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原型与及物性
高中英语 语法概念及其性质知识总结

高中英语语法概念及其性质知识总结一、语法概念语法是研究语言结构、语言规则和语言规范的学科,它对于研究一门语言非常重要。
在高中英语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语法概念:1. 句子 (Sentence):句子是由词汇和词组组成的一种完整的语言表达,它通常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
2. 名词 (Noun):名词是指人、动物、物体、事物、概念等具体或抽象的东西。
它可以充当句子中的主语、宾语、表语等成分。
3. 动词 (Verb):动词是表示动作、状态、变化等意义的词汇,它是句子的谓语,用来说明主语的动作或状态。
4. 形容词 (Adjective):形容词是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汇,它可以描述名词的性质、状态、特征等。
5. 副词 (Adverb):副词是用来修改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汇,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
6. 代词 (Pronoun):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的词汇,它可以避免重复使用名词,简化句子结构。
7. 冠词 (Article):冠词是用来限定名词的词汇,在英语中有三种冠词,分别是定冠词 (the)、不定冠词 (a/an)和零冠词。
二、语法性质在研究语法概念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了解语法的一些基本性质:1. 一致性 (Agreement):在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代词和它所指代的名词之间需要保持一致。
2. 时态 (Tense):时态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常见的时态有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
3. 语体 (Voice):语体表示句子中的动作是由主语执行还是发生在主语身上,常见的语体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4. 语态 (Mood):语态表示说话者对动作或状态的态度,常见的语态有陈述语气、祈使语气、虚拟语气等。
5. 句子类型 (Sentence Type):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等不同类型,用于表达不同的意思和目的。
总结:掌握好高中英语的语法概念及其性质对于学好英语非常重要。
汉语连动式的及物性解释张伯江一 前景信息与及物性问题

汉语连动式的及物性解释张伯江一前景信息与及物性问题1(1 前景信息与背景信息在一般的叙述性话语片断里叙述者都遵从这样的表达策略:标定一条表达前景信息(foregrounding)的叙述主线,同时把背景信息(backgrounding)作为副线穿插于叙述之间。
像下面这个例子:我从吴胖子家出来,乘上地饮。
地铁车厢很暖和,起王主敲良臣旦芝些童堡责工,列车到站也迭事翠,过厂好几站才延楚鲎更l鱼七工王车。
我跑上地面,站在街上烂Cb担芋。
来往的出租车很多,但没一辆停下来。
我走过两个街口,看到路边停着几辆出租车就七煎归。
几个司机是拉包月的,唯一拉散座的说他睾些外汇粪:-选送二担逗些虐I竺工七越屿旦皂七当旦主苏勰庐。
字下加浪线的部分是前景信息,其余的是背景信息。
跨语言的研究表明,背景信息和前景信息的区别在各种语言中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现,如斯瓦希里语中,在叙述主线上表示前景信息的动词都要加前缀—ka,表示背景信息的动词都加前缀—ki;英语里背景信息成分主要是用动词的非谓语形式如不定式、分词等表示。
Hopper(1979)对这个问题有详尽的讨论。
他同时指出,动词时体标记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前景信息的突出。
我们想要指出的是,背景信息和前景信息的区分既表现在主句和分句之间,也表现在结构内部。
汉语连动式问题中长期困扰人们的谁为主谁为次的问题,其实质就是结构中间哪个成分为前景信息的问题。
1(2 及物性假说人们常说汉语缺乏形态标记这个特点给语法分析带来了困难。
其实如果我们明白形态标记的根源在于话语表达功能的驱动,再广泛考察其他语言的情况以后就会发现,没有哪一种语言最完美地具备了所有表达功能的外化形式;语言之间的差异只是在不同程度上形式化地反映了人类语言普遍的功能。
这样,我们就可以平静地把汉语放到世界语言的变异范围之内来考察,从功能的视点出发,寻找各种形态的或类形态的表现形式。
Hopper,Thomp~n(1980)基于对话语中突显前景信息策略的认识,揭示厂语言结构中及物性的一系列普遍特征,这种及物性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动词带宾语”的狭义理解,而是对语言中表示事件中心的基本功能的系统性概括。
功能语法理论中句子及物性的分析

功能语法理论中句子及物性的分析作者:李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2期摘要:语言是进行社会交流和交际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手段,可以用来表现语言使用者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即语言的概念功能。
语言的这一功能主要是由功能语法中的小句的及物性系统来体现的,本文简要介绍了及物性理论,并探讨了及物性分析在实际句子中的运用,指出其理解句子深层意义与作者的观点、立场和意识形态意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语法理论;物性理论作者简介:李静,1990年出生,女,民族:汉,籍贯:河南省固始县,所在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所在年级:2012,攻读学位:语言学硕士,所学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1句子研究不能包括或代替语篇研究,但语篇研究可以把句子研究作为它研究内容的一部分。
这是由语篇研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语篇总是由多个句子组成的。
语篇能否具有意义和能否接受,首先要看语篇中的每个句子是否正确。
同时,语篇想传达出什么样的意义也和使用什么样的句子密切相关。
及物性系统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
在一个句子表达当中,分析其及物性就可以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描写成若干过程,还可以把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凸显出来。
一、及物性理论的六个过程为了使人们的意识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就可以把其分解成一个一个的过程,以及过程与实体的联系。
韩礼德把它表示为由各种过程、参加者、和环境因子构成的“及物性”。
他把人们思想中要反映的主客观世界分为六个过程。
1、物质过程一般来说,一个语篇会包括多种及物性过程,而且多数是物质过程。
因为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
物质过程一般由动作动词来体现,表示某件事的过程。
它要求的“动作者”和动作的“目标”由名词或名词性词体现。
例如:“小明做完作业”。
“小明”是动作者,物质过程是“做”,“作业”是动作的目标。
及物性

存在过程
存在物(existent) only two Americans 过程(process) There were 环境(circumstance) stopping at the hotel.
big palms and green benches
always an artist with his easel
she
said
the maid
Oh, I wanted it so much. I wanted a kitty.'
George
said.
the wife
0'Oh, shut up and
言语过程分析
• 言语过程指人们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a process of saying)。 • 在本语篇的 27 个言语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女主人公与其 他三位人物的对话,而且主要围绕妻子和丈夫的对话来展 开。例如‘I wanted it so much,’ she said. 丈夫的反应是置 之不理,后来妻子又连用八个I want,来表达她强烈的情 感愿望和心理诉求,但是丈夫却是一句‘Oh, shut up and get something to read,’说明了丈夫的专横和大男子主义, 他无视妻子的内心想法,作者通过这些紧张的对话表达出 了这个不平等不和谐的家庭关系。
27 3
20% 2%
3
2%
过程结果分析
从上述表格来看,在该语篇中,作者主 要采用了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这两类过 程能够在叙述故事的同时更好地刻画出人 物的个性特征并能揭示文章的主题意义。 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虽然少,但同样对小 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物质过程
动作者(actor) 过程(process) 目标(goal) 环境 (circumstances)
举例说明语法性质的概念

举例说明语法性质的概念语法性质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语言中单词或词组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使用方式。
语法性质是语法规则的一部分,帮助我们理解和使用语言。
本文将通过举例说明语法性质的概念。
首先,一个简单的例子是主谓关系。
在英语中,句子通常由主语和谓语构成。
主语是句子中的主要名词或代词,而谓语是对主语进行描述或说明的动词。
例如,"The cat is sleeping"(猫在睡觉)中,“The cat”是主语,而“is sleeping”是谓语。
这种主谓关系帮助我们确立句子的基本结构,并理解语句的意思。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代词的例子。
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的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有特定的语法性质。
例如,在句子"Sarah is going to the store. She needs some groceries."(莎拉正在去商店。
她需要一些杂货。
)中,“She”是代替主语“Sarah”的代词。
代词帮助我们避免重复使用同一个名词,使句子更加简洁、流畅。
除了代词,形容词也有其独特的语法性质。
形容词用来描述名词或代词的特征或性质。
在句子"The beautiful flowers are blooming in the garden."(美丽的花朵在花园中开放。
)中,“beautiful”是用来描述名词“flowers”的形容词。
形容词的使用使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
此外,介词也是一个重要的语法性质,用来表示名词、代词或其他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
在句子"He is sitting on the chair."(他坐在椅子上。
)中,“on”是用来表示人们与椅子之间的关系的介词。
介词的使用使我们能够描述位置、方向、时间等概念。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语法性质是动词时态。
动词时态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
原型理论和及物性的开题报告

原型理论和及物性的开题报告题目:原型理论及其在及物性中的应用一、研究背景随着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人类认知和社会行为的理解正在不断深化。
原型理论是由语言学家Lakoff和 Johnson于1980年提出的,它是一种认知理论,旨在研究人类对于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
它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是通过抽象概念中的原型来实现的。
而及物性是指语言符号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所固有的意义。
原型理论深刻影响着及物性的研究,因为其路径不仅包括对某个事物的定义,而是揭示了更为广泛的事物之间内在联系。
二、研究问题原型理论如何解释人类的认知过程?原型理论在及物性研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三、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原型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及物性的概念,深入理解它们在人类知觉和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深入探讨原型理论在解释和对待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其在及物性研究中的应用,加强我们对人类认知的理解,并为现象学、社会认知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将重点分析原型理论及其在及物性中的研究文献,相信这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原型理论的基本思想。
案例分析法将以实际事例,例如人们对某些物品的定义和意义等进行深入分析。
五、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 原型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介绍。
2. 原型理论在及物性中的应用和作用研究。
3. 因果关系和替代关系的探讨。
4. 原型理论在社会认知中的应用。
5. 研究结论和展望。
六、研究结论本研究将深入探究原型理论和及物性概念,以及其在认知过程和社会行为中的应用。
我们相信,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认知行为中的原型概念,以及及物性在人类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而这些发现将为文化研究、教育研究等领域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动词用原型的几种情况

动词用原型的几种情况
动词用原型的几种情况包括:
1. 主动语态中,用于句子的谓语动词。
例如:She reads a book every day.(她每天都读书。
)
2. 在被动语态中,作为句子的谓语动词。
例如:The book is read by her.(这本书被她读了。
)
3. 在情态动词后面,表示能力、允许、可能性等。
例如:They can swim.(他们会游泳。
)
4. 在省略to的情况下,作为不定式。
例如:He wants to go to the movies.(他想去看电影。
)
5. 在将动词作为名词的情况下,用作名词的复数形式。
例如:He loves playing sports.(他喜欢玩运动。
)
需要注意的是,动词的原型并不一定总是以字母e结尾。
有些动词在变化时可能会有规则的变化形式,如eating(吃)和swimming(游泳)。
此外,也有一些动词在不同时态和语态中会有变化,例如regular(规则)动词的过去时态和过去分词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动词的词形变化规则来确定使用哪种形式。
举例说明语法性质

举例说明语法性质举例说明语法性质语法是一门研究语言结构和规则的学科,而语法性质则是指语法在构建语言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和属性。
在语法中,举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来说明和解释语法的性质。
本文将通过举例说明语法的一些重要性质。
1. 句子的基本结构句子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它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
例如,下面是一个典型的句子结构的例子:主语(S):小明谓语(V):喜欢宾语(O):中国菜这个例子展示了句子的基本结构,并且说明了语法中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作用。
2. 词性和词类语法中还包含有关词性和词类的性质。
词性是指词汇表中的每个单词所属的类别,例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下面是一些关于词性和词类的例子:名词(n):桌子、学生、书本动词(v):跑、吃、睡觉形容词(adj):高、快乐、漂亮这些例子展示了不同词性和词类的单词,并且说明了它们在语法中的作用和特点。
3. 句子成分的关系句子中的各个成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些关系通过语法规则来表示。
以下是关于句子成分关系的一些例子:主谓关系:小明(主语)喜欢(谓语)中国菜(宾语)修饰关系:美丽的(修饰词)花朵(修饰名词)从属关系:因为(从属连词)下雨(从属分句)所以(主句连词)我没去(主句)这些例子展示了句子成分之间的不同关系,并且说明了它们在句子结构中的作用。
4. 语法规则和语法规范语法规则是指语言中的一些结构和用法的规则,它们决定了句子的正确性。
语法规范是指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语法规则的标准形式。
以下是一些关于语法规则和规范的例子:主谓一致:正确的句子:他们在跑步。
错误的句子:他们在跑步。
时态一致:正确的句子:昨天我去了公园。
错误的句子:昨天我去公园。
单复数一致:正确的句子:这些学生喜欢运动。
错误的句子:这些学生喜欢运动。
这些例子展示了语法规则和规范的使用,并且说明了它们在语法中的重要性。
总结:通过举例说明语法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法的基本结构、词性和词类、句子成分关系以及语法规则和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刘正光,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崔刚(1966-),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收稿日期:2004-03-27;2004-10-30(修改稿)2005年第1期总第190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Lan guagesandTheirTeaching2005,№1Serial №190语法原型与及物性刘正光1 崔 刚2(1.湖南大学外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2.清华大学外语系,北京 100084) 摘 要:本文在语法原型理论框架下,认为及物性是一个语法原型,从典型及物句式、反身及物结构、中动结构到典型不及物句式构成一个及物性连续体,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中动结构的问题。
本文的论述表明,语法原型理论能更好地解释中动结构的语义与句法特征以及该句式意义的形成过程。
语法原型理论对中动结构的解释力同时也充分说明语法原型的理论优势与实际运用价值。
关键词:语法原型;理论优势;及物性;中动结构 Abstract:The paperadvocatestheviewoftransitivit yasa grammatical protot ype.Toreinforceourview,wefocusonananal 2ysisofthet ypicaltransitives,reflexiveandreci procaltransitives,t ypicalintranisitives,withmiddleconstructionin particular,and cometoaconclusionthatthe yallbelon gtothedifferentsta gesonthetransitivit ycontinuum.Ourex plorationdemonstratesthe grammatical protot ypetheor ycan giveamorecoherentanduniformex planationtotheabovelin guistic phenomena,thusshowin g itstheoreticaladvanta gesandactuala pplication.Ke ywords:grammatical protot ype,theoreticaladvanta ges,transitivit y,middleconstruction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5)01-0008-05 1.语法原型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范畴以原型为组织结构。
所谓原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某一概念的最佳范例。
语法原型的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在不同的语言中与一定的形态句法特征相联系的一定的语法标记、句式(construction )或事件类型。
如及物性事件作为语法原型的形态句法特征是“施事+V+受事”。
Giv ón (1984)指出,原型及物性事件有三个核心要素:两个参与者,其中的一个(主语或施事)对另一个(宾语或受事)做出某种意志性的行为,受事完全受该行为的影响。
另外,施事与受事的关系是不对称的,因为从施事到受事有一种物质能量的传递(Lan gacker,1999)。
“他经常打老婆”就是一个原型及物性事件,能够充分体现以上特征:两个参与者、施动性和意志性。
相比之下,“他像他父亲”虽然也是一个SVO 结构,但并不是及物句式的最佳范例。
首先,动词“像”表达的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状态;其次,施事没有对受事做出意志性的行为,受事并不受施事的影响。
因此,它在形态变化等方面受到许多限制。
原型不及物事件只有两个要素:一个参与者,有意志地参与某种行为。
如果将及物性看成是一个连续体的话,原型及物性和不及物性事件构成连续体上的两端,而其他的现象,如中动结构、反身结构处于连续体的中间。
从标记性的角度看,处于连续体两端的原型及物和不及物事件是无标记的,而处于中间的属于有标记的,它们处于一种相互关系之中。
2.及物性的连续体意义虽然认知语义学认为,及物性是语义特征,而不是句法特征,但如果从更抽象的层次看,及物性也是一个语法原型。
类型学研究表明(Hopper&Thom pson,1980;Croft,2003),及物性作为语法原型虽然不是自然物质,却是人类语言的共同特征,反映了人类经验中最基本的事件图式:因→果(De 2lancy,1987)。
Lakoff&Johnson (1980)也论证说,因果图式在处理真实世界的事件时具有普遍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及物性是语义特征,而不是句法特征。
Ho pper&Thom pson 认为,及物性是小句与语篇的属性特征,而不是动词本身的特征,指行为从一个参与者传递到另一个参与者的过程。
及物性一词已逐渐成为了一个上位词,包括及物和不及物。
及物性由许多要素组成(如2.2所示),构成一个从及物到不及物的及物性连续体。
这个连续体涉及到表示论元的名词短语的许多参数以及各种语用参数。
每一要素说明及物性某一方面的特征。
句子体现的及物性原型特征越多,越靠近及物的一端,否则接近不及物的一端。
(Croft,2003:178)2.1.及物句式的连续体特征在任何语言中,一个SVO 结构由不同的NP 和VP 体现时,其及物性的程度肯定会有很大的差别,如:(1)a.他花15万就买了这辆二手宝马。
b.这辆二手宝马被他用十五万买走了。
(2)a.15万就可以买一辆二手宝马。
b.3一辆二手宝马被15万买走了。
(3)a.他像他父亲[1]。
b.3他父亲像他。
c.3他父亲被他像。
d.3他已经(正在)像他父亲。
(4)a.Iseewhat youmean.b.3What youmeanisseenb yme.c.3I’mseein gwhat youmean.d.3Ihaven’tseenwhat youmean.在(1a)中,主语(施事)“他”对自己的行为(买不买这辆二手宝马)有完全的决定权。
谓语“买”是一个终止性的瞬间行为。
宾语“这辆二手宝马”具体指某个物体,同时表示所有权发生改变。
整个句子报告一个事件。
“花15万”从功能的角度看,只是行为发生的工具或手段而已。
(1b)是(1a)的被动语态形式。
生成语法理论把有无被动语态形式,作为判断及物与否的根本性标准。
而在(2a)中,主语“15万”是行为发生的工具,它对行为的发生与否没有任何主观意志和决定权可言。
宾语“一辆宝马”泛指任何二手宝马车。
我们无法确定能买到的是哪一辆宝马车。
整个句子只表示一种可能性。
(2a)只具有及物句式的一个特征:两个参与者,而缺乏施动性和意志性这两个核心要素。
因此,转换成被动语态的(2b)不可接受。
这样,(1)和(2)中的动词“买”,都做及物动词使用而句法表现差异很大的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释。
在(3)中,动词“像”仍然是及物动词,但是主语和宾语不能交换位置(3b),没有被动语态(3c),没有时态和体态的变化(3d)。
这些句法限制产生于动词“像”。
原型意义上的动词应该表示一个行为事件,而“像”只表示某种状态。
因此,它不可能表达出行为的施动性和意志性。
那么,它就不可能具备原型意义上的动词所具有的句法能力。
(4)中的“see”是一个表示心理过程的动词。
各种研究表明,表示心理过程和状态的动词在时态和体态上以及其他句法表现上都有相当的限制。
因此,“see”也和(3)中的“像”一样受到众多的句法限制。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些句子在形式上都有两个参与者,属于及物句式的范畴,但它们所能体现的形态句法特征却差别很大,整个句子的及物性也必然体现出很大的差异。
反身代词做宾语时的宾语属性特征很低,下面这组句子能验证这一点。
反身代词不能在被动语态的句子中充当主语,如(5d)。
(5a)至(5c)表达的命题意义基本相同,但(5a)与(5c)的句法表现差异很大。
因为,反身代词做宾语时与主语同指一个实体,个体化程度极低,不能独立担任参与者角色。
这一特征既解释了(5d)不可接受的原因,也说明了(5a)与(5c)的内在联系。
(5)a.Tom gotu pat7,dressedhimselfandwentdown2stairsforbreakfast.b.Tom gotu pat7,gotdressedandwentdownstairsforbreakfast.c.Tom gotu pat7,dressedu pandwentdownstairsforbreakfast.d.3Himselfwasdressedb yTom(hismother).考察及物句式时,另一个重要的句式是相互代词做宾语的现象,如:(6)a.Youshouldhel peachother.b.3Eachothershouldbehel ped(by you).(7)JohnandMar ykissedeachotherfor15minutes.(8)JohnandMar ykissedfor15minutes.从形式上看,(6)和(7)都有两个参与者,因而被归入到及物句式中。
但在原型及物句式中,主语和宾语是两个不同的参与者,它们的身份具有很高的区分度,分别指不同的实体。
很明显,(6)和(7)中的两个参与者都指相同的实体。
这说明,(6)和(7)中的两个参与者只是句法形态上的表现,而在语义所指上实际是相同的对象,因此(6b)不可接受。
以上(1)-(6)的形态句法表现证明,在及物性这个原型中,不同的事件具有不同程度的及物性,语义与形式具有密切关系。
反身及物结构和相互代词做宾语这两个非典型的及物句式让我们更容易了解及物与不及物之间的非离散关系。
首先,(1)和(6)虽然在形式上都是两个参与者,但所具有的及物性程度差别很大。
其次,由于有了这种差别,及物与不及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建立起来了。
(7)和(8)之间的语义联系与差别在句法形态上的表现为我们提供了两方面的含义。
根据Kemmer(1994)的解释,在语义上,(7)表示在该事件过程中,行为反复发生了多次,其中甚至可能还有一定的时间间隙,而(8)表示一个没有间断的单一事件。
这是因为,虽然相互代词与主语表示相同的所指对象,但是在概念上它们还保留有一定的可分离性和区分度。
而(8)中的动词kiss虽然本身包含有相互的意义,但当没有明确使用相互代词时,只能表示一个单一的整体行为,而如果要明确表示分开的一个个次要事件时,必须使用相互代词。
在语态研究中,(8)属于中动语态。
中动语态表达的事件中,事件的行为或状态影响动词的主语或者主语的利益(L yons,1969:373)。
Kemmer(1992)指出,中动语态是一个在共时和历时上都与反身结构相关的语义范畴,它有一个关键的语义特征:主语受影响(subject2affected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