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上册《踏雪寻梅》教案.doc
踏雪寻梅教案八年级音乐课踏雪寻梅教案优质

踏雪寻梅教案八年级音乐课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歌曲《踏雪寻梅》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欣赏和表现能力。
3.通过歌曲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歌曲《踏雪寻梅》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的掌握。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情感表现。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钢琴3.录音机4.歌谱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播放《踏雪寻梅》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二)歌曲学习1.教师简要介绍歌曲《踏雪寻梅》的背景。
2.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旋律和歌词的准确性。
3.教师分段讲解歌曲,指导学生掌握节奏和旋律。
4.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三)歌曲表现1.学生分组进行歌曲表演,注意情感表现。
2.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播放《踏雪寻梅》的音频,让学生回忆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二)歌曲深入学习1.教师针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
2.学生跟随教师练习节奏,确保准确性。
3.教师讲解歌曲的情感表现,引导学生理解并表现。
(三)歌曲综合表现1.学生分组进行歌曲表演,注意情感表现和节奏的准确性。
2.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自行练习演唱《踏雪寻梅》。
2.家长协助孩子,录制演唱视频,发送给教师。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歌曲《踏雪寻梅》的学习,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欣赏和表现能力得到了提升。
2.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体现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3.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使他们在歌曲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音乐素养。
七、教学评价1.学生对歌曲《踏雪寻梅》的掌握程度。
2.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3.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欣赏和表现能力的提升。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踏雪寻梅》这首歌曲的音乐特点和魅力。
2.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演唱技巧。
3.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踏雪寻梅》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2. 歌曲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3. 演唱技巧和表演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踏雪寻梅》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的学习。
2. 教学难点: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2. 采用示范法,示范演唱技巧和表演方法。
3.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演唱和表演。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歌曲《踏雪寻梅》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习歌曲:讲解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让学生跟随老师学唱。
3. 分析歌曲:分析歌曲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4. 演唱练习:分组或个人演唱,老师指导并纠正发音和姿势。
5. 表演练习:分组或个人表演,老师指导并纠正动作和表情。
6. 总结:对学生的演唱和表演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演唱《踏雪寻梅》。
2. 学生能理解歌曲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3. 学生的演唱技巧和表演能力有所提高。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歌曲《踏雪寻梅》的旋律、节奏、歌词等内容。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录音。
3. 乐谱:提供给有需求的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八、教学进度1. 第一课时:介绍歌曲背景,学习歌曲旋律、节奏和歌词。
2. 第二课时:分析歌曲艺术特色,进行演唱练习。
3. 第三课时:指导表演方法,进行表演练习。
4. 第四课时: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九、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踏雪寻梅》。
2. 学生回家后,思考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写下自己的感悟。
十、课程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踏雪寻梅》的合唱表演。
2. 引导学生探索其他类似风格的歌曲,进行比较学习。
新课标人音版初中音乐《踏雪寻梅》教案

新课标人音版初中音乐《踏雪寻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踏雪寻梅》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品位歌曲的风格韵味。
2、了解合唱知识,初步学习二声部演唱第一乐段。
3、分别尝试改变歌曲的速度、节奏,体会音乐不同表现方式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踏雪寻梅》,体会歌曲情韵。
初步学习用二声部演唱歌曲。
三、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歌曲《铃儿响叮当》引导学生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心情?描绘了那些景物?
(二)新课:
1、老师来配乐朗诵歌词。
学生简短讨论诗的意境和自己的想象
教师解释霁:是雪后放晴的意思。
“灞桥”指的是有扶手的石板桥
多媒体课件出示歌词,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引出课题
2、欣赏歌曲体验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配合歌谱听录音,考虑一下歌曲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再听一遍,跟随小声哼唱。
学生说一下自己喜欢那一句,与同学分享。
学生跟琴整体演唱一遍,找出难点集体解决
3、老师分别用两种方法演唱其中一乐句,请同学们听辨哪一种更好,为什么?
跟伴奏有感情的演唱一遍。
4、欣赏合唱版歌曲,体会合唱的特点。
学习二声部
(三)、拓展训练
播放同一首歌曲的不同风格让学生欣赏,体验让学生分组自行创造改编歌曲。
(四)课堂小结。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元素,感受京剧与昆曲的韵味。
2. 通过学习《踏雪寻梅》这首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及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踏雪寻梅》这首歌曲。
理解歌曲中的京剧与昆曲元素。
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及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歌曲中京剧与昆曲的演唱技巧。
对歌曲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乐谱、多媒体设备、相关文化资料等。
2. 教学环境:音乐教室,音响设备齐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梅花及雪景的美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授歌曲:讲解歌曲的背景、结构及京剧与昆曲的特点,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学唱歌曲:分段教授歌曲,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如韵味、发音等。
4. 演练与反馈: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与反馈。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踏雪寻梅》,并尝试了解、学习相关的京剧与昆曲知识。
2. 评价:通过课堂演唱、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价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及音乐素养的提升。
注意: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框架,具体的教案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踏雪寻梅》的故事进行演绎,加深学生对歌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理解。
2. 邀请京剧或昆曲艺术家进行讲座或示范,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京剧与昆曲的魅力。
七、课堂互动1.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在学习《踏雪寻梅》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如改编《踏雪寻梅》的旋律或编写新的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歌曲及相关的京剧与昆曲知识。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感受京剧唱腔的特点。
2. 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踏雪寻梅》这首歌曲,理解其歌词内涵。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踏雪寻梅》的词曲分析2. 京剧唱腔的基本特点3. 歌曲的演唱技巧与表现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踏雪寻梅》的词曲学习,京剧唱腔的体验,歌曲的演唱。
2. 教学难点:歌曲的音准、节奏、唱腔的把握,以及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歌曲的背景、词曲特点及演唱技巧。
2. 采用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分组练习,相互观摩,教师点评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歌曲《踏雪寻梅》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
2. 新课学习:讲解歌曲的词曲特点,分析京剧唱腔的基本原理。
3. 示范演唱: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4.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相互观摩,教师巡回指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演唱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演唱表现,评估他们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包括音准、节奏和唱腔的准确性。
2. 小组合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分组练习中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互动和反馈。
3.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在家中练习演唱《踏雪寻梅》,并录制视频或音频,以检验他们在家的练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音乐教材:《踏雪寻梅》乐谱及相关音乐理论知识资料。
2. 音响设备:音响、话筒、耳机等,用于播放音乐和录音。
3. 视频资料:有关京剧唱腔的教学视频,供学生参考学习。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音乐文化背景资料,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歌曲背景,学习歌词和旋律。
2. 第二课时:深入学习京剧唱腔,练习演唱技巧。
3. 第三课时:分组练习,互评互鉴,教师点评指导。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元素,感受京剧的韵味。
2. 通过对《踏雪寻梅》的学习,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了解京剧的历史、特点及基本表演手段。
2. 学习《踏雪寻梅》的唱腔、曲调和表演技巧。
3. 分析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如节奏、旋律、和声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习《踏雪寻梅》的歌词、唱腔和表演。
2. 难点:理解并表现京剧的音乐特点和韵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简短介绍,让学生了解京剧的历史和特点。
2. 教学唱腔:教师示范演唱《踏雪寻梅》,学生跟随模仿,注意唱腔的韵味。
3. 教学歌词:解读歌词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歌词背后的故事。
4. 表演练习:分组进行唱腔和表演练习,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演唱《踏雪寻梅》,并掌握基本的唱腔和表演技巧。
2. 学生能理解京剧的音乐特点和韵味,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内涵。
3. 学生通过学习,提高了音乐审美情趣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教学资源1. 视频材料:京剧表演片段,用以展示京剧的服饰、妆容、动作等特色。
2. 音频材料:《踏雪寻梅》歌曲,供学生模仿和学习。
3. 教学图谱:京剧中的人物形象、舞台布景等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情。
七、教学步骤1. 欣赏京剧表演片段,让学生对京剧有更直观的认识。
2. 学习《踏雪寻梅》的歌词,理解歌词含义。
3. 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掌握唱腔和节奏。
4. 分组进行唱腔和表演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组织学生进行表演,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表现歌曲情感。
八、教学策略1. 采用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学生跟随模仿。
2. 采用分组练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3. 采用激励评价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踏雪寻梅的音乐教案

踏雪寻梅的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元素,感受京剧唱腔的独特魅力。
2. 通过学习《踏雪寻梅》这首京剧唱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理解京剧艺术中的“唱、做、念、打”四种表演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了解京剧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知识。
2. 学习《踏雪寻梅》这首京剧唱段的曲调和唱腔。
3. 分析京剧艺术中的“唱、做、念、打”四种表演手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习《踏雪寻梅》这首京剧唱段的曲调和唱腔,理解京剧艺术的基本表演手段。
2. 难点:掌握京剧唱腔的韵味和表演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示范法、实践法、互动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听、说、唱、做中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2.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京剧表演视频,直观地展示京剧艺术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京剧的基本知识资料和《踏雪寻梅》的乐谱。
2. 学生准备录音机、耳机等播放设备。
3. 教学场所需具备基本的音响设备。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京剧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知识。
2. 引导学生关注京剧中的音乐元素,激发学生对京剧音乐的兴趣。
二、学习《踏雪寻梅》唱段(10分钟)1. 教师播放《踏雪寻梅》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京剧唱腔的特点。
2. 教师逐句教唱《踏雪寻梅》,讲解唱腔的韵味和技巧。
3.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培养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分析京剧表演手段(5分钟)1. 教师讲解京剧艺术中的“唱、做、念、打”四种表演手段。
2. 学生通过观看京剧表演视频,直观地了解各种表演手段的应用。
四、实践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选择一种表演手段进行实践。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建议和鼓励。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京剧主题的音乐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踏雪寻梅教案踏雪寻梅教案

踏雪寻梅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踏雪寻梅》的诗句。
(2)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梅花的生长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故事引入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梅花的兴趣。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理解《踏雪寻梅》的诗意,体会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2. 学会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踏雪寻梅”这个成语的含义,以及它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梅花图片、相关诗词、课文动画等。
2. 教学道具:梅花模型、雪花模型等。
3. 课外资料:关于梅花的生长特点、文化意义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梅花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梅花的美丽。
(2)讲述梅花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梅花的兴趣。
(3)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踏雪寻梅”的含义。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踏雪”、“寻梅”等。
3. 理解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体会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3)教师讲解“踏雪寻梅”这个成语的象征意义。
4. 品读课文(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交流感受。
(2)教师选取优秀朗读作品,进行展示、点评。
(3)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课文,增强体验。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了解梅花的生长特点。
(2)学生动手制作梅花模型,感受梅花的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踏雪寻梅
教材分析:《踏雪寻梅》这首歌意境高雅,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音符对比等表现手法。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注意曲谱,加强示范。
学情分析:学生学唱歌曲《踏雪寻梅》,应注意正确地唱好断音,多作一些带有断音的发声练习,并体会断音与连音唱法的对比。
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对歌曲的学唱将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教学重点、难点:歌曲《踏雪寻梅》中的断音是歌曲教学的重点。
后半拍起的乐句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师:冬天,北风送来了洁白的使者。
五朵晶莹的小雪花)
识认曲谱: 3 5 6 7 1
认读节奏:模仿北风的声音“hu”进行发声练习。
要求:气息稳定、口腔打开,声音有支撑,响而不炸。
三、律动《铃儿响叮当》
师:冬天的雪带给我们很多欢乐。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奔向那片洁白的雪地吧。
四:旋律、节奏重点释疑
1、第三乐句:——在歌曲中,可爱的小铃铛唱的多欢畅。
铃铛不光有纯净明亮的叮当声,还会唱歌呢。
你听:
——逐小节教唱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2/4 的强弱规律。
——跳音的演唱法,以及音准。
2、歌词的认读与节奏。
—师范读歌词,问: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做什么?
理解“霁”就是雪后放晴。
“坝桥”就是有扶手的石板桥。
教学难点:节奏和节拍重音。
学生逐句跟读。
五:教唱歌曲
1、视频出示对岁寒三君子之梅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歌者对梅的喜爱,并由衷的赞叹梅花为“好花”。
学唱歌曲的第四乐句的前半句。
注意其中“好”字的一字三音和附点节奏。
2、范唱《踏雪寻梅》
3、学唱全曲。
——视唱曲谱,让学生们找出已经学唱过的乐句,先视唱一遍,再将全曲进行完整的视唱。
——填词演唱。
——歌曲处理。
、用变化的力度演唱:先用中速稍慢的速度表现宁静的雪景,在“响叮当”处逐渐加快表现画面随着骑驴的孩童的出现逐渐鲜活起来,在“好”字上稍作延长,表示孩童停下闻花香,最后歌曲恢复中速,表现孩童欢快骑驴渐行渐远。
六、小结:
《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
如今你们的童年生活更加丰富和多姿多彩了,愿你们快乐地度过最美好的童年时光。
让我们骑上小毛驴,唱着歌儿踏雪寻梅去吧。
播放陈慧琳《踏雪寻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