办法,一旦恐惧占了上风,他们就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办法了!◎作者卡片书评,即评论或介绍书籍的文章,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地、有识见地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版商之间构建起信息交流的渠道。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沿波而讨源2谈中国诗》2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1谈中国诗第二课时实验中学曹秀杰设计理念: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以其为引子,提高学生知识梳理运用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学习目标:1.品读诗歌中暗示性的语言,体会微妙的言外之意。
2.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培养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学习过程:提醒学生,为欣赏到的每一句诗做好相应的笔记,以待梳理展示。
一、教师引入钱钟书先生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为我们对比综合出了中国诗的特点,(简单回顾)观点很明确,但是不是了然于心了呢,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两首诗,一首是我们熟悉的古典诗歌《蒹葭》节选,一首是葡萄牙诗人卡蒙斯的《我的心灵和我的一切》这两首诗都写了什么?——学生回答那两首诗有没有不同点呢?——(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这首蒹葭同学是透过语言形象的表面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深挚爱恋,两相比较,蒹葭体现了中国诗的哪一特点?——富于暗示(板书)2二、明确内涵什么是诗歌的暗示呢?钱先生在文中是这样的说的“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齐读)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中也有相关的言论“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读)理解暗示的关键在于——影射不言、潜在力量(板书)这节课学习内容的关键词就是暗示,大家齐读学习目标(课件)三、品读诗句,体会无穷蒹葭诗中,说出来的话是——环境、动作,影射、潜在的力量是主人公内心深挚的爱。
木叶是一个物、具体的意象,“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潜在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秋风中树叶落尽的空廓,和叶子失去水分的微黄干燥。
(此部分,教师引领学生明确,强化对概念的理解——课件)钱先生在文中以具体诗句为例,讲了暗示的表现形式,但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无穷意蕴,钱先生没有细说,大家再来品读感悟一番。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沿波而讨源2谈中国诗教案

2 谈中国诗◎诗海拾贝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赏析】这是一首抒情诗。
根据诗的内容来看,是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
当时虽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
诗人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
再加上当时诗人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树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这首诗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气氛,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
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理位置,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
第三联“乡泪”是情,“孤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语林撷英1.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个对手,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
而最强的对手则是自己。
最难的挑战则是打败自己心中的惰性。
当你还在安于现状碌碌无为时,不妨去看看身边那些正在拼搏的人。
2.多一点慈善之心。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苦难,有太多可怜无助的人,按《圣经》上说,他们都是你的兄弟姊妹,需要你的关爱和帮助。
当你有能力去帮助他们的时候,就应该力所能及,给他们一点温暖与爱心。
这样,当你也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也会来帮助你。
关爱他人,也是在关爱自己。
3.自己活,也让别人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人的利益与生命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不要只为了一己之利而以邻为壑,你死我活,幸灾乐祸。
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4.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无规矩不成方圆。
人不能太放纵自己,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受到多大诱惑,遭遇多大困难,都要守住自己的底线,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否则可能会阴沟翻船,后悔莫及。
高中语文语文版第五册(必修)第一单元《2谈中国诗》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语文版第五册(必修)第一单元《2谈中国诗》优质课公开
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学情分析
学生理解不难,关键是品味语言的妙处。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 (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优秀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中国诗的特点;2、品味文章精妙比喻句,感受钱钟书文章的独特魅力;3、培养学生对中外优秀作家作品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清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教学难点:以文中比喻句为例,品味文章精妙语句。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璀璨了历史的星空,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脚步。
而诗歌作为星海中最耀眼的存在,蕴藉了数不清的的文人墨客。
有时我不禁思考,中国诗究竟是怎样的存在?为什会有如斯的魅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让这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来为我们解密中国诗。
二、钱钟书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墨存,一字中书。
著名学者、作家。
江苏无锡人。
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研读英国文学。
后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辑等。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
被称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钱钟书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解放后,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篇》等。
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
其中《围城》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著作,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示例
常言道:
读书能洞悉天下事情。
钱钟书当年在清华求学时就立下大志:横扫清华图书馆。
古人也
了,还迷信这东西吗?”出语诙谐蕴藉,耐人寻味。
谢绝祝寿。
八十大寿,谁都想热闹一番,社科院要给钱先生去祝寿,他却婉言拒绝了。
他说:“增一岁,当然可贺,减一岁则应吊之。
一贺一吊,不是互相抵消了吗?”说得妙趣横生而又寓于哲理。
点评有人说智慧超过需要时可能产生幽默,钱钟书先生的幽默既得利于他的睿智、博学,也源于他淡泊名利的恬静心境、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