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体·词史·词学——从“词史”观念的产生看词学理论的发展

合集下载

对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理解

对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理解

对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理解郑树平李清照的《词论》是词学史上第一篇以史带论的词学论文。

它在研究了北宋词的形式与特点,评析了词坛名家创作倾向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此论一出,立即受到广泛注意,有的肯定,有的否定,毁誉褒贬,意见难以统一。

近年来,对这篇文章的研究仍在继续,或辨其真伪,或考其本事,或评其理论得失,或析其观点正误,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

这些探索都是十分有益的,不仅加深了对《词论》本身的理解,也促进了对整个词学理论的探讨。

但是应该看到,这篇文章在词学史上的价值,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它所体现的主题观念及其在词学史上的意义。

本文将从这个方面谈一点体会和认识。

对于《词论》所体现的主体观念,前人已略有提及。

夏承焘先生认为: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口号”,要求保持它的传统风格—这就是前人所谓‘尊体’”。

(《评李清照<词论>—读史札记之一》)应该说,“尊体”确是《词论》作者所体现的主体观念,词“别是一家”就是这个观念的产物。

联系北宋词坛创作繁荣、词学论争的现实,把它放在北宋词坛的具体背景上进行考察,就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这一点。

词到李清照已经有了漫长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词从内容到形式,既有继承,也有发展。

从词体方面看已由唐五代的小令发展到长调慢词;从词的表现手法看,也由单薄的抒情发展到以铺叙展衍为能事的叙事、状物、抒情的结合;词的内容也从多倚红偎翠,开始发展为表现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

可以说李清照所处的词坛,已开一代之盛,新声竞繁,众体大备,名家辈出,出现了多种艺术风格纷呈的局面;有的以铺叙明白见长;有的以抒怀旷达取胜;有的以婉约清丽为主;有的因富丽精工见称。

李清照所面对的词苑,就是这样一片奇花异葩的艺术现实。

对于这种局面,应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每一个词人必须根据自己的创作主张及审美要求,从理论上作出反应。

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正是从推崇词体的角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词的发展史

词的发展史

词的发展史
词作为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语言发展中,词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和发展。

在这里,我们将以一种比较综合的角度,聚焦于中国词语的发展历史,来探讨词的发展史。

一、上古时期
上古时期的中国,大多处于一个口语的时代,没有正式的书面语,也没有一定的文字体系,但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些语言和文字很多已经形成了今天中国人口见到的词语。

例如,一些表示属性、状态和行为的词,如“好”、“不”、“有”、“是”等,都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这些词语在后来的演变中,保留了上古时期的本质和特征,变成了今天中国人口流行的词语,现在还被用于普通的日常交流当中。

二、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的词汇是以中国古代文字体系为基础,通过历史转换而来。

在这一时期,大量新词语形成,并且在文字体系中被纳入。

例如,在汉字体系中,新出现的词语,大多是由古代文字和新出现的汉语词语构成,或者由古代文字分解出来的新语素组合而成,新词语从而被纳入汉字体系,发挥着文字载体和语言表达的作用。

三、近代以来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语言的渗透,中国的语言文字也受到了西方语言的影响,并有新的发展。

从革命以来,中国的汉字文字不断发展,演变出新的文字形式,包括新词语,也包括以西方语言为基础的混合
语,构成了中国现代语言的基石。

总结
从上述探讨可以看出,中国词语的发展史历久弥新,且不断的演变着。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国语言的历史发展脉络,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保持着中国语言的强大力量和多样性。

江苏省泗洪中学08-0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江苏省泗洪中学08-0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江苏省泗洪中学08-0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满分160分时间150分钟)命题教师:魏锴审题教师:程振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绿汀.(tīng) 腕.(wàn)力江浦.(pǔ) 酩酊.(tǐng)B.芦荻.(dí) 印绶.(shòu) 菡.(hàn)萏荏苒(rǎn)C.扁.(biǎn)舟寥.(liáo)落笙.(shēng)箫阑.(lán)珊.D.罗襦.(rú) 鹓.(wān)雏芜.(wú)菁瘴.(zhàng)气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尽管大唐帝国日薄西山....,但晚唐诗坛仍是余晖绚烂,出现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诗人。

杜牧、李商隐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B.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他经常深入民间,与普通百姓形影相吊....,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C.诗句的解读往往见仁见智....,如霍松林教授认为,“独自莫凭栏”中的“莫”,既可以解释为“勿”,也可以解释为“黄昏”。

D.中国当代诗坛颇不景气,有人曾经调侃说:“如今写诗的比读诗的多!”想起唐诗宋词的成就,不禁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觉。

3.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诗句扩展成一段话。

要求:①合理想像,但要符合语段的情境;②以描写为主;③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格;④不少于40字。

(5分)成熟的荔枝,大多是深红色或紫色。

……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那样绚丽烂漫的动人景色了。

(《南州六月荔枝丹》)4.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句子,使内容相对,句式一致。

(4分)江南文化与西北文化是特色迥异的两大体系。

比之以人物,若江南文化是眉清目秀、伶牙俐齿的才女,西北文化则是粗犷豁达、驰骋沙场的武将;比之以季节,若江南文化是▲,西北文化则是一鹤排云、丰硕饱满的金秋;比之以宋词,若江南文化是缠绵悱恻、婉约柔美的柳词,西北文化则是▲。

论唐宋词及理论之演变与尊体

论唐宋词及理论之演变与尊体

论唐宋词及理论之演变与尊体曹庆鸿提 要 本文重点论述了清代词学成熟之前,唐宋词体与词学观念之发展演变。

并认为,词之诗化过程就是一个尊体过程;是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由创作到理论的一个渐变过程;更是在诗学和儒家诗教影响下词学与诗学理论融合的过程。

关键词 唐宋词 无意识 有意识 雅化 诗化 尊体尊体之说成熟于清代。

①但并不产生于清代。

它的发展变化是随着宋词创作及艺术风格与内容的演变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的。

和所有的文体一样,词产生于民间,而后经文人加工改造成为一种固定的体式。

所谓文各有体。

李清照说“词别是一家。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文中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并有“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②之说。

但这并不意味着词从开始就有着独立地位。

事实上,词经历了宋元到清朝的浙常两派及至近代的王国维,它才真正与诗并列为体。

而这时的词学,已经是经过了诗及诗学的洗礼,与初期的特质有了很大的不同。

本文则主要探讨清代词学成熟之前,宋代词体与词学是如何发展演变,从而走向雅化而与诗学融合,达到尊体的。

一 从唐宋词创作之发展演变看“尊体”隋唐时期,随着燕乐的传入中原,民间兴盛起了曲子词。

后来这种形式被文人所喜爱,于是就模仿着进行创作,为区别民间“曲子词”,而称之为“诗客曲子词”,以示它的典雅不俗。

龙榆生在《词体之演变》一文中,说:称‘曲子’或“曲子词”,原为纪实;而《花间集》必于“曲子词”之上,锡以“诗客”之美名。

③……加“诗客”二字,以别于淫哇鄙俚之曲;进而为名称上之“风雅化”。

④这种名称与形式上之风雅化,虽没有改变内容上的香艳性,但也成为衡量词作“品味”高下的一个标准,成为对词的一种审美要求。

如《画墁录》记载的晏殊与柳永之对话:①②③④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第4页。

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王国维遗书》第9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493页。

本文所说之尊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既是有意识的,也包括无意识的。

“公路”词史考

“公路”词史考

“公路”词史考
周绪利;周佳楠
【期刊名称】《中国公路》
【年(卷),期】2022()4
【摘要】通过对我国交通史、道路史、公路史的研究,笔者发现对于古代道路、现代公路和高速公路的概念及发展,是基本清晰而准确的,但于“公路”一词的演变过
程却挖掘不足,缺少从古代到近现代公路的文化发展脉络,特别是近代公路的发展情
况阙如,实有必要进行探究,以供参考利用。

【总页数】5页(P82-86)
【作者】周绪利;周佳楠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1
【相关文献】
1.尊体·词史·词学——从"词史"观念的产生看词学理论的发展
2.史梦兰《全史宫词》考论
3.基础坚实,格局宏大r——评曹辛华《民国词史考论》
4.元末行旅避难词与流寓词的存史意识及词史特点
5.文化史暨同义词研究的新硕果——评《古代文化词
义集类辨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清照别是一家

李清照别是一家
李之仪这里提出的“最为难工”、“自是一种风格”自然是指有别于诗的“长短句”,而且这种“长短句”禁忌森严,“稍不如格”“便觉龃龉”,不像是词了。在此,他已提出了“风格”二字了,并且认为词当以“花间词”为正宗。后来陈师道《后山诗话》又说: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位词,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久尔,唐诸人不逮也。
这里又提出“本色”的概念。一面以秦观、黄庭坚词作为词的“本色”典范,一面又批评苏轼词“要非本色”。然而这些评论都还只是感性的经验,至李清照的《词论》,才将词的创作从本体上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理性认识和较为完整严密的理论来。其文如下: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清代“词史”理论构建过程

清代“词史”理论构建过程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GUANGXI NORMAL U^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Vol.37No.5 Oct.2020第37卷第5期2020年10月丈艺理论研盒清代乂词史"理论构建过程朱博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532200)摘要:清代词论家提出“词史”理论,使词具有了“史”的理论内涵,客观上抬高了词体地位,使词体表现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阳羡词派陈维鬆大力肯定词体价值,认为词可以与经、史并肩而立,率先提出词可以“存经存史”的观点。

常州词派中坚人物周济诗词并论,针对古代“诗史”传统,提出“诗有史,词亦有史”的观点;谢章铤针对清代晚期太平天国时期“粤乱”情况,提出词可以“以杜之《北征》《诸将》《陈陶斜》,白之《秦中吟》之法运入偷减,则诗史之外,谓为词史”。

另有一些词人将“词史”意识融入自我创作实际中,使词具有了“史”的功能。

关键词:“词史”理论;陈维鬆;周济;谢章铤中图分类号:F2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891(2020)05-0107-04词体的发展完善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词体种类从最初的小令到中调、长调、慢词等不断完善。

词体风格从温庭筠的清新婉媚到柳永的森秀幽淡,从苏轼的豪迈奔放到辛弃疾的气挟风雷,多种多样的词体风格共存于词坛。

随着词境不断开拓、词调不断丰富,词体的表现内容不断完善,词体的属性特征开始慢慢固化。

清代词论家们试图突破词体的既有模式,在“尊体”与“破体”之间反复摇摆。

“词史”理论的构建是对既有词体表现模式的突破,这一理论成果从明清易代之际的柳州词派已肇其端。

清初以来,明确提出“词史”理论,呼唤词史的,大体看来,主要有陈维松、周济、谢章铤等人[酥3,其他词人则主要从词的创作实践上佐证T“词史”理论,如蒋敦复、蒋春霖、林则徐等人。

一、“词史”观念溯源自五代《花间集》出,以温庭筠为首的词人词作就成了“花间范式”的典型代表。

古代词学理论研究

古代词学理论研究

古代词学理论研究词由诗衍化而来,但二者又体性各异,独立发展。

与词的创作相伴而产生的词学理论既是古代诗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的理论个性和理论价值,有着区别于诗学理论的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命题。

由于词在相当的发展历程中被定位于“诗之余”,词学理论对诗学理论的依附性也极强,因此,词学理论的研究一直并不发达,这一态势从清末到二十世纪,由于研究者的辛勤耕耘,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就其内在的发展脉络看,二十世纪的古代词学理论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开创期。

这一时期,从研究特征上看,主要是承接晚清词学研究之余绪,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实现了研究方法上的初步变革。

其中,王国维《人间词话》是传统词学研究向现代词学研究转化的主要代表,而胡适则以文学进化论思想为基础奠定了词史观变革的基础。

虽然传统的作法研究、体式研究、读法研究仍然在词学理论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到了三、四十年代,由于龙榆生、夏承焘、唐圭璋等人的杰出贡献,开创期的古代词学研究形成了词学批评学、词学文献学、词学考证学三足鼎立的研究格局,为词学理论研究的致远入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五、六十年代的过渡期。

这一时期,论题相对比较单一、集中(主要是关于李煜词的讨论和关于李清照《词论》的讨论),并且,相关的论争打下特殊时代的政治烙印。

除词学文献的整理有所收获外,这一时期的总体研究成绩不高。

三是新时期以来的兴旺期。

这一时期的古代词学理论研究在宽松的政治氛围和学术环境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词学文献整理有长足进步;词学研究范围大大拓展;词学史撰写取得实质性突破;词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建构开始起步;综论性专题著作激增;集大成式的辞典编撰得以完成。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古代词学理论已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

以下就二十世纪古代词学理论的研究大势、重要论题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简要的梳理。

一、研究之大势20世纪词学研究的历史实际上承接自晚清词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消遣娱乐 、 壮夫不 为的 小道 末技 , 这是 自唐 五代至
北宋人们对词的普遍 认识 。欧 阳修《 桑子》 采 题序 : 敢 “
陈薄技 , 聊佐 清欢 。 清陈聂 恒 《 园词 弃稿 自序》: 十 ” 栩 “
余年来 , 当代之君子 , 薄填词 为小 道” 。这样 “ 微贱” 的出 身限制 了词的文学 职能 , 局限 了它 的总体 风格 , 也 因此 词 体在发展过程 中总是备受争议 , 以摆脱 浅斟低唱 的 难
尊 体 ・ 史 ・ 学 词 词
从 “ 史 " 念 的产 生看 词 学 理 论 的发 展 词 观
高桥 君
( 北师 范学 院 文 学院 , 湖 湖北 黄石 450 ) 3 0 2
[ 摘
要 】 词 这种 文学样 式 , 起源 f ̄ N , -L 唐五代时文人 参与创作 , 极盛 于宋 , 却一 直为人所轻视 , 学 但 文
文体特殊性 , 两个 方面 代表 了词学 发展 轨迹 , 从 不断在
后世得到回应 。直到清代词学 复兴 , 在这两个相反相 也
承 的 层 面 上展 开 。
在经历了元明两代 的委靡 之后 , 学发展在清代呈 词 蓬勃之势。词 的创作 、 集编 选 、 词 词学 理论 的开创与发 展、 词派的传承 , 大大 超过 了前代 。这种极 大的发展 都
【 收稿 日期】 2 o —0 一l 09 9 5
学本身推尊词 体的观念 。可 以说 , 尊体” “ 是作 为清代词 坛的共识而存 在的, 阳羡 、 浙西 、 常州词 派的 主张基本都 是围绕“ 尊体” 这一主题展开的 。因为 , 唯有肯定词体在
文学史上的地 位 , 词的创作与研究才有意义 。
除 了 学 术 繁荣 的外 在 条 件 之 外 , 个 重 要 的 原 因来 自词 一
发展的始终 。尊体 , 是指推尊一个 文学 体类 的地位 和价 值, 它不是某个人 或某 个学 派 的专断 , 而是 一个 时代甚
至是跨越时代的原则 和共识 。“ 体” 尊 概念 的提出始 于 清代周济 , 中仙 最多故国之感 , “ 故着力不多 , 天分高绝 , 所谓意能尊体也 。 但推 尊词体 的现 象 自文 人词创作 ”
第 2 9卷 第 6期
湖北 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u a o ue N r a U iesy( hl oh n oi cec ) orl f bi om l n rt Pi sp yadSca S i e n H v i o l n
Vo. 9 12
No 6,0 9 . 2 0
地位不高。从某种角度来说 , 词的发展始终是 一条正名 、 尊体的道路。“ 史” 词 观念 的最终形成, 标志着“ 尊
体 ” 念 的成 熟 。 观 体现 了词 学 理论 的 不 断发 展 。
[ 关键词 ] 词 学; 史; 词 尊体
[ 中图分类号 )2 72 I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以“ 词 诗余 ” 的方式存 在 着。宋人罗泌《 一词跋》 六 说欧 阳修“ 吟咏之余 , 为 溢
歌词 ” 。贺裳说 : 词虽 小技 , “ 亦见 世风 之 升降 , 流则 沿
易, 溯洄实难 。一人其 中, 势不能 禁。即余生平 , 亦悔 习
此技 。 文人 士子们 一方 面 目词 为 “ ” 小技 ” 一 方面 又 , 好词, 不遗余 力的创 作 , 晚年 “ 习此技 ” 而 悔 的也不在少 数 , 以看 到他 们 表现 出. 的对 词 既喜 爱 又轻视 的矛 可 来 盾。在这之 中, 有不少创作者 和理 论家对词 的体性 和地 位 进行 了探讨 , 欲从 突破 “ 为艳科 ” 词 的既有概 念 , 确立 词的地位 。也可 以说 , 推尊词 体 、 升词 的地 位 , 提 成为词 学理论家们最关注的问题。“ 尊体 ” 问题 , 贯穿词学理论
[ 文章编号]0 9 4 3 (0 9 0 - 04 0 10 - 73 20 )6 0 4 . 3
发展之初 的宋代就 已 出现。苏轼在 创作上 “ 以诗 为词”
词源于唐 , 最初起 于 民间 , 是流 传于歌 楼酒 肆之 中 配合燕乐而唱 的歌辞 。在 士大夫 的观念 中 , 词 须宛转 “
“ 艳科” “ 、小道 ” 的框架 而真 正跻 身于正统文学之列 。
价词创作 , 尊词体 ; 拔 另一面 , 李清 照《 词论 》 从词 “ 小歌 词” 的体性入手 , 出 了词 “ 提 别是 一家” 的说法。在李清
照看来 , 正是“ 协音律” 的特征 , 使词 区别 于诗而成一体。 这是从本体论 的角度立论 , 维护词 体本色。苏轼和李清 照的“ 尊体” 意识贯穿宋代 , 前者从 意义层面 向作为主流 文学形态的诗靠拢 , 从而 否定 “ 小道 ” 之说 , 突破 了词为 “ 艳科” 的界限 ; 后者 则从词 的本质与特色人手强调词 的
明清易代之 际 , 的创作成 为一 时之风 , 词 如李渔所
[ 作者简介】 高桥君 , , 女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2 0 0 7级硕士研究生。

4 ・ 4
说“ 一唱 百和 , 未几 成 风, 论一 切诗人 , 无 皆变词 客。 ” 与诗相 比, 词似乎更适合抒写那 种 国族 沦 丧的哀痛 。同 时, 更多的文人开始思考“ ” 词 的内在精神 , 开始 了词 体 、 词统的探讨。词 为末技 的观念慢慢 发生 了变化 , 以至到 陈维崧 在其《 词选 ・ 中说 : 选词所 以存 词 , 序》 “ 其即所 以 存经史 电夫 。 通过选词存 测来存经 史 , 见 词的地位 ” 足
绵丽, 浅丽儇俏 , 挟春 花烟 月于 闺赡 内奏 之 。 … 不过是 ”

打破传统 , 把词的表 现范 围扩 大 , 以豪 放飘逸 来代替 并
婉约柔靡 , 让词不再 只是 饮酒酬 唱的席 间娱乐 , 更多 的 抒发文人 感慨 , 近似 “ ” 有 诗 的作用 。在 《 祭张子野 文》 里, 苏轼表明了“ 为诗裔 ”L 的观念 , 词 4 将词体 与“ 诗言 志” 的传统联 系起 来。又在 《 陈 季常》中说 : 又惠新 答 “ 词, 句句警拔 , 此诗人之雄 , 小词 也。 以诗 的标准评 非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