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减排及固定的研究进展概述

合集下载

石化工艺过程中CO2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

石化工艺过程中CO2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

石化工艺过程中CO2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石化工艺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CO2)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CO2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研究和应用CO2减排技术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石化工艺过程中的CO2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

第一部分:石化工艺中CO2排放与减排潜力分析石化工艺过程中CO2的排放主要来自于燃烧过程以及化学反应过程。

石化行业是重要的CO2排放源之一。

据统计,全球石化行业每年产生的CO2排放量超过10亿吨。

尽管石化行业的CO2排放量巨大,但通过采取合适的技术手段,这一行业依然有巨大的减排潜力。

当前,石化行业中广泛应用的CO2减排技术主要包括碳捕集与储存、碳利用以及燃料转换三个方面。

第二部分:碳捕集与储存技术在石化工艺中的应用碳捕集与储存(CCS)技术是一种通过从排放源中捕集CO2然后将其储存于地下或其他介质中的技术。

在石化工艺中,CCS技术可以应用于燃烧过程的烟气中的CO2捕集和集中式CO2排放源的捕集。

目前,CCS技术在石化工艺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一些大型石化企业已经投资建设了CCS设施,通过捕集和储存工厂燃烧产生的CO2,减少了大量的CO2排放。

此外,借助CCS技术,石化工厂还可以更好地控制废气中的CO2含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CO2的排放量。

第三部分:碳利用技术在石化工艺中的应用碳利用技术是指将CO2转化为可利用化学品或燃料的过程。

石化工艺中CO2的碳利用是一种有效的CO2减排手段。

目前,碳利用技术在石化工艺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将CO2与氢气反应可以生成甲醇等有机化合物。

此外,CO2还可以用于生产先进的复合材料,如聚碳酸酯和聚丙烯酸酯。

第四部分:燃料转换技术在石化工艺中的应用燃料转换是指将传统燃料转化为低碳或无碳燃料的技术。

在石化工艺中,燃料转换技术可以将高碳燃料转化为低碳或无碳燃料,从而实现CO2的减排。

电化学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研究进展

电化学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研究进展

电化学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CO₂)的浓度成为了全球科研和工业界的重要任务。

电化学催化还原二氧化碳(CO₂RR)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能够将CO₂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燃料,如甲醇、乙醇、甲酸、一氧化碳和氢气等,因此在减少CO₂排放的也为可持续能源和化工产业提供了新的可能。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电化学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催化剂的开发、电解槽的设计、反应机理的探究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前景。

在催化剂开发方面,本文概述了各种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以及非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和应用。

在电解槽设计方面,本文讨论了电解槽的构造、电解质的选择以及电解条件的优化等关键因素。

文章还深入探讨了CO₂RR的反应机理,包括电子转移、中间体的形成和稳定性等,为设计更高效的催化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还分析了电化学催化还原二氧化碳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如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稳定性和成本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文章展望了电化学催化还原二氧化碳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新型催化剂的开发、反应过程的优化以及与其他技术的集成等,以期为实现低碳、环保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电化学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基本原理电化学催化还原二氧化碳(CO₂RR)是一种通过电化学过程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化学品或燃料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涉及到电解质的导电性、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以及反应过程中涉及的电子转移和质子耦合等步骤。

在电化学反应中,二氧化碳分子接受电子和质子,经过一系列中间反应步骤,最终转化为所需的产物,如一氧化碳、甲烷、乙醇等。

催化剂在CO₂RR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适的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并且对产物的选择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目前,研究者们广泛探索了包括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等在内的多种催化剂。

其中,金属催化剂因其高活性和可调变性而受到广泛关注。

我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和有机碳固定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我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和有机碳固定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我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和有机碳固定的研究进展及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温室气体减排和有机碳固定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我国农田土壤在温室气体减排和有机碳固定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概述我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和有机碳固定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回顾了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和机制,以及有机碳固定的途径和方法。

然后,从政策、技术和管理等层面,梳理了我国在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和有机碳固定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分析了我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和有机碳固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技术瓶颈、政策执行难度大、农民参与度低等。

文章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包括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提高农民参与度和意识等,以期推动我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和有机碳固定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我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现状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日益凸显。

农田土壤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头之一,其中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₄)和氧化亚氮(N₂O)。

这些气体的排放不仅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也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农田土壤CO₂排放主要源于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和根系的呼吸作用。

在我国,由于农业耕作方式的不断改进和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加快,导致CO₂排放量不断增加。

同时,农业活动中的农机作业、灌溉等也会加速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进一步增加CO₂排放。

CH₄排放主要来源于稻田和养殖场的厌氧环境。

在我国,稻田是CH₄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由于稻田中存在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水分,为CH₄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场的CH ₄排放也不容忽视。

二氧化碳资源化技术研究进展

二氧化碳资源化技术研究进展

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气污染控制研究。

)(2017YFC02106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08213);中央高校基本)(2017XS131)(1.教育部资源与环境系统优化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2206;2.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河北保定071003)摘要:过量的二氧化碳(CO 2)排放可导致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因此CO 2减排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将CO 2转化为附加值较高的化工产品,即CO 2资源化利用技术不仅可实现CO 2减排,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CO 2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光化学还原法、电化学还原法和催化转移氢化法等。

重点介绍并总结了以上3种方法的特点、优势和不足,指出未来需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向,为实现高效的CO 2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CO 2资源化利用;光化学还原;电化学还原;催化转移氢化中图分类号:X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0912(2020)02-0026-05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对于化石燃料的需求和利用量逐渐提高,导致大气中CO 2浓度大幅度地提升。

当前,CO 2的含量已经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能力,形成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其所引起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已严重地制约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工业革命后,大气中CO 2浓度急剧升高,在2013年第一次达到400×10-6,超过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 )的预测值[1]。

为了控制CO 2的排放量,减缓温室效应的进程,世界各国积极采取行动,制定了《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议》、《德班一揽子协议》和《巴黎协定》,提出了一系列减排目标,表明国际社会控制CO 2排放的决心。

为了实现CO 2有效减排,达成国际共识和完成减排目标,学者们广泛开展了CO 2捕集技术与资源化技术的研究[2],其中在CO 2捕集技术方面,研发出了吸附法、吸收法、膜分离法和生物法,其中醇胺法被认为是目前较为有效的CO 2吸收技术,但其运行费用较高,且存在CO 2泄露危险[3]。

碳达峰、碳中和研究进展与综述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碳达峰、碳中和研究进展与综述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碳达峰、碳中和研究进展与综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旨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实现碳排放量的峰值和降至零的目标。

近年来,各国纷纷制定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动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概述当前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研究的进展情况,并分析其中存在的挑战与机遇。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文章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其次,第二部分将详细探讨碳达峰研究的进展,包括定义与意义、国际碳达峰目标与承诺以及碳达峰路径与策略措施研究等方面内容。

第三部分将阐述碳中和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概念解析与重要性、全球碳中和倡议与行动计划以及实现碳中和的技术与政策途径研究。

第四部分将分析碳达峰和碳中和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分析,以及创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分析和政策推动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分析。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以及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当前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探讨其中存在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各国碳达峰目标与承诺以及全球碳中和倡议与行动计划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实现碳减排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

另外,本文还将关注创新技术发展对于碳达峰和碳中和过程中所带来的机遇,并探讨政策推动以及国际合作在实现这些目标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 碳达峰研究进展2.1 定义与意义碳达峰是指特定地区或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

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限制全球平均温度升高的幅度。

碳达峰是实现全球气候治理目标的关键步骤之一,以减缓气候变化对环境、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2.2 国际碳达峰目标与承诺各国和地区都纷纷制定了碳达峰目标和承诺。

例如,中国在2020年提出了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快达到峰值并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二氧化碳研究史

二氧化碳研究史

二氧化碳研究史一、引言二氧化碳(CO2)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由一分子碳与两分子氧组成。

它在地球大气层中的含量相对较少,但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却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氧化碳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本文将从早期的发现开始,概述二氧化碳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和进展。

二、早期发现二氧化碳最早是由英国化学家约瑟夫·布莱克发现的。

在1754年,他通过将大理石与醋酸反应,观察到了产生气体的现象。

他将这种气体称为“固定空气”,并发现它可以熄灭蜡烛。

布莱克进一步研究了这种气体的性质,并提出了它是一种酸性气体的假设。

三、二氧化碳的命名和探索法国化学家安托万·劳伦斯·拉瓦锡在1789年首次将二氧化碳这个名称应用于这种气体。

他的实验表明,二氧化碳是许多化合物中常见的成分之一。

随后,科学家们开始探索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性质。

四、二氧化碳的循环与气候影响19世纪末,瑞典化学家斯文·阿伦修斯提出了二氧化碳是地球大气层中的重要成分,并且可以通过人类活动的释放而影响气候的假设。

他注意到,二氧化碳的浓度与气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这引发了人们对于二氧化碳与气候的关系的研究。

五、二氧化碳的测量技术进展二氧化碳的浓度测量对于了解大气层中的碳循环和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20世纪初,研究人员开始开发各种测量技术。

最早的方法是使用化学分析技术,如色层分析和化学吸收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光谱学和气体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得二氧化碳的测量更加准确和高效。

六、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通过观测和模拟实验发现,二氧化碳对地球的气候具有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球表面辐射出的红外辐射,并将一部分辐射能量重新辐射到地面,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对于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注。

七、二氧化碳的减排与应对随着工业化和能源消耗的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增加,引发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忧虑。

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许多国家和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能源转型、节能减排、碳捕集和储存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微生物生理学论文 二氧化碳的固定

微生物生理学论文 二氧化碳的固定

二氧化碳的固定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化石燃料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旺盛,随着引发的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了温室效应的产生。

本文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及酶固定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以及对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

关键词:温室效应;微生物固定;酶固定;综合利用前言C02在大气和水中广泛存在,其含碳量是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三大能源含碳量的10倍。

而且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生产以来,地球大气中c02的浓度一直在以每年1.5 ppmv的速度不断地攀升。

C02是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它直接导致了地球气温的上升及气候异常。

因此CO2作为大气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应当作为温室气体削减与控制的重点,CO2减排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据气候变化国际控制委员会( IPCC) 的估计,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引起冰川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干旱蔓延、作物生产率下降、动植物行为发生变异等自然灾害,热带雨林原田化、牧场化等。

一方面,如何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废为宝,实现其分离回收与综合利用是摆在广大环境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二氧化碳作为地球上最丰富的碳资源,可转化为巨大的可再生资源。

现阶段,二氧化碳的资源化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且其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一.温室效应的产生以及危害温室效应(英文:Greenhouse gases),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CO2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极其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温室效应主要带来了以下几种严重恶果:1.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美国科学家曾经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融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与减排建议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与减排建议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与减排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当前的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分析排放的主要来源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减排建议。

文章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介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总体情况和历史趋势,包括排放总量、排放强度、排放结构等方面的数据和分析。

然后,文章将重点分析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包括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以及这些领域内部的排放特点和问题。

接着,文章将探讨影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发展、能源结构、技术进步、政策调控等方面。

基于上述分析,文章将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减排建议,包括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低碳交通、推广绿色建筑等,以期为中国实现减排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案。

二、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这也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显著增加。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其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近三分之一。

这一现状主要源于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及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积极采取措施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例如,政府已经实施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鼓励清洁能源的发展,如太阳能、风能等。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监管,限制其过度扩张。

然而,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现状仍然严峻。

尤其是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以便更好地制定减排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二 氧化碳 减排措 施及 存在 问题
针对二氧化碳的减排问题 ,国内外 已实施诸 多减 排措施 , 就 其范围可分 为国际层面和国内层 面。国际层面减排措施 主要通过 国际协议及碳排放交易等措施进行实施 ; 国内层面减排措施通过 市场手段及非市场手段进行实施 ,其中市场手段包括征收碳税 、 碳排放交 易 、 政府 资助 、 制定法 律等 ; 非市场手段包 括森林减排 、 地质减排 、 循环经济 、 新能源开发等。表 1 对二氧化碳减排措施进 行 比较和利弊分析日 。 表 1不 同二氧化碳减排措施 比较表 周
场 l " 碳 捧 放 盘 易 政 泊 舄 被 接 受 手 段 政 府 资 助 姜 嚣
国 内

嚣 期 限 定 交 国 《 气 候变 化
4鼓 助 新 技 术
强 制性 .减 排 的 义 务 制 度 化 如何 保 J ・ 埘 各 个 空 体 公
低 碳 生 产 方 式 : 4普遍 使 崩 3 . 碳 排 最 的精 确 榆 测
4矿 物 固定 二氧 化碳发 展前 景分析
地壳 中存 在大量 的碳酸盐矿 物 ,现 已发现碳 酸盐 矿物约有 1 0 0种 ,占地壳总重 量的 1 . 7 %,其中仅菱镁矿世 界地质储量近 1 0 0 亿吨, 其中矿物 中固定的二氧化碳近 5 0亿吨。如果 能够将 大 气 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盐矿 物 , 不仅能够达到二氧 化碳减排 及 固定 的 目的 , 而且 能够实现二氧化碳 的循 环利用 , 并且对二 氧 化碳的储存安全可靠 , 不具有风险 陛, 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 碳 酸盐矿物的形成主要和热液作用有关 ,以 C a 、 M g 、 F e的碳 酸盐为 主。根据碳酸盐矿物的矿化过程 , 采用富镁矿物固定 1 2 0 , 可以达 到长期储存的效果 , 具有极大地发展前景 。
非 市
森 林 捧 环境 和 经 掌 薯 棠 嚣 每 长 1 , J 一 地 ; 2 植 物 生 长 周 期 济 效 益 : 3保 存 时 间缸
生物 固定 C O 是符合 自然循 环 , 最为安 全 、 有效 、 环保 的方 法。随着我 国对环保 的 日益关注 , 作为符合 自然循环的生物固定 法逐 渐被研究者重视 。其 中微藻减排 C O 技术已较为成熟 , 且能 做到持续作用的效果 。
3二氧化 碳减 排形 势分析
3 . 1减 排成 本 巨大
2 . 3生物 固定 法
自工业革命 以来 , 人类 向大气 中排入 的二氧化碳等 吸热性强 的温室气体逐 年增加 , 大气 的温 室效 应也 随之严 重 , 已引起全球 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 问题 , 引起 了全世界的关注。 1 2 0 的大量排 放 所导致的 中欧地 区气候变 暖 ,给世界各地带来 的影响非 常恶 劣, 例 如非洲 的荒漠面积不 断增 加 , 加拿大和俄 罗斯 的冰原加快 融化 , 海平面上升 , 一些地 区遭受热带风暴 , 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严 重 的负 面影响l 1 l 。 从 资源集约化角度来看 , C O : 是一种 天然 、 丰富、 廉 价、 无毒的 碳源, 回顾化工发展历史可 以发现许多 C O : 应用 , 如碳 酸饮料 、 尿 素、 聚碳酸酯等 。因此从废气中更有效率 的固定 、 回收 C O 2 具有重 大的意义。C O : 的固定对改善温室效应 、 减少废气排放 、 充分利用 资 源 均有 重 要 意 义 。
氧化碳 减 排及 固定 的研 究进展 概 述

常赵刚 敖迎春 杜维 王亚峰 秦纪涛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 院 辽宁阜新 1 2 3 0 0 0 )
C O 化学固定技术 主要有以下几类 : 0 ) 2 1 o 和环氧化物共聚合成新 型 C O 树脂材料 ; ②利用 乙醇胺类吸收剂对 C O 进行分离 回收 ; ③将 C O 插入到金属 、 碳、 硅、 氢、 氧、 氮、 磷、 卤素等元素组成 的化学键 中, 以制备各种羧酸或 羧酸盐 、 氨基 甲酸酯 、 碳酸酯 、 有 机硅 、 有机磷化合物 ; ④C O 与H : 、 C H 、 H 0、 C H O H等反应分 别合成 甲醇 、 C 烃、 合成气 、 碳酸二甲酯等许多有价值 的化学品。 由于化学固定法要求 1 2 0 的纯 度较高 , 而工业 1 2 0 排放纯度 较低 , 富集成本高 。 加上 C O 本身 比较稳定 , 如何利用这个巨大的 碳源来解决全球 资源危机并实现减排 , 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套 邮 署 ’ 世 化 标 ’ 促 进 惩 罚 和 约 束 体 制 尚 特 完 昔 《 ‘ 京 都 黎 协 路 议 线 书 圈 》
焉 篆 誓 鎏 关 联 ’ 推 动 轩 国 台 理 的 配 颡 限 度 欧 盟 碳 排 放 盘 易 警 盏 嚣 羞 主 蓉 嚣 孟 薯 篓 美 国 、 I j 本 、 德 囝
征收 碳 税
主要 原因是煤 资源丰富 , 价格低廉 。如果转而使用石油或天 然气作为基础能源 , 那么需要 消耗 大量能源物质 , 世界 能源安全 将受 到威胁 。 3 . 2缺乏有效的政 策工具 目前正讨论 的政 策工具包括征收碳税 、 碳排 放交易 、 政府资 助、 制定法律等 , 但实施较 为困难 。 3 . 3 存在排放量大的产 业主要集中在基础性上游产业 的问题 由于政府调控会对本身产业和下游产业造成巨大的影 响 , 因 而政府调控困难 。另外 , 减排对出 口、 就业 、 财政 收入 、 投资 、 消费 以及整体 经济增长也存在一定影响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