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北京高三生物期末分类汇编之7遗传和遗传图谱
高中生物遗传系谱图题辨

───遗传系谱图题辨析高三复习的课型特征,高考的应考要求决定了高三的复习课不纯粹是某一章、节的复习,注重知识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跨章节的专题复习,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和具有显著的优势。
高三生物复习课一般可分为二类:第一类是帮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回忆和再认识,如"细胞结构、功能专题""细胞分裂专题""遗传规律专题""生物的营养专题""实验复习专题"等等。
第二类是以习题评析的形式进行的复习专题。
把有共同特征的题目进行归类、比较,找出解题的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发散思维、综合归纳等创造性思维。
如"识图、辨图、绘图专题""遗传系谱辨识专题""直角坐标曲线专题"等等,下面通过"遗传系谱辨识专题"设计,对这类课型特征进行探讨。
一、内容、范围的确定:根据近年生物高考所反映的信息和生物科学的发展方向,由定性定向定量的趋势已发展到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图像转换能力,试题情景分析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运用遗传的基本知识以遗传系谱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考题,每年都占一定比例,因此,重视图像的识别,图形、图像与思维的转换,利用遗传的基本规律对不同遗传病的遗传图谱进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学科综合素质。
遗传系谱图一般是以人类常见遗传病为内容,以一对相对性状(或多对相对性状)的显、隐关系设定父母本的表现型或基因型,进而推算其代后的表现型或基因型的考题。
由于考题既有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又有性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既有显性遗传又有隐性遗传,所以学生一接到题目,往往由于不知怎样正确确定致病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而无从下手解答。
(完整word版)2017北京市高考生物一模分类汇编《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推荐文档

分子与细胞一、选择题:的是1.(17西城一模1)下列有关核糖体的叙述不正确...A.观察核糖体需要使用电子显微镜B.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有的结构C.抗体由细胞溶胶中的游离核糖体合成D.是按照mRNA的信息将氨基酸合成多肽链的场所2.(17东城一模1)酵母菌、醋酸菌和破伤风芽孢杆菌都A.是原核生物B.以DNA为遗传物质C.能有氧呼吸D.有核糖体和内质网3.(17海淀零模1)酵母菌和大肠杆菌都A.在细胞核内进行遗传信息的转录B.在粗面内质网上大量合成蛋白质C.在有丝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D.在射线照射时会发生基因突变4.(17顺义一模2)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动物细胞融合与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有关B. 肝细胞膜上存在协助葡萄糖跨膜转运的载体C.蛋白质在细胞膜内侧和外侧的分布是对称的D. 生物膜间可通过囊泡的转移实现其成分更新5.(17朝阳一模2)CTX是从蝎子毒液中提取的一种多肽,能与某些种类肿瘤细胞表面特有的受体M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M-CTX)进入细胞。
由此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A.CTX通过口服方式进入机体仍发挥作用B.CTX在核糖体合成后直接进入高尔基体C.M-CTX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肿瘤细胞D.CTX可用于上述种类肿瘤的靶向治疗发生的是6.(17丰台一模1)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一定不会..A.病毒诱导细胞发生癌变 B.线粒体为病毒蛋白质的合成提供能量C. 病毒核酸的碱基序列改变 D.RNA和蛋白质组装成病毒的核糖体7.(17延庆一模1)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是一种虫媒病毒,通过伊蚊属蚊子的叮咬进行传播,能够让人患上寨卡病。
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 病毒是生命系统最基础的结构层次B. 病毒是不含细胞结构的生物C. 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D. 病毒可在内环境中完成增殖8.(17丰台一模2)下列关于细胞内含氮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膜、染色质、核糖体等结构都有含氮化合物B.细胞内的含氮化合物都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二苯胺可用来鉴定细胞中的某种含氮化合物D.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需要含氮化合物的参与9. (17房山一模1)里约奥运会跳水比赛第一天的场地,水池变为绿色,这一现象与水中的藻类生物有关,下列关于绿藻和蓝藻的说法错误..的是A.都含有光合色素 B.都能发生基因突变C.都含有核糖体D.都能进行有丝分裂10. (17石景山一模2)研究表明,胰岛素能迅速调节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的数目,从而影响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如右图所示)。
2017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

昌平区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质量监控理科综合能力(生物)测试(300分,150分钟)1.下列物质与功能的对应关系有误的一组是A.酶——催化化学反应B.DNA——携带遗传信息C.纤维素——提供能量D.磷脂——构成生物膜2.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体复制结果使染色体加倍B.分化的细胞遗传物质没有改变C.癌变的细胞遗传物质没有改变D.细胞凋亡过程中没有基因表达3.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表述,不可能发生的是A.顶芽——分泌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B.突触前神经元——分泌递质——突触后神经元抑制C.甲状腺细胞——分泌激素——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T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4.如右图所示,当细胞在非变性条件下被裂解时,完整细胞内存在的许多蛋白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被保留了下来。
如果用蛋白质X的抗体免疫沉淀X,那么与X在体内结合的蛋白质Y也能沉淀下来。
以下推断错误的是A.实验中可以通过加热使细胞裂解B.该实验能检测蛋白质X、Y是否结合C.实验中采用的抗体最好使用单克隆抗体D.该实验依据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原理5.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制作果酒的容器需适时进行排气B.筛选土壤微生物需配制选择培养基C.平板划线法可用于微生物的计数D.组培过程中需调节植物激素比例29.(18分)科研人员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对番茄品种甲和乙光合作用的影响。
请回答问题:图1 图2⑴据图1分析,比较甲、乙两种番茄,土壤含水量对它们的光合作用速率影响______。
土壤含水量______(填“大于”或“小于”)70%时,土壤含水量不成为限制番茄光合作用的因素。
⑵为进一步研究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原因,研究人员测定了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番茄叶片的气孔导度(气孔开放程度)和胞间CO2浓度。
结果如图2。
①综合图1和图2分析,土壤含水量低于70%时,______的变化与番茄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
2017年高三生物高考遗传真题汇总

2017年高三生物高考遗传真题汇总D3红:4白。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1)上述花色遗传所遵循的遗传定律是。
(2)写出实验1(紫×红)的遗传图解(若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
遗传图解为。
(3)为了验证花色遗传的特点,可将实验2(红×白甲)得到的F2植株自交,单株收获F2中紫花植株所结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株系,则理论上,在所有株系中有4/9的株系F3花色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
2.某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A 、a ;B 、b ;C、c ……),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
现有甲、乙、丙、丁4个纯合白花品系,相互之间进行杂交,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根据杂交结果回答问题:(1)这种植物花色的遗传符合哪些遗传定律?(2)本实验中,植物的花色受几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为什么?3.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
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基因的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
假定这只雄性鼠能正常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
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
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突变为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为,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2017届北京高三生物期末分类汇编之7遗传和遗传图谱

1. 先天性肌强直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引起,依据遗传方式不同分为Becker 病(常染色体显性)和Thomsen 病(常染色体隐性),但前者通常发病更早且累及其他器官。
下图是某一先天性肌强直家系的系谱图,据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Becker 病和Thomsen 病的致病基因互为等位基因B .据图判断,该家族所患遗传病最可能是Becker 病C .Ⅲ—5与一父母表现均正常的患者婚配,后代可能不患病D .突触后膜氯离子内流受阻不会影响抑制性电位的产生2. 下列遗传学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B .伴性遗传: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1 2 2 1 3 4 5 6 1 2 3 4 5ⅠⅡ ⅢC.显性性状:两个亲本杂交,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D.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3.某种家鼠中,当用短尾鼠与正常鼠交配,得到的后代中正常尾与短尾比例相同;而短尾类型相互交配,子代中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对上述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家鼠的这对性状中正常尾对短尾为显性B.该种家鼠中正常尾个体均为纯合子C.该种家鼠中的显性杂合子有致死现象D.家鼠尾长短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4.如图表示一个单基因遗传病家系的系谱图,该病为伴性遗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该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B.Ⅱ﹣7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Ⅰ﹣1C.Ⅱ﹣3不会把致病基因传给儿子D.Ⅲ﹣11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Ⅱ﹣55.右图是有关细胞分裂与遗传定律关系的概念图,其中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①⑤⑨和③⑦⑩B.②⑥⑨和③⑦⑩C.①⑤⑨和④⑧⑩D.②⑥⑨和④⑧⑩6.雕鸮的羽毛绿色与黄色、条纹和无纹分别由两对常染色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一对显性基因纯合会出现致死现象。
绿色条纹与黄色无纹雕鸮交配,F1绿色无纹和黄色无纹雕鸮的比例为1:1.F1绿色无纹雕鸮相互交配后,F2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条纹:黄色条纹=6:3:2:1。
高三遗传知识点

高三遗传知识点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着生物个体间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方式。
在高三生物课程中,遗传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高三生物中涉及的主要遗传知识点,包括基因、遗传物质、遗传模式、变异和进化等方面。
一、基因的概念与结构基因是决定个体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它位于染色体上。
基因由DNA分子构成,DNA分子是拥有遗传信息的重要分子。
在遗传学中,我们了解到基因由外显子和内含子组成,外显子决定了蛋白质的编码,内含子则在基因表达过程中起到调控作用。
二、遗传物质的传递遗传物质的传递主要是通过生殖细胞的传递实现的。
其中,通过游离型基因的传递是一种单基因遗传模式,它是指由单一基因对个体性状产生影响。
对于单基因的遗传模式,我们可以通过遗传图谱等方式进行分析。
三、遗传模式的分类遗传学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遗传性状的表现,得出了不同的遗传模式。
其中,常见的遗传模式有隐性遗传、显性遗传、共显性遗传和性联遗传等。
这些遗传模式不仅仅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其他生物。
四、基因变异与突变基因变异是指基因在个体的后代中发生的改变,它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基因变异可以是基因突变导致的,也可以是基因重组或基因倒位等过程中发生的。
通过基因变异,个体的遗传特征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其后代。
五、遗传与进化遗传与进化是遗传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基因的遗传变异和选择,生物种群可以逐渐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而产生进化。
这个过程中,优势基因会被保留下来,劣势基因则可能会被淘汰。
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的重要机制。
六、遗传工程与生物技术遗传工程与生物技术是遗传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通过遗传工程技术,科学家可以对基因进行编辑和改造,从而创造出具有特定性状的生物体。
这种技术的发展为农业、医学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结语高三生物中的遗传知识点贯穿了整个生物学的学习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遗传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探索生物多样性的奥秘。
2020年北京高考高三生物专题复习:遗传家族图谱和遗传实验快速解题技巧

秒杀遗传系谱图的极速判定法在近几年高考理综全国卷的生物试题中,遗传系谱图的判定、亲子代基因型的推断及遗传概率的计算。
其中遗传图谱分析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显性或隐性性状遗传的判定:二是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遗传的判定:三是亲子代表现型或基因型的确定;四是遗传病发生几率的分析及预测。
以下是极速判断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遗传方法一、口诀速判法:1、找三人速判隐:双无生有为隐性,先管基因后管病;(从隐性入手,此隐性可以是患病也可以是正常,即显性病也从隐性的表现型正常入手)。
第二个图可以不管,即白色正常的也是双无生有为隐性。
2、看孩子分常伴:女隐为常百分百;男隐为伴父有话(有条件);(即父母为显女孩隐一定为常,男孩隐则常伴两难分,若伴其父定有话(条件),男隐若伴父显必不携带。
)。
3、假设法:女隐父(或)子显不为伴(反过来就是“女隐伴性,其父子必致病”,也即X 隐“母病外公和子必病”)。
【解析】:1、若女儿为X隐性,若其2条X染色体都携带有隐性基因,则其父子不可能为显性。
2、如果儿子为隐性则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两种情况都可以;只有其父不是携带者,才是伴X隐性;故题目一定要有一句话“其父不是携带者或者不带致病基因等(子不算)”;3、如果没有三个人可以定“双无生有为隐性”,则假设女孩为隐性,其父或子若显不为伴。
显性病也从正常的女隐入手。
(一)、直解法:“女隐为常百分百”题都不用看!直接看图;“男隐为伴父有话”,题目一定要有一句话“其父不是携带者或者不带致病基因等(子不算)”;图大都不用看,有这句话基本是伴X遗传。
例、(2014广东28)图是某家系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基因分别用A、a,B、b和D、d表示。
甲病是伴性遗传病,Ⅱ7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
在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请回答下列问题:⑴甲病的遗传方式是,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丙病的遗传方式是,Ⅱ6的基因型是。
2017北京高考生物试卷和参考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2.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
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A.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B.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C.在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D.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50℃3.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4.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5.为了增加菊花花色类型,研究者从其他植物中克隆出花色基因C(图1),拟将其与质粒(图2)重组,再借助农杆菌导入菊花中。
下列操作与实验目的不符..的是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 RI和连接酶构建重组质粒B.用含C基因的农杆菌侵染菊花愈伤组织,将C基因导入细胞C.在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筛选被转化的菊花细胞D.用分子杂交方法检测C基因是否整合到菊花染色体上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先天性肌强直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引起,依据遗传方式不同分为Becker 病(常染色体显性)和Thomsen 病(常染色体隐性),但前者通常发病更早且累及其他器官。
下图是某一先天性肌强直家系的系谱图,据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Becker 病和Thomsen 病的致病基因互为等位基因B .据图判断,该家族所患遗传病最可能是Becker 病C .Ⅲ-5与一父母表现均正常的患者婚配,后代可能不患病D .突触后膜氯离子内流受阻不会影响抑制性电位的产生2. 下列遗传学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B .伴性遗传: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ⅠⅡ ⅢC.显性性状:两个亲本杂交,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D.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3.某种家鼠中,当用短尾鼠与正常鼠交配,得到的后代中正常尾与短尾比例相同;而短尾类型相互交配,子代中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对上述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家鼠的这对性状中正常尾对短尾为显性B.该种家鼠中正常尾个体均为纯合子C.该种家鼠中的显性杂合子有致死现象D.家鼠尾长短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4.如图表示一个单基因遗传病家系的系谱图,该病为伴性遗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该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B.Ⅱ﹣7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Ⅰ﹣1C.Ⅱ﹣3不会把致病基因传给儿子D.Ⅲ﹣11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Ⅱ﹣55.右图是有关细胞分裂与遗传定律关系的概念图,其中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①⑤⑨和③⑦⑩B.②⑥⑨和③⑦⑩C.①⑤⑨和④⑧⑩D.②⑥⑨和④⑧⑩6.雕鸮的羽毛绿色与黄色、条纹和无纹分别由两对常染色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一对显性基因纯合会出现致死现象。
绿色条纹与黄色无纹雕鸮交配,F1绿色无纹和黄色无纹雕鸮的比例为1:1。
F1绿色无纹雕鸮相互交配后,F2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条纹:黄色条纹=6:3:2:1。
据此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绿色对于黄色是显性,无纹对条纹是显性,绿色基因纯合致死B.F1绿色无纹个体相互交配,后代有3种基因型的个体致死C.F2黄色无纹的个体随机交配,后代中黄色条纹个体的比例为1/8D.F2某绿色无纹个体和黄色条纹个体杂交,后代表现型比例可能不是1:1:1:17.右图所示为鸡(ZW型性别决定)羽毛颜色的杂交实验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对性状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B.芦花性状为显性性状C.亲、子代芦花母鸡的基因型相同D.亲、子代芦花公鸡的基因型相同8.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发生。
下列措施合理的是()A.进行产前诊断,以确定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B.将患者的缺陷基因诱变成正常基因C.禁止近亲结婚以减少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D.在人群中随机调查,判断遗传方式9.下图是一个先天性白内障的遗传系谱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显性遗传B.Ⅱ-1和Ⅱ-5均为该病基因的纯合子C.Ⅲ-5和Ⅳ-1均为该病基因的杂合子D.Ⅱ-3与Ⅱ-4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2L病毒可侵染小鼠的脑膜细胞,引起脑膜炎,L蛋白是L病毒的抗原蛋白。
科研人员分别给野生型小鼠转入不同基因,建立了两种模型小鼠。
小鼠M在胰岛B细胞表面特异性表达L蛋白,小鼠N在T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表达L蛋白受体。
请回答下面27~29题。
10.关于构建转基因模型小鼠M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以L蛋白基因的mRNA为模板逆转录获得cDNAB.获得的cDNA与含有胰岛素基因特异性启动子的载体连接C.通过显微注射法可将重组DNA导入小鼠的受精卵细胞D.筛选得到的小鼠M的T淋巴细胞被免疫细胞攻击11.将小鼠M和小鼠N杂交,杂交后代中仅在胰岛B细胞表面表达L蛋白、仅在T淋巴细胞表面表达L蛋白受体、两种细胞表面皆不表达、既在胰岛B细胞表面表达L蛋白也在T淋巴细胞表面表达L蛋白受体的小鼠(记为小鼠X)各占1/4,据此判断不合..理.的是()A.小鼠M和小鼠N均为转基因杂合子B.转入的不同基因遗传可能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两种细胞表面皆不表达的个体为野生型D.小鼠X为L蛋白和L蛋白受体基因的纯合子12.科研人员给上述杂交后代的四组小鼠注射L病毒,结果及推测合理的是()A.仅表达L蛋白的小鼠不患糖尿病,其胰岛B细胞不会被效应T细胞攻击B.仅表达L蛋白受体的小鼠患糖尿病,其T淋巴细胞被L病毒攻击C.皆不表达的小鼠患糖尿病,其胰岛B细胞会被效应T细胞攻击D.小鼠X患严重的糖尿病,其胰岛B细胞会被效应T细胞攻击12、D二、非选择(东城34)34.鲤鱼是生活中常见的淡水鱼,既可以食用也有观赏价值.鲤鱼的品种多样,有青灰、红、蓝、白等多种体色,鱼鳞的鳞被常见的是全鳞型、散鳞型两种.为探明鲤鱼体色及鳞被的遗传特性,研究人员进行了下列实验.(1)由杂交一实验结果可知,鲤鱼的体色和鳞被性状中的为显性性状.F2中青灰色:红色=15:1,全鳞:散鳞=3:1,由此可知,鲤鱼的体色是由对基因控制的,鳞被性状是由对基因控制的.(2)研究人员在实验一的基础上,选取F2中的青灰色全鳞和红色全鳞鲤鱼各1尾进行了杂交实验二.由结果分析可知,(若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 表示,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若鳞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D、d表示,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D、d和E、e表示)实验二的亲本青灰色全鳞和红色全鳞鲤鱼的基因型分别是和,杂交后代中,青灰色散鳞鲤鱼个体占.控制体色与鳞被的基因共位于对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填“符合”或“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3)研究表明,鲤鱼体色中的红色和白色都是由于基因突变形成的.为判断红与白体色之间是否存在显隐性关系,科研人员利用红鲤和白鲤进行体色间的杂交,再从F1家系中随机选取雌雄各2尾进行交配产生F2,结果如表.杂交组合F1F2红鲤白鲤红鲤(♀)×白鲤(♂)红鲤829297红鲤(♂)×白鲤(♀)红鲤825280实验结果表明红色性状对白色性状是性.综合本题关于鲤鱼的体色的杂交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鲤鱼体色间的显隐性关系具有,会随杂交亲本体色的不同而表现出显性或隐性关系.(西城23)23.(9分)水稻的弯曲穗和直立穗是一对相对性状,野生型水稻为弯曲穗。
与直立穗相关的基因有多个,目前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直立穗品系是水稻9号染色体上DEP1基因的突变体——突变体1。
(1)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野生型水稻,并采用多代(填“杂交”、“测交”或“自交”),获得一个新型直立穗稳定遗传品系—突变体2。
为研究突变体2的遗传特性,将其与纯种野生型水稻进行杂交,得到F1后进行自交,结果见表1。
由此结果分析,其遗传符合规律。
半直立穗性状出现说明直立穗基因对弯曲穗基因。
表1突变体2直立穗特性的遗传分析(2)检测发现,突变体2直立穗基因(DEP2)位于7号染色体上。
该基因突变使突变体2中相应蛋白质的第928位的精氨酸(AGG)置换成了甘氨酸(GGG)。
利用技术分析,发现该基因发生1个碱基对的改变。
由此推测DEP2基因内部的变化可能是。
(3)已知突变体1直立穗的遗传特性与突变体2相同。
将突变体1纯合子与突变体2纯合子杂交,然后将F1与野生型进行杂交,若F2表现型及比例为(细胞含2个或以上直立穗基因则表现为直立穗),则证明DEP1基因与DEP2基因互为。
(4)研究还发现另一种直立穗水稻突变体,表现出产量明显下降的特征。
其突变发生于基因DEP3内部,突变基因编码的mRNA中部被插入3个相邻的碱基GGC,推测翻译后蛋白质分子量发生的变化为(从以下选项中选择)。
a. 变大b. 变小c. 不变1.(海淀32)(10分)研究者从一个爱尔兰人的家庭中找到了一种完全色盲患者,绘制了患者的家系图(如图1),并对该患者和正常人进行基因测序,部分测序结果如图2所示。
(1)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__,它们将光信号转化为____________,通过传入神经传入视觉中枢。
(2)据图1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遗传。
(3)据图2分析,该患者DNA序列上的碱基对变化是____________。
若对系谱图中患者的哥哥进行测序,结果可能为____________。
(4)科研人员发现了另外9个来自印度、法国、德国的完全色盲患者家系,都是同一基因发生了不同的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
(5)研究者推测患者的基因突变导致Bip蛋白的表达受影响。
从患者的母亲和患者体内获取成纤维细胞,分别在添加和不添加药物T的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用凝胶电泳方法测定Bip蛋白(帮助蛋白质进行折叠)和β-tubulin蛋白含量,结果如图3所示。
①由于细胞中β-tubulin蛋白的表达量相对稳定,在实验中可作为____________物质,以排除细胞培养操作、____________、检测方法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②实验结果表明,在药物T作用下,正常基因可____________Bip表达,由此推测患者感光细胞功能异常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2.(海淀37)(11分)研究者在一个果蝇纯系(全为纯合子)中发现了几只紫眼果蝇β(雌蝇、雄蝇都有),而它的兄弟姐妹都是红眼。
(1)让β与____________眼果蝇杂交,发现____________,F1果蝇均表现为红眼,并且由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产生的F2果蝇眼色出现3:1的分离比,由此判断紫眼为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____________性突变。
(2)果蝇共有3对常染色体,编号为Ⅱ、Ⅲ、Ⅳ。
红眼果蝇γ的4种突变性状分别由一种显性突变基因控制,并且突变基因纯合的胚胎不活,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突变基因位点之间不发生交换。
①果蝇γ的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子代成体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表明果蝇γ以____________形式连续遗传。
②进行杂交“♀β×♂γ”,子代果蝇中紫眼个体和红眼个体的比例为1:1,表明γ携带红眼基因,同时携带紫眼基因或携带____________基因。
同时发现,子代果蝇中所有正常刚毛、钝圆平衡棒的个体都是紫眼,所有短刚毛、正常平衡棒的个体都是红眼,并且正常翅脉、卷曲翅、紫眼:正常翅脉、卷曲翅、红眼:多翅脉、正常翅型、紫眼:多翅脉、正常翅型、红眼为____________,所以判断紫眼基因定位于____________号染色体上。
(3)研究者推测紫眼基因是红眼基因的突变基因,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红眼基因转给β,发现其眼色由紫色恢复为红色,通过与____________两种果蝇的眼色对比,可以进一步确定上述推测。