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体育之研究》
体育之研究全文解读

体育之研究全文解读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于1917年4月1日以笔名二十八画生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的一篇体育论文。
全文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为释体育、体育在吾人之位置、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体育之效、不好运动之原因、运动方法贵少、运动应注意之项、运动一得之商榷。
1.释体育:毛泽东在文中首先阐述了体育的定义,认为体育是通过运动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培养意志品质的一种活动。
2.体育在吾人之位置:毛泽东强调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为体育与德育、智育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3.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毛泽东指出当时中国体育教育的弊端,如过于注重技巧、忽视体质培养等,并提出应采取积极措施改善体育教育。
4.体育之效:毛泽东分析了体育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认为体育可以强身健体、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国民素质等。
5.不好运动之原因:毛泽东分析了人们不爱运动的原因,如生活环境、工作压力等,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改善这一现象。
6.运动方法贵少:毛泽东主张运动应注重方法和适量,
以达到最佳锻炼效果。
7.运动应注意之项:毛泽东提出运动应注意的事项,如选择合适的运动场所、注意运动卫生等。
8.运动一得之商榷:毛泽东对运动的效果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应因人而异,采取适当的运动方式。
总之,《体育之研究》全面阐述了体育的重要性和作用,对当时中国体育教育的弊端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这篇文章对后来的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读《体育之研究》有感

读《体育之研究》有感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这句话是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中说的一句话,虽然是在讨论体育,但它的深层含义却可以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我看来,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的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的。
首先,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天生优越就变得自大自满。
生而强者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天赋而觉得无所不能,但这种想法是有害的。
就像毛泽东所说,即使是至强者,如果滥用其强,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
也就是说,如果强者没有适当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努力,他们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弱。
相反,弱者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劣势而失去信心。
只要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同时也要努力发掘和利用自己的潜力,不断地提高自己。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的身体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的。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说到,“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
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锻炼和训练来改变自己的身体素质。
这也说明了我们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我们肯去发掘和利用它,我们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高度。
最后,我们应该把毛泽东的这句话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不仅仅是在体育方面,我们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不要因为自己天生条件不好就放弃努力,也不要因为自己已经有所成就就停止努力。
只有不断地努力和追求,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总之,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说的这句话,虽然只是简短的一句话,但它的内涵是深刻的。
它告诉我们,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人的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的。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努力发掘和利用自己的潜力。
无论在哪个领域,只有不断地努力和追求,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我曾经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天生劣势,无法改变,因此放弃了努力。
体育之研究观后感

体育之研究观后感《体育之研究》是一篇关于体育研究的学术文章,作者毛泽东在文章中阐述了体育的重要性、体育锻炼的方法以及他对体育与健康的理解。
这篇文章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启示,让我对体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作者强调了体育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他认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进行革命事业。
而体育锻炼则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
通过体育锻炼,我们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使自己更加健康、长寿。
这一点对于我来说深有感触,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体育锻炼不仅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精神的锻炼,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其次,作者提到了体育锻炼的方法。
他认为,体育锻炼应该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进行选择,要避免过度锻炼和不当锻炼。
同时,他还提出了“三育并重”的思想,即体育、智育、德育三者应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这一点对于我来说也是非常有启发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会因为过度锻炼而造成身体的损伤,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
通过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体育锻炼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发展,不仅要注重身体的锻炼,还要注重智力、品德等方面的培养。
最后,作者表达了他对体育与健康的理解。
他认为,体育与健康是一种全面的、协调的发展,只有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进行革命事业。
同时,他还提出了“养身与养生”的思想,即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身体素质,但又不能过度锻炼而损伤身体。
这一点对于我来说也是非常有启示意义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会因为过度锻炼而忽略了身体的保养和恢复。
通过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体育锻炼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过程。
此外,《体育之研究》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有它所体现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作者毛泽东以亲身经历为依据,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错误体育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他的这种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让我深受启发。
[浅谈《体育之研究》]体育之研究
![[浅谈《体育之研究》]体育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67de386f46527d3250ce080.png)
[浅谈《体育之研究》]体育之研究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同志生逢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他博古通今,关心时势,潜心研究体育,于一九一七年四月一日,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体育之研究》著名论文。
这篇论文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正文共分为八节。
<br/> 1.写作目的 <br/> 开篇绪论讲论文的宗旨和目的。
毛泽东同志宣扬体育,探索体育救国的观念。
毛泽东同志忧国忧民,关心时势,认识到体育对增强民族体质,挽救民族存亡的重要作用。
“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说明体育的重要作用和参与体育锻炼需持之以恒。
<br/> 2.体育的真义、重要性及其功效 <br/> 正文的第一节释体育讲体育的本质和起源。
毛泽东同志旨在界定体育的真正意义。
他指出“体育者,人类自其养生之道,是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
这是体育基本的功能。
体育是促进身体平衡发展的养生之道。
是人的身体平衡而全面的发展。
对于人来说,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科学的体育运动可以加强身体各系统的功能,维持和促进身体健康。
“体育者,养生之道也”,指出体育的根本目的和作用在于养生健体,把体育视为改善体质的手段。
体育的功能在于养护生命,是一种道理和方法的结合。
毛泽东同志科学的界定了群众性体育观和养生体育观。
体育的真正含义在于增强人民的体质,完善人民的身体,讲究实效性的健身运动。
“体育者,养生之道也”,指出体育的根本目的和作用在于养生健体,把体育视为改善体质的手段。
体育也是健康的生活,完善人生的过程。
<br/> 第二节体育在吾人之位置说明体育在人生的位置。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予体。
”解释了三育之间的关系,体育与德育和智育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这三者中体育处于基础地位,德育和智育都离不开体育这一基础。
毛泽东同志在这三者中强调体育的重要地位和三育并重。
祖国的年轻一代应当全面发展,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全文译)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全文译)前言国力衰弱,武风不振,民族的体质日渐轻细,这是很可忧的现象。
提倡体育的人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长时期不能取得效果。
这种情况如不加以改变,长久下去,衰弱将更加甚了。
拿起武器来能击得准、射得远,那是外在的事物,是事物的结果;体力充实才是内在的事物,才是事物的原因。
如果体魄不坚实,看见武器都害怕,又怎能够击得准、射得远呢?身体坚实要靠锻炼,锻炼则靠自觉。
现在提倡体育的人并不是没有采取种种方法,然而总是无效,其原因就在于外力不能触动人心,不懂得体育的真正意义何在。
如果对于体育到底有什么价值,体育的效果如何,体育要从哪里着手等一系列的根本问题都模糊不淸,这样来搞体育当然没有什么效果。
要想使体育有效,非发动人们的主观努力,促进人们对体育的自觉不可。
如果自觉了,那么体育的条目你不说他也会懂得;“命中致远”(击得准,射得远)的效果也会不求自来了。
我深深感到体育的重要性,痛感提倡体育者的不得当,想到国内同志同病相怜的一定不少,因此大胆地提出我的见解,和同志们商榷。
我所说的并不都是实行过的,还有许多地方是空言我的理想,这是要老实说明的。
如蒙同志赐教,则衷心感谢。
第一什么是体育自有人类以来,尽管也有愚昧无知的人,但却没有人不晓得保护自己的生命。
因此,伯夷叔齐虽然决心不食周粟,待饿到极点时,还是要采西山之薇来充饥的;陈仲子虽然绝兄隐居,而在饿了三天之后,看到井上被虫吃剩的半个李子,也不能不吞下去。
上古人在树上做巢来住,剥下兽皮来穿,都是出自天生的本能,无须懂得什么道理。
只是这种保护生命的本能还是原始的,不精细的。
及至出了圣人,有了礼教,饮食起居才都有了节度。
所以,孔夫子的养生之道是:休息的时候一定要舒舒服服;腐败了的饭食鱼肉一定不吃;还经常搞体育,每当他在矍相的园子里练习射箭的时候,看的人常挤成了人墻。
人体组成的原理,与动物没有不同,而动物之所以不能象人类这样长寿,就是因为它们对生活是没有节度的。
《新青年》杂志发表《体育之研究》读后心得3篇

《新青年》杂志发表《体育之研究》读后心得8月8日是我国第13个“全民健身日”,早在1917年,毛泽东就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号召中国年轻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跑步作为一项古老的奥运项目,也是全民参与度最高的运动,笔者结合自身的跑步经历,在奔跑中感悟到了“奋斗三力”,以期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忍耐中笃行、在坚持中奋进、在拼搏中前进。
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在跑步中汲取吃苦耐劳的“毅力”。
毅力是干事的前提,意味着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始终保持坚毅笃行,吃苦耐劳。
村上春树书中《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写到,“由于二十多年不间断的跑步,我的躯体和精神都朝着更高层次的发展“。
跑步是一项耐力运动,初跑时的疼痛不适,爬坡时的耐力考验,冲刺时的千钧一发,跑步不是一双鞋、两只脚、交替向前迈就行了,它考验的是跑者的恒心和毅力。
邓小平一生都热爱体育,在大江大河中游泳、在崎岖蜿蜒间登山、在严寒冬日冷水浴,90多岁仍坚持运动,在锻炼身体中磨练了自己的意志。
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奔跑中培养毅力,克服爬坡时的困倦、冲刺时的疼痛,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姿态和“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担当精神,把党和人民的事业长长久久地推进下去。
钾足干劲、锐意进取,在奔跑中坚定攻坚克难的“定力定力是干事的保证,意味着不分心、不走神,始终保持内心的执着和坚定。
古人云,“行百里路者半九十”,在跑步的过程中,我们常看到有的人一时兴起,开始练习跑步时信心百倍,时间一长却被各种困难挑战吓跑,腿脚酸痛、事务繁忙、身体不适,内心没有定力,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最后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当前,我国进入“十四五”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也必须承认,改革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疫情的叠加,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经济摩擦越发增大,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等“卡脖子”问题还较为突出,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更加考验我们改革的定力。
《体育之研究》中学校体育观的当代价值

《体育之研究》一文,对于体育思想的阐述,体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眼光和情怀。
在当时以军国民体育为思想基础的德日体育体制向以自然主义为思想基础的英美体育体制转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文化启蒙作用,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对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影响毛泽东早期提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
无体是无德智也。
”可见体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要讲求科学性,不宜复杂,教师宜多引导学生学习锻炼,而不是机械式的灌输,要结合学生情趣选择体育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毛泽东的这些体育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上的,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
时至今日,他的体育思想对当今学校体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校要树立正确的体育目标,以增强学生体质、意志品质、道德情操等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切不可“不知道何为体育之真义”导致“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的体育”。
学校要坚持实施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坚持按“体育之真义”进行改革,不仅要改革学校体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要从学校体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管理体制、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对提倡全民运动的影响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
此甚可忧之现象也。
”他意识到了大众体质好坏对国家强盛的影响,因此他主张重视体育,主张借发展体育,提高国民体质来改造中国社会,强国济世,表现了毛泽东将发展人民体质摆放到国家建设高度的战略眼光。
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娱乐方式多样化,公民健身意识缺乏,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随意性和不自觉性。
这些问题验证了毛泽东早期提出的如运动不自觉、运动不用心等体育观点,因此,要积极运用毛泽东体育运动思想,大力开展全民体育教育,重视大众体育环境改善,服务全民体育运动。
重读《体育之研究》有感

重读《体育之研究》有感
《体育之研究》是一本关于体育的经典著作,由英国著名体育学家威廉·贝克
尔撰写。
这本书从体育的历史、理论、实践等多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体育的发展历程,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重读《体育之研究》,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体育的重要性。
体育不仅是一种娱
乐活动,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它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提高人的智力水平,提升心理素质,改善心理健康。
此外,体育还可以培养人的团队精神,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高人的社会
能力。
参加体育活动,可以让人们更加坚强,更加有耐心,更加有毅力,更加有责任感,更加有礼貌。
总之,体育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它不仅可以改善身体健康,还可以培养人
的精神品质,提高人的社会能力。
我们应该多参加体育活动,让自己变得更加健康、更加有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温《体育之研究》
作者:李鸿江
来源:《体育教学》2017年第04期
一百年前的今天,年仅24岁的青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他的著名文章《体育之研究》。
篇幅简短,意蕴深远。
文中有毛泽东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分析,有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堪忧,有对教育蹂躏摧残学生身心的呐喊,也有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精辟论述。
历经百年,沧桑巨变,百年之后的今天再次重读仍倍感鼓舞,可谓一篇我国近代以来深刻阐述体育之思想的千古不朽之文。
毛泽东当时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积贫积弱,一盘散沙,民族情绪空前低落,被人讥讽为东亚病夫的年代。
强我民族,兴我中华,一直是中国近代以来,有识之士的不懈追求和奋斗目标。
“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
”这是毛泽东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切中时弊。
文章中他甚至对学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他认为学生的身心受到的蹂躏和摧残将影响其一生;主张“体育课要重实质而轻形式”;要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兴趣和快乐;强调“兴味者,运动之始;快乐者,运动之终。
兴味生于进行,快乐生于结果。
”如何提高体育课的兴趣,使体育课既生动活泼,又有汗又有效,至今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则无德智也”。
毛泽东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没有健康的身体,什么人的智慧、才能、知识均无法表露施展和利用。
“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这是整个文章中最经典的一句话,也是对体育本质最核心的概括。
唯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承载健康的精神和灵魂。
毛泽东不仅是这么认识的,也是体育强身的践行者。
“体育具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功效。
”这是早年毛泽东通过爬山、游泳、冷水浴等体育活动来强健筋骨,磨练意志的切身感悟。
这也为他日后领导中国革命,历经艰险,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和思想基础。
毛泽东70多岁高龄仍劈涛斩浪畅游长江,彰显的不仅是对体育的热爱,更是对自身意志和大自然的一种挑战及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今天我们重温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就是缅怀一代伟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创立的丰功伟绩。
学习一代伟人身体力行,以体育来唤醒和强我民族、兴我中华的担当精神。
毛泽东体育思想是整个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一笔弥足珍贵的体育文化遗产,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导思想。
时逢《体育之研究》一文刊发百年之际,正逢中华民族学生体质之时局、“健康中国”之战略、“两个一百年”之目标等朝着既定目标和方向稳步迈进和实现的重要关口,其文不失为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再次重温,利国利民,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