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 专题九 考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类形象

合集下载

语文复习练习:专题九第一讲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语文复习练习:专题九第一讲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题组一人物形象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解析本题干的关键词源于诗的首联,“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本诗是一首律诗,首联统领全诗,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因此,要把握“开颜”的原因,就要立足于整首诗。

联系诗歌标题,结合诗的首联,可知是朋友新居落成,自己心情闲适;颔联和颈联写景,有山有水,有松有花,景色优美;颔联写新居的自然环境,颈联写新居主人对新居环境的营造,疏种碧松,可筛明月;多栽红药,以妆春天,此联也见诗人品味高雅;尾联既是对朋友的赞美,也是抒写志趣相同之感.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解析“九日驱驰”说明诗人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说明诗人是怅惘的;说友人“诗思清人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欣赏。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2板块 专题2 考点1 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类形象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2板块 专题2 考点1 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类形象

的形象 谊和依依不舍的情怀
报效国家 的形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战士们身经百战,黄金 盔甲都磨穿了,但仍要坚守边疆,打败敌人,流露出一腔爱国豪 情
归隐山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
的隐士形 通过诗人和童子的对答,塑造了一个整天在云雾萦绕的深山中采

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 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 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 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 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 脱”。
傲视权贵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
的形象 贵、傲视当权者的思想,反映出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忧国忧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推己及人,为
的形象 “天下寒士”着想,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钟情田园 的形象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描写 了山村风光以及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 人见了乐而忘返
1
设题角度一 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两大类。抒情主人 公形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是“诗化了的作者”;而对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则要分析 其肖像、动作、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从而把握其个性特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分清三种形象,掌握意象三考)

鉴赏诗歌的形象(分清三种形象,掌握意象三考)

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分清三种形象,掌握意象三考Ⅰ需要掌握的形象知识有哪些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一、人物形象:因形悟神1.(2014·山东)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第一首诗中直接描写陈居士的是第一句和第四句:喝酒喝到大醉三日,站在亭角临风寻诗。

第二首诗中前三句都直接描写陈居士:饮酒喜欢用天然粗陋的酒器,烦恼时喝酒大睡,醒来推门走出房屋赏月寻诗。

从陈居士喜爱饮酒,可见出其性格中的洒脱;“亭角寻诗”和“推户寻诗”则表现了诗人高雅的情趣。

鉴赏:这两首诗都是即事抒怀诗。

第一首绝句描写了在一个春天雨后天晴的日子里,陈居士从沉醉中醒来,到花园一角寻诗的情景。

楚酒浓烈,一场醉竟然让陈居士睡了三天!从沉醉中醒来,陈居士来到园子中。

刚刚下了一场雨,园中空气清新,雨洗后的花朵显得更加娇艳。

陈居士大喜过望,来到亭子的一角,沐浴着春风,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酝酿诗情。

第二首绝句描写的是陈居士晚上寻诗的情景。

为了浇愁,他喝了酒,然后沉沉睡去。

醒来时已是晚上。

陈居士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诗情。

他推门走出房屋,四周一片寂静,天上一轮明月,地上乔木高耸,这景色是多么清幽啊!2.(20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专题02 诗歌鉴赏之鉴赏形象-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02 诗歌鉴赏之鉴赏形象-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之鉴赏形象考点精讲】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又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事物的形象。

对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种:题型一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和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

在理解人物形象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描写的烘托渲染来概括人物的特点,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的人物的意义。

一、诗中主人公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或寄托自己的理想。

如:《诗经·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做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

【考点对接教材】01念奴娇·赤壁怀古(选必上)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问题】请概括周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①“小乔初嫁了”为了突出周瑜年轻得意。

“雄姿英发”来形容周瑜气度雄伟、人才出众。

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

02邶风·静女(必修上)先秦·佚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问题】全诗塑造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的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①人物形象:女主人公是一个美丽、调皮、可爱、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子。

②分析:“静女其妹”“静女其变”运用“赋”,直接表现女子的美丽,“爱而不见”通过动作行为表现了女子调皮、可爱,“贻我彤管”“自牧归荑”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直率。

山西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考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山西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考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1.“形象”的内涵: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三种。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2.高考命题形式:对古代诗歌形象的考查,主要包括概括形象的特点、赏析诗歌中的形象、概括诗歌中的画面、赏析诗歌中的意境等。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题,一般为主观表述题,难度稍大。

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复习任务】1.明确诗歌形象、人物形象的意义。

2.掌握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试题的答题技巧。

【备考策略】一、知识储备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诗人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

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

鉴赏此类诗歌只有抓住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从背景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性格,进而把握诗歌的主旨。

2.鉴赏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因此,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诗歌时必须把握的。

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或剪影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在儿子远游前为儿子缝补衣服、疼爱儿子的慈母形象。

板块二 专题二 第二讲 鉴赏诗歌的三类形象

板块二  专题二  第二讲 鉴赏诗歌的三类形象

第一步:理形象,明特点。 结合注释和作者,弄清诗词中具体形象的表面意义并分析形象自身的特点,如果 有象征意义则阐释其象征意义,如果是人物形象就要体会其性格特点及其所传达 出的气质品格。 第二步:找手法,细赏析。 指出作者塑造诗歌形象所使用的手法并进行具体赏析。塑造形象常用的手法有烘 托渲染、对比衬托、细节刻画等。 第三步:联情感,深探究。 从诗歌“景”“情”“理”的角度进行深度探究,体会形象中诗人所寄托的思想 情感和哲理内涵。
[对点演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桃花 罗 隐①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②,半里红欹宋玉墙③。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注】 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 而归,史称“十上不第”。②文君酒:西汉才女卓文君曾在临邛当垆卖酒。③宋玉 墙:宋玉在其《登徒子好色赋》中有“臣东家之子”“登墙窥臣三年”之句。
形象类型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 爱恨情愁、感时伤别 历经磨难、坚持追求
举例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陶渊明《饮酒(其五)》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陆游《示儿》、辛弃疾《破阵子》 李白《赠汪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翰《凉州词》、王昌龄《出塞》 柳永《雨霖铃》 屈原《离骚》
2.要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任何一首诗作,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 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 3.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很多作品有关时代背景,其情感的抒 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做 深入分析。

鉴赏诗歌的形象题 ——人、物、景三类形象要分清

鉴赏诗歌的形象题 ——人、物、景三类形象要分清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2.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 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 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 沉郁孤愁,或开阔苍凉等。意境的鉴赏常用到以下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等;细 腻——缠绵、幽静、幽美、静谧、婉转等;繁复——热烈、高 亢、繁华、喧闹等;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 冷寂等。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考向一 人物形象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词)人(主人公)形象?试 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 析)。
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词)人(作者)的形象特 点。
4.某一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词人形象:这首词运用托物言志、拟人和衬托等表现手法, 借饱受摧残和打击的梅花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 ___至__死__也__不__会__改__变__自__己__高__贵__品__格__和__坚__贞__节__操__的__词__人______形象。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3.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 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则主要看意境。由诗味到 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深入过程。离开了意象,就 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营造的 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 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而意象只是构成这座建筑的一 些砖石。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

【例】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 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①鉴赏的依据: ★知人论世——作者风格背景(注释) ★人物刻画——行动、语言、神态、心理 ★人物所处环境——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2.景象(意象和意境)。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山川草木等)
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 的形象,即“意象”。
3.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花鸟虫
鱼)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1.人物形象:①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形象:行人、牧童 通过写什么来表现?
行人语言、牧童动作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021/6/302021/6/30Wednesday, June 30,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6/302021/6/302021/6/306/30/2021 9:48:54 AM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 树木; 终身之 计,莫 如树人 。2021年6月2021/6/302021/6/302021/6/306/30/2021

16、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 重要。 因为解 决问题 也许仅 是一个 数学上 或实验 上的技 能而已 ,而提 出新的 问题, 却需要 有创造 性的想 像力, 而且标 志着科 学的真 正进步 。2021/6/302021/6/30J une 30, 20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么读 知人、知言、知体
[边练边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添字丑奴儿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 该词作于词人南渡以后。
怎么读 知人、知言、知体
词人在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怎么读 知人、知言、知体
[边练边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 泊【注】 陆游 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 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 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鸦戍堞空。 【注】 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黜,闲居四年后被
任命为夔州通判,此诗即作于赴任西行途中。
5年 0 考 5年 2 考
佳句 赏析 命题 特点


以理解文意为基础,以考查情感和手法为重点。
怎么考 主客并存 诗词兼顾
一、重视题型变化 作为课标卷语文试题中最为稳定的古代诗歌鉴赏题, 分值虽然没 有变化,但题型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将原来的两个主观试题,变成 了一个客观题和一个主观题。
怎么考 主客并存 诗词兼顾
主观题采用“五选二”的模式,从理解分析角度设题。这样有利于扩 展考查面,五个选项可以从语句的理解、手法的分析、情感的把握、主题 的归纳等更大的层面考查;也有利于考生更高效答题,毕竟选择比简答要 节省作答时间,也能增加对诗歌的理解,因为有些选项可以作为对诗歌相 关内容的提示,从而增加得分率。 客观题依然采用分析鉴赏的主观表述形式,从形象、语言、手法、情 感角度任选其一设题。
怎么读 知人、知言、知体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 燕支 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 ①骢:指黑色的骏马。②虏障:指防御工事。③燕支:山名, 这里代指安西。
② ③ ①
三、把握诗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风格 根据诗人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经历遭遇来理解诗歌思想感情,是大的原 则;但就一个诗人来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犯经验主义错误。有些诗 人的风格特点、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能会变化很大,像南唐后主李煜和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两人的作品都明显分为前后两期,且后期的创作比前期 的成就更为突出。因此鉴赏诗歌,还要注意诗人人生的不同阶段。
冷考点, 5年2考 可能性较 小 冷考点, 5年3考 可能性较 小

考什么 明确命题分布点 考查年份 考查 2013 15 Ⅰ 卷 Ⅱ 卷 Ⅰ 卷 2016 Ⅱ 卷 Ⅲ 卷 考查 频率 2017年预 测 冷考点, 可能性较 小 冷考点, 可能性较 小
怎么考 主客并存 诗词兼顾
解析: 此题考查对古典诗歌的综合分析鉴赏。 A 项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秋”“边城”“烽火”“角声”视听结合, 是背景, 理解正确。 B 项“悲歌击筑” 可以理解为用战国高渐离和荆轲的典故写诗人像荆轲和高渐离在燕市上击筑高歌, 但“‘凭高酹酒’给人以惋惜悲哀之感”则错误, 无法与下文“此兴悠哉”相联系; C 项“‘悠’字似喜实悲”也因此错误。 此时的陆游接受了四川宣抚使王炎的邀请, 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九个月的从军生活。此 时,诗人凭高远望长安诸山,收复关中的热情奔腾激荡,不可遏止。所以“悠”字 似悲实喜。BC 两项是对思想情感的分析;D 项涉及手法的考查,E 项涉及诗眼的理 解,都与诗歌的情感有一定的关联,分析正确。
怎么读 知人、知言、知体
简要赏析这首诗表现的诗人情怀。 答:
怎么读 知人、知言、知体
解析:分析诗人情怀要注意诗歌的时代背景。这首诗是高适送他的朋友 李侍御到安西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首联紧扣题意写送别,颔联紧承上 联送别之意。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因此 不得挽留。颈联宕开一笔,述两地之远,更显境界阔大。尾联奇峰突起, 以“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衬托出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
答案:词人通过写长夜漫漫,孤枕难以成眠、雨打芭蕉之声的单调连绵和 客居异乡的飘零处境,抒发了深沉浓重、凄凉难耐的去国怀乡之情。
怎么读 知人、知言、知体
四、了解诗人的理想抱负 诗歌的最大特点和作用便是“言志”。每位诗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抱负,这 种抱负往往在诗歌中表达出来,因此对诗歌的鉴赏,要务求通过语言,揣摩诗 人表达的志向和情感。如张祜的《赠内人》 :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怎么考 主客并存 诗词兼顾
二、明确命题规律 近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在命题上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所选诗歌的时代 集中于唐宋。从体裁选择上来看,诗歌以律诗、绝句为主,词以小令、中 调为主;从选择诗词的题材内容上来看,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即事感怀 类作品多,咏史怀古和托物言志类出现得较少;从篇目选择上来看,高考 不避名家作品,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上升;在思想情感 和表达技巧上设题较多。
角度一
知人论世:从时代与作者的角度解读诗歌
阅读古代诗歌,把握思想感情是关键。要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需 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或者写作的具体背景。 因此, “知人论世” 的原则,是正确理解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
怎么读 知人、知言、知体
一、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特点 不同朝代的诗词有不同的特点。初唐、盛唐时期,士人积极进取,乐 观向上,像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以拯世济时为己任,渴望建功立业, 他们的诗歌中,表现昂扬进取、雄阔壮大的“盛唐精神”。 晚唐时期,皇帝昏庸,宦官专权,党争激烈,藩镇割据。在这样的历 史背景下,以杜牧、李商隐、许浑、温庭筠等为代表的诗人,希望以自己 的才智报效国家,诗歌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怀,以及报国无门的忧闷,同时 也借怀古咏史一吐襟怀和表达深沉的感慨。
怎么读 知人、知言、知体
本诗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怎么读 知人、知言、知体
解析:乾道五年(1169 年),陆游四十五岁,奉命为夔州通判。次年六月初, 他从临安出发,踏上了入川的行程。这首诗是六月二十八日舟过镇江,停泊 在瓜洲时所作。诗人回顾自己的人生生涯,故有“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 梦到巴东”之叹。接下来写将要到达险阻难行、万死一生的蜀地;行走在危 机四伏的小路,面对高耸的百嶂千峰。邻船有人来借火种,荒野的神祠,总 有人在祈求顺风。 乘着晚潮船泊在淮水南岸, 戍楼空无一人, 只有乌鸦啼叫, 回荡在凄迷的夕阳中。处处流露出漂泊无定的凄凉和仕途多艰的慨叹。
答案:这两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 满怀情意地让漂浮的暮云散去,皎洁的月光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 昼一般,为国家命运而愁苦的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 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才有了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期待宋军 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
怎么读 知人、知言、知体

Ⅱ 卷

Ⅰ 卷
Ⅱ 卷

Ⅲ 卷

考查 2017年 频率 预测 5年9 必考点, 考 必考 热考点, 5年 7 可能性 考 很大







考什么 明确命题分布点 考查年份 考查 2013 2014 2015 2016 点 2012 Ⅰ Ⅱ Ⅰ Ⅱ Ⅰ Ⅱ Ⅰ Ⅱ Ⅲ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画面 或意 境 句意 ★ ★ ★ ★ 考查频 率 2017年预 测
怎么读 知人、知言、知体
首句说宫内树梢上的月亮在不断地移动着位置, 这表明时间已经过了很久。 而一位宫女还没有休息, 她那双漂亮的眼睛, 什么都不看, 只盯着宿鹭的窠巢 , 这表明她对正常的家庭生活的渴望。三、四两句通过对她拯救飞蛾的细节描写, 使我们联想到她的命运同飞蛾一样,被选入宫还以为是进入了令人神往的光明 世界,没想到却是被送进了黑暗的地狱。飞蛾误扑灯火尚且有自己拯救,又有 谁来拯救自己呢?这两句诗充分地表现了她对自由的向往。诗人的情感也就隐 喻其中。
)
A.上阕一、二句写登高兴亭时的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写出了战火未熄的时 代背景。 B.上阕三、四句借用战国高渐离和荆轲的典故,“凭高酹酒”给人以惋惜悲 哀之感。 C.上阕五句切“高兴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实悲,为后文的想象蓄势。 D. 下阕用灞桥等借指古都长安, “应待人来”暗示旧山河迫切等待着宋军的 收复。 E. 在标题中, 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遗。
目录
CONTENTS
1 考什么
2
怎么考
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
三类形象
3 4 5
怎么读
怎么学 对点训练·巩固提升
怎么练
考什么 明确命题分布点 考查年份 考查 2013 点 2012 Ⅰ Ⅱ 卷 卷 思想 情感 艺术 手法 ★ ★ ★ 2014 2015 2016
Ⅰ 卷

Ⅱ 卷

Ⅰ 卷
答案:BC
怎么考 主客并存 诗词兼顾
2.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一句。 答:
怎么考 主客并存 诗词兼顾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炼句”,要结合手法和表现的情感分析。从手法 上看,是拟人,南山月像人一样多情,在这七月十六的晚上,特地让云走开, 让雾散去,呈现出皎洁澄明的夜空,也拂去诗人心头的忧愁。结合下文对“灞 桥烟柳,曲江池馆”等长安代表性景物的描写,可知是盼望长安收复消息的高 兴心情。
怎么读 知人、知言、知体
宋代则又大不同,国家偏安一方,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已没有了大 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开阔胸襟 少了,个人情怀多了。晏殊、张先、宋祁、柳永、欧阳修可为代表。北宋 末年,金人入侵,国家倾危,于是词人顿感大厦之将倾,忧国忧民的诗篇 多了。 看来诗词总是或多或少地打上时代的烙印,理解特定的时代特点,有 助于正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