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节 专题二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一 如何读懂古代诗歌课件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一 如何读懂古代诗歌课件
12/10/2021
6.名词作状语
①“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 夫。”(《陌上桑》)“府”即“在府 郡”,“朝”即“在朝廷”,这是名词 作状语。十五岁在府郡做小吏,二十岁 在朝廷做大夫
②“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 娇·赤壁怀古》)“灰”“烟”:像灰烟 一样。曹操的水军像灰烟一样飞散消失 了
词类的活用,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且在诗歌中 最为多见,在解读诗歌语言时值得高度重视。
12/10/2021
(一)词类活用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
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一首诗词往往因一两处词性的改
变而韵味无穷。
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 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 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戴
1.名词 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 活用 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①点明了写作时间(夏日); ②交代了事件(游山家); ③表明了诗歌题材(山水田园 ④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闲 愉悦)
12/10/2021
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 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12/10/2021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12/10/2021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12/10/2021
学案一 如何读懂古代诗歌
12/10/2021
诗歌鉴赏能全面而深入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和鉴 赏能力,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阅读必考题也就成为一种 必然。但是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普遍较低,甚至很 低,究其原因,在于考生读不懂诗歌,思路不清晰。答题 不规范,读不懂是根本的、主要的原因。

高考语文复习 板块3 新高考模式下的古诗文阅读 专题2 读文指导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86

高考语文复习 板块3 新高考模式下的古诗文阅读 专题2 读文指导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86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歌。

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歌,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因此,诗歌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歌。

那么,怎样去读懂诗歌呢?一、掌握诗歌必备知识(一)古代诗歌分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每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古代诗歌结构特点古代诗歌语言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与一般书面语,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

古代诗歌语言的“变形”:在语言方面,建立格律以营造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

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

但语言的“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标,而非文字游戏。

古代诗歌语言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省略压缩语言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古代诗歌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答话蕴含问话;②意象组合。

①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把诗歌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

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古典诗歌鉴赏复习之专题二 “读懂诗歌 掌握题材”

古典诗歌鉴赏复习之专题二 “读懂诗歌  掌握题材”

专题二读懂诗歌掌握题材一、读懂诗歌第一步,读懂内容: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注解。

(1)看题目:定诗歌类型、定题材。

分类标准:①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②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代诗);③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④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持、咏史诗、闺怨诗、赠别诗等;⑤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2)看作者:定诗风、明情感。

(3)看诗句:意象选择、情感表达、字词锤炼、画面描述。

(4)看注解:背景材料、特殊提醒。

第二步,划定类型:题材、形象、情感、风格、手法。

(详见《三年两年》P398“常见题材及情感类型”,P402“语言风格特点”,P403“古代诗歌的技巧”)题材:咏怀诗、咏物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赠别诗、边塞诗、闺怨诗。

形象:洒脱豪放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

情感:忧国伤时、人生感怀、思乡怀人、羁旅行役、长亭送别、怀古伤今、寄情山水、田园逸趣。

风格:语言风格,平淡、工丽、直率、含蓄、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清新、沉郁。

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第三步,审题干,答题目。

二、掌握诗歌题材(一)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内容范围: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多。

★分析重点: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①借景抒情;②营造氛围;③塑造背景或环境;④衬托人物品质或性格或情操;⑤以景衬境、以景衬情;⑥奠定情感基调。

)★基本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典型题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溪居 [唐]柳宗元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 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诗歌鉴赏(一)如何读懂古诗词

诗歌鉴赏(一)如何读懂古诗词

请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总结方法
•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 知人论世,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 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 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 • ①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 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 • ②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 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 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注: ① 【宣城】今安徽宣城县。 ② 【子规】一名杜鹃, 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相传子规鸟的叫声如蜀地 方言 :不如归去。此时杜鹃花亦盛开。 ③ 【三巴】东汉末年 置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三巴。泛指蜀地。
“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 想情感? 答: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
【怎样才算读懂?】
1. 明白表层意思
• 能翻译出诗句大意: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景物
2. 领会深层意思
•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 营造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快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看标题,抓题眼; •(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词”; •(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六)看典故和尾句,明感情主旨。
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 乡的子规鸟,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 作者的思乡之情。

高考专题辅导 古代诗歌鉴赏之一 读懂诗歌

高考专题辅导 古代诗歌鉴赏之一 读懂诗歌
(1)律诗:
首联 :入题、说事
颔联 写景,展开描绘
颈联
尾联 :抒情,由什么产生、什么样的情感
次北固山下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 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
山,驶向“青山”之外遥
海日东升,春王意萌湾动,诗人放远舟的于“绿客水路之”上。,继续
客向空路青,青山雁之儿山外正外的 要客经,路过行驶洛去阳舟,啊绿一,群还水北是前归托的雁。大儿雁捎正个说掠信过吧事晴—
•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团圆的 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悠悠愁绪。(3分)
• 第一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 时令(1分),第二句用“私书”暗点妻子 的来信或家书(1分)。岁暮正是与家人团 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家书)更勾起归 家之念,于是诗人渴盼团圆的情感自然就 显现出来了,本当团圆,却要远行,无奈 的诗人只能在梦中与家人团聚,而秋凉 “岁昏”,则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 (1分)
•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 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西窗”二字即暗用 李商隐诗中的情事。言外之意是:何日方 能归家,与妻室共剪西窗之烛,共话今日 云梦馆夜雨之情?
• 诗歌最后一句化用了李商隐《夜雨寄北》 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
• 答:形象地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团 圆而不得的愁绪。
高考专题辅导
古代诗歌鉴赏之一
读懂诗歌
一中
明确考点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
学习目标
1、能够初步读懂古代诗歌。 2、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写作特点。 3、能够初步总结出读懂古代诗歌的
具体流程和方法。
一、储备读懂诗歌应具备的知识: 1、了解诗歌的体裁:古体诗、近体诗、词、曲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二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二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路途远, 阻隔多。
第26页
“已”和“还”。更进一层写出乡路上障碍重重, 突 出诗人思归而不得怨恨之深。
诗人把所要表示感情推到了极点之后, 并不就此打住, 而是又往前推动了一步, 超出了极点。利用此法能够使所 要表示乡思之情变得更为强烈, 达到超越极限地步。
第27页
专项二 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 表达了“诗中有 画”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主观色彩, 写 得情景交融。所选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 富有季节和时间特性景物, 构成了一幅友好静 谧山水田园风景画。
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神态, 尾 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狂士之态。
表示了诗人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真切情谊。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姚诗和陈诗均为边塞诗。姚诗题中“穷边”是极 远边地。诗作写边镇升平景象借以赞扬边镇守将 防守之功。其中有“将军”“边头”等特定称谓。陈诗 题目“陇西行”是乐府旧题, 普通描写边塞战争。诗 作借助“匈奴”“胡尘”“无定河”等特定名称,反应了 唐代长期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和劫难。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这首词表示了对远方行人深切思念。首句起兴, 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特殊色调, 渲染离别悲凉 气氛, 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思念情怀。 解析
第22页
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泪水研 墨,和泪作书。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 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断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 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孤”字是本诗“诗眼”。“孤”字将全诗神 韵、意境凝聚在了一起, 浑然天成, 既写出了大雁孤 独,又写出了诗人羁留客地离愁别绪。

专题02 对接题材,触类旁通-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

专题02  对接题材,触类旁通-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

Ⅱ 对接题材,触类旁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距 离很远,不能相见的感伤。 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 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Ⅱ 对接题材,触类旁通
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 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Ⅱ 对接题材,触类旁通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莎 衣① 杨 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③紫绶金章④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Ⅱ 对接题材,触类旁通
【注】 ①莎衣:蓑衣。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 生布衣。③直饶:犹纵使,即使。④紫绶金章:指高级的官爵。紫 绶,系印纽的紫色丝带;金章,金质的官印。
Ⅱ 对接题材,触类旁通
(六)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Ⅱ 对接题材,触类旁通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②北,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Ⅱ 对接题材,触类旁通
【注】 ①虏障: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 ③太白东: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Ⅱ 对接题材,触类旁通
[答案] “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 尽管紫绶、金印极其尊贵,但作者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作者 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 往;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
Ⅱ 对接题材,触类旁通
(四)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专题一如何读懂诗歌(二):揣摩细节信息-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技巧(全国通用)课件

专题一如何读懂诗歌(二):揣摩细节信息-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技巧(全国通用)课件

陆游《书愤》中的“空” 是诗眼,显露出作者自许塞上 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 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
2
关注细节信息
二 品情语 【练习】指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词汇。
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杜甫《登高》中的“悲”字 就是情感语言,它表明作者客居 他乡又逢秋时不尽的伤感。
2
2
关注细节信息
一 抓意象
杜鹃花得红字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 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 川成都。
问: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它 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
把握诗中的意象,有助于参悟意境,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如: “柳”与“留”谐音,古人 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 表达依依惜别的感情; “月亮”“鸿雁”“红豆” 常常是相思的象征; 梧桐芭蕉常代表愁苦之情 寒梅翠竹常代表坚贞高洁等。
2
关注细节信息
一 抓意象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参考答案】 ①本诗中,在抒情上,作者托物言志,借“望 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 思;在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 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 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 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 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环境的恶劣,衬托 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世间更以晚晴为重。
名词用 作状语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诗人为何要把吴、晋作为咏怀的对象? 答: 吴、晋是六朝的代表,金陵是六朝古都。
(3)“浮云蔽日”是个比喻,再联系“长安”这个特定的所 在,说说诗人愁的原因。 答: 君王被奸邪蒙蔽,自己不得任用。
四、托物言志诗 (一)阅读点拨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而 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寓于某种 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首先,抓住“物”的形象特征。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 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 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 其次,理解“物”寄托的思想情感。一般来说,咏物诗中 的寄托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 风、价值取向等有关系。 第三,分析诗的写作技巧。一般来说,从表现手法上是托 物言志,从修辞角度看有拟人、比喻,从描写方法上讲有正面 描写和侧面烘托。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 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 联想, 进行深入的揣摩, 鉴赏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 在唐代的边塞征战诗中,还有着一种浓郁的汉代情结:以汉代 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 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 边少数民族时, 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 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 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 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 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 越,是唐代边塞征战诗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 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 联系词作 的题目和“千里念行客”等词句即可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情 感。抒情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在这首词中该句是首句, 有起兴作用。 综合以上分析即可作答。
2. 明情感。 这类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 ①羁旅孤凄之愁, ②恋家怀人之思,③怀才不遇之苦,④厌战思家之情。 3.晓手法。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即事写情(先写所 遇之事纷扰,再写故园之思深浓),另有“对面落笔”(对写 法)、虚实相生手法也最值得关注。
(二)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乡 李 思 觏
委婉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赞扬之情。陈诗以将士 杀敌的英勇、战斗进程的激烈、伤亡程度的惨重、 亲人盼望的无期,来寄寓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 的无限同情。
三、怀古咏史诗 (一)阅读点拨 怀古咏史诗,一般以凭吊古迹、历史故事、古人事迹 为题材,借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诗题中往往含有“咏 史”“怀古”“览古”等字样,有的干脆以被歌咏的历史 人物、 历史事件为题。 从表达的方式看, 怀古咏史是手段, 抒怀讽今是目的。 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有关人物。比如赤 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
六、羁旅思乡诗 (一)阅读点拨 羁旅思乡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独 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 1.抓意象。意象是鉴赏思乡诗的最佳突破口,要特别留 心四种意象:①月——月是故乡明,诗人移情于月,象征人 世间的聚散;②雁——人归落雁后,它是触动诗人乡思的重 要媒介;③危楼——独自莫凭栏,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 凭栏,借此表现归思;④书信——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用来 传递相思之苦的,要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
(二)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答: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
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 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 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 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其次,要体会作者的意图及思想感情。怀古咏史诗大多 是“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后代作家对尘封 的往事引发思古之情,一定有现实的因素。此类诗大致有两 种: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判历史,发表观点, 诗人只是旁观者,不置身其中。如杜牧《题乌江亭》 。另一 种是把史实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或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 类比对比,寄托伤感;或借古讽今,哀叹兴衰;或总结经验, 以古谏今等。 怀古咏史诗的结构为: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 ——抒己志。 内容有: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 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手法有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等。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 答: 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二、边塞军旅诗 (一)阅读点拨 边塞军旅诗以描写边塞风光、 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 内容。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 涣、李颀等。 边塞军旅诗有对边塞风景的描写, 展现边塞独有的自然 风貌,更为抒发将士边塞生活作了很好的铺垫、烘托;也有 对征战的描写,不过,它常常借助一些意象,采用侧面描写 的手法, 去表现战争的场面或边塞的风光。 这些景象(意象), 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等;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 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

(二)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一水:亦作“二水”。
(1)首联写“江自流”,对应着“凤去台空”,同时又引出下 联对 六朝繁华一去不复返 的慨叹。
(二)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孤 雁 崔 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①冷相随。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 ①关月:关塞上的月亮。②矰缴:系着丝绳射 鸟用的短箭。
(1)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标题“孤雁”中“孤”的表达效果。
答:“孤”字是本诗的“诗眼”。“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
凝聚在了一起,浑然天成,既写出了大雁的孤独,又写 出了诗人羁留客地的离愁别绪。
(2)这首诗中的“孤雁”是怎样的形象?诗人借孤雁表达了怎 样的情怀? 答:孤雁孤独、压抑、恐惧,在艰险的行程中,它心
境凄凉,心有余悸。诗人漂泊异乡,世路艰险,通过
对孤雁处境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五、送别怀人诗 (一)阅读点拨 送别怀人,抒发离愁别绪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和 主题。 首先,要掌握其结构写法。一般是即景抒情,开头是叙 事,或写景,然后是抒情表意。就律诗(绝句)而言,首联叙题 写意,颔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颈联写景,或带思慕 之情,或说事,(颔、颈联或颠倒并说亦可)尾联说何时再会, 或嘱托,或期望。 其次,把握诗的常见意象,如杨柳、长亭、短亭、劳劳 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
极远的边地。诗作写边镇的升平景象借以赞扬边镇
守将的防守之功。其中有“将军”“边头”等特定称谓。
陈诗的题目“陇西行”是乐府旧题,一般描写边塞战
争。诗作借助“匈奴”“胡尘”“无定河”等特定名称,反
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2)试简析这两首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答:姚诗借描写边镇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美景,
专题二 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如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 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 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 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 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 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 功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1)结合全诗,概括诗人“不见家”的原因。 答: 路途远,阻隔多。
(2)诗的三、 四两句中, 哪两个字前后呼应?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答: “已”和“还”。更进一层写出乡路上障碍重重,突出
诗人思归而不得的怨恨之深。
(3)该诗在构思上采用了什么方法?此法有何妙处? 答:诗人把所要表达的感情推到了极点之后,并不就此
(二)阅读训练 (2012· 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 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 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
其次,领悟诗人溢于景物的情感。山水田园诗表达常见 的思想情感有: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 闲适自得的心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另有抒 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 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远近高 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反衬等。
(二)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穷边词(其二) 姚 合
将军作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陇西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请结合诗句判断这两首诗是不是边塞诗。 答:姚诗和陈诗均为边塞诗。姚诗题中的“穷边”是
边塞军旅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丰富。或抒发报效国家、 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 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 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惊叹描摹塞上绝 域的奇异风光等。当然,更多边塞诗体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 情: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矛 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张说的“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 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岑参的“故 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